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模板范文【精选5篇】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展的今天,新闻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稿如何传播新闻稿营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稿件的传播与效果监控。那么你有了解过新闻稿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新闻稿模板范文【精选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新闻稿模板 篇1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闻采编;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15-02

近年来,我国逐渐将机器人新闻写作应用到新闻领域,虽然我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领域均得到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2015年腾讯首次应用机器人写作的新闻稿件,并且由此拉开了我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序幕。但是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机器人新闻写作还只能在经济、体育、灾难等新闻范围进行应用。

一、什么是机器人新闻写作

机器人新闻写作就是一个相对于拟人化的概念,精确的说,它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搜集和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1]。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2]。然而,人们现在更多注意到的是它在“写”(内容生产)这个环节上的作为,其实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对于新闻传播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的改变是全方位、全环节的[3]。所谓机器新闻写作就是用编辑好的程序以及现有的新闻相关数据生成可视化的新闻,对新闻写作进行格局性改变。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征

(一)“全自动化”――机器人写作的特色

新闻稿件生成的全自动化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最大特征。在新闻稿件的实际写作中,人工参与已不再是新闻生产的关键性环节,新闻产品已经真正实现了由人工生产向机器化生产转变。例如,某传媒公司的新闻写作步骤如下:首先,对数据库和现有的资料信息进行大量的搜集,特别是体育行业和金融行业发展中波动性较大的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和处理[4];其次,在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上提出新闻点,并根据新闻报道类型对相应的文章模板进行套用,从而生成较为完整的新闻稿件;最后,通过人工形式对生成的新闻稿件进行审查和润色加工,最后进行新闻稿件的。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算法不仅可以及时地捕捉数据信息,同时还可以对作家和记者的写作风格进行模拟,实现特定文风的定制。机器人通过记者所提供数据信息和新闻点来组成较为完整通顺的句子,使其可以成为一篇叙事的文章。

(二)“取其精华”――机器人写作的智慧

借助于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机器人新闻写作是基于日渐壮大的数据库而逐渐产生的,是对数据新闻的应用和延伸,其中包含信息的推送、传感新闻以及数据信息的搜索频度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据库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数据新闻的撰写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特定的算法和计算机编程软件为机器人新闻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5]。在确定计算机编程之后,将传统形式的新闻生产中的信息采集、撰写、编辑、评论等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复杂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单化处理,逐渐构建数据信息的抓取直接到新闻稿件生成的新闻生产体系,精简了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三)“超时效性”――机器人写作的优势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速度是新闻采写的关键因素,机器热写作把这两个方面发挥到了极致。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全天24小时随时待命,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可以第一时间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迅速的生成新闻稿件,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判断,最后将重要的新闻信息给广大用户[6]。例如,某传媒公司,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一篇体育新闻稿件需要30秒,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新闻标题却只需要2秒的时间,像自动化洞察力公司中的wordsmifh平台,它可以在每秒之内生成近2000篇新闻稿件。2015年,腾讯通过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在政府CPI资料之后,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新闻稿件的。因此,机器人新闻写作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同时使得新闻报道逐渐透明化、公开化。

三、机器人新闻写作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器人新闻写作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机遇

首先,从传媒领域来说,在新媒体写作时代,机器人写作的出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重要,针对供不应求的状况,教育层面就会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源源不断,这样复合型人才可以身兼多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其次,从新闻从业者来说,机器人新闻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记者和编辑人员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快捷地采集数据信息,并且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方便记者和编辑对新闻稿件的补充和完善,实现人机结合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过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将记者和编辑从大量繁琐的新闻工作内容中解放出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提升新闻采编的工作效率。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挑战

第一,机器人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数据信息统计、存储、采集、分析等功能,可以快速、便捷、准确的获取数据信息,这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机器人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的新闻写作,使得传媒行业对记者和编辑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会逐渐的被淡化,甚至是被淘汰[7]。目前,机器新闻写作引起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对职业的恐慌,近期新闻从业者跳槽现象频繁;第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些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跟上当今时展的传媒企业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提高改革的步伐,也会被逐渐的边缘化,有时甚至是被淘汰。

