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建设项目基本建设流程(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中线建设 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27-01
水利建设自古以来在我国发展就一直未断,以前有很多的运河都是人工进行挖掘,这不仅促使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为我国的调水工程也做出了启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不断扩大,造成可北方出现水资源的紧张局势,我们从跨区域的调水工程中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的时候可以使用。由于我国水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这些都要使得我们在实际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进行合理的配置,不断加强我国调水工程的项目建设,尤其是在南水北调的中线运行管理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从以前的跨区域调水经验来实现南水北调的运行管理进步。
一、我国调水工程的现状探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国家,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采用调水工程建设使得我国的水资源达到合理的使用,近年来,我国的调水工程在不断的发展,大约将近19个项目在我国进行重点的建设。我们在进行调水的时候主要有两种的方式,一种是自流另一种是提水,其调水的路线大约长2000km,实现的总体调水量大概是170亿之多,可见我国实施调水工程项目是非常的庞大,我们在进行调水的时候,要根据以前的调水经验来对现行的调水工程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督,尤其是现在我国在进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时候,我们在对中线工程的运行和管理进行控制以及处理。我们在进行跨区域的调水研究的时候,要从其管理的模式入手,实现建设向管理过渡,着手于实际,采取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切实的解决水资源的分配矛盾,以及区域矛盾。
二、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的特点研究
(一)实现调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一体化
所谓的一体化,就是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的时候要实现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机制上实现一体化,我们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也要在其中进行运行管理,实现同步进行,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管理和建设一致性。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利于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使得我们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能够从实际出发,严格把控建设的质量以及财务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施工质量达到优良,从而改变投资者没有经过预算而调整到概算。
(二)流域地区的分管模式探析
流域分管模式,可以从实际出发协调并且要减少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在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从上游实现污染的防治。而且在此过程中要实现各项细则的分析,将水库的调度、水量分配、水价的定制以及水费的收取等方面进行细化,根据区域性的跨流域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促进区域间的合理管理,实现统筹兼顾,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配,使得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的中线建设运行管理实现有效建设。根据这些跨区域的建设将南水北调的基本情况结合起来,实现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在建设之中进行管理体制的合理监督。
(三)水价管理机制相关探究
水价管理是进行南水北调工作中的现实管理情况,对于这种调度,属于一种有偿的调度,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定的水价管理标准,以此来实现对水的合理使用。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国内的跨区域的调水工程的水价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对于用户的使用水,要确保价格在用户所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我们可以根据政府的财政补贴使得水价符合当地的经济消费,满足农民的承受能力。
三、跨区域调度方式的相关探究
国内在进行水资源调度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实行的统一调度的方式,根据南水北调的中线管理模式,我们现在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实现统一的调度,我们在运行调度中是不能进行水源、干线以及受水区水资源的整合分配。所以我们根据跨流域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完善调度的机制,借鉴国内跨流域调水建设,集合南水北调的中线建设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中线调度方式的依据,由于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的中线建设的时候,其建设的线路长,可以跨越很多个不同的气候区,这些跨流域的调水必然会存在着流域水文的特征,这些都会对人类的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流域水文特性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变化多的特点,由于跨流域性的影响,势必会存在着降水和径流出现丰枯的交替变化,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交替性。
在进行南水北调运行调度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满足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在此情况下还要兼顾打破生态与农业用水,以此来减少这些缺水区的地下水开采,确保我国的地下水的回补,从而减少地面的沉降,逐步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如何将以前的城市用水挤占到农业的水量使之归还于农业,而且经过一些处理直接之后,将其实现全部调水的回归。所以在此之中我们解决农业用水不足等问题,也是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的中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跨流域我们要对丰枯条件下水资源进行调度,实现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能够实现农业和生态用水的处理,使之拥有比较合理的供水机制和供水准则,我们在此基础之上,要制定出符合南水北调中线的基本特点,满足中线建设的科学合理调度方式。
四、总结语
通过对跨区域的调水工程的相关研究,使得我们在进行南水北调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中线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启迪,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这些经验,能够有效的解决在运行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使得整个运行管理的顺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潮,蒋云钟,王浩等。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启示[C].//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九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113-117.
[2] 王海潮,蒋云钟,王浩等。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启示[J].水利水电技术,2009,39(1):64-67. [3] 魏加华,王光谦,陈志祥等。南水北调中线电子渠道平台建设[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5(2):28-30,52.DOI:10.3969/j.issn.1672-1683.2007.02.010.
