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阅读答案10篇

现如今,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1

关键词: 个性阅读 民主和谐 自读自悟 指导矫正 评价激励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个性化阅读引起空前的关注,�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构建生命课堂,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让个性之花开满语文课堂。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指宽松的、民主的、平等的、活泼的学习环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教师真正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精心“锄草松土”,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情感才能异常活跃,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火花才会不停地闪现。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读出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领略文章的无限风光。

对于阅读,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地发展。我曾学习一位优秀教师的《飞红滴翠记黄山》课堂教学,她在教学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的美;有的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黄山;有的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图”……如此便有效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生命在课堂枝头“拔节”的声音。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见解。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有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奖赏》时,问学生学完短文后,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人大为震惊,有的劝告仙鹤救人时要看清对象,有的则夸奖它助人为乐,有的批评老虎忘恩负义,有的则认为这是弱肉强食社会的必然规律。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了文本,没有答案,只有个性化的见解;没有统一的灌输,只有激情的师生互动。思维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是最美的,是触动学生灵魂的。让我们在个性与个性的碰撞之中发现语文之美,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上绽放多种个性之花。

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的火花是鲜嫩、脆弱的,需要教师宽容、呵护,尤其要呵护好奇心。要使学生的个性之花开得鲜艳,教师必须给予精心培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不指导,学生就不会阅读思考;对学生偏离文本价值的独特理解,教师不引导矫正,就会使个性阅读走入歧途。

一要教会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七颗钻石》时,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拥有了最后一壶水,会怎么做?有的说:我要把他送给小溪,让小溪像以前一样清澈见底,使鱼儿有欢乐的家……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二要教会学生发散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要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行矫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管是用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有一位教师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的选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读课文后用一个词说说对其中一个人物的评价,有位学生说:“我敬佩白骨精,因为�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片面的,这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如果教师一味地认可他的回答,就是对他今后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误导,这就与课标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违背。由此可见教师在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坚持文本意义的“价值引导”,必须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维护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钳制、束缚学生的思想与他们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

四、采用评价激励发展学生的个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评价方面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的弊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以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现状,实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教师激励评价。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评价,实现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功能,通过自主评价,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2

一、音形考查题

例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 (zhāng)______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 )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解题分析】这道题以京剧艺术特色为依托,考查了考生字词积累的情况。在平时生活中,只要细心学习,夯实语文基础,完成这类题应该不难。参考答案: 彰、yù。

二、病句修改题

例2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②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璀。③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④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⑤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⑥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⑦加以衍变、融化而成的“国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病句的病因大多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另有一些属于修辞、逻辑、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修改病句,首先要找出病处、确定病因,然后予以改正。参考答案:(1)②句中“精璀”改为“精粹”;(2)⑦句中语序有误,把“加以衍变、融化而成”改为“加以融化、衍变而成”。

三、排列语序题

例3下列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②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③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④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⑤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A. ④①②③⑤ B. ⑤①④②③

C. ①⑤④③② D. ⑤①④③②

【解题分析】语句排列要使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句的顺序排列一定会有某种依据,同学们在解题时应对题目中所提供的语句进行综合观察,找出隐藏其中的规律和依据,这样排列起来就容易了。参考答案:B。

四、情境会话题

例4京剧走进课堂后,一些同学对此不能理解,感觉京剧很难学,而且节奏太慢,因此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大家学习京剧的兴趣,认识学习京剧的意义,你们班将举办一次“我爱京剧”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同学谈谈学习京剧的体会,并选唱一段所学的唱段。

1.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不超过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桦同学性格内向,很喜欢京剧,但又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唱。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她参加这次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所谓“情境会话”,就是命题者设置一个语境,要求考生根据提示,为题中虚拟人物代拟话语。这类题型,属于“语言表达得体”这一考点。第1题,只要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提高大家学习京剧的兴趣”“认识学习京剧的意义”表达即可。第2题,说话的语气要委婉,有鼓励性。参考答案略。

五、图文转换题

例5下面是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促进国粹传承”做的试点调查,根据表格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京剧进课堂,促进国粹传承”试点调查

1.概括表格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调查信息,请你谈谈对“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认真观察图表中的文字和数据,然后看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正确。参考答案略。

六、提取信息题

例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教育部拟将京剧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并于今年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这将对京剧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京剧作为国粹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是国人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魅力,甚至得到国外艺术界的承认,认为这是与斯坦尼和布莱希特并列而三的戏剧表演体系。但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受到影视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冲击,京剧渐渐地失去了市场,观众逐渐走向老龄化,年轻一代京剧爱好者可说是寥寥可数。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京剧前景实在堪忧;如果这样一种戏剧样式消失了,就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所知道的情况,谈谈你对京剧失去市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1.文段的主要信息往往在首段或者段落的首末句。第一段的主要信息是“教育部拟将京剧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二段则讲述了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现状,补充交代了京剧纳入课程的原因。故综合来看,“教育部拟将京剧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是该材料的主要信息。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考查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京剧失去市场的原因有二,一是时代审美趣味变化了,京剧形式的变化却很少;另一点是在青少年中培养京剧兴趣、普及京剧艺术的工作缺乏。

七、综合探究题

例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作曲家贡德曼把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夜莺》改编成中国的京剧,无论是唱腔、道白还是配器,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京剧味道。

在传统的京剧中,童话题材本就罕见,像夜莺和机器鸟这种角色更是前所未有。贡德曼将笛子、京胡、板鼓、月琴这些传统的中国乐器和大提琴、中提琴这些西洋乐器结合,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化的夜莺和木偶化的机器鸟两种截然不同的鸟儿歌唱。美中不足的是,这出戏的台词还显得比较直白、简单。有些地方还不能做到合辙押韵。

