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精选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活动背景:
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很多同学的思想价值观念还很不成熟。为使同学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开展以“关注热点,追求真理,锻炼口才、发展自我”为宗旨的辩论赛活动,传播科学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展现学子风范。
活动名称:辩论赛
活动时间:11月4日晚自习
活动地点:C205自习室
活动主题:
一:就“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无推动作用”展开辩论
二:就“大学生是否应该上早晚自习”展开辩论
活动目的:
本次辩论赛主要是为让同学之间加深了解,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通过大家的辩论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规则: 在**辩论阶段,选手发言前必须举手,一方辩手不得在另一方辩手发言时大声吵闹、哄笑进行干扰;辩手在发言时要举止文明,不得无理取闹;观众在观看辩论期间,也要举止文明,不得对辩论会的进行干扰。
活动内容:
一:两组抽签选择正方、反方(正方:道德促进经济发展;反方:道德阻碍经济发展)。辩论双方就坐于教室两边,评委就坐于教室前方,观众就坐于教室的后方,与评委席相对。
二:由评委宣布辩论会开始
三:先由双方成员就第一辩题陈述己方观点,然后双方持各自观点进行**辩论,可在不脱离主题的前题下**发挥,进行精彩辩论
四:第一辩题辩论结束后,评委分别对两组的表现进行点评
五:评委公布第二辩题,两组抽签选择正方、反方;给予选手两分钟准备时间;两分钟后,由评委宣布辩论开始
六:先由双方成员就第二辩题陈述己方观点,然后双方持各自观点进行**辩论,可在不脱离主题的前题下**发挥,进行精彩辩论
六:最后评委公布获胜方,并**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心得与体会。
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更关注社会问题,也使大家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活动名称:我们的纪念日
活动目的:
1、通过互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2、创建班级纪念日,为今后的交流创建平台
活动时间:20xx年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内容:
1、班级签名,班级合影;
2、放风筝、游戏等;
3、**活动。
4、开始班级日志,记录班级生活每一天。
注:1、签名衬衫为常熟理工学院校服,由班委负责
2、照相机由班委负责
3、班委负责10只风筝,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带,按同学们兴趣**分组
4、早上8:30在校门前集合,乘公交车前往,各寝室长负责各寝室安全问题;午餐有班委准备,可自带食品;晚上聚餐。
活动负责人:班委
活动预期:活动互动性强,易于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
一、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
综合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却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例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林”,这里的“山”“岭”“林”“竹”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而译成英文后都加了s,变成 “mountains”“cliffs” “forests”“bamboo groves”,可见英文是综合型语言,具有形态的变化,而汉语没有。又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句,依照译者的理解,此句应该表示过去的时间,故此句译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每个谓语动词都加了ed, 而原文中却没有这样的形式变化。再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大雨在翻译时把“情随事迁”翻到了后面“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d state of affairs”,可见汉英翻译中英译文的语序可作灵活处理。由此人们得出一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搞清楚英译文所要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变化、时态的转换等。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力求译文地道、通顺。
二、汉语重视意义上的完整,英语看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
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文章开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原文中一串四字结构表明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游玩的内容。耿亮的译文把“岁在癸丑”处理成定语从句“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year Guichou” ,孙大雨则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primordial signs of the calendar combine as Guichou”,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译文中把原文用连接词和从句连接起来;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巧妙地采用了归化,清楚地向读者解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历年“癸丑”。这启示人们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材料译成英文时,要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最好采用归化,才能把西方人陌生的中国特色清楚地呈现出来。又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 这一系列四字短语结构向读者展示了兰亭周围的景色,在音韵上具有节奏美,在结构上具有形式美,在内容上具有意象美,符合汉语的行文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展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再看两位译者的译文,耿亮将原文的“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合成一个句子,采用被动语态和定语结构。“清流湍急,映带左右”也被译成了定语从句,合成了一句。孙大雨用了there be 句型和with 引导的伴随状语,将四个四字结构连成了一句话。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译者要吃透原文行文逻辑和结构,理清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把松散的汉语结构译成符合英文行文特征的译文。通观两个译本,两位译者都在必要的时候将汉语的意合译成了英语的形合句,符合英语行文特征,译文显得地道、流畅,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三、英语句子表现为静态结构,汉语则表现为动态结构