一、建设项目管理流程
1.生命周期与参与主体建筑项目是有始有终的,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有升起时、有如日中天时、有西落时。建筑工程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分为五阶段,这五个阶段分为建筑项目构思、建筑项目立项、建筑项目开工、建筑项目交付、建筑项目结束。建筑项目可根据项目的参与人和参与的事项不同而分为工程承包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因为管理阶段不同,所以涉及的参与主体也不同。其参与主体一般有发包人、咨询单位、承包人三者。
2.管理流程概念建筑流程管理指的是一系列建筑项目活动行为的序列结构,这种序列结构可以清楚地反映建筑活动的顺序、关系、促进、制约与输出输入规律。这种序列结构按性质和作用可分为整体流程、局部流程和更细化流程。其中整体流程主要反映各个分流程的关系,规定流程的活动。局部流程主要反映管理各个阶段的关系。细部流程主要反映业务活动的流转过程。
3.建筑项目管理流程描述众所周知,工作流程的基本要素是活动。因此,分析建筑项目活动即是描述工作流程。活动指的是在接收某一项类型后,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资源转换成规定类型,并输入使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指的不是完成类型所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它指的是完成类型所需要的方式方法和各种手段。
4.建筑项目管理流程与工作流程的区别建筑的工作项目的流程有两个部分,即项目实施专业工作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其中项目专业工作流程包括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供应等,它是面向建筑产品的;而项目管理流程主要是管理项目从承包前到完工后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管理流程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职能在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它们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关系。
二、房地产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流程策略
1.项目管理流程的构建建立一套高效的项目管理流程,是保证项目实施成功的必要途径。一个高效的体系结构应当做到流程同步、流程高效两点。流程同步指的是建设项目必须具备有完成项目的能力。流程高效指的是,用预算好的成本,保证各项活动的高效运转。建筑项目由许许多多的碎屑活动组成,因此,管理活动是由许多的管理活动组成,这些管理具有相关性、集合性、层次性的特点,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管理活动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划分成不同的准则。建筑活动管理工作依照项目施工前至完工后可分为项目承包管理、项目施工招标阶段管理、项目施工准备流程管理、施工阶段流程管理、项目竣工阶段流程管理。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按照职能可以划分为安全与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设计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招标管理、科研管理等各项管理。项目管理工作的分解及相关流程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分析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确定依照哪一种准则将管理划分比较合适。是按照管理职能划分合适,还是按照项目实施过程划分比较合适。其次是依照已选择好的管理准则分析各项活动,规定哪一项活动由哪个部门管理,并确定总的工作流程和子流程。最后,为应对特殊情况出现,可依照项目方案适当调整管理准则或管理活动的顺序。
2.项目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在项目的管理工作中,每个流程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例如成本变动、质量达不到要求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受到阻碍。管理者可以根据相关的数据和准确的定性分析,减少管理工作的可变性,进而减少项目的风险。减少风险的措施有两点:时刻关注绩效指标信息,拟定纠正措施。其中拟定纠正措施是重中之重。拟定纠正措施之前首先要对管理项目的变动类型和成因有所了解。合理地利用所观测到的或所搜集到的信息对管理流程进行控制,并对管理因素做一个分析,分析哪些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又是由什么引起的,以便能根据情况拟定应对措施。一项管理流程的绩效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有突况出现是正常的。突况是不可预期的,是无法用统计方式预算出来的。突况打乱了工作管理流程的稳定状态,它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例如,管理人员篡改数据,影响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正常变动是一种随机表现,一种既定的概率分布。当概率分布中的参数发生变化时,非正常变动就出现了。控制非正常变动主要有四个措施:对正常变动进行估计,将调整工作分派给经常处理非正常变动工作的员工;避免篡改流程的事件发生,正常变动是可预测的,因此管理者应当避免篡改流程的事件发生;预测流程中的非正常变动,制定相应的措施;消除打击篡改流程的人或事。
3.项目管理流程的集成管理一项建设工作是否能实施成功与工作系统中的各个构成因素相关。项目管理集成指的是将管理中的各种要素,如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功能等统一起来,以便让每个要素在管理中正常运作起来。项目管理流程集成管理有以下两个内容:控制和管理好子系统中的每个管理流程,为项目实施成功奠定基础;对管理系统做一个整合,处理好管理流程间的关系,为项目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项目管理流程的集成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协调好管理流程的参与主体,即协调好项目的目标、参与方的活动、组织管理、内外关系、内部结构等等。建筑项目管理系统是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因此,需要项目的参与者在项目中承担某一个角色。参与者在担任某个角色时,必须具备担任这个角色的能力、知识和权利。权利与责任相伴,因此,参与者还应被赋予某种责任;接口信息标准化,连接两个边界的系统要素,需要连接很多的内容。若按生产要素来连接,则要将要素中的资金、机构、人力资源、信息等连接起来。依照运作流程系统将内容进行连接,则要连接要素中的运作规则、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在连接两个边界的系统要素内容时,应当对两个边界的接口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当让每份文档报告都规范化、系统化,并且使用实行统一形式的报告,内容要尽可能清楚,以便让各个层次的人都能理解。