四、机器人新闻写作下新闻采编的发展途径

(一)“命运共同体”――人机结合的新认识

机器人新闻写作和自媒体、博客主等业余记者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新闻从业者不能只是单纯的将机器人看作是威胁者和助手,它与新闻从业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相对于记者来说,他们要将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看作是对自己的支持和鞭策,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8]。人一直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机器人新闻写作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都是人类进行创造的产物,人和机器人之间实属一种附属关系,机器人可以对人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绝不会取代人的位置。所以,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分析,不论是用户产生的新闻信息还是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新闻工作形成良好的互补。例如,美国最早将机器人新闻写作应能用到金融、体育、灾难等新闻报道中去,但是到至今为止还未发现一家传媒机构因为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加入,而发生裁员的现象。

(二)愈战愈勇――新闻从业者的态度

相对于新闻行业的记者和编辑从业者来说,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出现不仅是挑战,更是促进他们实现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机遇[9]。在这种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时代背景下,记者和编辑从业者必须转化自身的思维观念,对新闻工作进行深化。记者和编辑在进行新闻稿件的采编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新闻通稿的简单编写,而是要更多的掌握和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记者和编辑还可以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努力分析和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从而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创意、更有深度的新闻稿件,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水平。

(三)推陈出新――新闻机构的原则

从长远发展方面分析,传媒机构应该提高数据技术水平,发挥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征和功能,将人机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新闻产品的创新和深入发展,提升新闻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利用机器人新闻写作对金融、体育、灾难等数据量大、变化大、分析难度大、实时性强的新闻,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让新闻报道内容变得更加公正、客观、透明。此外,记者和编辑要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润色加工和审查,提升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新闻写作已经进入到传媒领域发展中,不仅可以实现新闻稿件生成的全自动化、快速性,同时对新闻从业者有着一定的支持和鞭策作用,促进他们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所以,传媒机构要正确看待机器人新闻写作,实现人机结合的新闻报道形式,优化新闻产业结构,促进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5(12):32-34.

[2] 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格局[J].中国报业,2015(12):22-23.

[3] 付松聚。从8月CPI报道看机器人与人工新闻差异何在[J].中国记者,2015(11):111-112.

[4] 王悦,支庭荣。机器人写作对未来新闻生产的深远影响――兼评新华社的“快笔小新”[J].新闻与写作,2016(2):12-14.

[5] 叶韦明。机器人新闻:变革历程与社会影响[J].中国出版,2016(10):16-20.

[6] 李政葳。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N].光明日报,2016, 5(21):06.

[7] 冉明仙,刘然然,邓利武。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生存空间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11-12+18.

[8] 李晖,高洪山。“写作机器人”将如何影响媒体[J].秘书工作,2015(8):64-66.

新闻稿模板 篇2

《国际公关》:在全球媒体环境大变革的时代,传统新闻稿服务还会有增长的空间吗?

宁安・恰克高: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跨国信息传播的越加频繁,企业对信息与传播的需求随之增加,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还会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这和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企业更乐于使用那些经济、高效、富于表现力,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也要尽量规避由于信息泛滥以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值得信赖的有效的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将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国际公关》:当下,中国与欧美的媒体环境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信息产生哪些影响?

宁安・恰克高:相对而言,海外媒体不仅发展历程长,专业化程度高,而且数量和细分程度也强于国内媒体,比如国外的一些城市会有仅是针对几个社区的专属报纸。另外,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诸如软性宣传的现状,国外媒体也同样经历过。然而,海内外媒体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与国外媒体沟通时频频出现障碍,其实,除了少数为中国企业所了解的海外知名媒体外,还有非常多的国外媒体在关注着他们,其中就包括那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或者从事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的媒体。总之,即使在传播环境变革的今天,如何建立与海外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与渠道同样重要的还有传播形式。社会背景、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信息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在这一方面我们更加看好或者说更为推荐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因为图片和视频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文字要小得多,而且比单纯的文本新闻也更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国际公关》:美通社针对媒体环境的变革推出了哪些企业信息服务?

