“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随着一声声的鞭炮声,我们向蛇年告别,跟它摇摇手,说“再见”走到万马奔腾的马年。
大年初一这天是每家每户最愉快的一天。我很早就起床了,迫不及待的从衣柜里找出新衣服,看看美不美。我跑到每个人面前,大声、高兴的说:“恭喜发财,祝您马年行大运,龙马精神,一马当先。”每个人都夸我懂礼貌,因为一句小小的祝福,能给人带来无比的温馨。我呢,就很轻松的拿到了一张张的红包,心里高兴地不得了!
过年最有年味的就是全家人一起吃自己亲手包的馄饨。妈妈把不同的馅和调料都放在个大碗里,搅来搅去,拌好后,有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左手拿皮右手筷,很快一个馄饨就包好了,一看,好丑,就决定多包几个,可都很丑,再看看妈妈包的,比我的好看几百倍,那馄饨很饱满,像一个正在向你微笑的小胖脸,看到别人包的这么好,我就不包了,妈妈对我说:“馄饨不是看表面,而是味道。”听妈妈这一说,我又回到桌前,拿起筷子继续包,我玩起了小调皮,把面粉涂在自己的脸上,顿时我变成了一只小花猫,把全家人都逗笑了。终于可以开饭了,我包的馄饨很容易分辨出来,因为露在外馄饨皮像拖着后裙,在走秀呢!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快乐。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放不停息,好像在说”祝你新年快乐,祝你新年快乐!”
新年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新年。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新年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新年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
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大伯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大伯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大伯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大伯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大伯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大伯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大伯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大伯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大伯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大伯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大伯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大伯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新年,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盼星星,盼月亮,我就盼春节快点到来!说起我对春节的喜爱和期盼,绝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盼春节,因为春节的亲情最浓厚。春节一到,几个姑姑和我的叔叔全都从四面八方赶回奶奶家。一家人围坐在小木桌边,一个紧挨着一个,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爷爷的厨艺,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有说有笑,一会儿唠唠家常,一会儿讲个笑话,一家人聚在一起,整个家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我盼春节,因为春节的气氛最热闹。来到集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捧着红包正乐呵哩!“噼哩啪啦”,炮竹被点燃后爆炸开了,冒出滚滚浓烟,烟雾里喷出了红色的纸屑。大人们一边看着一边叫道:“春节到喽!”孩子们则捂着耳朵,在一旁开心地笑着,好不热闹!
我盼春节,因为春节的夜空最美丽。“嗖嗖嗖”,一个个烟火冲上了天,“啪啪啪”地绽开了笑脸。顿时,红的、绿的、黄的、粉的、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各式各样的烟花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星星害怕地闪了闪,亮亮的,点缀着黑色的夜空。好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繁华热闹、山珍海味、红包多多……哇!听了就让人百般羡慕!到了春节,我一定要回老家看看我家的小狗仔;到了春节,我一定要“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到了春节,我一定要去看看家乡独一无二、人偶同台的木偶戏;到了春节,我一定要尽情品尝各种山珍海味……
我盼春节,盼春节的气氛,盼春节的美味,盼春节的亲情……
唉,春节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旧时济南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意思是说,喝了腊八粥也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腊八节这天,济南的家家户户都会喝腊八粥。腊八粥是以糯米和红豆、桂圆、枣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等八种粮食和果品煮成的甜稀饭,腊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以表祝福,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腊八粥吃数天还有剩余,人们便认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又称灶王节或灶神节,民间把这一天称为小岁或小年。人们认为灶神为掌管一家兴衰福祸的一家之主,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过去济南人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灶送神仪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祭灶一般在晚上进行,即烧掉旧灶王,贴上新灶王,灶王画一般贴在锅灶墙上,两旁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在张贴灶王之前要先扫尘,大多数人家于腊月二十三之前完成扫尘工作,但也不乏在腊月二十三下午扫尘者。