4.项目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信息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它在项目的投资建设决策、施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为此,制定一个健全完善的项目和系统是保证工程得以成功完成的必要途径。管理者可以依照整合流程,合理的设计信息系统,并确定哪些流程是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哪些可以由人工完成,哪些功能可以省去,哪些功能可以进行细化。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后,建立起相应功能的模块和新系统模型,并根据项目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划分子系统、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这些设计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析项目的目标,旨在理解项目的目标,以便为确定项目管理流程提供依据。第二阶段分析建设项目管理流程,这个阶段主要是全面思考建设项目的管理过程,分析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项目的各个管理流程和相关活动,了解信息的流动和信息与流程的连接过程。第三阶段是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信息的系统进行一个划分,逐步形成系统的各个职能子系统,再将各个子系统集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拟定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也就是根据对流程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拟定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方案拟定后,要对其进行论证,并制定实施计划和各种相关细则。在建立流程创新系统时,应当将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并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
三、结语
关键词:“九五” 水利 投资 浅析
"九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投入最好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水利投入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在水利投资总量上,比"八五"时期增长了4倍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投资的质量上,体现在公共财政基础上合理的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重点,以及相应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效益上。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九五"时期水利投资的某些基本特点。
一、投资总量大幅度提高,基本建设规模基本适度
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过程中,如何科学地把握资金投放总量与所形成的建设规模是一个重大宏观课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行为一方面是社会放弃当前一部分生活消费,为提高将来社会生产能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本身又消耗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是以项目为单元的,每一个项目又有其特定的建设工期,因此使用公共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与所形成的基本建设规模要有合理的比例。投资总量形成的建设规模过小,不利于持续的投资行为,不利于拉动上下游关联产业,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的建设规模过大,则易造成"半拉子"工程,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财政长期负担过大。
"九五"期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水利基建投资大幅度增长,5年累计安排基建投资约2700亿元,其中中央各类投资1206亿元,地方投资约1500亿元,水利建设投资占全国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3.8%,是"八五"期间的4倍多,共安排各类水利基建项目1800余项,形成的建设规模约为4100亿元。实践证明,在水利基建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九五"水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基本适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九五"期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国债投资3600亿元,全国形成的在建项目建设总规模达24000亿元,建设规模是国债投资的6.7倍。同一期间,水利国债投资628亿元,国债投入形成的建设规模约3100亿元,建设规模是国债投资的5倍。考虑到水利项目以防洪工程为主,公益性强,使用贷款少的特点,这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是合理的。
2.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总量与建设规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截止到"九五"末期,中央、地方累计安排投资约2700亿元,与4100亿元水利建设总规模相比,结转剩余建设规模和相应的投资约14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约750亿元。按照目前水利建设年度投资水平,即使2003年以后不发国债,届时在建工程可基本完工,不会形成"半拉子"工程。
3.结转到"十五"期间1400亿元的剩余建设规模和相应的投资基本适度,保持了"十五"初期较强的投资需求,有利于稳定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为"十五"期间新开工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保留了时间余地。根据测算,"十五"期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约1600亿元,大部分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可在两年内完成,加上地方新开工的其他项目,可保持水利建设在整个"十五"期间较强的投资需求和建设规模。
"九五"期间在国家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的情况下,水利基建没有发生过热现象,基建规模基本控制得当。其主要原因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水利建设方针政策明确。’’98大水之后,党中央及时发出1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方针政策,对水利基建投资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二是水利部党组在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98大水、2000年北方大旱引发的宏观形势的基础上,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具体提出了水利基建的投资指导思想、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保证了建设资金的合理流向。三是在投资计划安排过程严格坚持了保重点、保续建、保投产的原则,防止摊子铺得过大。
二、优化调整投资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水利基建投资结构是指水利投资在不同水利基建领域的分布。国家对水利的投资属于社会公益性投资,因此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就是要使水利投资能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的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通过优化投资方案,最大可能地从整体上实现公益性效益和相应的经济效益。’’98大水之后,我国大江大河防洪体系薄弱环节充分暴露出来,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洪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必须重点完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防洪体系;1999年和2000年的北方连续大旱,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列为国家战略资源,提出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5到10年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战略任务,部党组进一步指出水利建设必须以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为出发点和切入点;根据部党组提出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利机构能力建设成为投资的重要领域。