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优秀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如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经典诵读观后感 篇1

今天虽然是礼拜天,但我还是早早就起床了,因为昨晚老师发短信要我们今早8:04观看河南电视台政法频道播出的我省优秀经典诵读节目集中展现,我吃过早饭后,就静静地坐在电视前等待着节目的上演,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原以为经典诵读就是手拿一本书站在台上朗读,没成想它可以通过这么多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小朋友们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穿上各种各样的古装,

用舞蹈、歌唱、朗诵等给观众呈现着一场丰盛的经典诵读盛宴。听着他们充满激情的诵读,让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看到了学堂里端坐的学子们在抑扬顿挫地诵读着经典词句的模样,他们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和天真烂漫的精彩表演,让我身临其境。

我专注于每一个节目的。表演,我深深地被这一段段国学经典所吸引。唐诗、宋词、弟子规、论语、百家姓······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国学经典,

让我们领略了诗人、作者的一腔热情,也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看着小朋友们一个个神采飞扬的诵读,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不知不觉我也跟着诵读起来。

通过观看,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仿佛在这次诵读中悠然再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体味了人生,

丰富了文化知识,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主要的是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篇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且喜欢上了读中华经典类的书,因为它们经典,简练,有哲理。学校发了许多古诗文诵读让我们背,刚开始我觉得有些枯燥,但后来,慢慢的,我懂得了古诗文的意思,并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我很喜欢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我的启发最大,因为它告诉我们:书上学到的东西是不够的,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实践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是啊,不管学什么,我们都应该有一种探究的精神,要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不要只会纸上谈兵。就拿我学钢琴来说吧,以前听说“学琴容易练琴难”,那时候还不太理解,可是自己学琴后才真正理解了。学琴的时候是很容易的,在课上老师给你讲一下难点,讲一下音色如何控制,听起来是很简单的,但就是这简单的一节课的内容要在一周内练好却不是很容易的,又累又枯燥,这时候就觉得琴声不太好听了。可是坚持再坚持,当我把老师的要求全部消化在曲子当中后,琴声就会变得优美动听了,这时候就感觉往日的辛苦是值得的了……其实不只是学琴是这样,如学别的舞蹈美术之类的也是一样啊,没有付出是不会有好成绩的,所以凡事都“要躬行”才可以。

还有许多文章让我难忘,比如从《学奕》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我们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这篇文章只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能体现出这个小孩的聪明,让我不得不感叹中华经典的语言竟是这样的巧妙!

中国近代作家冰心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们如果从小都看一些经典的书的话,我相信,世界上将不再有不道德的人,也不会有因一时冲动而犯下错误

《经典诵读》读后感 篇3

学习《弟子规》,虽然很容易就可以倒背如流,但是要真正的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含义,就要花时间去感悟,才能做到对人或对自己产生有益的影响。

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必定要具备一些该有的原则:“父母呼,应_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这条开始就告诉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为人子女。听到

父母在叫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回答。

而往往也会有不礼貌的行为。

一个颇有教育能力的老人,来到一个村子里,孩子们见老人和善可亲,并与他进行了交谈。老人问:“孩子们,当父母再叫你的。时候,你们都是怎样回答的?”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吗。以回答父母在叫自己,回答“干吗”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老人笑了笑,又问:“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吗的?”没有一个孩子敢说。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都没有几分礼貌,在外面何尝会有几分?

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子女功课有很多,所以,父母往往舍不得他们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有父母代劳。就连自己叠被子这些小事,都没有多少个小孩是力所能及的。总而言之,现代人的风貌远远不能和古人们相提并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历了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沧桑;还有二十四孝作为我们的典范。凭这一点,把它就应该发扬光大。很感谢《弟子规》,让我们重温了传统文化的宏伟博大。从而也要学以致用,像《弟子规》中写的,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事诸父,如事父,是诸兄,如事兄”。

中国经典诵读观后感 篇4

国学,犹如浩瀚沙漠中一朵艳丽的鲜花,犹如湛蓝天空中耀眼的太阳,犹如漆黑夜里熠熠生辉的烛光……古人用惊人的智慧,为我们的文化艺术发展铺好了道路。

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就应该要把它继承发扬下去,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国家是礼仪之邦,山东更是孔孟之乡,泉城名士多,所以我们要更加认真地学习中国文化,践行传统美德。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我们学习知识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勇敢地去提问,在问题中学习,才会明白真正问题所在,就会一点一点地提升自身的修养,领悟论语的内涵,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中国经典诵读观后感 篇5

我看了2014年12月30日的经典诵读大赛后,感触很深。这场比赛一共有四名选手,分别是“琅环洞主”宋佳霖、“竹篁居士”侯朝捷、“瓷都小柳泉”吕和霖、“菜乡才女”夏雪琪。他们一一经过了我爱记诗词、名家对对碰、美德大考验三个环节,最终以“竹篁居士”侯朝捷90分的`优异成绩胜利。

通过这个比赛,我明白了:积累知识来自于你所接触的信息你能利用多少,你能创造性的使用多少而不是你背了多少。就像在生活中,你小时候后第一次拆电话机,问题不在于你看见了或记住了多少,而是你发现通过电话机信息是如何传播的。你对什么有兴趣?就按你的兴趣选择,努力学习,有兴趣就会有自觉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多学习知识,多积累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把它发扬光大,光宗耀祖。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篇6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它记载了中国五千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唐诗,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许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们长期远离家乡,条件十分艰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边防关塞上,从万里之外来到边关抵御外族入侵的将士们看到这一切,能不想起自己的亲人,能不想起自己的家乡吗?唉,要是卢城飞将李广还活着,就决不会让那匈奴的骑兵越过阴山。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到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望穿秋水,在无穷的思念中度过,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我惭愧,我的懦弱。

把时间往回推移五年,当我还是一个一年级小不点儿时,我是那么的爱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每次返校没几天,我就哭得像泪人似的,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中午休息时,老师让我计时跳绳,我怎么也跳不好,还没跳几下,就又“哇——”的一声哭了,把绳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泪。许多老师还以为我受了什么委屈,都围上来询问。我没去注意,不知那时生活老师是多么尴尬,只晓得生活老师抱起我就快速往教室跑。那时的我真的太娇弱了,根本没想到未来的路是多么坎坷,有多少困难等着我去克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