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制度,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供应商档案管理制度(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商业银行档案外包是指银行在档案管理人员、存储设备不足或管理成本不经济条件下,整合利用外部优质专业化档案管理资源,将银行档案委托外包单位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档案保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外包商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是一种实体性管理机构;
第二,是一种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档案管理机构;
第三,有较大的规模,服务对象也较多;
第四,对其保管的文件只有保管权,而无所有权;
第五,是介于文件形成者与档案馆之间的一个中间性机构,它要对双方负责,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性的档案管理机构,文件中心首先要尊重文件形成者的利益和要求,同时又要担负起为档案馆积累档案的重任;
第六,可以承担文件管理咨询与培训的职能。
一、银行档案外包的背景
二战后,美国大量的文件需要归档保存,文件中心应运而生。1950年,美国《联邦文件法》以法令形式肯定了文件中心这种新型管理机构。把使用次数不多,但又必须保管一段时期的文件集中存放在造价较低的专门库房里,受到人们的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随着业务发展和竞争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根本所在。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具备领先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档案外包可能造成的损失,是商业银行档案外包风险管理目的。
二、商业银行档案外包的风险管理重点
风险是一个常用而宽泛的词汇,频繁出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就银行风险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称变化);
二是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
三是风险是未来结果对期望的偏离,即波动性。风险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的是损失前事物的发展状态。
从风险的定义上可以看到,风险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可能存在的损失,银行档案做为银行经营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传承银行社会记忆,再现银行历史面貌的凭证,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并为银行业务相伴产生的法律风险提供原始的凭证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防范银行档案外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是确保银行档案外包安全的首要工作,银行档案外包风险管理的重点是:
(一)档案外包风险的评估
商业银行在制定档案外包政策时,应当评估以下风险要素:
1.外包活动的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等风险因素;
2.影响外包活动的外部因素,因外包供应商的过错而造成的服务中断或撤销而引发的风险;
3.银行对外包活动的风险管控能力;
4.外包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业务策略和业务规模、业务连续性及破产风险,风险控制能力及外包服务的集中度;
(二)外包供应商的尽职调查
1.外包供应商的主体资质、经营管理能力、经营声誉、行业地位;
2.财务稳健性、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对银行业的熟悉程度;
3.对银行托管档案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4.外包供应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5.外包供应商的关联关系;
(三)外包合同的审查要素
1.外包合同中的服务内容、范围、标准、期限;
2.外包服务的业务连续性安排;
3.外包服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安排;
4.外包服务的结算、支付方式;
5.外包服务的审计和检查;
6.外包争端的解决机制;
7.外包合同或?f议变更或终止的过渡安排、违约责任;
8.外包供应商的应急管理;
三、商业银行档案外包的风险评价标准
商业银行档案在外包后,定期对档案外包商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将银行档案外包风险纳入银行日常管理并持续监控、评价,就能及时发现档案外包风险,并在发现风险后及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日常工作中可采用平衡计分卡方式设计评分标准,可按月、季、半年、年度要求进行档案外包业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外包供应商的评估:
1.资质:是否符合专业资质;
2.财务:收费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完善;
3.日常经营:是否出现异常;
4.及时性:是否能及时办理档案的收、取、查阅流程,在办理过程中有无差错发生;
5.差错性:资料能否及时、准准、无差错地领取、归还,不存在遗失情况;
6.沟通性:沟通是否顺畅,是否对银行服务需要的反应能迅速、及时、有效完成;
7.保密性:无违反保密原则,业务合作期间能保护好银行信息及银行商业秘密;
8.监督检查:是否能积极配合商业银行开展外包监督工作,及时报送外包工作情况;
9.违规性: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是否存在隐瞒事实,阻挡、抗拒检查、伪造、隐匿、篡改、毁灭违规证据行为。
(二)外包人员的评估
1.人员:有符合要求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2.外包?I务人员能够妥善保管商业银行委托保管的各类客户资料、档案资料;
3.服从银行管理,无主观故意,通过内外勾结、恶意操作等措施规避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4.无擅自向客户做出不实承诺行为,向客户提供虚假资料或误导性宣传;
5.无假借银行名义进行客户约谈行为,无冒用银行商誉的行为;
6.无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客户资料等进行违反职业操守及银行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演练
1.是否事先制定建立档案外包风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机制,确保档案外包业务活动的正常经营;
2.是否建立替代方案,寻求合同项下的保险安排等措施;
3.是否定期组织外包商开展演练,建立外包业务连续性计划,确保业务活动的正常经营;
四、商业银行档案外包的前景及展望
一、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
1.建立信息库。输入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生产或购买日期、产地、联系人、电话等。便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为医院提供高效、快速的服务。
2.资料收集范围。设备仪器要做到一机一档,档案资料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始资料:大型医疗设备审批报告、设备样本图片、供方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供方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供方医疗器械注册证、购货合同、设备配置清单等;另一部分是随机材料:使用说明书、线路图、设备安装调试、检修报告、维修记录等。
3.建立医疗设备供应商档案。将医院设备采购供应商的资质、合同、廉洁诚信协议、商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信息进行录入,建立医疗设备供应商档案库,为医院今后选择设备供应商提供依据。
二、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
1.加强医疗设备档案制度化管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归档,制定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实施严格责任管理,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档案保存完整,为今后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医疗设备档案资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由医疗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来管理。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严格按照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存,负责档案的外借与归还管理,保证档案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医疗设备信息的查询、处理及上报数据准确无误。为今后设备仪器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进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做好设备使用情况的记录与归档。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按照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做好详细记录,将记录表格及时归档。如对植入或介入人体医疗器械使用后跟踪记录。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植入或介入人体医疗器械要建立并保存详细的可追溯性记录,使用上级统一印发的《植入或介入人体医疗器械可追溯性记录册》,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者、产品情况、有效期限及必要的产品使用状态、跟踪信息等。记录册要编号使用,设专人用蓝黑笔认真填写,不得涂改。如有写错修正之处要有记录人按上指纹,保持记录的完整和原始性。使用记录要妥善保管,使用完毕留存时间至少超过介入器械终止使用后1年,以备追溯和查询。