所有这些要求,都是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依据,都需要在投资计划安排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根据"九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1206亿元的中央水利基建投资基本分布为:防洪工程投资954亿元,占79%;水资源工程投资120亿元,占10%;水土保持工程投资33亿元,占3%;水利机构能力建设等其他工程投资99亿元,占8%。在防洪工程投资中,充分考虑投资结构要有利于防洪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坚持以堤防为基础、以控制性枢纽为骨干、蓄滞洪区与河道整治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安排大江大河堤防及河道整治投资478亿元,约占防洪工程投资的50%;大江大河控制性枢纽投资347亿元,约占36%;清淤疏浚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投资36亿元,约占4%。大幅度增加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投资,前者投资由"八五"时期的7.5亿元增加到"九五"期间的36亿元,增加了近4倍;后者投资从"八五"时期2.1亿元增加到"九五"期间的24亿元,增加了10倍多。此外安排重点海堤加固投资27亿元,国际河流治理投资5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共安排重点水源工程投资43亿元,占水资源工程投资的34%;大型灌区改造续建配套投资为42亿元,占36%;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投资为10亿元,占8%;农村饮水投资为25亿元,占21%。与防洪减沙相结合,共安排水土保持中央投资33亿元,主要用于长江、黄河中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工程建设。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重点安排了水文基建投资6亿元,防汛通信投资3亿元,防汛机动抢险队投资2.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亿元,科研教育投资13亿元,前期工作投资13亿元,以及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援藏等项目。
在流域分布上,中央投资从"八五"时期的以治淮和治太工程建设为主,调整到"九五"期间的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松辽流域的防洪工程建设为主。安排长江流域投资308亿元,占"九五"中央投资的25.6%,重点保证了长江中下游干堤建设投资需求;黄河流域投资186亿元,占15.4%,重点安排黄河下游治理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堤防不决口创造条件;松辽流域投资92亿元,占7.6%;海河流域投资58亿元,占4.6%;淮河流域投资81亿元,占6.7%;太湖流域投资为56亿元,占4.6%;珠江流域投资63亿元,占5.3%;部直属单位投资362亿元,占30.1%,重点保证了小浪底和万家寨水利枢纽建设。在地域分布上,"九五"期间中央投资体现了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安排西部水利项目166亿元,占"九五"中央投资的14%,比"八五"增加投资140亿元。
由于投资结构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九五"期间水利基建基本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加强堤防工程建设的同时,兼顾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江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加大防洪工程投入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认真解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加大水利工程措施投入的同时,兼顾水利非工程措施和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建设,加强水文及重点防洪指挥系统骨干网络、分析及决策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实时监控、科学决策和优化调度系统建设,加大水利前期工作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转贴于 三、体现公共财政原理,投资公益性特点突出
"九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家非经营性财政投资逐渐从市场竞争领域退出。按照公共财政原理,水利作为以公益性为主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是政府投入的主要对象。因此,中央重点加大了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项目的投入,对于兼有一定公益性的经营性水利项目,只是适度安排政策性引导资金,鼓励相关水利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央安排非经营性财政投资1014亿元,与"八五"非经营性财政投资228亿元相比,增加了786亿元,是"八五"期间的4.45倍,充分说明了中央在财政投资上对水利的重大倾斜。
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还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了公共财政的概念,一方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范围和权限,在大江大河防洪等公益性显著的领域,中央承担了更大的投资责任;另一方面进一步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事权",哪些项目的投资属于政府行为,哪些属于市场行为。国务院1997年颁发的《水利产业政策》,不仅定义了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确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及管理的责任,而且还就项目的功能属性划分了甲类(社会公益性为主)项目和乙类(经营性为主)项目,界定了不同类型项目政府和市场的行为准则。1998年中央15号文件,确定了以防洪为主的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近期水利建设方针和政策,加大了中央对长江堤防等重点地方防洪工程项目的投资比例,长江一、二级堤防的中央投资比例达到80%。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建设重点,规定了必须加快西部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国家立项的公益性水利项目,政府投资中的中央投资比例可高达70%以上。中央关于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治理水污染。因此,中央大幅度提高了对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改造的投入力度,中央投资不仅可以用于传统水利项目,也可以用于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等非传统的水利项目。最近中央关于加快解决农村饮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决策,对工程范围、建设内容、中央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均作出了与过去政策上有很大不同的明确规定。以上这些政策实施的实例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按照公共财政的原理,"九五"期间水利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对于公益性突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投资责任。
