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1篇读诗词名句随想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爱书人面对满架的图书,也许会想到明代杨循吉的诗句:“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小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匪夷所思。书是用来读的,读书是件有趣的事,而仅仅“抚弄”,又有何乐趣可言呢?如今我却感到这句话真是妙不可言。其中的道理不是仅凭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日日以书为伴,浸淫于书,日久才会自然产生杨循吉所说的这种感觉。太喜欢书了,所以即使不“开卷看”,仅仅用手指轻抚书的封面或者书脊,也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愉悦。有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抚摸一番,然后放回去,再抽出一本……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想当年杨循吉一定也是手中拿着一本书,抚弄再三,心中窃喜,或者自顾自地笑出声来。这样傻吗?傻。这样有理由吗?没有。那为什么如此?我不知道,我只记得郑振铎先生的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
二
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对于这个称号,有一句冷霜的诗与之相应:“命运指引命运,书繁衍书,一支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要寄身其中的蜡烛。”
这句诗用一个脱胎于“薪火相传”的比喻,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了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文学创作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创性,但又离不开历史。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来源于前人的作品,所以说“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蜡烛”。但同时,这支点燃了小火的蜡烛也得以寄身于小火之中。也就是说,前人的作品在后来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一方面是前人的作品给后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前人的作品又通过后人的作品得以传承,获得发展。于是,一切文学作品都融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历史,而这历史正是通过一切文学作品得到表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大道周行的宏大叙事”(胡续冬语)。
三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句词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新词”中的“愁”是“强说”的,而真正识尽了愁滋味,却说不出了,最多说说天好冷之类。
的确如此,一方面,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近乎无限的痛苦。极度痛苦之下,只有闭口才感到充实,而开口却会感到空虚。另一方面,快乐趋向于发散,所以相对容易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而痛苦则是“沉淀”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诉说的个人体验,趋向于自我。正如鲁迅所说:“人们的苦痛是不能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饱尝痛苦的卡莱尔在发疯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
[点评]
本文在名句的'选择上凸显了个性。三则随想,第一则是对杨循吉诗句中蕴涵的个人体验的再体验,第二则比较清楚地阐释了冷霜诗的含义,第三则是从原因上解释辛弃疾的词句,并举出卡莱尔的遗言作印证。整篇文章引用精当,行文自如,但有些分析尚欠深入。
今年暑假我读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这本书。边读边背,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里面的一些名句让我记忆深刻,而且我还因此在“国学达人”里做题得分做到了“礼部侍郎”呢!
书中有很多劝慰、警醒世人的诗句。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句来自汉乐府的《长歌行》,告诉我们要趁着年轻勤奋努力,要不然到老时只有后悔和失望!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一首《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掷地有声、寓意深刻。宋代的易安居士李清照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而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这些诗句代代相传,鼓舞激励了不知道多少的仁人志士!
书中还有很多描写美景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来自贺知章的《咏柳》,让人看到了无数刚刚抽出嫩芽的柳叶随风摇摆,仿佛垂下了千万条的绿丝带。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则因为调皮的蜻蜓的到来赋予了初夏小池的动感之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的是一幅深秋美景图,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除了冬季的。雪景更表达诗人夜宿农家那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很多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步成诗的曹植,号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诗圣”杜甫,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诗仙李白,喜欢他朴实无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喜欢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奔放;喜欢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神来之笔;更喜欢他的恰逢盛世。由此我真诚地祝愿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被注入了它独有的诗魂,仿佛带我进入了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你可真是我的宝贝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那一片湖,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波光云影;那一个人,是“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豪迈大气。在某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他们相遇,他煮一锅东坡肉,在苏堤边徘徊,笑一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说湖,也是说自己。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种境界吧,对于女子,那定是“绝代有佳人”般的芳华,那是一种美的最高体现。对于艺术,那定是“此曲只应天上有”般的震撼灵魂,那是一种美的最高表达。对于生命呢?是的,生命呢?