材料二:

来自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在京外国专家、外商代表、外国记者和外国留学生共500多人,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京剧。这是中国京剧舞台上首次演出国外的长篇巨著。

京剧《悲惨世界》是用中国传统艺术演绎西方文学经典的一次尝试。该剧由戏曲文学系创作剧本,导演系师生导演,表演系师生演出,音乐系师生负责音乐设计和伴奏,舞美系师生设计舞美,开创了学术戏曲创作的新模式。雨果笔下受尽苦难的冉阿让、芳汀等,换上了老生、青衣等不同的“中国身份”跃上舞台,以东方人的方式表达西方人的情感,一招一式都源自中国戏曲多样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对人物的塑造,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1.上述两则材料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振兴京剧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分析】

材料比较题,重在把握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后,再加以分析。两则材料共同的信息是:京剧艺术与外国文学融合创新;外国人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并开始学习创作京剧。建议:要发展京剧艺术,必须要有所创新,使京剧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

八、阅读理解题

例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京剧脸谱

①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②京剧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艺术。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装饰。京剧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又是来自生活的,鲜艳的纯色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这是色彩的“离形”。另一方面,脸谱勾的都是图案化的形,与现实人脸形状拉开了距离,这是形状的“离形”。

③京剧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取形的方法和样式很多,例如眉窝的勾法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等多种。这就改变了眉的自然形态,使其成为图案化的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④京剧脸谱的“离形”“取形”达到图案化、装饰化的美的效果,再结合着戏的情节、演员的表演,装饰性的脸谱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才能生动、迷人。

⑤一般来说,京剧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先从“形”看,脸谱中的“取形”,就是为了象征。脸谱中常取某种自然形态的东西来象征、寓意,有勾画动物形态的,也有把人物的生理形态勾画出来的,也有把使用的兵器画到脸上的,还有直接把字勾到脸上的等等。这些形态都经过了图案化、装饰化了的变形处理,以突出该人物的最大特征。再从“色”看,颜色是京剧脸谱艺术的另一重要方面。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绿色表示侠骨义肠;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等。

⑥京剧脸谱的“色”与“形”结合起来,构成京剧脸谱较为确定的象征意义,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道德品质,完成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

1.从全文来看,京剧的脸谱具有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很好地介绍京剧脸谱的特点,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色彩是京剧艺术中最富有情感意义的符号,阅读第⑤节,结合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给曹操、关羽、李逵的脸着上适当的色彩,并举例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艺术,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2.文章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介绍京剧脸谱是极大的化妆变形艺术的时候,从“离形”和“取形”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读者比较全面地理解了脸谱变形的方式。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3

一、把握语文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说得比学生多,学生以听讲为主。书面考试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手段,学生写得多,说得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能力没有提高,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效果。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听清字音,读出字音,有话语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表述力,有交流的应对能力。

二、善用多种方法

口语交际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口语训练方法有:

1.诵读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书声,读书的过程是学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的过程。学生诵读要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晰,语速合理,有节奏,不读错,有感情,有领悟。课堂上要增加学生诵读的时间,并指导学生如何诵读,把握文本内涵,读出自己的理解。

诵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角色读,可以分小组读,可以接力读。诵读指导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从重点段落入手,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及面。

2.问答

问答一般用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大多是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多答的形式。教师提问要明确,问题设计难度适中,要注意问题的引导,但不要过分地将学生的回答引向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要围绕问题,有理有据。学生也可以尝试提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互动。

3.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前,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度,难度适中学生才有话可说。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监督,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讨论结束,要给予各个小组表达想法的机会,并作出中肯的评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抛出探究题,让学生讨论,鉴赏文本的意境、主旨、艺术手法等。

4.演讲

许多教师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通过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演讲的主题可以涉及学校生活、校外生活的各个层面。教师也可以固定一个主题,比如谈谈理想,谈谈班集体建设,谈谈运动会感言等等。教师在学生演讲前做好充分的指导,引导学生注意主题鲜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要照顾听众的感受;保证思路清晰,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过渡词语;演讲过程中适当地插入名人故事,语调适当转变,防止听众疲劳;结尾简短有力,再亮明观点,可以让听众印象深刻。

5.舞台剧

初中语文课堂的舞台剧主要来自课本的改编。《皇帝的新装》就可以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教师鼓励学生围绕原著主旨,加入更贴近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和语言,让整出剧的表演精彩到位。

表演舞台剧,既能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又能在提高个人的舞台表现力。课堂上的舞台剧以对话、独白、动作为主,正好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舞台。

三、加强师生合作

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占有重要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语文教师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注意语言的得体、规范。教师的提问越标准,学生的回答就会越规范。教师讲话有理有据,学生才能领会含义。有时教师的深情朗诵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当堂演讲会打动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口语交际都有很大影响。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语文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口语技能的培养是长期的,对学生来说也是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4

开学两个月了,我班的大多数幼儿对看书都不感兴趣。每次阅读区总是没人选,即使有小朋友选了阅读区,他们不会安静地、完整地看完一本书。由于幼儿缺乏认真看书的习惯,导致书架上精装版的图书已经破了许多。

我思考:怎样带领他们阅读呢?带着许多疑问,我与孩子们进行着谈话,原来他们不认识字,不会有目的地看图书。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对书本的占有上,并没有真正地去注意图书,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深知阅读非常重要,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一、萌发阅读的兴趣

针对孩子们出现的情况,可以知道孩子们对图书不感兴趣,不知道书本中的奥秘,只是停留在翻一翻、认识物体的基础上。于是我们运用一些策略,让孩子们走出仅是占有书本的局面,从而去关注书本内容,陪孩子一起阅读书本的内容。