四、水利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促进了水利建设
解决我国水资源三大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供求矛盾的核心是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开拓投资渠道,吸纳不同的资金来源,弥补水利建设资金不足,一直是水利基建投资范畴的重要任务。"九五"期间,为了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由国务院批复,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水利建设基金的设立,为水利建设开辟了一条较为稳定的投资渠道,"九五"期间共筹集水利建设基金72亿元。二是加大了中央投资中利用国内外信贷资金的力度。"九五"期间,共利用国内外贷款等资金192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13亿元,利用外资72亿元,自有资金7亿元。银行贷款比"八五"时期增加了23亿元,利用外资增加了40亿元。三是在中央利用国债加大了对地方项目投资补助的前提下,鼓励地方项目更多地使用贷款,加强地方资金配套能力。对于以经营性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积极使用贷款。即便是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由于许多工程中央投资比例已占到50%甚至80%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大胆使用贷款,作为地方配套资金。利用贷款作为地方配套资金,一是可以将一年的配套分解为多年,缓解地方政府当年财政压力;二是由于中央已承担多数投资,贷款分多年偿还,地方财政还贷压力不大;三是中央已承担多数投资,贷款又由地方财政作为还款担保,银行的金融风险不大。"九五"期间,许多地方在利用贷款进行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成功经验。以上这些拓宽投资渠道的举措,对缓解水利投资供求紧张关系,促进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注重基建投资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现代经济学中,财政政策包括了税收政策和扩大政府开支两个方面。7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在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逐步放弃了扩大政府开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基础设施前期工作滞后造成的政府财政投资与经济周期不同步,从而引发经济的进一步震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家实施了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水利是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领域,能否保证建设项目吸纳足够资金,投资效益正常发挥,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前期工作是关键。
为此,"九五"期间水利投资管理中重点突出了前期工作。首先努力抓好水利规划工作,科学指导水利建设与发展。"九五"期间组织编制和完成了《全国防洪规划》《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黄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加强嫩江、松花江近期防洪若干意见建设》《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黑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塔里木河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等一系列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快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九五"期间共组织审查报送国家计委的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160项,为"九五"期间大规模的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项目前期基础。
在加强水利前期工作的前提下,投资计划管理工作是保证投资效益与投资安全的基础。"九五"期间加强投资计划管理的特点是:坚持投资需求与投资可能相结合,控制好基建规模,防止"半拉子"工程,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相结合,把握好建设重点,优化配置资金资源;投资计划与工程形象面貌和实物工程量相结合,保证投资量化合理,提高投资计划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投资计划安排和投资计划检查相结合,及时获得计划执行的信息反馈,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计划及时完成;投资计划的制定、执行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提高计划的科学水平。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规划计划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是加强投资计划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颁布的有关规划计划方面的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25项,正在征求意见的8项,正在起草的4项,如《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办法》《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办法》《部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水利统计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审查审批管理办法》《水利规划编制取费标准》《水利建设项目资本金测算暂行规定》等。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水利规划及计划管理行为,为投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全面加强工程建设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生产力的形成,是保证投资效益的关键。"九五"期间工程建设与质量管理充分体现了改革精神,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招投标制和建设施工监理制,努力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一是加强项目法人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公益性水利项目建设法人组建原则,从机构、职责、权力、人员素质等方面努力提高建设法人的管理能力;二是大力推行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使大江大河干堤等水利项目招投标率接近100%,施工监理率达90%以上;三是严格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努力实现招标投标中的公平、公开、公正;四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对建设质量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九五"期间工程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83%以上。
在我国进行江河治理工作方面,在对大型河流进行管理的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对中小河流的建设,并将其作为评价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小河流工程一方面与流域地区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会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其工程建设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实际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管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提高其实际的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1工程概况