宁安・恰克高:新闻稿或信息传播方式会随着媒体变革、企业需求和受众偏好而发生改变。目前,美通社在欧美国家的多媒体新闻稿服务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去年仅在美国市场就有30%以上的客户从文本新闻稿转到多媒体新闻稿。这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一些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方式,将会成为未来企业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当然这还需要不断地去培育市场。此外,目前很重要的就是要在多种架构和模板的基础上,提炼出企业多媒体新闻稿的核心价值和应用标准。

新闻稿模板 篇3

为此,最近几年我国省级广播新闻台纷纷开始朝着建设专业类型化新闻台加速改造转型。如何克服省级台的资源局限,高标准迎接 ALL NEWS RADIO 时代?作为西北首家全天候即时全新闻播出平台,陕广新闻尝试推出“全直播、全新闻、全自动化、全流程标准化、全媒体融合、全识别系统”的“六全”新闻资源运作模式,引导广播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体系竞争,参与公共话语建构,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正在进行省级电台新闻类型化时代的突围探索。本文旨在以陕广新闻专业化改革为例,求解省级新闻台类型化时代的运作模式和转型方向。

关键词:省级台专业化新闻改革;六全模式;新闻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72-02

中国广播“中兴”之路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由经济台、音乐台、交通台先后领衔,一路波折前行。但相对于新闻传播这一传媒根本属性而言,没有新闻主业的蓬勃强势,就没有中国广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重塑和崛起。

最近几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改革成功,点燃并唤醒了广播新闻人的信心和梦想。倚重国家电台的领衔和表率,中国广播媒体的群体品牌形象,需要一批有作为、有担当的省级新闻台此呼彼应,集群崛起。

2010年7月,发源于延安清凉山,有六十多年历史的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厚积“勃”发,打造西北首家全天候即时全新闻播出平台,探索推出“全直播、全新闻、全自动化、全流程标准化、全媒体融合、全识别系统”的“六全模式”,引导广播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体系竞争,参与公共话语建构,承担媒体社会责任,书写了省级电台新闻类型化时代的突围范本。

一、内容“全新闻”,不做专题,不做类

信息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多元。信息量与信息内容成为媒体竞争的核心,“全新闻”也是类型化新闻台追求的目标。但受制于有限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一些省级新闻台往往被迫采用的是整点新闻+专题节目的“类新闻”结构,虽克服了资源障碍,但频率类型化特征不够鲜明。省级台想做“全新闻”就必须打出魄力与智慧的组合拳。

陕广新闻一开始就瞄准类型化广播的专业需求,化排布全天节目。日间按照半小时一单元,设计了陕广时讯、记者连线、今日关注、陕广时评、短信互动等基本要素,并依托传统品牌栏目《陕西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带动早午晚三大风格板块,确保新闻属性纯正,新闻播出量是原来的4到5倍,保有量提高到80%以上。在硬新闻之外,还排布了《百姓说新闻》、《消费追踪》、《爱心时间》、《TV新闻串烧》等这些特色板块,这些板块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全天滚动递进,有机嵌入全天新闻之内。让“陕广新闻”的有数量更有质量,既多又好听。

二、节目“全直播”,与新闻同步,与声音赛跑

一套新出炉的纯新闻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怎么立稳根基?关键看能不能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作为伴随性媒体,便捷、时效性就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而满足时效性的先决条件就是全天候直播。陕广新闻通过选派骨干主播、编辑,对口负责重点新闻直播导播,形成完善的稿件流程模板,建立实力强大的专家库、评论员库,所有音频在两套播出系统上双备份等积极应对措施,确保节目全直播、全安全直播。除了节目出口“全直播”,在采编播理念上也强化了全直播感。按照现场直播经常化、现场报道纪实化、事件报道同步化、全天新闻滚动化、主持记者明星化、新闻评论权威化的“六化”要求,力争在热点重点新闻事件报道上选择独特视角,延伸新闻事件,挖掘新闻内涵,放大新闻价值,突破同质竞争,确保实现新闻更新率60%以上的目标。

