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15篇关于教育的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我看了四川电视台三套周六早上7:30分开始播出的于丹老师讲解的《感恩教育》,我看了后,自身深受感动。
里面开始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开始,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整天和一棵大树呆在一起,他饿了就摘果子吃,渴了就喝露水,生气的时候就在树上乱刻。孩子渐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少年。少年对大树说:“别的孩子都能去上学,我也要去。”大树说:“孩子,你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去卖钱,就能上学了。”孩子听了,就把果子全摘了,去上学了。后来,孩子变成了一个青年,对那个大树说:“别的人都有房子,我也要有房子。”大树说:“孩子,你把我的树枝砍了去盖一座房子吧。”孩子就把树枝全砍了。青年后来又成为了一个中年人,对大树说:“别人都能去四海游玩,我也要去。”大树就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吧,你就能造成一个独木舟,去遨游四海了。”他就把树砍了。最后,他变老了,他又回到树的旁边,树问他:“孩子,我的树干被你砍了,你还来干什么?”他说:“现在应该我来陪您了。”于是,他就坐在了树根上。这个故事讲完后,于丹老师又举了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教育我们也要孝敬父母。然后,第一堂讲座就完了。
第二堂讲座开始,里面主要讲了孩子要多与别的孩子交往,于丹老师就以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作为例子,丹老师小时候,经常与别的小朋友交往,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投沙包,一起玩耍,相处的融融乐乐,而她的女儿,就在院子里自己一个人玩耍,其他人呢,也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丹老师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有两个错误,既不能锻炼自己女儿的交流能力,又浪费钱,十分不好,只有与别人一起玩耍,一起交流,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上懂得交流,能主动与别人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才干,才不会自卑。
第三堂讲座开始,于丹老师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教授,他带着自己的十个学生,来到了一间阴暗的屋子,教授对他们说:“这是一间危险的屋子,你们必须紧跟我才能过去。”于是,他们过去后,教授点燃了一盏灯,学生们才发现,原来他们刚刚过了一个独木桥,下面有十条鳄鱼,教授说:“你们刚才都过来了,你们就又过去吧。”十个学生说什么也不走了,在教授的劝说下,三个学生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另外七个压根不敢走,教授又打开了三盏灯,他们发现下面原来有一个防护网,掉下去鳄鱼也吃不到,教授问:“你们现在敢过去了吗。”五个人就过去了,还有两个还是很害怕,不敢过去。于丹老师说:“人生就像这样,开始过去就是小时候,长大点后就相当于看见鳄鱼了,到了最后,又看见了防护网。”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这样,我们要打好基础才行。
看了这三个讲座,我的心里明白了,我也要孝敬父母,多与人交流,这才会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小学生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早上去打球,原来的几个球友都不在,只好和他掷一会儿散蓝。
我不太认识他,不知道人家姓甚名谁,也不好意思冒昧询问。不过,闲聊还是很投机的。
我看他和我年纪相仿,一问,吓我一跳。整整比我大九岁,儿子今年都要上大学了。
他怎么看都不像那么老的人,体型一点没变,动作敏捷,身手矫健。
攀谈中,我了解到,他在银行上班;他学过三年武术,当过两年兵,上过三年脱产大专;他曾经参加郏县运动会,用最原始的双脚箭步跳,跳出了1.62米的好成绩;他1.72米的身高,年轻的时候可以双手挂住篮筐……那年考大学,他考了全校第一名,语文、历史、地理全优,数学考了0分,所以只能走大专;他现在还记得当年的考试题目,还能背诵课本上的名篇……
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两件事:
第一件是我国教育的过去和现在。
应该说,我国的教育在快速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转了这么多年了,成绩还是很显著的。但我总感到,有些方面,我们在倒退。比如体育工作,比如音乐方面……那时的人,多才多艺的大有人在,似乎吹拉弹唱,谁都能来几下,篮球、乒乓球打得好着呢!