我总是将世界上的美归于生命之美,那“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是怎样一种生命之美的无限升华?作诗之人笑了,他是否在说他自己就是这最佳的佐证呢?他的生命是浓丽的,高歌一曲“大江东去”,身后巨浪滚滚;他的生命是张扬的,唱一出“明月几时有”,任留千古评说。然而他的心灵是淡雅的,它可以将无限豪情煮进一锅香气扑鼻的东坡肉;他的心灵是静守的,它可以在三百荔枝中笑谈古今事。也许,诗人本身就是用他的生平为我们述说了生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金戈铁马已去,望不见那一轮昔时明月。太匆匆,挡不住的是似水流年。那些人去了又来,他们传达的却是那不变的哲思:“淡妆浓抹总相宜”。
于是李太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都化作杯中酒,于是曹雪芹的“千古奇谈《红楼梦》”都揾作梦中泪;于是钱学森在那枚火光上天后又钻回了实验室,于是罗雪娟在领奖台上金牌闪亮后又游回了那片碧蓝;于是霍金在《时间简史》后微笑,于是齐达内在球场外低调……
他们懂得张扬生命,在生命应该闪光的地方。但他们也懂得静守心灵,在心灵应该安静的角落。只有“淡妆”时的质朴才能衬出“浓抹”时的华彩,只有“浓抹”时的艳丽才能显出“淡妆”时的空灵。
生命,以何种形式来表现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让生命在花开的季节狠狠开放,用喷薄的美丽震撼世界,开到荼糜。让心灵在繁华过后留一泓清泉,涤荡灵魂。
如果生命是一池清澈的湖水,请张扬生命,静守心灵,给其一片西子湖般的美丽。在生命的最终,我们带着裙角还未风干的池水,看着湖中自己的倒影,可以露出欣喜的笑容:
淡妆浓抹总相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畅想未来,可以体味情趣哲理,可以涵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你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古诗词中的,也可以采自中外现当代诗作。
作文前先要审清题意——所读的是“诗词名句”,如果疏于审题,写成关于名人名言、箴言俗语或散文、小说作品中的警句的“随想”,就从根本上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此外,既然是“随想”,笔法尽可灵活,不能拘泥于对原句含义的解说,而应联系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阐发开来;当然,如果能对所选的诗词名句作出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别解,那就更好了。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了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我错了,他们也有细腻的感情,也有不凡的经历,也曾饱尝岁月的辛酸,离别的伤感…..
明 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道尽了他当时遭排挤的抑郁,和在外想家思亲的心境,于是质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他并不颓废,“……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的思念。好一个豁达的苏轼!
“缺月挂疏桶,漏断人初静。”曾经辉煌的文人因排挤开始落魄,流荡四方,因“有恨无人省”而满怀悲哀。但他仍不肯像群鸟那样栖于枝头,宁愿寂寞的沙洲之上。好一个豪放的苏轼!
“…… 明月夜,短松冈。”虽生死殊途但旧情难忘;孤?相隔千里,欲语凄凉而不可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哪是无话可说,而是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好一个多情的苏轼!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他“一蓑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黄花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早年的她过着闲适的闺阁生活,她与侍女时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曲折的流露出少妇情花,惜春光的感情,还隐隐流露出对年华易老的叹息。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洒西楼。”面对着秋光,秋意,怎能不激起心中对丈夫的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守着寂寞。“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寻觅着自己的幸福,但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满地黄花唯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黄花憔悴,飘落了,无人爱惜。满腹伤感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平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梦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已经身为亡国的俘虏的李后主,唯有回忆往事的哀伤。“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亡国之痛,为虏之恨,迫使他憔悴哀老。可眼前却依然浮现着历历往事“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光阴荏苒,一切都随江水汩汩东流,如今,江水只是李后主不尽的哀愁。凭栏遥望,望不见故国,抚今思昔,真是天壤之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情此景,怎一个凄字了得?
走进文学的殿堂,用手触摸,用耳聆听,用眼徜徉,用心感悟,便能体味到生命中淋漓尽致的感动。
〔精彩段落〕
1.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元曲是萧索的秋风,轻轻掬一捧清泉,拾几瓣落花,在秋风中沏壶好茶。于是,芳香四溢。
2.渴望洒脱,便想索性背上行囊,与王维"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接着掬一捧清泉,润润自己的心田,然后听听笛声流过的月光,扯一抹晚霞,围于脖颈,做柔软的丝巾,还要把一朵在雨巷中轻结愁香的丁香嵌于其中。在每个凄迷的雨夜,都会想起李义山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在微雨的池塘边静听雨打荷叶上的声音一定很空灵,如幽怨的女子在吟唱哀艳的恋歌。
3.想与李清照在黄昏的东篱共饮一杯美酒,然后登上那叶诗的扁舟,惊起一滩美丽的鸥鹭。我想,易安居士一定有一颗芬芳的花魂。
一定要去会会王实甫,求他也为我编织一段如莺莺张生般缠绵的美梦。还比较喜欢《诗经》,因为我并不算美丽,却有一头长发,伸延流淌,静静地垂下来。"彼君子女,绸直如发",《诗经》中的句子总会让我莫名的感动,字里行间的爱情朴素却又精致,让人不忍释手。
4. 激扬文字 拖着历史长长的辫子,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遨游在文化历史的长江之中,站在喜马拉雅山的顶端,站在黄河长江的源头。一脉炎黄的血脉正涌涌的澎湃着,你看到了什么?