三、管理模式“全标准化”,新闻生产流程式推进

面对“式”节目架构的海量资讯需求,面对岗位分工精细化与岗位合作常态化的现代传媒运作要求,传统广播媒体采编播靠领导派活的传统“领导推动制”管理方法表现出随意性强、成员惰性大的缺陷,已经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调。陕广新闻全面引进现代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采编播出全套责任质量保障系统,确保陕广新闻不做简单的“信息超市”,用科学标准拦截“低端”节目。陕广新闻建立责权利明确、可视性、操作性强的新闻产品加工流程图,形成以“流程推动制”为核心的全新新闻运营管理模式。把频率内新闻生产的各个岗位,通过“数字说话的质量标准和图表说话的工序流程”加以形象展现和精准要求。大到早晚策划会流程、节目模板框架、三审定稿制,编审截稿时间、每分钟平均播读字数、新闻信息量、更新率要求;小到每个片花点击次数、统一规范用语、省内外新闻条数比例、文字录音新闻条数比例、版块衔接停顿时间上限、导播电话联系次数及时间……等等。可以说,陕广新闻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上百页厚的《陕广新闻“流程推动制”实施手册》中,找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实施步骤、时间节点及发展方向。在《“流程推动制”实施手册》的制度框架下,陕广新闻构筑形成了三大运营管理体系:即以新闻生产为核心的播出管理体系、以项目负责为抓手的品牌推广体系和以业绩考核为指标的责任落实体系,富于创造性、实用性地开拓了对广播新闻这种意识形态产品的科学系统管理。

四、采编播“全自动化”运行

搭建国内首个绿色透明生态直播室,低碳无纸化办公助推新闻提速。陕广新闻的直播室是国内首个绿色透明生态直播室。在这里,有花有树有阳光,唯独看不见稿纸。能够做到这样彻底的生态低碳播出,归功于陕广新闻“全自动化”的采编播流程。为了配合陕广新闻改革,陕西台技术部门花大力气构建了非常先进的“Newsroom V3信息采编播系统”和“News share新闻共享平台”。

记者通过互联网登陆news share,可以把文字、音频、图片等快速发回台里,编辑在办公网登陆newsroom v3平台就能完成文字或音频稿件的修改和编审工作。三审通过后,节目就可以发送到V3新闻播出站,主持人在直播室的V3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看到需要播出的新闻稿及音频。哪怕是最新插播消息,只要主编即时发送,直播室V3播出站都能即时自动提醒、自动更新。这样一来,主持人完全脱稿,彻底“读电脑显示频”,不用一纸一墨,新闻产品完成了采制到播出的各个环节。

另外,陕广新闻新建的编辑中心还搭建了电话自动应答录音系统和多路信息采集慢录系统。利用这些系统可以实现记者现场采访的电话实时回传,以及电视新闻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再利用。以上两系统都是根据需求自动录音,大大提高了效率。

五、新闻资源“全方位”整合,海陆空内联外合,开放进取,有容乃大

全直播、全新闻的起点,对类型化新闻台的资讯需求是海量的。由此,开放、合作、整合、创新意识至关重要,传统单媒体作战或者简单的新闻稿件互用,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所以参照近年来我国媒体业内广泛采用的创新2.0(Innovation 2.0)模式,即指打造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开放办台是必由之路。自2010年起,陕广新闻倾力打造陕西广播联盟以及政府、企业、高校、社区、气象路况、财经、电影商演、书碟上架等九大信息平台,设置了一个有专人负责维护的人数超过两千的QQ陕广信息员群。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爆料新闻信息、点评节目内容、通报节目策划,使得陕广新闻庞大的新闻触角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跨媒体合作方面,陕西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中心合办外宣节目,与《华商报》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成为彼此的优先合作媒体,有权使用对方具有相关知识产权的新闻信息产品,共同策划、相互配合,报道社会热点、焦点新闻,实现全方位、多媒体的报道,形成强势舆论阵营。另外,陕广新闻还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联盟、陕西广播联盟平台,实现各地广播资源为我所用,广播媒体跨区域的合作经常化。