4.做好医疗设备供应商诚信监控。建立供应商电子档案,对与医院建立业务联系的供应商,相关科室可按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诚信度评分,确定星级,对诚信度低或存在不良行为记录的供应商,将终止业务往来。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应用
1.为医疗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提供参考数据。要按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指导操作人员正常使用设备,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事项,将主要检查、维护保养,正常操作使用、设备有无损坏等情况记入档案,技术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查阅设备的技术参数结合《各科室设备状况考核表》详细记录,可以尽快查找到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维修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状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组织人员对北京航空特种工艺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晨光化工研究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船重工昆明分公司等部分单位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当前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已是普遍现象
开展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是与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化、市场竞争环境需要多方面密切相关的。
1 知识产权档案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知识产权档案已经在很多企业中频频亮相,已成为企业档案普遍出现的管理内容。我们在参与调研的各单位中看到,这些单位都已收集、保存了包括专利、注册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的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档案,并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制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已是一个趋势
我们看到,北京航空特种工艺研究所、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都已制定了有关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协调、规范本单位知识产权文件收集归档和整理组卷工作。更多的单位表示,准备在适当时候(最好是有上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指导前提下)着手制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
3 市场经济环境有利于开展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档案已经在商标侵权、专利维护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强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发挥了作用,由此企业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比较重视对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重视本单位的知识产权档案的归档和管理,这就为推动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行企业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恰逢其时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特点,提出完整的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很有必要。
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开展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现了档案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实现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可以为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和国际化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为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提供档案信息的有力保障。
2 当前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实践,已经提出了对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实际需求。大量事实表明,企业中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尚处于理论探讨、有待开展的工作,而已经成为目前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普遍内容。虽然目前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在大多数企业处于“整装待发”状态,但是不存在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障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档案标准化工作突飞猛进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好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具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为工作查考保存历史证据、服务于知识产权日常管理的意义,而且具有直接参与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推动企业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就必须关注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市场环境发展对档案工作发展的新要求。
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在调研工作基础上,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急需解决。
1 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不是“知识产权+档案”的简单叠加,而是其有机融合。因此在研究、开展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时,要让“尊重文件形成规律、保持文件形成特点、维护归档文件的原始记录性”以及“实行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的档案管理原则在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要想把知识产权管理和档案管理纳入同一管理体系中,就必须把知识产权管理和档案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认为,完全有必要把已经被档案管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机地纳入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中。
2 根据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工作需求,把“知识产权档案”列为一个新的一级类目。国家档案局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第四条规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设置十个一级类目……有些档案难以归入上述十大类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级类目”。所以,我们认为根据《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相关规定和工业科技知识产权活动的特点,应当把知识产权档案作为一个新的企业档案一级类目;在此一级类目下,把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内容划分为专利档案、商标档案、著作权档案以及商业秘密档案4个二级类目进行分类管理。就是说把知识产权档案作为企业档案中和会计档案、审计档案等相似的、独立门类的专业档案来对待。
3 知识产权档案档号编制形式。档号在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知识产权档案的档号管理有其特殊性,赋予知识产权档案档号时一定要注意体现知识产权活动的特点。为此,可以把档案整理中涉及档号的标准如《档号编制规则》(DA/T13)、《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等融合进去。例如,考虑到企业可能会依照《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即PCT条约)的规定,向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申请专利、利用《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商标马德里协定)进行国际商标注册,以及需要区分普通专利和国防专利的需要,在向知识产权档案案卷赋予档号时,在档号中规定了一些专门的特别代码来加以识别,如国防专利档案以“G”、提交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的专利档案以“P”、按照《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提交国际商标注册的商标档案以“M”予以标识等等。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在一般的档案档号管理中是十分罕见的,但也是必须的。