当前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因为“功利心”,“素质教育”喊的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填鸭教学”、“题海战术”不是在颓废,而是越来越发扬光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有能人,把开卷考试检测素质,变成“死记硬背”“包打天下”。铺天盖地的复习资料,模拟考题,实际上,是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教育要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些老师们都懂。
所以,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容忍一题多解,允许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但是,到了作业环节,到了练习环节,老师开始要求统一答案,规范答案。一个标准答案,成了师生的“紧箍咒”。
学习本来是在学生大脑树上结果,要归纳知识,要梳理知识。有识之士一直在强调,要重视课本的原知识,要重视根据脑科学学习。但是,一个考试,把教育引进了误区,毕竟“题海战术”是提高考试成绩最有效地办法。
于是,一个怪现象出现了:铺天盖地的习题,堵塞了学生的大脑,麻木了学生的神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孩子们天天被埋在习题堆里,不胜其烦,死记硬背,难怪很多人说,教育把孩子教傻了。
第二件事是什么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
毫无疑问,幸福人生应该建立在健康之上。
事业再大,没有好身体,天天被病痛折磨,能幸福吗?
财产再多,没有好身体,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幸福吗?
健康这东西,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就后悔不及。钱可以买来一切,但是买不来健康。
所以,无论是生命在于运动也好,生命在于静止也罢,人都要重视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我们要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一个人要选择一项自己喜欢运动方式,然后,开开心心坚持。
生命在于静止。所以要修身养性,养成宽容、豁达、平和的心态。高高兴兴力争上游,保持积极心态,重追求的过程,和和气气知足常乐,保持平常心态,随遇而安,轻事情的结果。
“成龙”观念
家长有权望子成龙,却无权逼子成龙。正如家长无权包办孩子的前程。奶多的家长从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后,每日伴读,课余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忙忙碌碌,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是那么回事,到了中学,家长终于泄气了,逼子成龙的计划宣告破。其实家长若不这样逼孩子,他成龙的可能性倒大一些。据说,美国家长只希望孩子在学校过得快乐,似乎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大在意。中国家长正相反,家长多半只希望孩子名列前茅,至于孩子快乐与否,并不大在意,拿回好分数才是正经。其实一个孩子学习生活越愉乐,他的后劲越大,成龙的可能性才越大,龙不是逼出来的。当然,美国一些家长的儿童中心也有点过分了,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但是他们的想法确实是很有远见的,值得我们的深思。望子成龙高期望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期望总是要有的,期等值最好模糊一点。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发展自己。这样的态度比较正确,而且实际效果更好。
“温室家庭”观念
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地方,但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如果我们把家庭营造成了“温室”,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离不开家的人,他就成了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雨。当然,家庭应该是个避风港,这对未成年人是必要的。但“家庭温室”的温度不宜过高,而且温度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调,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古人讲“粗茶淡饭”,说来容易做着难。明明我有条件让孩子吃山珍海味,偏给他粗茶淡饭,明明我有条件每天给孩子5元零花钱,却只给1元……这是需要一些自制能力的,不能放纵自己疼爱孩子的感情。可惜,许多家长缺乏这种自制力。而且孩子越离不开家长,家长就越有满足感,好像这样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家长感情用事,孩子怎能理智呢?所以,孩子任性厌学,正是家长任性娇惯孩子的影子。
“挑错教育”观念
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通常都盯着孩子的缺点,对多数孩子来说,挨批评是家常便饭,受表扬则是偶尔的美餐。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家长和教师有一种教育理念:所谓好孩子,就是去掉了缺点的孩子。这实际上是把孩子看成一块石头了,马没有用的部分凿掉就行了。其实孩子的成长如同树苗的生长,最重要的是浇水施肥,不是剪枝。最能促使孩子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鼓励才是浇水施肥。伟人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最大限度发展了自身优点的人。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包围,他们的长处就可能会被埋没。所以,以挑错为重点的教育其实是非创造性的,是庸人教育。
挑错教育的心理基础是恐惧,这是一种消极防宁的教育观念。不停地指责批评必然造成孩子的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有了逆反心理,错误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强化。所以挑错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缺点没改掉,优点也没有得到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孩子优势是克服他的缺点的最佳办法。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一个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准则。中华民族素来以严谨的作风和得体的礼仪闻名于世界。而这,全都归功于良好的家风家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良家风的典范。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小时候很贪玩,孟母为了把他教育好,曾经搬过三次家。刚开始时,孟子的家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经常看见送墓扫墓的情景,于是总学着跪拜、哭嚎。孟母认为这样对孟子的影响很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闹市附近,可孟子又学起讨价还价来,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每天看到的都是富有学识的读书人,听到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便跟着读起书来。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一气之下,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说:“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成,而现在你逃学回来,就像这快织好的布一样,以前的功夫都白费了。”孟子听后如梦初醒,开始努力学习,终于成了有用之才。试问,若孟子没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他还会有以后的成就吗?