封开县渔涝河治理工程在2010年被正式批准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项目,并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全国水利投入的大环境下,工程在2011年10月正式动工,到2012年12月全面实施完成。渔涝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防洪排涝、兼顾生态环境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综合治理长度3.74km,加高加固左、右岸堤防7.22km,新建箱涵6座,清疏河道3.7km。工程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堤防级别为4级,穿堤建筑物级别与堤防级别一致。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经流量:城镇及菜地按1天排干设计;农田按3天排干设计。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均采用公开招投标办法,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全国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的单位承担。同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签订质量监督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度汛方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度汛。渔涝河治理工程已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防洪标准由原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正发挥着显著的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人口5.2万人,保护农田2.5万亩,产生的多年平均年经济效益780万元。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河流的河道都会经过很多乡镇农村,对其进行治理建设需要土地,但是由于其实际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再加之对其征地的补偿工作中常常会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使得征地拆迁的难度较大,无法及时的进行选址建设。其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之下进行施工建设,受到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发生雨雪和大风等恶劣天气的时候不得不暂停施工建设,工期不受控制,导致在汛期来临之前无法实现工程竣工,因而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另外,由于中小河流通常都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交通不发达,再加之由经济水平落后而带来的思想观念的陈旧,使得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砍滥伐而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中小河流的防护工程无法顺利开展。
3提升中小河流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
(2)工程实施阶段的建设与管理。1)加强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具有作业流动性较大、施工劳动条件较差、施工周期较长等实际特点,极易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属于安全事故高发的领域,因此,为了保证河流治理工程的顺利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力度,建设单位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得到提高,规范其安全施工行为,从根本上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2)执行质量管理强制性标准。提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管的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各部分责任人和其所具有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并且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特点来下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文件,在文件重要位置对具有强制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从制度层面上来约束工程建设的实施;3)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交底。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设计单位还需要向上级建设单位进行设计图纸的交底工作,而建设单位则要对施工图纸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其设计内容符合本项工程的实际需要;并对其设计中技术的应用以及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重点检查;同时,还需要对其隐蔽工程的设计进行核查。
(3)工程验收阶段的监督和控制。在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相关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到现场对工程建设的实际质量进行检查。一方面,要保证其施工竣工文案的完整性,其编写是否规范,施工建设是否按照合同中所签署的内容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安排质检员对工程建设的原材料、设备设施、混凝土施工等进行检验,在确保不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之后,再进行竣工签字。
4结束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流程;质量控制
在高层建筑中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流程与控制中,其需要满足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其次是设计的要求。同时其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桩基建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施工流程,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指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重点控制,使质量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1 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测量放线桩位-埋设护筒-钻机准确就位-钻孔-第一次清孔-孔径、孔深、垂直度等质量检查-吊放钢筋笼-吊放导管-再次清孔-灌注砼平整-拔除护筒-砼养护。
2 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2.1 测量放线
开工前,我们首先对基础的的中心、线路方向进行检查复核,并按照满足精度要求定出桩的位置。
2.2 埋设护筒
桩位测量放样后,进行护筒的埋设。以桩心为中心挖土,埋设护筒,钢护筒中心要与桩中心在同一垂线上,就位、整平。护筒四周用粘土回填,夯实,以防翻砂和漏浆,排浆洞口对准泥浆沉泥池方向。
2.3 安装钻架和钻机