一、建立、宪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依,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比如,可在采购制度中规定采购的物品要向供应商询价、列表比较、议价,然后选择供应商,并把所选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请购单上;还可规定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须附上三个以上的书面报价等,以供财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稽核。
2、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银行账号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并有专人管理。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质检、物料、财务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要实地到供应商生产地考核。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指标,要对考核的逐一评分,只有达到或超过评分标准者才能成为归档供应商。
3、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采购的价格不能超过档案中的价格水平,否则要作出详细的说明。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由公司有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组,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这种评议视情况可一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
4、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对采购人员根据工作业绩进行奖惩。财务部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亦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进行,并提出奖惩措施,对完成降低公司采购成本任务的采购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采购成本下降任务的采购人员,分析原因,确定对其惩罚的措施。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但对完善采购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购成本,确实有较大的成效。
二、降低材料成本的和手段
1、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此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是要格外注意的。如去年我公司从荷兰进口生产线,由于考虑了欧元的弱势走势,于是选择了欧元为付款币种(我公司外币存款为美元),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
2、把握价格变动的时机。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而变动,因此,采购人员应注意价格变动的,把握好采购时机。如我公司的主要原材料聚碳酸酯(PC塑料),去年年初的价格为2.8美元/公斤,而到了八九月份,价格上升到3.6美元/公斤。如果采购部门能把握好时机和采购数量,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
3、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此外,对同一种材料,应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向制造商直接采购或结成同盟联合订购。向制造商直接订购,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制造商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会更好。另外,有条件的几个同类厂家可结成同盟联合订购,以克服单个厂家订购数量小而得不到更多优惠的矛盾。
5、选择信誉佳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讲信誉的供应商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的交货期,还可得到其付款及价格的关照,特别是与其签订长期的合同,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优惠。
6、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如有条件,企业可设专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期形成调研报告。
三、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来指导采购成本控制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档案社会存管;政府监管;企业资质;档案安全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拓展完善,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速,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断提升;即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外包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已发展成为一种颇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2014年5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规范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推V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专业机构参与档案事务”。
档案存管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能否落实,首先取决于政府意愿,其次取决于市场承接能力。本文拟根据我国档案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就政府购买与市场承接能力展开论述,以期求得广泛认同。
1 市场效率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发创新
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不再直接生产公共服务,而是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源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掀起的“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浪潮,现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
众所周知,在档案存管的公共服务领域,发达国家除了建有政府档案库馆、高等院校图书库馆等传统服务机构外,还建有民营档案库、博物馆和商业性文件中心等外包服务机构,共同构建起了整个社会的档案存管体系,成为政府购买档案公共服务的重要对象,以最经济、最简捷、最有效的市场方式,使社会各类档案得到科学规范的保管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地满足了社会的多元需求,也使档案资源和档案存管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我们国内,随着服务外包在企业界运用成效的日益显著,它也逐渐成为各类机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手段。目前, 除企业外,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也在逐步摆脱“自力更生”“小而全,大而全”思想的束缚,相应进行了一些外包服务的有益尝试。包括档案部门在内,在一些自身能力有限或不足的业务领域,如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展览制作、安全保卫、后勤服务,以及案卷整理、著录、鉴定、缩微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外部技术力量。但在核心领域,即档案的保管与利用方面,却长期裹足不前,步履蹒跚,购买公共服务的意愿不强,外包服务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代表国家档案主体形象的公共档案馆,在政府财力有限、城市土地资源匮乏、公务机构人员编制持续紧缩的背景下,仍然固守行政手段,把申请巨额基建经费、土地配给和人员编制视为唯一,宁愿搁置效率与安全,一而再、再而三地等待、等待、再等待,也要把“自力更生”的“大而全”旧模式贯彻到底。有的省级档案馆新馆的设计规模,已经高达十几万平方米,财政投入极其昂贵不说,人员编制若非成倍增长亦将难以应付,而且建成后预留的大部分库房将空关几十年。“北上广”及东部一些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档案馆,早已陷入寸土寸金、寸金难买寸地皮的窘境,却仍然把自建自管奉为圭臬。这种求大求全、独家包揽的单一思维方式,显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不符,与中央强化供给侧改革的大思路相悖,也违背了国家档案局为克服档案系统“事多人少”的矛盾而提倡“向社会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的要求。