把阅读过程变成一种孩子喜欢的游戏。《下雨啦》我设置场景——滴滴答答下雨啦,小兔子在雨中走,小兔会想什么办法避雨,(让孩子自由想象地说)然后依次出示挂图,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小猫被雨淋湿了,它的心情会怎样,它会怎样叫,学一学。小兔、小鸡看见了会怎样做,小猫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淋雨了心情会怎样,小兔在帮助别人后的心情会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与补充,使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然后一起讨论:你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当别人遇到困难是你会怎样做,你帮助别人后心情怎样,你们被别人帮助心情会怎样。引导幼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将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体会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心情。幼儿看挂图,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后,请幼儿分角色扮演小动物,说说故事中的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基石,在此,我们有抓住了孩子的探究欲与好奇心,从导读开始,让幼儿感受到书本的魅力,引起幼儿阅读的欲望,从而喜欢上阅读。

二、丰富阅读的环境

为了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把教室的一些矮柜子移到了阅读区,扩充书柜的立体空间,营造一个宽松、甜蜜、精致的阅读氛围。

读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然而大班孩子由于识字量的局限,形成了一个断层,而图画书的阅读正好弥补这个断层,引领他们走进书的世界。因此,做好绘本的筛选,对于引领幼儿的阅读显得十分重要。

绘本版的书籍在美术赏析上是阅读的一大亮点。如《胆小的老鼠》封面上,在猫的阴影笼罩下,小老鼠探着脑袋,传达出紧张的情绪。前环衬的是淡绿色墙面,投影出猫蹑手蹑脚觅食的动态,紧张感在延续。扉页上,画家用蓝色渲染出气氛,浅蓝色的门下面开了小口,里面探出一只老鼠的小脑袋,楼梯的一角和小老鼠的身形也构成强烈的反差,达到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 画家在一个对页上采用了大小画面的对比方式:当遇到“危机”时,画面立刻变得很大;在“危机”解除后,画面则恢复正常。这种反差处理体现出情节上的张弛。大小画面的切换、明暗色彩的调控,为本书渲染了紧张、恐惧的氛围,无不在暗示着危险就在身边,孩子边� 这样的绘本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影响。

在阅读区我们还经常更换绘本图书,幼儿对换上的新书比较好奇。我还给孩子们介绍了这些新书的简单内容,让孩子们在有了初浅认识的基础上去自主阅读。经过几周的阅读,我发觉孩子对图书的色彩、文字等非常感兴趣。接着,我引领孩子们一起欣赏这些有特色的绘本书:从封面上解读故事的名字和作者,再去欣赏故事中的每一页画面,最后再看封底等等。孩子们看得都很认真,班上鸦雀无声,被这精彩的画面所吸引,让绘本内容与孩子的认知相碰撞,从而更上一个台阶。

三、分享阅读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班大多数孩子都喜欢上了绘本阅读。今天的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我特别关注阅读区的孩子。只见阳阳拿着一本《漏》认真地看了起来,根据这一个多星期的观察,阳阳对一件事的注意力也不是很长,可此时观察,他对这本图书的阅读十分感兴趣。我很随意地坐到了他身边,他忽然问我:“老师,这是一只牛吗?”我说:“牛有角,它有吗?”他听了忽然很高兴地说:“我明白了,是一只鹿!”我没有说他的答案对不对,而是跟着他一页页地看下去。书上有字,我没有� ”我说,“这就是看绘本的本领哦,你怎么一下子就会了呀,每一页图书上可有很多秘密哦!”坐在我两边的两个小男孩听了更高兴了,看得也更仔细了!我就在孩子身边悄然地分享着他们阅读的快乐。一个、两个,三个孩子的诉说,让我成了他们身边最受欢迎的听者。而此刻图书的阅读已成了他们最愉悦的精神享受!

四、展示阅读的舞台

与我一起分享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欲望,来自阅读的快乐,需要我提供一个舞台。在每次的活动中都给孩子设置一个时间段,打开大的屏幕,让阅读的小朋友指导阅读。为此,我们有了共享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能把自己的阅读愉悦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5

这篇《观舞记》,描摹舞姿,抒写观感,将优美的造型和真挚的情感熔于一炉,可以使人们进一步领略到冰心那颗广博而清醇的爱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课文《观舞记》教学教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一语文课文《观舞记》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描写舞蹈艺术的语言。?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初一语文课文《观舞记》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

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教师抓住学生情绪高涨这一契机。)师: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谷香绕湖飞。”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初一语文课文《观舞记》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观舞记》。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型设计:品读、比较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片断

在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常常感到言语的匮乏,但是作家却用他们高超的语言艺术描绘出他们曾目睹的美丽。我们曾在刘成章先生的指引下,领略了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壮美,今天,我们又将在一位女性作家的指引下,去观看异域他乡舞蹈的魅力和风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正音: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

2、解释: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3、内容理解

a、本文作者是 ,观看的是 (国籍)舞蹈,表演者是 。

b、作者观看舞蹈后觉得这舞是 (用原文中词语填空)。

c、回忆一下,作者是从、、、等方面来描述舞蹈的美。

d、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舞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安塞腰鼓》主要表现了 之美,本文主要体现了 之美。

e、将下列句子序号填入句中相对应的横线上,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舞记》》。

1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她们的轻捷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2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3我就要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4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F、假如我是诗人, 。假如我是画家, 。假如我是作曲家, 。假如我是雕刻家, 。

“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忘怀了自己”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她是舞者,不应该忽略观众。

C 她全身心地投入,忘记了一切。因为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参考:冰心、印度、卡拉马姐妹 ;飞动的美;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比喻、排比、壮美、柔美;4213、B

三、局部品读

面对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作者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出来的呢?