用枕木设置工作平台,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和平整度,使操作时不发生位移和摇晃。检测其纵、横向误差在5cm 以内,钻杆垂直度偏差为0.02%,满足规范要求。
2.4 造泥浆
泥浆的作用主要是护壁和浮渣。泥浆比重小,易出现塌孔,护壁效果差;泥浆比重大,影响进尺和漏浆再利用速度。钻孔时应根据各桩的地质性能配置泥浆比重,改善泥浆性能,增加钻进速度。
2.4 钻孔
钻孔时主要应控制好两个基本参数:钻压和转速。(1)钻压:钻头是在钻压和回转扭矩作用下切削和破碎岩土而获得进尺。为此钻进时需有一定的钻压,钻压太小,钻进速度慢;钻压太大,钻具磨耗严重。因此应根据桩位地质情况,钻杆直径、桩径、钻头形式、钻头刀具数目、钻具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钻压。(2)转速:钻杆转速要考虑满足碎岩土的扭矩需要,又要考虑钻具的磨耗及孔壁稳定等情况。钻具强度一定时,钻头直径越大,转速应越慢。开钻时,先使钻头降至距孔口5cm 左右启动泥浆泵,待泥浆循环几分钟后,再启动钻机慢度回转,同时慢慢降下钻头,孔口位置先慢转,孔口稳定后逐渐增加转速正常钻进。钻后,转速的控制对成孔及后期水下砼浇筑有其重要的影响,进尺速度过快,孔壁难以形成一定厚度的泥浆护壁层,易形成塌孔等事故的发生;进尺速度过慢,可能形成扩孔,影响整个分项工程施工速度,亦不可取。成孔长度以钻杆总长度为准(钻头部分除外),勿以软绳测之。钻至设计标高后,便开始清孔,此时将钻头提离孔底30cm 左右空转,然后根据泥浆比重情况,泵入相对密度和含砂率较小的泥浆或清水,直到孔内的泥浆比重达到1.05-1.2 之间,含砂率小于4%。
2.5 钢筋笼制作及吊装
我们根据吊装设备能力分节制作钢筋笼。分节制作时,钢筋接头应错开布置。钢筋笼骨架上端应设置四根吊环上穿钢管,定位于钻机平台上,以保证有足够长度的钢筋嵌入系梁中,满足设计要求。钢筋笼骨架侧边设置“π筋”控制保护层厚度的部件。
2.6 灌注水下砼
目前我们基本上是采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砼,即将导管居中插入到离孔底0.3-0.4m。导管上口接漏斗,在接口设隔水栓,隔绝砼与导管内水的接触,在漏斗中存备足够数量的砼后,放开隔水栓,存备的砼连同隔水栓向孔底落,将导管内的水全部压出,并使管下口埋在孔内砼中不小于1m,为了检验此数,要根据现场进行漏斗的体积验证试验。随着砼不断通过漏斗、导管灌入钻孔,孔内初期灌注的砼及其上面的泥浆水被顶托上升,相应地不断提升导管,直至孔顶灌注完毕。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定时检查导管的埋置深度,浇筑时砼面的理论升高值与实际上升值进行对比,严防因”护孔”而形成导管拨出砼面至桩身砼出现”断桩”或”夹渣”事故的发生,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为动测桩基量对其砼质量判断提供必要的依据。水下砼浇筑必须连续进行,砼要有较好的性能,施工过程中要掌握每次向导管投料后都应“翻浆”,否则,应及时上下活动导管,防止堵塞,同时检查砼的各项性能指标,调整砼的技术参数,改善砼的和易性,顺利浇筑到桩顶灌注桩质量控制,主要于水下砼灌注的质量的好坏,砼除了具有一定的强度外,还要有较好的和易性、流动性和保水性,同时需有较长的初凝时间。由于砼是在水下灌注,影响砼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受水和泥沙的影响,再有施工中不允许振捣,砼的密实度和均匀性都比较差,强度远远低于陆地上浇筑的砼。为了保证其质量,首先应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砼配合比。其次施工时要经常取样检查砼的性能,及时调整配合比,并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施工顺利。
3 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3.1 钻孔前
注意测量的准确性,保证护筒埋置位置准确。护筒埋置时,其土质应密实不漏水和不漏浆。钻具安装时应检查其垂直度和稳定性,施工过程中也应经常检查。
3.2 钻孔时
经常检查保证护筒内的水头高度和泥浆稠度。钻进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和记录土质情况,与设计土质对照,及时控制和调整钻进速度和泥浆稠度。钻孔要连续作业,中途不能停钻。相邻桩开钻需等邻孔砼达到一定强度后才开始。终孔后要对成孔进行全面检查。出现坍孔,应仔细分析查明原因和坍孔位置,然后采用小砾石夹粘土回填至坍孔位置,待回填土稳定后,采取加强泥浆稠度、加高水头和深埋护筒等措施,重新钻进。钻孔偏斜、弯曲,应吊住钻锥在偏斜、弯曲处,反复扫孔,或回填至偏斜、弯曲处,重新钻进。钻孔漏浆,此时可适当减小水头高度,加稠泥浆,慢速转进,用冲周法钻孔时,可加入碎卵石进行冲周,加密孔壁。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今后人们生产、生活及工作质量的好坏。要抓好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确保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质量,就必须熟悉和了解与给排水设计、施工有关的规范、标准,并在施工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施工经验,才能针对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技术、好方法,并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同时,积累新的宝贵的经验。以下结合本人这些年来的体会,就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方面的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和环节,与大家作交流和探讨。
1 给水设备安装施工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细节
在对给水设备进行安装前,首先要详细审阅设计图纸和水泵等设备的相关安装说明书等资料,以及产品合格证、保修凭证等资料是否齐全,并检查实体设备是否完好无损。有能力的,最好检查一下水泵的各技术参数,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只有与设计要求相符的水泵设备,才能确保其在今后的运行中在其性能高效区运行。
其次,在对给水设备进行安装前,还要以水泵机组的型号、大小及相关的数目为依据对其在水泵房中的位置及相关的排列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水泵就位前的基础混凝土强度、坐标、标高、尺寸和螺栓孔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规定。还要注意设备房内给水管道与其它管道的间距要求,比如与室内的排水管进行平行敷设的时候,给水管道的外壁与污水管道外壁之间的距离,应尽量保持在一米以上;如果给水设备在安装的时候和电缆线进行平行的敷设,也要保证给水设备和电缆线之间的距离,最好是在0.75米左右。
若是小区独立设置的水泵房,泵房的选址上宜靠近用水大户,这样可以节省管道上的投资和今后运行的电费等支出。
2 给水管道安装施工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细节
与排水管道的施工相比,给水管道的安装相对简单些,但也有许多环节值得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才能确保给水管道安装符合规范和安装施工的顺利。以下为本人工作几年来在给水管道安装方面认为值得关注但是往往被忽视的一些环节:
2.1 安装前的测量校核 给水管道在安装之前,必须对将要安装管道的管道沟进行再次进行高程方面的测量校核,以查看其支架与给水管道的标准高度及相应的坡度是否一致;看其支架之间的间距是否符合设计的施工图的要求;与给水的安装规范能否一致,以避免因高程不协调所致的管道无法安装,并确保管道安装的外观质量。这一点在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前也同样重要。
2.2 确定管径上适当留有余地 虽说好多室内给排水的工程在施工时,施工方案或施工图已经既成事实,但是根据本人的意见,最好对那些贯穿各楼层的给水立管以及从给水立管接出的分支管的管径是否偏小进行检查、复核一下,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沟通解决。给水立管管径宜根据该立管所供应的总用户数计算用水定额确定;至于进户管管径,一般不宜小于DN20,特别是当所管材为管内壁容易生锈普通镀锌管时,这一问题更加要引起重视!因为比起室外管道来,室内管道一旦有了问题,基本上很难、甚至无法维修和更换。
2.3 防水套管安装 给水管道穿过楼板、墙壁或屋面时,须进行套管防护,并保证所用套管是没有接口的,以防止今后在套管与穿孔间的渗漏现象。尤其要重视那些穿过屋面的给水管道的套管防水措施,必须要做好防水层及防水帽。套管及管道之间宜用阻燃密实材料将其填满。