2 档案社会存管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形式和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数量的急遽增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档案双套制及备份制的国家要求,更使这一增长速率大幅上扬,全国档案界面对的客观形势非但严峻,而且迫在眉睫。这一爆发性增长态势的出现,固然由多方面原因促成,但从根本上说,同中国GDP增长速率密切相关,是由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带动并引发的,并且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暂时还看不到它的拐点。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目前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高等院校尚未开展任何有关研究,GDP增速、总量与档案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围绕这一关系所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应对之策,至今仍是档案学术研究的盲点,也没有受到政府档案管理顶层设计的关注,甚至连概念都尚未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增长的现象和现象的罗列而已。
在我国,档案存管一向由政府全包,禁止其他方面介入,这一模式延续至今已难以为继。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本世纪初馆藏量尚不足200万卷,便已高居全国省级档案馆之首,短短十几年之后,据2013年国际档案日公布的数据,其馆藏量已然攀升到300万卷。[1]增长幅度超过了50%,不仅继续高居省级档案馆之首,甚至超过了一些部级档案馆。按照现行《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就是说,国家各级综合性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并非将国有档案“全面承包”,而是应对其中的核心资源、即“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除此之外的一般性档案资源既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涉及“党和国家”的宏大元素和保密禁忌,并不属于基本任务范畴,完全可以、也应当剥离出来,实施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纳入“向社会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轨道,实行外包托管,两条腿走路,而不必金鸡独立,深陷每20年不得不建一座新馆的怪圈,从而大大降低行政与维护成本,减轻国家财政和纳税人负担。更进一步说,只要法制和监管到位,即使核心档案又为什么不可以托管呢?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档案据信也在私企代管之列。
档案数量飞速增长与馆库容量有限的矛盾冲突并不单一地集中在国家综合性档案馆,而是遍及一切公私领域,尤以司法、工商、金融等行业为甚。以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法院为例,该院1959年至1990年的库存档案数量为11325卷15718册,到2013年2月,全院库存档案数量已经达到95657卷130000多册,是1990年的8倍多,且增长速率年年递增。[2]
再以深圳某保险公司为例,该公司每月人寿净增单量约50万件,全年档案量有20万盒,其有效契约量年增长率为15%,如果集中存放,每年起码要增加1334 平方米的存储空间。这种档案管理成本的投入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3]
窥斑知豹。面对上述种种,采取档案托管显然是目前的最佳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政府财政支持以外的唯一选择。
据国际外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85%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采用了档案外包服务,而中国企业这一数字目前还不到5%。[4]在美国,商业性档案文件中心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1950年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授权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管理政府系统、机构团体的文件中心以及商业性文件中心。商业性文件中心由私人创办,属营利性机构,上世纪60年代迅速起步,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提供档案与文件管理有偿服务,既有单一的寄存服务,也可提供全方位的保管、利用和处置服务。全美各大城市都设有商业性文件/档案中心,知名的如底特律雷诺达文件中心、麦肯罗文件中心、南方文件中心等,其中雷诺达创办至今已有120多年,为400 多家公司提供外包服务。[5]
3 提升资质,修炼内功,将档案社会存管的市场做大做强
档案社会存管的市场业态,有一个绝非短暂的培养过程,相对于几十年一贯的、坚如磐石的传统管理模式,它的弱势是显而易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士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准备,摒弃机会主义立场,以干事I而非赚一票的良好心态,投入这场持久战。这个市场绝不可能像IT产业那样暴发,也注定不会像某些暴发户那样速朽。它有一个慢热且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块政府与市场链接的边缘地带,远见卓识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过程究竟会有多长,需要创业者耐得住寂寞,站得稳脚跟,修炼内功,夯实基础,持之以恒地将这个市场做大做强;但只要是过程,就必然会过去,一旦过去,路障清除,那矢志坚守的行业翘楚,必将成为中国的雷诺达。
对于一个总体上仍处于成长阶段的市场来说,其成员质量的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但注重发现其中的优质成员,扶持领军企业,无疑是引领和推进整个外包市场发展的必由之策。
所谓领军企业,考量其资质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仍以上海仁通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经济和金融管理的精英人士,头脑敏锐,眼光超前,经验丰富,人脉广泛,远非许多档案中介机构由本部门退休老同志担纲的情况可比。其管理班子的构成,非常注重对职业经理人才的使用,强调专业化、职业化,并延聘了一批从国家档案馆退下来的、拥有各自专长的资深人士,人才结构层次分明,综合齐全;该公司还分门别类设定岗位,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全程计算机管理,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整个团队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
正因为拥有这样一批高素质人才,仁通公司才具备了高起点的气魄和高投入的远见,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和工作举措。
事实证明,法院系统购买仁通公司的外包服务是成功的。它大幅度降低了档案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有效提升了档案的管理品质和管理效率,“性价比”很高,对公权机构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具有示范效应。
与此同期,上海市社保中心、人才中心、中国船级社审图中心等单位的档案也先后存入仁通公司档案库。再以中华职业学校为例,学校从仁通公司购买的档案服务包括管理咨询、整理、数字化处理、寄存,以及调阅利用,等等,全方位囊括。其中,购买档案寄存(代保管)服务的费用仅仅是该校把档案室改为心理咨询室后所创收入的四分之一。仁通公司还拓展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尝试打造知识型、智能型的服务新品牌,接受校方委托,利用学校历史档案,编辑撰写了《中华职业学校校史(1918-2013)》一书,现已正式出版。
新华保险公司是一家购买仁通公司档案存管与调阅服务的企业。鉴于保险公司经常有面对突况的行业特殊性,合同约定:紧急调阅4小时,普通调阅次日送达,电子调阅即调即达。这样的约定不仅限于保险业,还可以满足所有购买单位的利用需求。
仁通公司还结合自身的存管实践,与苏州市档案局联手,在外聘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国家档案局课题《我国档案社会存管的行业规范研究》,并于2013年9月通过了由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是一个试图为我国档案社会存管市场设定行业标准的科研项目,具有开拓性的实用价值,获得江苏省档案局颁发的科研成果二等奖。2015年11月12日,由该公司与江苏省档案局、苏州市档案局历时三年联手开展的《档案社会保管服务机构管理规范》研究项目,也已通过由江苏省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填补了档案社会保管服务的一项空白。
上述经营实例,是档案公共服务外包企业的高资质呈现,具有对这个市场进行业态引领的价值。
4 档案存管公共服务市场存在问题和应对之策
4.1 档案社会存管企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从供方市场看,沿海地区起步早、企业数量多,中西部则相反,发展不平衡;从库房建设的标准看,规模化的高标准库房少,过渡性的临时库房多;从档案库房的产权看,租房改建的多,拥有自主产权的少;从市场运作方式看,正规招投标的少,竞争性谈判的多。
之所以要对企业数量、库房标准和产权方式进行比较,是因为一个市场的形成必须依托一定的规模,没有相当的聚落效应,市场便难以成形。其次,无论档案的属性如何,都是有保管年限的,有的只需短期(15年以下)存管,有的则需要长期(15年以上)或永久存管;而进入社会存管的档案,保管期限基本上都在长期以上,因而供应商的库房标准和产权资质,也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才能与各类购买需求相对应。低标准库房或临时租借而不具备自主产权的库房,都不适合长期及永久化存管,会造成许多后续问题,影响市场信誉。
4.2 档案社会存管市场行政监管缺位、行业自律失范。按照档案法规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本行政区划内档案事业的主管权,因而,有关档案社会存管市场的一应事务,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管是不应当存有歧见的。但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忽略、或者说放弃了对这个市场的监管,行政职能界定不清,迟迟不愿介入。因为介入便意味着责任。而档案安全的责任,不是谁的肩膀说扛就能扛起来的。包括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也只对企业的设立与营运负责,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监管档案安全,包括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安全监管以及资质审核的缺失,造成这个市场准入无门槛,服务无评鉴,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试图购买服务时,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权威的专业指导,信息获取不充分,对企业资质无从鉴别,往往一头雾水,除非像上海法院系统那样自行调研,大费周章。目前总体看,这个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价格机制是扭曲的,自由竞争是不平等的,往往迫使购买方放弃招投标,采用竞价式谈判进行筛选。而竞价谈判,一则给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留下空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二则容易诱发过度竞争,低价承接,造成市场混乱。