细细阅读文章12——18节。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分组朗读,用“ 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 ,读一读,用“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学生点评

用词方面:

“真是光艳地一闪”中“闪”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视觉上感受写出卡拉玛美艳的形体。

句式方面: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们节奏渐快,语势增强。

修辞方面: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写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蛇舞一段写的好,好在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美读17、18两小节

四、质疑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或者高尔斯华绥《观舞》,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六、结束语: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

初一语文课文《观舞记》教学教案四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习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习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命题;史论分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试卷中几乎呈现“无有史料难以成题”之趋势。史料教学首先注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在江苏2014年版考试说明中也强调“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命题者的追求目标。遗憾的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不少试题在对史料的解读方面却背离了这个基本方法,存在着“史论分离”的偏差。

下面以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30题提供的史料及其问题设计为例逐一分析: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黎元洪、华盛顿。

该题的问题设计之一是“甲认为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是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巨变。为什么?”参考答案是“共和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试题中的史料是1913年民国时期《时报》的一次民意调查。民调对象是当时报考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300多名考生,而非“300名”;实际的调查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仲淹8人……华盛顿4人。此外,学生崇拜对象还包括秦始皇、袁世凯、韩信、亚里斯多德、培根等人。我们发现试题所提供的史料与历史事实相比已经被命题人“做了手脚”,这样的史料信息还会完整、客观吗?不难发现,崇拜孙中山的学生比例很低,只有5.7%!这在教育比较发达、思想相对开放的江苏尚且如此,何论全国?单凭这样的统计结果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吗?调查发生在1913年,民国肇始,且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岂会因一场革命而立竿见影?材料中被调查对象在当时也算是“文化人”,他们尚且有如此认知,更不用说“民智未开”的社会底层了。1913年前后,北洋集团已经基本控制了全国局势,国内外政治力量普遍看好袁世凯,孙中山辞职也考虑了袁世凯的实力和舆论呼声。命题者以隐去其他重要数据的调查结果来佐证教科书上的结论,显然犯了“史论分离”的毛病。结果只能是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照搬现成的结论,缺乏思辨的过程。

问题设计之二是“ 为什么?”参考答案是“封建传统思想仍很严重”。这样的答案也值得推敲,孔子被推崇就一定意味着“封建传统思想严重”吗?如果照这样的思维逻辑,那么改革开放的今天,重读经典,兴办孔子学院,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可见这是将孔子和旧思想、旧势力简单划等号的命题思维在作怪,认为民国之后再去崇拜孔子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当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偏激怎能“重出江湖”?这值得我们深思。

又例,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讲授“抗美援朝”时,为了展示新中国的力量,常用美军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的那段名言“朝鲜战争是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加以佐证;并煞有介事地说这是美国在朝鲜战争后的总结。翻阅军史的相关资料发现,这段话是布莱德雷1951年5月在国会说的,这时距离中国入朝作战才7个月!双方胜负未定,怎能说是战争的总结?这段名言前还有一句话是“如果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 布莱德雷旨在批评美国只看到朝鲜背后有中国,没看到中国背后有苏联,苏联才是美国最忌惮的对手。这样的史料运用,不是以问题生成为导向,而是生套固有结论,看似颇有道理,实则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

再例,梁启超在《戊戌记》中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有些教师以史料中有“人人封章”、“举国鼓舞”等字句为证据,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解读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来,这显然是没有去分析此书的特殊写作背景,更没有去收集关于的相关资料所导致的“史论分离”。后来连梁启超自己都认为《戊戌记》中所载内容“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资源相对欠缺,教师感到不少历史问题难以定论。史学界有“孤证不立”的治学传统,在缺乏其他相关史料的对照、互证的情况下,让学生得出预设的结论,不符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尤其是在历史命题中如此设计更是不� 这样的生搬硬套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何况有些史学观点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中已经不合时宜了。值得深思的是,如果有些学生平时阅读量大、知识面宽,善于思考和质疑,他们对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现成观点并不认可,按照命题意图只能丢分了。这对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7

从学科特点来看,学生要会读三种数学语言,即文字、符号和图形。尤其注重两种转化,一是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二是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要阅读课本、习题、板书等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这是在以往传统教学中也有的。除此之外,还要在答题后阅读答案和解析、自己和别人的答题情况、同学间的评价和批注等内容。这些是在Pad课堂有的。

(1)解析。学生做完客观题后,系统会生成一些数据,包括你是第几个交卷,对几道题,错几道题,每题正确答案是什么,你的答案是什么,正确率是多少,易错选项是什么,你的答题时间和全班平均答题时间。还有教师事先编辑的解析,现在可以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

(2)互评。主观题完成后,学生不仅可以查看答案和解析,还能用涂鸦的方式帮别人指出错误。在互评界面,学生还可以进行点赞、写评论等活动。

不难看出,在Pad课堂环境中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课堂生成的,它未必是正确的,所以还需要对比、讨论、举例、证明等方式去判断,因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更高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Pad的引入与传统教学相比,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更好的环境,也更锻炼学生的判断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师需要提供哪些帮助

1. 提供阅读资料

包括自学知识材料、习题、答案和解析、板书等。其中,解析在Pad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练习部分时,对一部分有错误但错误率低的题往往难以取舍――讲则费时,不讲则遗留问题。在Pad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好办法,就是学生通过看解析自己纠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性阅读,各取所需,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提高效率。

