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以下仅供参考!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阿房宫赋文言文赏析【精选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都是自己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的语句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1、《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对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仅用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史实写了出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19、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则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怎么会灭亡呢?
20、杜牧《阿房宫赋》中在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一词多义
(一)实词归纳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③族庖月更刀(一般的)
④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
5、缦
①廊腰缦回(动词,萦绕)
②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
6、尽
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是)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二)文言虚词归纳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 连词,表转折。
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其
(1) 代词。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②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朝歌夜弦 (唱歌,奏乐)
5、鼎铛玉石 (当做铁锅;当做石头),金块珠砾 (当做土块;当做石子)
6、楚人一炬 (点火),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7、、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一样)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三)数词用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 动词的意动用法。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六)形容词作动词
1、蜀山兀,阿房出(变秃了)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二)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三)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四)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