六、“全识别”听觉体系、视觉体系,挖掘广播内在潜力,增强受众对广播功能认知

新闻重内容,轻形式;重讲事实,少言态度;消息惜字如金,不肯多费文墨;或许是这种职业素养的惯性推动,不少广播新闻人也显得内敛有余,激情不足;认真埋头做事,却不善包装展示,这些都不太适应抢占专业传播至高点的时代重任。但在注意力传播时代,如何把无形广播形象化,这是电台类型化趋势下,对广播新闻传播方式提出的新课题。

陕广新闻在做足新闻、做精新闻的同时,非常注重打造“陕广新闻”的有形品牌形象和无形品牌形象。无形品牌形象主要指策划定位频率的整体风格、核心竞争力、采编理念、星级采编播队伍推广等;有形品牌形象主要指建立全套的视觉识别系统和听觉识别系统。陕广新闻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制作了台标LOGO、宣传展板、直播室风格、频率主题色彩、外出活动设施标示、主播海报、频率宣传片、频率主题音乐、节目宣传片等一系列产品。以听觉识别系统为例,频率设有标识音乐为主线,以此衍生编曲,形成部分特色板块的衬乐。播报风格上,主播统一标准为“播说结合 清新律动”,并通过编排掌控、播读节奏、语速快慢等精确要求,确保播读风格达标。开播前半个月内,陕广新闻集中完成了各种制作精良、特色鲜明的片花50多条,开播后片花的跟进率、制作数也是音频编辑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这些都从制度上保证了陕广新闻可听、动听、容易识别、入脑入心。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 篇4

基于社交媒体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一般而言,新闻话语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文本的形式和语态,二是新闻文本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三是新闻文本与媒体机构、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实操层面,就是记者、编辑如何写作新闻、编辑和传播新闻资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

长期以来,通稿模式和语态占据着通讯社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按照通稿体例采编新闻是通讯社记者、编辑的基本功。然而,“月球车玉兔”报道打破了通稿话语的惯例,尝试在社交媒体、新媒体专线和通稿三个层面进行“话语杂糅”。此项创新以微博、微信账号主渠道,层层递进,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可称之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1、社交媒体层面:用“互联网思维”践行“对话新闻”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把“月球车玉兔”打造成爱冒险、懂科学、有亲和力的男孩形象是此次报道成功的第一步。据主创人员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运营新浪微博“@月球车玉兔”这个账号,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相关资讯,充分感受到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巨大风险,并逐渐对太空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和敬畏之心。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作为传统媒体的“旗舰”机构的新华社与以科普为主题的社交网站“果壳网”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对话新闻”的模式和语态。

“@月球车玉兔”用第一人称、人格化的方式“自己”向网友播报月球车的行踪,推送相关的科普新闻,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与网友频繁互动,甚至还会使用“卖萌”策略“求关注”。“玉兔”苏醒后,一句“Hi,有人在吗”吸引了12万次转发、7万多次评论和8万多次点“赞”。截至本文完稿时,该帐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提及这个账号的微博已接近1000万条,近三分之一的帖子获得了上万条网友评论和转发。这种通过与网友“对话”来播报新闻的传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竞合”、共同打造“对话新闻”的范例。

2、新媒体专线层面:细节丰富、原汁原味的多媒体集成报道

在“玉兔微博”的基础之上,专业记者和编辑们运用多媒体集成报道形态,通过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进行传播。除了情感化设计、手绘风格的集成报道页面及丰富的呈现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使用新/旧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语态的“杂糅”策略,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开辟了新的路径。

除了新浪微博外,新华社对外部微信公众账号“我报道”、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特稿社网站也配发相应的报道。以“我报道”上播发的《晚安!玉兔抱恙工作 月夜睡前发微博》《征途是星辰大海――月球车玉兔历险90天》等稿件为例,不仅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融合,用调侃、戏拟(parody)、拼贴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的传播策略再现了“玉兔”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在中国特稿社网站的“月球故事玉兔报道”专题页面上,还专门设置了“Q&A”栏目,呈现网友与“玉兔”之间的精彩问答,用“对话新闻“的形式实现了官方、精英、公众这三种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