看见了,看见了,那善良的人们用辛勤的血汗、浪漫的情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残酷的统治者的暴行著就了《诗经》,领起了中国文化传承的血脉,点燃一颗颗闪耀的明星。那身披长袍、髯须长发的老者簇拥着他那得意的弟子辉煌的著作《论语》,孟老先生接过文化的圣笔,大笔一挥即成《孟子》,于是老庄便跳了出来……在中华发源的源头于是就百家争鸣,他们就成了第一届的火炬手。
5.屈原站在汩罗江边,遍布香草,仰天长叹,将民族特有的爱国情怀发挥到了极点,"不抚壮而弃秽兮,来吾导夫先路。"纵身一跃,湮没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而《离骚》将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看见了,司马迁踱着那匹疲惫的老马,站在黄土地上,干枯无力的肢干挥舞着强劲有力的墨笔,一蹴而就记录中华历史源泉的长卷《史记》,撑起了文化的天空。撑起了司马迁饱满的灵魂。
群起而上的是那些性格各异的诗人,他们站在盛唐的最高峰,李白、杜甫、王杨卢骆、李商隐,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静夜思》、《望天门山》、《锦瑟》……为中华的儿女们传唱至今。
6.看见了,看见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柳岸晓风残月",动人的诗句漫扬着整个大宋王朝,一个个不朽的名字,一首首不朽的名篇,为世人传唱,为世人喝彩。唐朝的辉煌一直传承至今,升起了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看见了,看见了"枯藤老树鸦",马致远骑着老马带着他不朽的曲子与戏剧,带着他的同僚们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开的历史,《窦娥冤》《西厢记》......至今为人传唱。
看见了,看见了,林黛玉唱着《葬花吟》,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三国场上斗智勇,水泊梁山好汉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篇篇运人的散文,怎不将动人的灵魂儿来歌唱。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挥起一抹与懵懂作别的云彩,梳理几番欣喜又茫然的思绪,我们便鼓起勇气,向未知的前途迈出了步子。我们的眸子里满是憧憬的光芒,我们的脚下布满了鲜花与荆棘。人生啊,是一条延伸向远方的道路,每一个生命,都承载着或高尚或卑微的灵魂,顺着理想和欲望的指引,或春风得意地大步迈进,或磕磕碰碰地摸爬滚打,向着或明或暗的远方前行。然而,“路”固然“修”,理想固然“远”,我们却一刻不停地向着圣殿中的安琪尔靠近。我们幼稚,我们无知,却在前行的过程中,采撷着智慧的鲜花,汲取着灵魂的养料,感受着醉人的芬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贪婪地呼吸着知识的空气,大口大口地畅饮着美德的佳酿,我们永不停步,我们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思想充盈的时候,再“蓦然回首”,天使的微笑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二
圣者登高俯瞰,临风轻轻慨叹,这一叹便叹出了绵亘千古的名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自然的造化何以如此“钟神秀”啊,让意蕴无穷的哲理便蕴藏在远眺的那一刹间。有人疑惑,何以非得在登高以后才能“小”众山呢?我不由失笑。是啊,为何只是在登高后呢?名垂千古的孔圣人也曾“登泰山而小鲁啊”,历史竟如此戏剧般地充满了惊人的相似。其实,正如我们的眼睛长在头上般平常,若没有一定的高度,我们的眼光就永远只能局限在小小的范围内,就像“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般可怜却还沾沾自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然而,这“上层楼”,又岂是轻而易举的?
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是否曾为前途的迷茫而顿生感叹?是否曾为人生的价值而迷惘困惑?人生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不断地逼你向前,却又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给你设下重重的障碍;它让你感觉到它的美好,却又时常让你彷徨失措;它像一个蒙着面纱的美丽女子,似乎伸手可及,却又若即若离,永远如此神秘。有时我们“无心插柳”却“绿树成阴”,有时我们“有心栽花”却得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生命的曼妙恰恰存在于此。看似充满着矛盾与离奇,实则又有着充足的前因后果。我们欣赏生命,体味生命,却又永远无从将生命的精灵牢牢抓在手心,也许正因“身在生命中”吧!