英语句子中名词偏多,表现为静态结构;汉语则动词偏多,表现为动态结构。例如,原文中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耿亮的译文把“觞”“咏”分别译成“one cup of wine”和“chanting”。孙大雨的译文中 “a mere drinking”和“the composition”充分表现出英语的静态特征。由此看出,汉语动词转化成英语的名词是翻译过程中动静转换的一种方式。又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耿亮将动词“欣”“快然自足”“不知”分别译成了形容词短语和动宾结构,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孙大雨的译文将原文几个动词也译成了形容词短语、现在分词结构和介词结构。再如,“信可乐也”,耿亮和孙大雨分别将其译为“It was indeed a great happiness”和“our heartfelt feelings”,典型的动词化为名词,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翻成“how happy it is”,把动词转化为形容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兰亭集序》两个译本分析不难看出,文言文译成英文比一般的现代汉语难度要大得多,其中的含义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古代汉语作品不仅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还要求作者整体把握原文的行文逻辑,在此基础上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古汉语的意思。反之,翻译古汉语对提高人们的中文文字功底也有促进作用,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古汉语的文字之美、形式之美和意象之美。
临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曾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在临沂历代所出名人中,以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虽然他在这里仅仅度过了童年时光,但人们仍然将他的出生地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不惜大兴土木,加以重修扩建,使之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一张对外宣传城市形象的名片,由此可见王羲之在临沂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这对于不熟悉临沂的人来说,提到王羲之,便立刻会对这座陌生的城市拉近了距离,因此人们也习惯地把临沂称之为“羲之故里”。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东段,占地面积80亩,为古典园林式建筑,由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书法碑廊等组成。故居前面是一堵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石墙,上面镌刻着王羲之的被后人喻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7岁那年,师从当时的女书法大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其临摹卫书一直到12岁,进步很快,深得卫夫人的喜爱与夸奖,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在书房内,院子里,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可以随时的写到纸上,有时他在练字时,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这些勤学苦练的故事可以从当时遗存下来的洗砚池可见一斑。可以想象,当年王羲之幼小的身影在练字后到池中洗刷砚台、毛笔的情形,因为长年累月的积累以至于将一池清水染呈黑色,由此可见其习字之刻苦与勤奋,否则也不会有后来名传千古的《兰亭序》。
王羲之后随家人徒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并从此走上仕途,后来与一帮文人墨客在兰亭聚会,在这里写下了名震千古的《兰亭序》,兰亭也因此而闻名。兰亭的魅力,不仅有来自山水风光的旖旎,更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十三公里的兰渚山麓,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故名兰亭。进入兰亭景区,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疏密相间,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势,典雅而更具豪放之气。漫步其间,但见修篁凝翠,曲径通幽,又有清流激石,映带左右,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听着潺潺的流水,一路向前,来到绿树掩映的鹅池,池水清澈见底,群鹅戏水,别有情趣。池侧立有一碑,上刻“鹅池”二字,字体雄厚,铁划银钩,相传为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书。当年王羲之挥毫泼墨刚写完一个“鹅”字,忽传皇帝圣旨驾到,他连忙前去接旨时,在一旁的儿子随即提笔补书“池”字,从字体上看,鹅瘦池肥,雄浑道劲,可谓珠联璧合,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羲之爱鹅,时人皆知,这不能不提其楷书作品中的典范《黄庭经》。
相传山阴有一位道士,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也很想求得王羲之的墨宝。当时的王羲之早已声名在外,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后来,经多方打听,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平素有养鹅的爱好,以此陶冶情操,并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于是这位道士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惹人喜爱的大肥鹅,以便见机行动。终于有一天,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坐船到山阴一带游览,道士闻讯后,连忙把他那一群鹅赶往王羲之经过的地方。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的一群肥鹅,羽毛洁白,形态优美,两掌拨水,昂首前进,心里特别的喜欢,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舍不得离开。一旁的道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机会到了,便问王羲之是否喜欢这群鹅7王羲之点头称是,道士故作大方的说:既然右军大人喜欢,那就送给你吧。王羲之一听非常高兴,但转念一想:君子不夺人爱,怎能无功受禄呢?便对道士道:既然如此,那就请开个价吧。道士一听正中下怀,对王羲之道:君子之交岂能谈钱?如果右军大人果真喜欢的话,那就请替贫道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不知意下如何?王羲之此时兴致正集中在鹅身上,心想写一部《黄庭经》岂不是手到擒来,而且还可以得到这一群可爱的白鹅,当即欣然应允。于是道士连忙铺纸磨墨,王羲之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将一部写好的《黄庭经》交给道士,这也是后来所流传的“书换白鹅”的故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以及子侄之辈等一些文人雅士,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聚会。他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大家就这样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把诗收集起来,台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一篇序文。