3、通稿层面:富有“人情味儿”的日记体通稿的诞生

传统新闻通稿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尤其是科技新闻通稿,由于常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更加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然而,此次“玉兔报道”却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种“日记体通稿”。《“玉兔”日记:我的奔月之旅》《“玉兔”日记:我的月球印象》《“玉兔”日记:新年好!地球》《月球车日记:我的登月之旅》等稿件的播发,打破了人们对新华社通稿的刻板印象,赋予通稿语言更多的“人情味儿”,让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内外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既要重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差别,丰富“内外有别”的内涵,更要强调“内外一体”,发挥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联动效应。

此次“玉兔报道”充分体现了内外传播的联动效应,如果把玉兔报道的扩散过程比作一次“影响力涟漪”,那么,社交媒体就是“玉兔涟漪”的核心,国内传统媒体是涟漪的“内环”,国际主流媒体则是涟漪的“外环”,逐级的扩散过程使玉兔报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过来,国际主流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又增强了社交媒体报道的持久性,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

1、社交网络议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

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凸显。此次的“玉兔”报道也不例外,玉兔微博在社交网络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议题。《人民日报》评论称:“代言中国小兔子的萌萌话语,就是展现在世界眼中的、科技力量赋予中国的‘升级版’形象。”这一评论突出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玉兔微博“小而美”的传播方式的认可和重视,影响力从社交网络延伸到传统媒体的“玉兔涟漪”的“内环”由此形成。

2、国内媒体议题引起国际媒体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玉兔涟漪”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媒体,还引发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comN、BBC等世界一流媒体竞相报道、翻译“玉兔日记”,有媒体甚至称“玉兔”为“最抒情和最诗意的机器人”。BBC报道称,“玉兔”不仅是月球车的名字,更被赋予了男孩的性格,而那些日志和微博使得“玉兔”能跟“他”的粉丝们进行非常个性化的交流。美联社的报道称,“玉兔”用一种英雄探险者的口吻,说自己遭遇到一个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报道从积极、正面的角度传播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航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国际媒体的热议共同构成了“玉兔涟漪”的“外环”,换言之,玉兔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反响。

3、玉兔感动世界,巧妙化解危机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 篇5

关键词:区县报 版式 表达空间

在当代中国的报刊舞台上,角色暧昧、处境微妙的区县报是一支隐蔽的媒体力量,由于其直接与负责社区管理的居委会等基层政权发生对接,并深入到社区核心人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报纸对塑造城市居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有着日常、持久而密切的影响。综观新闻学术界的各类期刊和著作,对于这种类型的“小报”的构成、属性、版面结构与办报得失,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讨论。笔者不揣浅陋,主要以上海《杨浦时报》、《卢湾报》、《徐汇报》、《嘉定报》和《嘉定报・月末版》为调查对象,侧重对这些报刊文本呈现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概括这些运作多年的区县报的特点,重点分析成功运作的《嘉定报・月末版》,以借鉴其办刊经验。

上海区县报的抽样分析

上海19个区县都办有定期出版的报纸,隶属于各个区县的机关党委,以传播政治新闻、推进现代城市理念、塑造社区认同等为目的。笔者以《杨浦时报》等报刊先做简要分析。

《杨浦时报》每周二出版,4开8版,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另刊发增刊、特刊。以2010年为例,7月13日至8月17日期间出版的6期《杨浦时报》,主要设置有“一版要闻”、“要闻・综合”、“城事・三区”、“民生・社会”、“焦点・图说”、“天下・神州”、“特刊・时报创刊1000期”、“庆祝杨浦时报创刊1000期专版”、“五角场・文苑”、“专题・城市管理”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该报办报思路明确,定位于“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提出“关注发展,服务民生”的编辑理念,并注重自身宣传,报头上方的广告语“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非常醒目。

该报有明确的受众意识,注重与读者联动,如“城事・三区”的“自摄自话”栏目就给读者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上海区县报中率先建立了新闻热线、数字报刊、短信互动平台。

上海另一区县报《卢湾报》每周五出版,4开报纸,有时8个版,有时4个版,常设的版面有要闻和综合新闻,选设的版面有科教卫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和“发现卢湾”,还有单位部门专版、增刊。《卢湾报》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版面设置最不固定,而且党政机关报色彩也最为显著,其新闻报道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

