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赏析【优秀3篇】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醉花阴》赏析【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醉花阴》赏析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三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三推进新课

(一)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二)朗读体味

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三)整体把握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重阳思亲(板书“重阳思亲”)

下片饮酒赏菊(板书“饮酒赏菊”)

(五)鉴赏评价

1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愁)

3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现在看*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谁来分析这一句?

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好了,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夜半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3)上片小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理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好了,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把上片背出来呢?(教师检查背诵)

4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问: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结尾,谁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瘦字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下片小结:下片写黄昏后独自饮酒的愁绪。

六作业1背诵全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3预习《声声慢》

《醉花阴》赏析 篇2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题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

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

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导入新课【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二、走进作者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三。朗读·体悟

(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

四。赏析文本(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三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师: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消金兽”的“消”——消失,消融。为什么想到消融?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总结词的意境

六。情读·悟情【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七。课堂总结

【说明】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这对于老师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八。作业

说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1.在描写中注入深情。2.用形象化的手法。3.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4.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

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教学后记

《醉花阴》赏析 篇3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 ,你有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去提升阅读理解方面的分数呢?多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是有益的。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醉花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醉花阴》阅读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③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④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⑥,人比黄花⑦瘦。

【注释】

①永昼:悠长的白天。

②瑞脑:即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③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④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⑤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⑥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⑦黄花:指菊花

《醉花阴》阅读题目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请写在下面。

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醉花阴》阅读答案

1.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6.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9.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