这时醉意朦胧的王羲之略作谦让,趁着酒兴,便顺手拿起鼠须笔,稍作思索,然后在铺好的蚕茧纸上一气呵成,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原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因当时兴致高涨,书写时如行云流水,十分的流畅,因此对这一篇文字相当满意,第二天,王羲之洒醒之后,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写了好几遍,可是再也写不出昨天即席所写的那种神韵了,于是便将这篇草稿保存了起来。全篇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酷爱书法的唐太宗对《兰亭序》更是推崇备至十分珍爱,多方搜集羲之的真迹,身体力行倡导王羲之的书风,还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并将《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并吩咐等其百年之时,将《兰亭序》真迹殉葬昭陵以绝后世,所以今人所见,皆为冯承素用双勾法描绘的摹本,而真迹至今仍扑朔迷离,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与遗憾。
在兰亭景区,最为吸引游客的是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的“临池十八缸”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用景区提供的毛笔,蘸上缸里的水,在地坪砖上习字,以体验当年王献之临池的艰辛。相传黑色石碑上的“太”字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台写,在碑的周围分布有18口盛满水的大水缸。当年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自幼天资聪颖随父习字,书艺日进,颇受世人赞誉,献之亦常常流露出骄傲之情。一日,他把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一言不语,在其所写的“大”字下加了一点,献之又拿着这个“太”字去给母亲看,希望能得到母亲的赞扬,母亲看了看,点着头说“吾儿写尽三缸墨,唯有一点象羲之。”献之一听,羞愧不已,自此虚心苦练,将18缸水都写完了,终于成为一代大书法家,这种让游客亲自参与互动的方式也给予我们后人不无启迪。
链接: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
他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英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出色,人们称其为“二王”。其作品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活动主题:新学期 新风采
活动时间:3月25日 晚上6:30——8:40
活动地点:旅游学院410教室
活动人员:旅游143全体成员,14届各班嘉宾若干
主办单位:旅游143
总负责人:韩洁
策划人:章利儿及旅游143班委
主持人:林天健、叶春群、陈晓丽、张丽琴、应怡洁
后勤工作人员:吴文娟、陈巧、李丹儿、姜亚敏
蒋佳裕(视频拍摄) 陈晓丽(外景主持)
活动背景:从做着大学梦的高中生成为真的大学生;从激动、好奇到平静、熟悉……我们经历,体验,感受。从中我们成长了,我们懂得了许多。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是那么的激动,又是那么的神往……随着时光的流逝,时间的推移,曾经大学生的生活让我联想翩翩,现在已经在大学里面生活了半年的我有了许多的感受。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新学期、新风采。
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的活动让大家在新的学期有新的打算、新的计划,在感受了半年的大学生活后对自己的以后能够有很好的规划。同时借助这次的班团活动进一步展示个人的专业技能。营造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的学风建设,推动新一轮的学习**。
活动形式:
通过导游讲解的形式,一站一站地带领大家走进温馨的旅游143、有文化底蕴的旅游143,同时这也结合了自身专业的特点。主持人也从原来的2人,变成了4人,并且增设了外景主持,让观众了解班委的辛勤,节目组的排练,让大家感受到旅游143为这个班团活动的付出。这样的新颖形式相信会为班会增色不少。
活动的注意事项:
1、尽量不打扰到其他班级的正常自修
2、活动进行时尽量不要随意走动
3、活动有秩序的进行、不要嘈杂(主持人**活动的时间)
4、会场布置整洁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清洁工作
5、因本班教室非多**教室,活动将采用多台笔记本同时放映,一台笔记本**音效
6、活动从突出专业为主线,整个班会活动也是培养同学们对旅游专业的兴趣,来加强大家考导游证的信心。
活动的前期准备:
1、班委之间讨论活动的流程,在班委会上各抒己见,头脑风暴
2、填写活动申请表
3、确定节目出场次序、邀请嘉宾等细节问题
4、幕后工作人员的准备(食物、奖品、活动用品、邀请函等)
活动的具体流程:
活动分为二个站点 第一站点:梦想之旅
第二站点:风采之旅
第一站点:梦想之旅
① 主持人开场秀 表演:张丽琴、叶春群、应怡洁、林天健
② 总结上学期,展望这学期 班长:韩 洁
③ 游戏环节 ——夹弹珠 (与嘉宾进行互动)
④ 小品《唐伯虎点秋香》 表演:朱彦澄、张旭君等同学
⑤ 与嘉宾的互动(嘉宾有喜欢唱歌的让嘉宾演唱、若嘉宾拒绝让他进行选择性惩罚)惩罚形式:绕口令、用方言念对白
⑥ 班长的出彩节目——经典台词“大翻身”表演:韩洁、林天健
第二站:风采之旅
①导游词展示:韩 洁
② 歌曲《后来》 演唱者:陈琳琳
③ 舞蹈——青春舞动 表演:叶春群、张丽琴等同学
② 游戏——“颠倒是非”
③ 班委带头领唱励志歌曲“最初的梦想”
下面,是笔者对黄玉峰老师执教《兰亭集序》一课中“教”与“学”活动的整理与分析。黄老师的课共110分钟,他超越了传统的上课方式,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
由于在上这堂课之前黄老师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这部分暂时不分析。
一、纵观课堂,黄老师在课上做了这么几件事(教的活动):
(一)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这一般是每个老师上课前都会检查的内容,课前对文章是否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否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以及其他所要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
(二)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这个做法和一些老师平时的做法很不一样,有的老师一般是课前先看好教参之类的辅助工具书,在上课时也只会介绍《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文笔有多么的优美,总之就是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的话语。但是黄老师不同,他没有在一开始就给这篇文章的优劣下定论,而是介绍了从古至今多位文学家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褒有贬,各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能使学生改变对这篇文章先入为主的态度,而且通过这些评价,使学生带着疑惑的态度来赏析这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到底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这其中,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在综合众家之说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给这篇文章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许能学到更多在平时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三)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无论学生课前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全班齐声朗读全文能将学生的思绪很好地带入课堂,进入研习这篇文章的状态,并且通过朗读能对文章再次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老师也能通过朗读间接检查学生还有哪些字词不会读。