无疑,孟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家教。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学习人生基本准则的地方。家庭教会我们辨别好与坏,善与恶;教会我们面对成功与失败,平坦与崎岖;教会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朝着梦想前进。
有人会问,难道家教一定是摆大道理吗?其实不然。回望我们的童年,长辈对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而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粒米、一根线”,也许就是人生长跑的起点。或许我们早已听腻了长辈的唠叨,厌倦了父母的教导,但这生活中不经意间刮过的一阵阵“耳旁风”,就是我们的家教。这些似乎被我们轻视的“耳旁风”,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做一件事前,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会不会对某个人有影响,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改变,正是家教使我们受益之处。
一个人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他的家教。我们身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该自我勉励,秉行并传承良好的家风,为民族复兴夯实基础!
在某一天,在教师里,我们正上着林老师的语文课……
林老师说:“今天,我们就来个测试吧!”“啊……”全班都激动地叫了起来!因为大家都没有预习!而且老师也没有说今天要考试!林老师拿出了考卷,我看到那张考卷差不多只有语文书那么大,我松了一口气。林老师接着说:“这张考卷,要求你们在5分钟之内做完!”“啊!”大家又叫了起来!我打了一身冷战。说完,林老师就考试发考卷了。我拿到了考卷,一眼就看到上面写着:小学生知识渊博竞赛题。我照例先写上班级和姓名,然后便埋头作答。我拿着笔,快速地写完,先非常快速地读题,然后再快速作答!不管字有多潦草。
当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快!快点!要没时间了!快啊!快点啊!”就这样自己一直默默地喊着。第三题是写自己喜欢的两首古诗,要写出它的姓名和作者。我随便写了一首最简单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接下来还要默写其中的全部的诗。我写了最简单的静夜思。随着老师喊到:“剩下一分钟了!”我匆忙写了厦门的市花是:三角梅。等等。做在前面的一位同学说:“你那么急干吗?反面写着只要求做2、3题而已的!”我连忙翻过来,看到了那句话:认真读题后,请只做2、3题。我手中的笔不知不觉地放了下来,放在了桌子上。
我说:“呼!幸好幸好!不写了!”然后,我再翻过来检查2、3题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写完整。要交卷了,我慢吞吞地把卷子交给了组长,然后慢吞吞地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班上很多同学都互相问同学:“你有没有写完?”“没有!”“你呢?”“我也没有”唧唧喳喳的,班级里吵吵嚷嚷的。大家都不知道最后面写着只做2、3题,只有少数同学知道。都是写多少算多少的,但是尽量多写。林老师在讲台上快速地看着我们的考卷,都是只瞄了一眼就放下了。林老师一手拿着我们的考卷,一手把考卷有一张一张放在讲台桌上。我看得目瞪口呆,林老师怎么看得那么快!一张就看那么几眼!太神了吧!
我突然想起那只要做2、3题,我就不觉得林老师快了。看着林老师那皱起的眉头,我就知道全班同学的成绩肯定都不理想。林老师慢吞吞地说:“这次的测验,全班同学——都0分!”“啊!怎么会这样!”大家都叫了起来!有的同学说:“怎么会呢?我填的答案都对啊!;“不可能吧!肯定又是林老师在骗我们!;不会吧,是真的吗?;”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都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林老师等我们安静下来,问我们:“谁知道为什么大家都0分?”
这时,他请了周一。他站了起来,说:“因为考卷后面写着只做2、3题!”林老师似乎很欣慰,终于有人知道他的用心良苦了!林老师随便拿了一张卷子到电视下投影,我们都看到了那句话:“认真读题之后,请只做2、3题!”哎声叹气一片片,大家都叫着!似乎觉得自己被骗了,很傻!男生们拍打着桌子,在那儿拼命地叫唤着!林老师在那儿笑着……通过这次的考试,让我感到:“做什么事,都要细心,不管是考试还是什么,都要细心,认真!”