2. 提供阅读时间

学生阅读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讲,这点教师们一定有体会,否则数学课只要学生自己看书就好了。尤其对一部分阅读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听讲。但教师讲也不能完全替代学生阅读,一部分老师从不让学生看书,有的老师有帮学生读题的习惯,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上如何处理好读与讲的关系,适当分配时间,掌握好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在Pad课堂上,学生做题和阅读的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更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个别学生通过阅读解析不能解决自己的疑问时,因为锐学堂平台的强大记录和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在课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 提供阅读指导

(1)活动前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常见的有边读边标图,边读边圈重点字,或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找出答案。

(2)活动后要小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远比教会一个知识点难得多。传统教学中往往需要大量练习和重复提醒才能让一部分人记住。Pad课堂上的解析和互评功能,提供给学生大量的阅读资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涂鸦更甚于评论,圈注比单纯的文字更清晰简洁,能让看的人一目了然,操作也更有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总结标记的重要性。这样的总结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学生通过体验,确实感受到这种阅读方式的好处,小结更顺理成章了。

综上,Pad课堂上学生阅读量虽然在增大,但却是隐藏的,学生不会感觉到自己做了大量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不是被动地读,而是主动地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教师的角色则退居幕后,为学生搭建好舞台,只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

怎样发挥Pad的作用

1. 解析

现在多是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通过几次课的实践,我发现视频解析可能会说得更充分、更清楚一些,而且学生爱看。但适当的文字解析更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视频解析的时间是一定的,而文字解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看完解析再来交流想法,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好机会。两种方式各具优势。

通过观察,我发现文字解析之所以给人的感觉不如视频,问题可能不在形式,而是在内容。如何来编辑解析,我也总结了几种方式。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是给答案和解题过程,像一部分简单计算、解方程等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自己错在哪儿。第二种也是用得比较多的,是把自己讲解的语言转换成文字呈现,稍复杂的题解析就会很长。学生看到一大段文字,直觉是问题很复杂,就懒得读下去了。所以建议单一知识点的简单问题可以用文字解析。第三种是提示,因为不够具体,若本题意在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或探究时,又或者是教师估计学生错误率会很高、想要详细讲解的题,可以用提示给学生时间思考、交流后再集体讲解。第四种,可以把提示写成问题或操作流程的形式,把解析变成步骤,让学生一步步按指令完成,最后看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否与答案一致。第五种我觉得可以借鉴,用在复杂题的解析里。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所有人只剩下了一个饼。你饿了。你的朋友对你说:“吃吧,我给你一半!”你的爱人对你说:“吃吧,我已经吃了一口了。”但是,只有那么一个人会对你说:吃吧,孩子。妈不饿……

我们会看到下面这样的方式:

比较来看,我会更爱看后面这种表达方式。由此我受到启发:如果我们编辑解析时把长句断开,适当的地方提出问题,加上空格或空行,留给学生一点停顿和思考的空间,我想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分解方法是我们读比较长的题时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初三学生做综合题时。由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是便于阅读的。结合数学语言的特点,不妨把文字、符号、图形结合起来,把解析变成思维导图或要点图,类似于板书,清晰简洁,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读解析是Pad课堂环境中发展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一环,利用好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来我们可以由学生上传解析,教师只给答案,做对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拍照传给老师,经过审批后作为解析全班可看。还可以出现多种不同方法的解析,这样完成任务快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

2. 互评环节

互评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不仅考验阅读速度、判断力、分析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对学生长远发展也有益处。我现在遇到问题就喜欢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大量信息出来了要学会快速浏览和选取。互评环节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通过追踪观察,学生从一开始盲目点赞,谁跟我好我就给谁赞;到后来乐于给别人挑错,甚至不太关心自己的对错,就想把每个人的都看看,发现错误就在评论中写你第几题错了;再到后来具体看别人错在哪儿,并通过涂鸦指出错误,还能给别人判分;到现在,学生会通过互评反复修改自己的答案。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8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记叙的线索大致有: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空间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5.以物品为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另外,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即明线和暗线。

【阅读技法】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把握记叙文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筛选整合法”。即,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来答题的方法。有时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直接摘抄;有时是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后据此整合成所需要的信息以形成答案。2.抓住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段落或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记叙性的文章中作为点睛之笔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关键。

【例题解析】

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

宣思

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每个季节都有一个开端,它打开了通往各个季节的门,它又像一句咒语,一旦读出,魔法显灵……四季中最让人温暖的是春天吧,它也拥有了最富有诗意的咒语。

雪花不再凝结,地上的花朵也像冬眠结束了,想要活动筋骨一样,慢慢睁开了眼,眼睫毛在阳光下颤动,拨动空气中细小浮尘,从一点触及开来,伸开双手,昂起了脑袋,哗变缓慢地张开,每一次向外张,都震动出细小声波,载着浮尘,随着风儿,传递给其他生命。燕子接收到讯号,飞回了温暖的故乡。小熊听到声波的颤动,睁开了眼,开始和蜜蜂抢蜂蜜。小草感受到了空中声弦的波动,从土地里扬起脸蛋,接受雨露的洗礼。树叶戴上耳机,花开的声音传入耳畔,于是跟着一张一吸。花开的声音传送到每个角落,点亮了所有失去颜色的事物,所有失去香味的味道,所有失去活力的跳动。万物都聆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它们虔诚地接收声音的召唤,把春天从睡梦中叫醒。

春天苏醒,张开它绿色的裙摆,跟随花开的声音,翩然起舞。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而舞曲的开端――花开的声音像盐粒一样,溶解在了绿色的衣裙中,消散开来,没有痕迹地烙在每一个角落。烙在繁盛的花海,烙在随意蔓延的绿意中,烙在小鸟飞行的路迹上,烙在温暖的阳光中,烙在一张张笑脸里。