(四)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并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穿插了一些关于本文写作的背景,强调了一些字的读音和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向预先设定的教学安排过渡。
这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课外资料对文章进行更好地解读。
(五)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六)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至此,笔者不得不佩服黄老师对本课的充分准备和其丰富的学识,他甚至找到了民国时期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解读的作业稿。这堂课很有几分“百家争鸣”的味道,各时期各名人甚至是一个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赏析的言论相互碰撞、交融,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读文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在课堂上,学生们做了这样几件事(学的活动):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二)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有时需要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问问题和被问问题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上述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一张表格,大致如下: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1.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2.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3.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4.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5.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6.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1.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2.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并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提问问题和被问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
从上述表格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事情似乎并不多,但实际上本文教学的展开都凝聚在师生的问答之中,这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教学模式。
在这堂课中,黄老师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及其他课外资料对本文进行解读,这对学生如何解读文章(特别是古文)提供了一个有效、踏实的方法。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这比不经过任何思考而直接参考教参的办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笔者深刻地感受到黄老师的个人魅力,相信在场的学生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他的课堂汪洋恣肆,每一句原文之下都有相应的资料辅证,他的幽默、激情以及丰富的学识让学生们与听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之叹服。另外,黄老师对《兰亭集序》的解读有其独到之处,而不是人云亦云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却又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也不像一些老师一样在教学时只是参考教参,却不对文章做出深刻地探究和自己的理解。因此,只有教师本人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去解读文章。相信这堂课将会深深地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许多年之后他们已不记得这节课具体讲了什么,但对这种文言文的解读方法却会记忆犹新。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现按我的理解翻译如下:
永和九年,此年癸丑,三月开初,决定集聚于会稽山阴兰亭,举行消灾祈福的“修禊”活动。许多贤明有身望的人都来了,年青老少都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溪急流,在亭的左右晖映环绕,把水引入渠中,作为曲殇流水,依序而饮,排次列座,虽说没有丝竹齐奏的盛况,但饮一杯酒,咏一篇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悠远情怀。
这一天,天清气爽,春风轻拂,仰看蔚蓝的天空,联想到宇宙的茫茫无际,俯看万物,可看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欣欣向荣。在这美丽壮观的天地之间,不禁使人心移神驰,这一切真是今人目接不暇,这实在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快乐。朋友之间(人)相识相知,由于友情深厚,转眼之间就是几十年(一辈子),有时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在室内共同谈论理想和志趣,有时又以某种活动为名,而优游于山水之间,放荡于形骸之外,虽然各有不同,宁静和活跃不一样,但是当其遇到相知相识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放怀纵谈,自然是特别的快乐和满足,不会感到生命的短暂,**的来临。但到了盛会已完,心情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更深了,原来的盛会,转眼之间,成为过去,怎不令人感叹。况且生命的长短,并非自己能掌控,但最后都逃脱不了**。古人说“死和生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事”,那么生命岂不是值得痛惜的啊!
每当读到古人对生命人生的感叹,和我的感受像符契一样的相通,所以看到这样的文章,总是受到感动,而且久久不能释之于怀。(我没有那样旷达)不能把生死看成一样,长寿和短命视作相同。后世之人来看这次盛会,也会像我看过去一样。为纪念这次值得留念的盛会!所以列出参加(修禊)盛会的人的名字,抄录出他们的诗作,虽然这些人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诗作,都抒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想感情。后来的读者,也会因读到这篇文章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