[点评]
吴芳同学仔细咀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充满哲思的古诗名句,在此基础上,采用诗化的语言阐发个中奥妙,畅谈人生感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全文内容充实,意蕴丰富,文采斐然,显示出作者不俗的作文功底。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一
《诗经·卫风·木瓜》中这么一句话:“投我以木瓜,报之琼琚。”每当读到这两句诗,我都会被古人知恩必报的高尚品格所折服。
古人尚且如此,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被给予爱的同时,要懂得回报,用自己的温情去温暖整个社会。可是,有时听到的消息却令人寒心。据报道,有位退休老人省吃俭用,以自己的退休金资助了一位穷困的大学生,可是有一次因生病而耽误了寄钱。结果收到对方言辞愤激的催款信,老人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这是怎么了?大学生在接受物质帮助时,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却把别人的给予当成了一种义务,他的良知早已被对于物质的贪婪追逐所吞没了。
社会呼唤着,请把感恩与良知从名利中解脱出来,回归天地,信守那“投我以木瓜,报之琼琚”的至纯诺言。
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它激励我们不懈地追求生命的高度。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如同在草原上奔驰的羚羊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去寻求煦暖的朝阳、鲜嫩的水草和清新的空气。羚羊的生命在于奔跑,那么人的生命就在于追求。追求是人上升的不竭动力。但是追求需要目标。当你站在平地上,眼前是无数的遮挡物,如果把视野所及的地方作为你追求的目标,那么你只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相反,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爬到顶峰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世界正被你踩在脚下,所有的一切都渺小了,这份无法言表的喜悦与豪迈,已将所有辛苦一扫而空,人生价值也将得以实现。
因此,追求需要目标,需要“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充满了哲理的绝妙诗句。正是陆游的这首诗、这名句,教会了我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
记得绿箭口香糖的老板曾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破产过两次,但我从未因此而失眠过一秒。”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啊,在金钱与名誉的重压之下,能够如此泰然处之,我想,你一定是领悟到了“柳暗花明”的哲理。人生总是充满挫折与失败,当遭遇它们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失望,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奇迹必然出现。在“山重水复”的逆境中,勇敢乐观地前进,不放过任何透着希望的光线,那么,前面,一定会是一片“柳暗花明”的景象。
是的,只有乐观的人生才能看到转机的发生,让乐观成为人生导航的明灯。
我喜欢阅读,尤其是表姐给的礼物——《地球之最》,我呀,是百看不厌。我不光喜欢看,还常常拿来问其它表弟、表姐,考得他们一愣一愣的,都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我。
当然,我可不是为了妈妈说的“虚荣”,这本书的确有很大的作用。
不信,我来考考你:的宫殿叫什么?
哈哈!不知道吧!下面请让《地球之最》告诉你们吧!的宫殿——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帝执政和生活的地方。紫禁城建于明代永乐四年,即1406年,完成于1420年。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的宫殿,它占地72万平方米,原有9000余座殿宇,现存8600多间,均为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做装饰。整个宫殿采用了对称的手法,由南向北将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外朝,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是紫禁城外朝的主体建筑。外朝建筑中最为宏伟的是太和殿,它是皇帝举行隆重庆典、接受百宫朝拜的地方。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的后廷,建有乾清宫、交泰宫和坤宁宫三座大殿和东西六宫。前三殿和后三宫均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紫禁城由城墙环绕,墙高7.9米,城墙四角均建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宽达52米的护城河,它与高大厚实的建筑群,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的金字塔是哪个?最早的货币是哪种?最昂贵的金币叫什么?的宝石叫什么……
《地球之最》真好,它不仅使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拓展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想象力,给我带来了知识和力量,希望你有空也看看。
在一个新的学期,我们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书名叫朵拉的古诗奇幻之旅,这本书又好看又有意思,其中有好多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现在,我就正式的给大家分享这本书。
作者简介“姜秋月”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国际注册礼仪培训师,2012年被聘为前沿讲座特约专家,2021年被任命为中国家庭教育联合会阜新亲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著有优雅一生的33堂礼仪课完美女孩青春期手册完美男孩青春期手册我有超级自控力我能行我很棒等三十多种图书,深爱读者喜爱。其中完美女孩青春期手册完美男孩青春期手册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2012年度优秀图书奖,并入选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书。曾在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过学术文章多篇。
现在我为大家说我最喜欢的故事“粽子妈妈”朵拉和安迪来到一片竹林里,听到了一骗幽默的竹琴声,一看,云中君和土地老在说话,安迪听到了,云中君说土地老坏话,很生气,就拿石头打碎了酒坛,土地老生气极了,把她们俩变成了粽子,被扔掉,又被一位农夫拣走,过了一天,安迪、朵拉和其他的粽子被扔到了江里,他们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土地老的一张大渔网把他们救了上来,土地老又把他们变了回来,朵拉有感情的背了一遍“游子吟”。
好了,就先分享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