笑脸里蕴涵的是希望吗?因为春天拂过脸庞,感受到了万物融合的暖意,所以就不禁笑了吧。分开来,再串联在一起,首尾连接,组成一个希望,呈现在春天的衣裙后。花开的声音是花对春天的呼唤,虽然细微,却绵延不绝,不曾终止,直到它真正来临。人们心中也会埋藏着这种声音吧。当你独自面对大雨时,当你看见好风景却无人分享时,当你仰望候鸟时,当你的孤单在北半球开放,然后寂寞在南半球收尾时,心中就会有一朵花在悄然开放,发出细小的声音,声音是如此微小,像一根针投入了大海中,激起不了海浪。但是有声音总是好的,至少证明你心中还没有放弃希望,还没有彻底绝望,像死人一样发不出声音。既然有花开的声音,何不让它更有力些,去唤醒沉睡在城堡的希望。这声音是希望的开端,它为希望打造了一道门,让希望的光线照进来,温暖蔓延每一寸肌肤。不要让这个开端毁灭,有开端,就有了希望。心的呼唤,千丝万缕地连接着希望。

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触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地织成希望,在你我心中铺张。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哗变()②蔓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了考生的拼音拼写能力。做题时应仔细认真,尤其是拼音的调号,稍微不注意就会出错。另外,这类题目还可能涉及多音字,要注意多音字的辨音,辨音时应根据与这个字搭配的词语作出选择。

[解题误区]主要是音调标得不准确,同时多音字不能辨音。

[参考答案]huá màn

2.第一段中作者说“四季中最让人温暖的是春天吧,它也拥有了最富有诗意的咒语”,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解题指导]此题是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联系文章中“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这句话,只有结合语境,我们才能对重点语句理解准确。要紧紧围绕春天的特点“温暖”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题句。所以阅读文章要注意中心句。

[解题误区]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分析,不能围绕“春季”来理解。

[参考答案]因为春天到来,雪花不再凝结,地上的花朵也像冬眠结束了;春天苏醒,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进来,组成一首动感的舞曲;春天拂过脸庞,感受到了万物融合的暖意;花开的声音,可以唤醒沉睡在城堡的希望。(若用自己的话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3.仔细品读第四段,归纳出作者为什么说“笑脸里蕴涵的是希望”。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考生阅读归纳的能力。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把文章通读,理解文章的中心,然后认真研读该段,抓住该段的重点词语,如:“笑脸”“希望”等,理解文章中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认真思考,做出恰当的概括。注意语言要凝练,要有条理性。

[解题误区]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不会运用比喻的语言来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笑脸里可以感受到万物融合的暖意,是对春天的呼唤、对光明的渴望;既然有花开的声音,它便可以去唤醒沉睡在城堡中的希望;它为希望打造了一道门,让希望不再遥远;有开端,就有了希望。(意思相近即可)

4.如何理解全文最后一句话:心中有一朵花,它慢慢鼓动花瓣,发出的声音以一个开端的姿态去触及你的骨骼,唤起了一丝一丝的光线,越来越多地织成希望,在你我心中铺张。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文章的段落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个段落的中心含义。解答这一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结尾。这一段首先是为了呼唤未来,呼唤希望。其次是照应前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即可。

[解题误区]不能深入理解文章,只是简单回答加强文章主题。不能抓住要点来总结。

[参考答案]这一句话放在文末,具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作者用心花来比喻人生,说明我们的人生也像花一样,鼓动花瓣,发出声音,在你我的开放声中,春天就会苏醒,我们的希望也就有了,这是在号召大家像花儿一样呼唤春天,呼唤未来,呼唤希望。(意思相近即可)

5.“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你呢?你喜欢哪个季节,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少于70字)

[解题指导]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一问题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哪一季节情有独钟。同时回答符合题目要求,理由合理,语句通顺即可。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这一季节的特点去写,不能泛泛而谈,还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范围。

[解题误区]思路混乱,答题没有条理;分析不全面,要点答不全;字数不足,回答过于简单化。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回答符合题目要求,理由合理,若语言特别优美或理由较有创意再酌情加分。

【拓展训练】

抬爱生命

张丽钧

邻居的大姐养了一只漂亮的白猫,她和我说起有关这只猫的故事――这只猫十分有趣,当它脏了,浑身的白毛呈现出灰黑颜色的时候,它就表现得十分不自爱,哪里不干净就专往哪里钻,要么钻到床底下,披一身尘土出来;要么钻到厨房的洗菜池下,弄一身油水出来。主人看它那副埋汰相,难免冲着它训斥责骂。它呢,地看着你,抗议般地龇牙叫两声,似乎在说:反正也这么脏了,再脏一点又怎样呢!但是,当它洗过澡,浑身的皮毛美丽光亮,它就会变得特别自爱起来,绝不往床下、洗菜池下钻,自赏地舔着漂亮的皮毛,连看人的眼神都显得十分自尊。

在一本书上读到一只狗的故事――这是一只勇猛而又忠诚的狗。一天夜里,狼来袭击主人家的羊,主人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和狼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狗扑了上去,一下咬住了狼的喉咙,使恶狼瞬间毙命。主人带着他的爱犬一道返回了蒙古包,为了表达感激赏爱之情,主人赐给狗一条羊腿。狗欣然地接受了主人的赏赐,得意地享用起来。这时候,主人走过去,爱怜地抚摸爱犬毛茸茸的脑袋。狗顿时舍弃了美味的羊腿,乖巧地仰起头,撒娇般地低声呜呜着,专心享受这被主人的幸福时刻。