隶属徐汇区的《徐汇报》每周一出版,4开12版。在2010年8月2日至8月16日期间刊出的3期《徐汇报》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桂花苑、桃李苑、世博风景线、徐汇视角和百姓生活,还有一些单位部门专刊、专版。百姓生活板块由3个版组成,绿底白字的报头亮丽打眼,而草绿色又给人以温馨暖和之感。

上海郊区的《嘉定报》每周一出版,4开8版,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新闻聚焦、情感驿站、以案说法和城故事,该报版面分工合理,结构清晰,编排上图文并茂,注重视觉效果。

在笔者分析的这些区县报中,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而言,《杨浦时报》和《嘉定报》最突出,这两家报纸在版面结构、栏目设置、题材选择、报道视角、专题策划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有都市报气味,是比较成熟的区县报。

这些区县报均为所属区域的区委机关报,服务于各自所属的特定区域,是地方政府传达政策、了解民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既以政经新闻为主,也注重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来为百姓生活提供具体的资讯服务,能相对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与自身的局限,它们也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政治色彩浓郁,以宣传党政信息为主要功能,可读性不强。尤其是《卢湾报》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几乎绝大部分报道都紧扣世博会做文章,虽然视觉冲击和信息量大,但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二、大部分区县报呈现出一种半成熟状态,介于成熟的报刊与企业报刊、高校校报等之间的中间形态,版式、版面结构、标题制作、图片配置等给人的感觉比较模式化,也显得呆板,不够生动,缺乏一种视觉和信息上的冲击力。

三、一部分区县报的头版配置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短评,但大部分没有。作为区县报,而且大部分是周报,头版适时配置一些精要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很有必要,它既可以是一种政策信息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是对于城市社区发展、文化调适、功能定位等各方面的阐述。

四、综观这些区县报,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报刊都侧重传播的自上而下,而相对比较忽视传播链条的自下而上,这就造成了传播链条的失衡状态,政策信息的扩散自然重要,对公民意识的训导也有必要,但是来自民意对于权力机构的某些缺陷的批评和监督也同样重要,来自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个人设想也同样值得尊重,区县报理应搭建这样一个塑造认同感的平台。

区县报如何拓展表达空间:以《嘉定报・月末版》为例的分析

《嘉定报》除每周一刊4开8版外,每月还增出4开8版月末版。

《嘉定报・月末版》由新闻、生活和文化三大板块构成,新闻板块包括头版、视点版(第2、3版)和人物版(第8版),纵深挖掘嘉定每月重大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和新闻人物;生活版(第4、5版)侧重提供主题式生活资讯和生活故事;文化版(第6、7版)注重挖掘嘉定人文历史。

《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重视导读功能,整个头版即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专栏组成,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该报是最重视导读的,导读栏居于通栏横排的报头下方的左侧,一栏到底,通过图片、标题、内容摘要三者的结合对“生活”、“文化”和“人物”的内容进行展示。报头下方居于导读栏右侧的即是海报式导读,横排的四栏大标题下是一幅占三分之二个版面的大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注明“全文详见二三版”(视点版)。海报式导读下面是评论专栏“嘉言堂”。这样,头版既具有了“视窗”的功用,将报纸的所有版面统摄起来,向读者展示了整个报纸的内容,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表达了态度和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导向功能。

视点版,由第2版和第3版通版编排而成,每期都是就重大事件或重要话题纵深挖掘的专题报道,比如世博专题,与其他区县报泛泛而论的世博会报道不同,《嘉定报・月末版》是立足嘉定探访世博园,寻找世博园区内的嘉定元素,这样的专题凸显《嘉定报・月末版》作为区域报纸的差异性与必读性。

生活版,由第4版和第5版通版编排,该板块是为弥补《嘉定报》缺乏实用的生活内容而设置的。生活版主要由“指南针”、“读政策”、“达人荐”、“回音壁”和“酷地带”等栏目构成,既有时尚生活资讯,也有对政策的解读,还给读者与政府部门沟通搭建了平台(“回音壁”)。生活版每期的内容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如2月22日的“80后”、6月28日的“慢生活”等。这种主题式生活内容的策划组织,既避免了信息的罗列堆砌,又强调了整体感,提高了传播效果。版面编排上,生活版与视点版保持了一致。