2.4 与排水管道间距 一般规定,给水管与排水管的水平净距不得小于1m, 室内给水与排水管道平行敷设时,两管间的水平净距不得小于0.5m;交叉铺设时,垂直净距不得小于0.15m。给水管应铺在排水管上面,若给水管必须铺在排水管的下面时,给水管应加套管,其长度不得小于排水管管径的3倍。
2.5 冷热水管安装顺序 冷、热水管同时安装时,若两种管道上、下平行安装时,热水管应在冷水管上方;垂直平行安装时,热水管应在冷水管左侧。注意不要随意颠倒,以免给今后的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伤害。
2.6 水平管道坡度设置 室内给水管道,特别是金属管道,在空气湿度高的情况下或环境里,表面会凝结较多的冷凝水,并沿着管道的坡度下流,最终在管道最低处滴至地面。所以在安装时,管道水平段应有2%~5%的坡度坡向室内泄水装置,这样流下来的水就可以直接就近流到地漏等泄水装置处,而不至于把室内地面大面积地弄湿。
2.7 考虑今后维修需要 管道使用久了,维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安装时,必须考虑到管道今后的维修方便,各层的给水立管及给水立管和装有3个或3个以上配水点的支管始端,均应安装可折卸的连接件,如活接、伸缩接等配件。管道的维修将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8 及时整理归档 给水管道施工完成之后,应及时整理好相关工程资料,及时做好签证记录,及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所有工程完工时,应及时整理好全部工程资料抓紧报竣工验收。否则,时间拖得越长,忘记的东西越多,资料就越无法整理,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多。通过工程竣工验收的工程资料,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存档。
3 排水管道安装施工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与给水管道相比,排水管道及设施相对要复杂和难得多。这一方面与管材强度相对较低有关,更主要的是和排水系统的重力流和臭气外排及其它一些因素有关。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对建筑排水管道安装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作简略探讨。
3.1 建筑物内排水管道布置应遵守的一般原则
3.1.1 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
3.1.2 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
3.1.3 排水管道不得敷设在对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内,以及食品和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电气机房和电梯机房内;
3.1.4 排水管道不宜穿过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烟道和风道;
3.1.5 排水埋地管道,不得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或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施工时应遵守以上原则,才能确保排水管道的布置满足合理和安全的要求。
3.2 支、吊架安装 在设置排水管道支、吊架安装时,除要按规范要求的规格和间距设置外,还要区别对待以下情况:若排水管道为无热伸长管道,其吊架、吊杆应垂直安装;若排水管道是有热伸长的管道,则其吊架、吊杆应向热膨胀的反方向偏移。若在有热伸长性的管道施工时不注意这一点,吊架、吊杆很容易被拉断。
3.3 套管设置 套管设置在排水管道安装时是非常要注意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没做好,往往在房子投入使用后,会留下渗漏等许多后患。简要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 管道穿过墙壁和楼板,应设置金属或塑料套管、并应根据套管所处位置,参照相关规范确定套管是否高出地面或墙面以及高出地面或墙面的距离。
3.3.2 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外墙有管道穿过的,应采取防水措施。对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必须采用柔性防水套管。
3.3.3 当管道必须(一般情况下不宜)
穿过结构伸缩缝、抗震缝及沉降缝敷设时,应设置套管,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3.3.4 穿过楼板的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端面光滑;穿墙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宜用阻燃密实材料填实,且端面应光滑。
3.3.5 管道的接口不得设在套管内。
3.4 伸缩节设置 排水塑料管应根据其管道的伸缩量设置伸缩节,伸缩节宜设置在配件汇合处,并应保证伸缩节间距不大于4m。在塑料排水横管处还应注意要设置专用伸缩节。但是:当排水管道采用橡胶密封配件时,或排水管道埋地时,均可不设伸缩节。
3.5 检查口和清扫口设置 排水立管安装时,应每隔一层就设置一个检查口,最底层及有卫生器具的地方应设置相应的检查口。排水管通向室外穿过墙壁或基础必须下返时,应采用45°三通和45°弯头连接,并应在垂直管段顶部设应置清扫口。其它地方也应按规范设置检查口或清扫口。
3.6 存水弯及水封设置 当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与生活污水管道或其他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水管道连接时,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存水弯的水封深度应不小于50mm,严禁用活动机械密封替代水封。
3.7 其它注意事项 以下事项在排水管道安装施工也应重视,如:高层建筑中明设排水塑料管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阻火圈或防火套管; 生活污水管道坡度须符合设计或有关规范的规定; 排水通气管不得与风道或烟道连接,雨水管道不得与生活污水管道相连接等等。
3.8 试验 施工完成交付使用前,要对各种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非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
4 管道间距及避让原则
进行室内各种管道安装时,须根据设计的施工图、有关规范,并结合各管道的使用和室内实际情况,正确、规范地布置各种管道的空间排列顺序,以正确发挥各种管道的正常使用功能。简要地可归列为以下两大类:
4.1 管道空间布置和排列方面的原则
4.1.1 在气体管和液体管并向的时候,一般气体管在上面,液体管在下面;
4.1.2 当保温管道和不保温管道并向的时候,必须保证保温管在上面,不保温管在下面;
4.1.3 当金属管和非金属管进行并向的时候,要保证金属管在上面,非金属管在下面;
4.2 管道避让原则
可简单地归为:小管让大管,支管让主管,有压管让无压管,常温管让高温管,给水管让排水管。
在多管种、多口径管道施工时,遵守管以上道避让原则,可保证管道的布置和排列上更合理,更符合使用要求。
5 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地发展,相配套的给排水安装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被运用到现实中来。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出现和运用,给当今的设计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给排水施工人员,除了能象过去那样看懂设计图、施工图,按图施工外,更应主动地、不断地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给排水方面的专业技术,熟悉各种规范、标准,用以指导实际施工。同时,施工人员也应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施工经历,积累一些规范和标准中没有的实用经验,来不断完善并推动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斌。关于体育馆给排水工程施工的几点看法[J].经营管理者。2010.(08).
[2]张江波,李本娜。建筑给水、排水主要施工技术与工艺[J].华章。2010.(23).
[3]廖石尧。浅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10.(17).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