我的心,在这两个故事中久久驻留,我试图在这“阿猫阿狗”身上思忖人生,体悟人性。

我想,当一个人生活在一种失却尊严的环境中,一贯地被轻慢、被鄙视,反复地经受屈辱的心理体验,他就很容易滋生出一种“再脏一点又怎样”的无赖心理,不再自尊,不再自爱,在自暴自弃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相反,如果他被护爱,被尊重,他就会不自觉地向着更值得爱护和尊重的方向努力,竭力收敛自己,克制自己,将最美好的那一面展示出来,以期收获更多的肯定,也使自我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愉悦。

几乎没有人讨厌物质的奖赏,因为那是一种眼睛能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赞颂。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越是卓然的心灵越是看重精神的奖励。自我价值被认定的那一刻,美味的“羊腿”顿然显得无足轻重,这是因为,那一颗灵慧的心,那一腔赤诚的血,都未曾将获取“羊腿”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巨大的内驱力,源自一个生命渴盼被赏识、被抬爱的原始冲动。

不论你是谁――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

(选自《青春潮》)

探究练习

1.文章开头讲述一只猫和一只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联系前文说说语段五中的“美味的‘羊腿’”指什么?

3.发挥想象,从外貌、神态、心理等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扩充。(任选一句完成)

①(白猫)自赏地舔着漂亮的皮毛,连看人的眼神都显得十分自尊。

②(狗)撒娇般地低声呜呜着,专心享受这被主人的幸福时刻。

4.为什么说“你若想提升一个人的尊严,就该设法保护好他现有的尊严”,请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明原因。

5.作者认为怎样才是“抬爱生命”的做法?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把握记叙的线索》

1.①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体悟。②引起读者兴趣。

2.物质的奖赏。

3.略。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

一、兴趣和方法并举,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让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当我讲到“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狼最终还是凶恶地扑向了小羊……”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此时,我告诉学生《狼和小羊》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小朋友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借。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被激发起来了。

2.引导“画图”阅读。小学生喜欢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为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笔记本,使其美观实用,学生在打开每一页笔记时,都要在布局结构、色泽搭配上费一番心思,许多学生还给自己的笔记本配上了漂亮的花边及一些漂亮的小图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3.故事梗概法。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引导孩子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迫不及待去阅读此书了。这样让孩子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课内和课外结合,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涛涛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三、阅读和活动结合,养成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上好每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激发阅读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组织评比活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课上可定期评比班级的“阅读大王”,组织举行“知识竞赛”“读后感展览会”等活动。教师要�

2.开展游戏和表演。根据小学生好动又好自我表现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阅读游戏,组织如相声、小品、话剧等各种表演,通过情景再现,以演促读,养成学生自读文章的习惯。

3.为学生创设一个扩展知识、展示才能的小舞台。其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及各类书籍,收集多方资料,在小舞台讲台上各抒己见。老师对于能上讲台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阅读报刊的兴趣,从而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10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例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要求,中考语文阅读也强化了对感悟类试题的考查。下面以《远去如花》为例,谈谈文学作品中感悟类试题的解答。

远去如花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日子,一直慨叹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幸福过快乐过的往事都已逝去无踪,汹涌奔向眼前心底的,似乎都是不被预料的挫折和坎坷。就仿佛人生一下子进入了漫漫长冬,春暖花开成了遥不可及的梦里风景。

②想起春暖花开,便想起那一年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当代课教师时,班上一个叫李叶叶的女生。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甚至连电都不通。每一家都是破败的石头房,斑驳腐朽的木板围墙和院门。正值夏天,我去李叶叶家家访,一进院子,立刻被一片花的世界包围。满院的花儿,在风中轻吐着缕缕芬芳,一时间,我愣在那里。之前也曾走访过许多学生,几乎每一家院里都是凌乱至极,不是堆着木头就是石头,像眼前这一片炫目的灿烂,让我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③李叶叶的母亲告诉我,那些花都是李叶叶栽种的,而且每天都去井边提水浇灌,已经三年了。十三岁的李叶叶对我说:“我不喜欢院子里那么脏那么乱,虽然我们每家都很穷,可是种些花也不用花钱,就是多去提几趟水,那又能累到哪儿去!老师你看,这一院子的花,出来进去的,看着心里也舒坦!”

④第一次,在这个贫困的山村,我看到了一种美好的希望。之前,看着每一家的萧条,看着每一张脸上的麻木,心里就泛着无由的沉重,似乎只有在那些学生的脸上,才能看到一种生机,却也是担心以后他们会像父辈一样在这贫穷的风霜里沧桑了笑容。

⑤还有一年,客居在沈阳。那r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在这个城市里艰难地为梦想而奔波劳碌。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破旧的二楼里,每天要穿越大半个城市去上班,基本两头不见太阳。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直至世事的风霜让心中的梦想蒙尘。

⑥一个周日,起得晚,推开窗,很好的阳光,六月的空气带来城市外的清新。蓦然间,便闻到了一种淡淡的清香,四下张望,见对面的平房里,一个女人正往窗台上摆花盆,花盆里绽放着几朵小小的淡黄色的花。这一刻,向来对花卉不感兴趣的我,忽然间便仔细端详起那盆花来。植株极矮,花朵也小,一种很浅淡的香,似乎随时都会消散于空气之中,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嗅到。虽然我根本不认识那盆花,但在那个上午,却被它长久地吸引了目光。

⑦终于,午后去向那个女人请教,那是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我知道,她在附近的一所郊区中学当老师,很坚强也很乐观的一个人。她告诉了我花的名字,但是现在已经记不起了,只记得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而且这花生命力极顽强,长久不浇水也不会枯萎,冬天的时候也冻不死,天暖了会自然长出新的枝叶,然后开花。她说:“我很喜欢这盆花,它陪伴我好多年了,也许,我是需要它的那种顽强精神来鼓舞自己吧!”