放开准入标准对扩张市场并非全无益处,的确吸引了一些供应商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但弊端更为明显。在册企业资质高低悬殊,管理失范,市场伦理道德滑坡。一些供应商在毫无专业准备的情况下,匆促上阵,盲目沿用物流仓储企业的模式存管档案,加之后期监管跟不上,积弊越来越深。更有甚者,在追逐利益的本能驱使下,“偷工减料”等违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供应商以低价竞争为手段,接包后降低服务品质,不惜采用已被淘汰的水喷淋系统,为防止其误喷,在档案密集架上再加装塑料“雨棚”,等于人为添加了一堆助燃物,防火功效适得其反,万一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个别供应商为库房配置低质除湿机,功率大,但去湿欠佳,为节省成本基本上不启用,其代保管的档案短短两年就发生霉变,给购买服务的单位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即便如此,供应商仍无后顾之忧,购买方哪怕提出投诉,也找不到仲裁对象。
4.3 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与强化行业自治乃当务之急。显然,无论作为甲方的购买方和作为乙方的供给方,都迫切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从重点对国有档案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对覆盖整个行政区域的档案事业的监督和指导,尤其需要重点加强对档案公共服务市场的监管,包括对服务商的资质、能力、行为和服务品质实施监督,以及提供咨询、指导、培训、评鉴等相关服务。当下而言,设立市场准入门槛,尽快出台“档案社会存管行业标准”及其配套措施,并严格监管之,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制度环境,实乃当务之急。改革如果跑不赢危机,长期滞后于实践,政府无论怎样回避,监管缺位本身就是绕不开的责任。总之,当好裁判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强化自律意识,在条件成熟时,组建档案社会存管行业协会,建章立制,提高行业自治能力,使这个市场真正成为国有档案存管方式的有效补充,完善我国档案管理体系。
任何市场都涵有容错机制,但档案托管市场情况特殊,企业面对的服务对象――档案,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容不得任何闪失;或者说,这个市场的容错度非常苛刻,在n案安全保管的狭义层面,万无一失是一个不容商榷的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决定》为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作出了顶层设计,中央两办印发的《意见》和国家档案局的贯彻落实要求,也已为创新指明了行动路径,下一步就待具体细则出台。涉及档案事业核心内容的改革,光有顶层设计和原则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精准实施的全面推动,同时也离不开万众创新的基层氛围和激情。
参考文献:
[1]见上海档案信息网。
[2]于翠华。浅谈法院诉讼档案电子化管理[J].兰台世界(增刊),2013(3):108.
[3]吴倩敏。论保险业务档案外包风险管理与防范[J].广东档案,2011(3):18.
关键词:商业;档案寄存;规范管理
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是指各类依法登记,通过为客户提供档案管理服务而获取赢利的企业。近年来,这个行业发展很快,在我国档案管理尤其是企业档案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回观其现状,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如,作为一项档案保管的特殊行业,还没有纳入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视野之内,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创办规范,还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等等。本文试就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对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如何依法规范管理提出一些粗浅的设想。
1 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产生
1.1 我国档案工作实际情况的需要。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联合、兼并、破产过程中,企业档案存在乱堆乱放,无人管理,没有单位接收,甚至出现随意销毁的现象;很多外资企业、私营和民营企业不愿意在企业内部投入较多的人、财、物力,设置专门的档案保管部门或专职人员;一些企业即使设立了档案室,但档案保管条件差,档案随意销毁现象也时有发生。
事实上,随着档案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对于一些每年都会产生大量业务类凭证的企业来讲,原先那种“小而全”的档案管理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国外商业性档案寄存理念的影响。国外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名称多为商业性的“文件中心”,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文件管理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商业性文件中心在数量、规模和技术水平上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以美国“铁山”(Iron Mountain Incorporated)为代表的数千家档案数据管理机构。同时,这种促进和提升我国档案信息领域服务外包的理念对我国档案工作发展实际的需要也产生了影响。
1.3 外资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的登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些跨国跨地区档案管理机构,由于看好中国内地在档案信息保护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登陆。在上海、广州、北京、沈阳等一线城市设立经营机构,拓展业务。如,“上海信安达档案文件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将档案文件和信息专业管理的理念带入中国的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在上海登陆,随后又建立了广东、青岛、大连、成都等多家分公司。
但是,由于受到国情、理念和我国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影响,他们在拓展内资机构市场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在短期内很难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1.4 内资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的兴起。据查询,建立较早的北京世纪鼎立电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于1993年建立。
从上海地区来看,内资的档案寄存企业集中于2009年前后建立,目前已经发展到有仁通、华信、固铨等10多家,而且各家的发展速度都很快。如“上海固铨档案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建立至今,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已经发展到拥有库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可拓展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寄存档案已从2010年的2793标准箱发展到2013年3月的130107标准箱(标准箱规格:长45cm、宽33cm、高26cm);客户也已经发展到拥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等40多家。
2 我国商业性档案寄存服务行业的现状
2.1 商业性档案寄存是对国家档案馆档案寄存的有效补充。根据《档案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不少国家综合档案馆通过设立档案寄存中心来为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等有偿服务。这种形式虽然有设施、人员、声誉和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等特定优势,也解决了部分单位档案无处存储的窘境,但由于国家综合档案馆依据《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其主要职责“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加上其储能的相对有限,不能满足为不具备充分保管条件以及配备档案保管条件成本过高的企业、破产企业、社会团体的档案寄存提供有偿服务,更难以满足社会接受档案寄存观念后的更大需求。
于是,我国内资的商业性档案寄存服务行业就应运而生,主要承担了除依法应当进入国家档案馆永久、长期保存,能够维护党和国家历史面貌的档案以外的各类社会组织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有效保管的档案。尽管这些单位在其档案流向中可能会有交叉,即一部分党政管理档案可能要向综合档案馆移交,但其大量的凭证却并不属于国家档案馆需要接收的对象。所以,这种商业性的档案寄存服务是对档案部门的有益补充,它满足了当前我国对档案多元化管理的需求,与档案部门并不冲突,更不存在代替或取代的问题。