扫尘工作结束后,开始贴新灶码。贴时,先用刀子(旧时用线)裁下小马子,以便灶王爷骑它上天,再用浆糊把灶码、对子及横批贴到墙上,用笤帚扫平。晚上五六点,男人放鞭炮,女人煮下午包好的肉馅饺子。男主人端着一碗饺子,带齐家中的男性成员,把裁下来的小马子和旧灶码卷在准备好的烧纸里,在街门口面朝南烧掉,并泼洒饺子汤祭奠,之后,双手合十或磕头祭拜。发小马子有的是在自家院落内,从灶屋门口往西南方2米处,用烧火棍就地画圈;有的在锅灶前,供上一碗水饺一双筷子,然后磕头祭拜。
发完小马子就开始祭拜灶王爷,祭拜时要烧香、跪拜。摆上水饺、糖瓜、果品等供品以及喂马用的草料和青豆,糖瓜取其粘性,希望灶君吃了以后嘴被粘住,免得向玉帝汇报家里的是非;也取其甜性,希望灶君吃了嘴甜,多讲好话,为家人带来好运。古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仪式主要由一家之主来主持。
祭灶时的念词也很有意思,如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灶王爷爷早去早来,带个大胖小子来,别带推车担担(挑担)的,带个拉弓射箭的;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回换衣裳,灶王爷爷上天堂,抛米抛面你都承当,到天上多说好话,少说是非不论什么说辞,都是希望灶王爷能为全家带来幸运吉祥,保佑家人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旧时济南的家家户户会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好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称为扫年,因为尘与陈谐音,扫走尘土也就意味着把一切晦气、穷运扫走,把福气扫进门,反映了人们企盼吉祥、福气的心愿。就像这首儿歌中说的: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个聚宝盆。聚宝盆里有个宝,子子孙孙用不了。
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个节日也是一家团聚的节日之一。
初1中午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哥哥以及大爷大妈,一起在老家滨州的邹平吃了饭。有趣的是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那就是,给爷爷奶奶端酒这件事让我和哥哥都很尴尬。我来给大家回顾一下:中午的饭吃着吃着 ,爸爸突然说让我给爷爷奶奶端酒可是我不动弹。爸爸急了用凶狠狠的眼睛看着我,我随便找了个理由本来想就这样过去了呢,可是我刚说:“我不知道怎样端酒。”爸爸说:“你不会端,那我教你。”我又想找理由不行,那我就不吱声呗大不了装没听见的算了。可是这招也对我爸爸无效,爸爸接着说:“你要是再不端,我可就不让你玩电脑了。”爸爸的这一招戳中了我的要害,我马上给爷爷端了个酒以为不用再端了。可妈妈有说:“得再端一个酒,你没听过好事成双吗!”我又给爷爷端了个酒,又该给奶奶端“酒”了我就一连给奶奶端了两杯“酒”。
为什么哭我想是因为含羞。”大爷看见我给爷爷奶奶端了酒,也想让哥哥给爷爷奶奶端酒,可是和我哥哥说着说着我哥哥哭了。妈妈看着哥哥那种有苦说不出的样子,就说:“都别说人家了,要是不说人家轮到哥哥的悲痛了,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哥哥我理解你,当初还能端酒了,要是再说人家可不端了啊!”在妈妈的解围哥哥还是没有给爷爷奶奶端酒。
虽然这个事情仿佛不怎么欢喜,而是伤感的,是我们的年就是要欢欢喜喜的度过!
我的家乡在山西太原,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每年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了,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孩则是早早的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先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称为“小年”人们都买糖瓜祭灶。就是大人们常说的“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为了让他说好话,于是便用糖瓜甜他的嘴。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到处洋溢着年的气氛了,家家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大家都围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晚会,等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
初一一到,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串门走亲戚,嘴里还说着过年好,这类祝贺新年的话。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街小巷都很热闹,白天这里有许多传统的节目,比如;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还有背棍,其中背棍是我最喜欢看的。背棍的人背后竖着一根铁棍,举着一个或两个化好妆的小演员。随着背棍人的步伐悠扬的摇摆起来,沿街表演很是红火。到了晚上还有灯展,我们还可以赏花灯,猜灯谜。我们家乡的年就是这样,你们家乡的年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