⑧是啊,这样的花儿,和她的确很像。花儿只要有阳光空气甚至极少的水就能存活下来并美丽绽放,而这个残疾女人,亦是如此,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都会对生活露出最真诚的笑容。

⑨在一个很深的夜里,想起了那些远去如花的幸福和欢乐,也想起了与花相关的几个人,心里便轻松了许多。生活也许并非如我想象般艰辛,或许只是我的心里已经太久没有拭去那些梦想上的尘埃。而且,在那个夜里,很巧的,上网,竟看到了当年的李叶叶在大学里发来的邮件,她说:“老师,还记得我当年种的那些花吗?今年又开放了,现在是我妹妹在照看它们!我的家乡已经变样了,再不像当年那样贫穷,而且,每家的院子里都有花儿在开放……”

⑩是的是的,那些花儿谢了,明年依然会开,它们永远不会丧失开花的心。而我生命中那些逝去的美好,也定会如那些遥远的花儿般,次第绽放,一一重来!

第一大类:文本型感悟题

试题设计1:读了本文以后,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解析】

⑴试题特点:这类试题,往往请考生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内涵、蕴含的哲理等发表自己的感想。

⑵提问变式:“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以后的感受”。(《传递》)“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雪一化就有路了》)“小说意蕴丰富,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答出两点即可)(《命系悬壶》)“你能从文中无处哪些人生滋味?”(“新视野”卷十一《人生滋味》T15)

⑶方法总结:解答这类试题,必须认真阅读文章,依据题目要求,多角度地思考、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而是否可用原文回答,则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如果明确用原文回答的,那就一定要用;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则要仔细阅读文章,看有没有揭示主旨的句子,如没有,则自己概括。

⑷答案示例: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都会对生活流露出最真诚的笑容。

第二大类:话题型感悟题

试题设计2: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中,坎坷、挫折、失败、贫穷、残疾,或是其他形式的不幸、厄运,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的头上。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⑴试题特点:题干中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感悟。它与文本性感悟题的区别是,缩小了答题的范围,对题目做了进一步限制。

⑵提问变式:“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母爱的硬度》)“文中叙写了老村和老屋的种种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老村与老屋》)

⑶方法总结:阅读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看清选文话题,明白选文的内容(中心)与话题的关系;围绕话题写出答案,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

⑷答案示例:苦难和不幸是人性的试金石,它们给人带来痛苦和折磨,没有人喜欢,但也没有人能够拒绝其到来;我们所应做的是正视它们,顽强乐观地战胜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强大,否则你就会沦落甚至被击垮。文中的李叶叶和那位女教师,面对贫穷和残疾,没有丧失对生活对明天的希望,坚强乐观地面对,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人生的精彩。她们都是生活的强者。

第三大类:联系型感悟题

试题设计3:结合《远去如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人生启迪。

试题设计4:阅读下面材料和对《远去如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链接材料:

有着四千年历史的这个民族,诞生于《圣经》发源地的这个民族,千百年来一直被他们的敌人驱赶而流离失所。但是在精神和肉体面临被灭绝的巨大威胁下,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本民族宗教和文化精髓的维护。(铁凝《生命与和平相爱》)

试题设计5:阅读下面材料和对《远去如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人生启迪。

链接材料:同上

【解析】

⑴试题特点:试题设计3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或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等),谈人生启迪;试题设计4要求考生结合文中内容,联系链接材料,谈人生启迪;试题设计5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和链接材料,谈人生启迪。也就是说此类试题,除要读懂文本外,还要联系其他材料进行理解,试题3、4只联系另外一个材料,试题5需联系另外多个方面材料。如“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一切目标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胧的,只有行动才与光亮相伴’这句话的理解”(“新视野”卷十一《人生滋味》T16)

⑵方法总结:①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我的看法”;②阅读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③阅读链接材料,准确提炼材料中心(如有多则材料,则采用提炼共性法、合并要点法、探究因果法等提炼信息);④联系实际,注意举例典型、具体,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还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阅读积累”,还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等;⑤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⑶注意事项:条理清晰,分点标序,标志分明;启迪感悟要和原文、链接材料、联系实际,保持一致(特殊情况除外,如“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⑷答案示例:

文中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都会对生活流露出最真诚的笑容。【短文感悟】材料中,犹太民族面临残酷的杀戮,依然没有放弃对本民族精神的维护与追求。【链接材料】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要乐观、顽强。就如上次考试,我的数学考得很差,当时我十分难过;但我知道,要提高笛С杉ǎ只有刻苦学习。于是我振作起来。通过努力,很快就获得了进步。【联系实际】所以,人生境遇有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拥有一颗开花的心,幸福的生� 【人生启迪】

注意:此答案为试题设计5的答案。试题设计3的答案,只要去掉本答案中有关“链接材料”的内容;试题设计4的答案,只要去掉本答案中有关“联系实际”的内容。

文学作品阅读中感悟类试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大的开放性试题,它突出考查考生对文本阅读的感情体悟和对多种材料关键信息的有效提取。要做好此类试题,考生在阅读中要自觉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与思想的相会、交流、碰撞,甚至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扩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发展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展示自身较高的语文素养,赢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当然,功夫在平时,要想考试中一展身手,平时就需要扩大阅读积累,丰富阅读体验,就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遵循一定的阅读原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