2.2 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特点
2.2.1 运作机制灵活。由于是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所以只要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机制,从企业自身管理和寄存业务运作两个方面来调动积极性,搞活档案寄存活动,获得很好的生存环境。
2.2.2 服务对象面广。可以为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各种业务类型的机构提供服务。从机构来看,除国家档案部门接收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破产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和私营企业等都可以纳入其服务的范畴。当然,主要还是医疗保健行业、法律行业、金融服务业等在主要业务中会产生大量凭证的单位。如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目前的凭证量已经达到每年产生5000万张~6000万张,并且保持每年10%的递增率。
2.2.3 服务内容专指。首先,从档案实体来看,进入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的档案,主要是各单位形成的既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又并非需要永久保存,只在相当一个时间段里不能销毁的档案。其次,从档案内容来看,主要是一些虽然信息化程度较高,原始凭证都已经有了电子文本,但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提供原始凭证作为法律依据的这部分凭证。最后,从服务项目来看,主要是档案保管、档案检索及递送、档案数字化、档案和数据信息的安全销毁等。
2.2.4 服务措施到位。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为了达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赢利的目的,可以为各单位提供上门预约、整理指导、安全保管、提供利用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了最大限度为客户节约成本,最大化为客户调阅提供便捷,往往会自主研发一系列配套软件,只要是在该企业接收范围内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有需求,都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与企业联系,客户足不出户即可调阅档案。
2.2.5 服务结果双赢。企业自身通过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和发展壮大;服务对象可以节约档案保管成本,更好地集中精力从事自身的专业工作。
3 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需要节约档案保管成本的客户源充足。从目前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明确的主要服务对象来看,潜在客户面广量大。分析产生潜在客户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一旦进入法律程序都需要以原始凭证作为依据。二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原始凭证都已经有电子版本保存,原始凭证可以集中异地保存。三是房地产投资成本的加大,使得自行建库的“小而全”保存方式已经不再适宜。四是原始凭证由专门机构集中保存安全可靠,客户将档案寄存过去便会既省心又放心。
3.2 随着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发展,客户必将大为拓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宣传的深入,人们将更多地接受这样一种档案管理模式。只要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在建立之初,即建立一套客户所认可的、比较系统、可行的档案管理服务制度,从而获得客户的信赖,就能让潜在客户从同类单位获得的收益中得到启发,从而不断进入正式客户的行列。
4 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规范管理
4.1 纳入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规模和数量上,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这样一个特殊行业,应当依据《档案法》第六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正视其存在和发展,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使之成为国家档案馆的重要补充,同时也促进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1 要纳入企业所在地行政区域档案事业管理体系。既然社会上还有大量的业务档案需要由档案寄存企业来进行寄存服务,那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正视商业性档案寄存服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要将其作为本行政区域档案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予规范,纳入本行政区域档案事业管理体系之中。
4.1.2 对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实行全程监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抓紧制定政策,规范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运行机制和业务标准。具体可通过四个环节来实行:
一是在企业设立时的把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档案保管的基本要求和企业开展寄存服务的具体对象,从档案实体的安全保管、档案信息的保密要求、档案利用的安全便捷等方面提出各项要求,严格把关。企业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各项要求要作出履行承诺。二是定期执法检查。将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纳入执法检查的范围,检查合格者颁发“档案保管合格单位”牌匾。三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给予专门业务的指导和监管。四是接受客户有关档案保管方面的投诉。档案寄存行业中产生的有关问题自然属于档案法律行为的范畴,如触犯了档案法律法规的条文,势必需要有当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给予依法解决。
4.1.3 指导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组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经依法批准成立,由同一行业经济组织及相关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对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早日组建商业性档案寄存领域的行业协会,为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搭建服务平台,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行业规范,降低运作成本,这对于行业内成员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技术和提高人员素质,乃至商业性档案寄存行业的合法、科学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2 符合科学规范的档案保管硬件
4.2.1 符合档案保管的一般要求。
4.2.1.1 档案库房:包括选址、建筑质量等。选址应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关于选址的要求;建筑质量则要达到《档案馆建设标准》的相应要求。
4.2.1.2 安全保管设施:安全是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强调的首要经营理念,也是其立身之本。安全保管设施包括消防(包括社会的和本企业的)、档案装具、运输工具等。在基础设施配置时,尽量采取专业各系统设备“一步到位”的配置方法,围护结构应满足 “八防”的要求。
要配置全系统联动的消防系统,实现火灾自动报警和全系统消防联动;配置先进的摄像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巡更系统相组合的安全保卫设施;设置门禁、报警、监视监控等安防系统。
以上各项可分不同的档次,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要给予更好的保管条件;只是短期内保存的,条件可以相对简便一些。当然也可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等级,提出不同的保管要求并计算对应的寄存费用。
4.2.2 专业工作人员。一是具有管理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法人代表同时应当接受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利于档案保管业务的开展。二是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业务人才。具体设置比例可以由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确定。专业知识的业务人才要通过档案专业的系统培训,并取得档案管理上岗证。三是消防、安全等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均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证。
4.3 符合法律规范的运作机制
4.3.1 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从人员管理、客户拓展、安全保管、档案管理、提供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循。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档案保密制度,这是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的生存之基,保密工作做得好坏,既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客户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尤其是对涉及企业商业机密、公民个人隐私的档案,管理中绝对不能出现半点差错。要严格遵守不经所有者同意不得提供档案给第三者借阅的服务原则。