文化版,由第6版和第7版通版编排,也是围绕某一主题策划的专题报道,文化版注重传播介绍嘉定的文化历史,也关注嘉定当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态。版面编排上,都在文前加编者按,也都既强调视觉冲击力,又强调整体的统一,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而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保持一致,以强化稿件的内在关联,加强专题的整体感,突出主题。

人物版,聚焦有故事的嘉定人,《嘉定报・月末版》2010年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有劳模、经营者、科普达人、奉献者等。人物版也是围绕某一主题来组织人物报道,如6月28日的“蜘蛛侠”与郭耀华“玩”的都是文化。人物版的版面编排也和前面其他板块的版面编排保持了一致,使用通栏大标题,加编者按,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一致,既强调整体感,又彰显了主题。

就笔者对于手头拥有的2010年已经出版的《嘉定报・月末版》的深度阅读,我认为该报月末版具有以下特点:

主打深度和独家。月末版在信息的抢点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一定要在新闻的深度和独家方面多做文章。《嘉定报・月末版》的每个板块都是通版编排的专题策划,致力于将聚焦的选题做深做足做透。所有的报道都是记者编辑自己采写,强调独家和原创。还通过在头版设置评论专栏、给每个专题加编者按,既深化报道的思想内涵,实现导向功能,也以发出这种意见性信息,来彰显自己的原创和独家。

注重专题策划。《嘉定报・月末版》的专题策划采用故事化写法,模块化处理,讲究人物的故事、细节,每篇稿件既单独成篇,又服从于专题整体,都用编者按来揭示报道的意义,既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彰显了主题,加强了整体感。形式上,都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单篇稿件都采用统一的编排方式,都以基本栏排列,使用相同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减少变化,突出整体,以加强稿件间的内在关联,强化专题的整体感。而所有板块的专题策划,在风格和形式上也都保持这种一致,既塑造了完整统一的报纸形象和风格,也凸显了它的整体独特性。它的专题策划还注重专题的集中性与发散性,如1月25日那期的人物版《十年幸福点滴事》就与该期的视点版《零零年代的精彩嘉定》相呼应。

注重视觉传达。海报式导读的大图片和每个专题的大幅图片都色彩明快,生动抢眼,印刷质量好,打造强势视觉吸引力。采用通版编排,充分利用版面空间,使用大标题、大图片,专题更有气势。运用“减法”原则,尽量减少版面的变化,如单篇稿件都以基本栏排列,标题都为横排单行盖文题,字体字号都保持一致,这样既突出了专题的整体,也使得字体字号不同的大标题和大图片组成的视觉中心更具强势。整个版面既清新简约,又鲜活醒目。

简明通透的现代模块编排方式。《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是静态模块式版面,每期都是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构成,采用静态设计,在专栏版位和形式、稿件题文格式、标题字体字号和色彩的使用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形成了四个固定的模块,组成头版结构框架。这种版式既方便编辑排版、撤换稿件,又形成了稳定统一的风格,强化加深了读者记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其他板块的设计,也不追求变化,在横向的空间上保持大体相同,在纵向的时间上也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形式。

当然,《嘉定报・月末版》由于创刊时间较短、报纸规模相对较小、报纸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每期视点版的新闻报道,虽然集纳成通版编排的专题报道,但是有些稿件缺乏内在的关联,甚至有些专题有“形聚神散”的缺陷;其次,月末版对于经营人物的报道,侧重于讲述其人生故事和创业生涯,但有些文章分寸把握得不是太好,容易给读者一种新闻软文的印象;最后,综观整个报纸,或许因为采编团队的规模所限,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报道的叙述、视角等还缺乏读者本位意识,故事不生动,宏大叙事,缺乏细节,新闻写作模式化,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

就全国各大城市的区县报现状而言,上海区县报相对比较成型,出版也相对稳定持续,而上海区县报的内部也存在层次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将上海区县报的概况做一个整体性的分析评估,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区县报的采编人员借鉴之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