4.3.2 明确收费标准。服务收费标准,是商业性档案寄存企业向客户收取档案管理费用的依据。在档案寄存服务中,对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寄存内容可以适用不同的收费标准,但一定要符合我国有关部门关于服务行业收费的有关规定和合理的价格,避免恶性竞争。
服务费用的收取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档)(案的自身状况。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档案的外形特征,如,文件的类型、载体状况、版本状况、是否有名人手迹等;二是指档案的内在特征,主要是根据档案的来源和内容来判断其重要程度、秘密等级、可利用性等。其次是档案的管理费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费用,如,对文件的整理、分类、编目、补缺、复制等费用;二是对档案的处置费用,包括对档案的消毒、杀虫、保护、鉴定及经过允许的销毁等费用。三是档案的贮存费用,指档案作为实体占据库房面积所需的费用。
关键词: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商品化;档案信息市场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3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经济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作为信息经济的核心要素――“信息”,日益成为企业、相关组织(乃至高校)在生产经营、科研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智力要素与资本要素,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信息之根――“档案信息”,凭借自身特有的原始记录性、确定性、客观性等特点,尤为受到企业及社会组织(以及高校)的重视与关注。社会广泛而强烈的利用需求,不仅提升了档案信息的现实与潜在价值,而且为档案信息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客观条件。当前,我国的档案信息商品化正值萌芽阶段,而如何在现有经济体制下,采取相关举措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商品化实现快速、有序与合理发展,则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一、档案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存在进入市场流通的可能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本身蕴含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始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面貌。而通过对这些原始记录信息的归纳与总结,可以从中提炼出、分析出具有规律性的信息乃至知识,为指导今后的生产、管理、决策乃至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作为必要的参考依据,档案信息凝结了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以及信息开发者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在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档案信息市场开发、转让与交易过程中,档案信息具备商品的特殊属性[1]126。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谈及的“档案信息”,是指除国家法律规定应当严格保密、不得公开、严禁市场流通之外的档案信息。一直以来,“档案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市场体系之中,其内容涉及广泛的职能领域,涵盖社会生产、管理、科研、法律、金融、文化等诸多专业主题。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舆论过度强化档案的公共属性,而弱化档案的私有属性与商品属性,档案信息商品化才不被人们所理解与重视。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作为商品流通于市场必将会成为一种趋势,未来的档案信息市场体系建设也将得到逐步落实,档案信息商品的生产、转让以及市场交易也终将呈现出发展态势。
二、实现档案信息商品化,推动档案工作向信息开发利用层面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活动日趋复杂,企业及社会组织(乃至高校)日益依赖信息资源的确定性与准确性,以此作为降低市场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教育科研风险的决策依据。为此,档案工作者应结合企业、社会组织的现实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整理、挖掘以及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生产档案信息产品,同时协助利用者获取完整、充分的决策依据。正是基于这种特定的档案信息需求以及附带的潜在经济效益,才使得有关档案人员、部门以及信息研究机构,能够主动、积极地超越档案的实体化管理范畴,向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倾注精力。这就为档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站在知识管理、知识开发的高度,深层次地挖掘档案知识关联的过程及行为,通过多元化视角将档案信息及知识,提供给不同层次的信息利用者使用,积极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三、构建档案信息商品的交易模式与服务方式
档案信息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运作。通常情况下,要保证档案信息商品化的顺利推进,建立良好的商品交易模式与提供可靠的服务方式是基本的条件。为此,有必要通过建立档案信息市场化交易场所与提供便捷化、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确保档案信息商品化顺利进行。
首先,针对档案信息商品的市场交易,应建立档案信息集中化交易场所。具体而言,应着手打造现代化的档案信息交易中心,为档案信息交易双方提供集中化、标准化的交易场所,并提供交易指导与参考咨询服务。实际上,由于档案信息资源交易具有量大、频繁、成交数额较大、相关程序繁杂等特点,因此有必要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商洽、规范交易与严格监管的平台。此外,打造档案信息交易中心,可以在监管交易行为、确保交易安全的同时,简化交易手续,提高交易效率。
其次,要确保档案信息商品顺利进入市场,应提供便捷、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此,档案信息形成机构以及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对拥有所有权的、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与,通过多种手段揭示档案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与效用,最大化地激发现实的与潜在的利用需求,为社会档案利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资源获取、信息咨询与信息开发等服务。此外,档案信息部门应积极采取数字化方式,如网络咨询、网页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多样与深度服务,以迅速、有效的方式,最大化地提升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利用者之间需求的契合度,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开发产品的高品质需求,并不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效率与水平。
四、确保实现档案信息商品化的相关举措
要确保档案信息商品化能够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档案人员积极转变观念、重视档案信息商品化建设,而且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给予制度保障,推动法律法规与市场体制的完善,并严格落实档案保密工作。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熟悉档案资源结构,更新档案工作理念
档案管理者要明确本部门档案资源的种类、内容及数量,划分等级,明确不同类别档案信息的价值,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不同层面的利用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外,基于市场行情分析,对本档案信息产品的成本价格与交易价格进行初步核算与评估,通过市场经济交易方式,主动为社会提品服务。加快档案信息产品开发的步伐,及时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档案信息形成部门、档案管理与服务机构、社会利用者三方共赢。
此外,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经济体制与管理思想的影响,相关部门、档案机构形成了一种内敛、封闭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这种理念及其模式与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悖,并导致大量档案信息资源被闲置,造成档案价值的不断流失。而在市场经济开发开放的引领下,人们逐步认识到档案信息商品的重要性,它是市场经济参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智力要素。这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市场需求,必然会导致档案机构及其人员向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倾斜,并由此加速实现档案信息价值的增值,并不断推动档案信息产品及其服务实现商品化。
(二)制定完善的法律与市场规则,确保档案信息商品化顺利运行
为保证档案信息商品化的正常运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档案信息商品化的相关政策,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档案信息商品化的各环节以及市场行为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确保档案信息交易的公平及相关市场行为的依法进行[2]。相关管理机关与立法机构应通过制定完整的法律与市场规则,确保档案信息商品顺利进入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例如,我国制定的《档案法》《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方式、程度及相关标准,这为档案信息商品进入市场获利提供了法律支持[1]127。
(三)制定审核与监管制度,严格落实安全保密工作
此外,在档案信息交易过程中,必须以国家利益与相应机构利益为前提,不得违反安全保密规定。有关部门与档案人员要严格审核档案的保管密级,明确档案信息使用范围,严格档案开放与交易的审批手续,从制度上规避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建立审批制度、监管制度与追查制度,依法严格落实档案信息商品化行为。
五、结语
为了摆脱档案信息商品化的落后局面,我们要从观念、服务、市场、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加速推行我国档案信息商品化建设,不断完善、健全档案信息商品市场体系,通过档案信息商品的生产与创新,为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提供持久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有利于全院信息的整合共享
21世纪是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利用网络化优势创新档案管理是未来的必经之路,可以实现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应用自动化,以及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全院共享,满足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信息需求。
2.有利于提升管理者的决策力
通过创新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使医院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完备,档案归档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为医院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确保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档案记录着医院历史,是医院文化的载体。通过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广泛吸收各类信息资料,从中凝聚、提炼出医院特有的文化精髓,既能起到继承和发扬的作用,又可以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4.有利于医院节能增效
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病历等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医院档案逐步向无纸化方向发展,档案管理更加方便、高效,同时也将为医院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二、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档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反映了医院历年来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对医院管理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院职工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还比较淡薄。如临床、医技科室人员,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新技术研发、医疗质量提高、业务开展等方面,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不深,认为档案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无足轻重,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原本科室开展了大量值得记录保存的重要工作和有意义的活动,却未能形成档案资料,造成档案归档不及时或信息来源不足等问题。
2.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仍需完善
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然而同医疗、人事、行政、财务、后勤管理相比较,档案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统一、完整的管理标准,各科室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管理,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等;管理机构不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监管等职责没有明确到人;档案管理缺少工作质量和目标考核,难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高数量、高效率。
3.档案保存不集中,管理较分散
医院的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等一般由综合档案室统一保存管理,某些特殊档案则必须由职能科室管理。如住院患者的病历档案必须设立专门的病案室保存,由带有医疗管理职能的医务处负责管理;照片、影像、录音等各种数字化资料,必须由配备多媒体存储设备的部门保存管理。其他如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等,都因其专业性,需要相关职能科室保存管理。分散的管理,不利于档案的完整、安全和综合利用,容易造成人力、物力和空间的浪费。
4.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医院档案管理员普遍由办公室文秘兼任,科室档案管理员一般由本科职工兼任,兼职管理人员的精力有限,水平参差不齐。医院通常更加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没有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员专业知识欠缺,业务能力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更谈不上进步和创新。
5.档案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大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医院集中资源用于增加医疗设备和病房,而档案室却存在用房紧张,设备陈旧等问题,难以完全达到档案管理防尘、防火、防盗等“八防”要求。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投入不足,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只应用于资料的保存、检索等简单层面,难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一些档案的收集、录入、查询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
三、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探索
1.创新管理理念
以推动医院科学发展为理念。通过对历年档案信息的收集、汇总、加工、储存、分析,为医院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依据,更好地为医院各项工作服务。
以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为理念。医院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患者,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要时刻围绕服务患者的理念,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以传承医院先进文化为理念。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实施特色诊疗、推出先进典型等工作的资料档案都是医院的先进文化,应该通过加强档案管理把他们传承和发扬下去,发挥其长期作用。
2.创新管理模式
医院档案管理应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医院成立档案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责任,形成主管院长全面领导,办公室主任负责,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制定《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归档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借阅保密制度》、《档案鉴定移交销毁制度》、《档案资料统计制度》等13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档案管理方面做到严把质量评查关、移交签字关、档案验收关,从而保证档案质量。
创新管理手段
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档案资料的处置、保存、管理和应用,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为营造医院信息化环境,医院更新升级了HIS系统和PACS系统,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启动电子病历系统,提高了病历书写效率,便于病历的网络监督和质量控制;引进河北省科怡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档案电子目录,提高了档案查询、管理、利用水平;增强外网、内网功能,引进OA办公系统,各类档案如通知、公告、信息、文件等全部通过内、外网站和办公系统,推进了无纸化办公进程;在市级医院首家引入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系统,为医院设备和材料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了设备和耗材资料存储、信息查询、产品过保质期预警等功能。
创新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