这次严重的教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也挥不去。
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圆的,一种是有棱角的。
看到一则关于教育的趣闻。有一年,中国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学生不分品德优劣、能力高低;小学二年级学生仍然不识字;孩子们重视音体美教育,轻视数理化教育;课堂纪律不好,学生无视老师的存在。这个参访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非常糟糕。
同一年,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他们也有考察后的感想:中国小学生上课纪律很好,手放在背后,除非老师发问,学生不敢讲话;中国学生回家还需做作业;以分数排列优劣。美国考察团认为,中国学生的成绩是最好的,中国的科学文化也许会在20xx年内赶超美国。
但30多年过去了,两个参访团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被人不看好的美国式教育越来越被人推崇,而被人看好的中国式教育却越来越受人诟病。
这则趣闻事实上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天问”,教育到底是什么?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有一首诗《其实有一百》里面写道:“儿童,是有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个。”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其实不是属于你们的,而是属于世界的。你不能占有他们,而应该由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马拉古兹的'教育观点非常鲜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5岁的女儿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片、一部手机、20块钱,然后让她自己去幼儿园。最初一段时间,他每天跟在女儿后面。后来,这女孩就自己上幼儿园了。很多人都在背后说:“天下哪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没有人看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
美国一位名叫安妮·斯通的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把他交给你——世界。请你轻轻挽起他的手,告诉他应知之事。让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英雄所在;每有奸诈之人,必有义士;每有敌人,必有朋友在旁相助。告诉他为成功可以付出百倍精力和智慧,但不可以出卖灵魂。告诉他读书虽然重要,但也要欣赏这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世界啊,你要给孩子坚强、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搬了一架梯子想取下掉在屋顶上的球,但是没有人为他扶住梯子,孩子黯然神伤。孩子的父亲来了,他对孩子说:“孩子,你上去吧,我在这里扶住梯子。”孩子爬得很高,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爬得那样高。这位父亲名叫洛克菲勒。孩子下来时,他告诉孩子:“其实,梯子很安全,我自始至终没有扶过梯子。”每个孩子的生活里都有这样一架梯子,许多孩子都为了等待那个扶梯人而徘徊不前。其实,孩子一个人也可以爬得更高。
你把孩子交给世界,也许孩子会更强大。
在当今这个以读书为本的世界里,教育是一个离不开人们的话题。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转变思想
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最然在嘴上喊着“先育人,再教书”,可是实际却做不到。他们就完全剩教书了,哪里还见育人的影子?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就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一旦思想的弯转过来了,自然就知道学了。知道努力了,自己懂得控制自己,那学习就没有那么费劲了。这时的老师才能够以教书为先。不过可悲的是,很多的学生不能够转过这个弯,一直到长大才会后悔,可那个时候也就晚了。学生转不过这个弯,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件累人的事。老师要不断的看着学生,逼着他学,甚至有时候看的住他的人却看不住他的心。其实学生又哪里是不累呢?一直持续做一件自己排斥的的事情,痛苦不言而喻。因此,老师的第一件事青并不是先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而是先转变他的思想,这样对学生也好,老师日后也轻松。但如果不能把这个弯转过来,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更不用提这个学生日后的学习了。
学少而精
中国教育的常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全能人才,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那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在中学校园里看,到处都是疲惫的中学生。他们一个人要担九门课程。或许你去问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学生,问他擅长什么功课,喜欢什么功课,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擅长什么。每一科都成绩平平,没有太好的,也没有太差的。其实这样的学生是最悲哀的,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是也不能怪他们,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平均分成九份,当然不会有突出的课程,但幸运的是,也不会有太差的。学那么多的课程,却不能深入,为什么不能想一想换一种教育的方法呢?学得少一点,深入点,哪怕只是涉足了一个领域,但成为这个领域的人才,不也比科科是庸才的人好很多吗?更何况中国的人口资源那么丰富,每一个人钻研自己的领域,结合在一起不也是均衡发展么?而且每个领域都是人才,这样不是更好吗?
活学活用
填鸭式教育也是一个特色了。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把学生的思想都圈在了小笼子里。举一个例子,一个各项都学的特别棒的学生,在试卷上能够侃侃而谈,可到了实际生活,他却不知该怎么办了。一个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如果让她跟一个外国人交流,他却完全做不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也只能填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了而不用,还不如不学。就像学了地理的孩子,知道野地露营的时候不能在山谷地带,但到了实际,偏偏就在山谷,那不是很可笑么,这个时候还不如不学,至说起来别人不会笑你明知故犯。高分低能真的被社会需要吗?但是也不完全是学生的错,他们所能够实践的机会太少了,根本就没有时间,为了适应社会,只能在鸭圈里转,于是就有了“理论学生”。
其实教育本不难,难的是人们根本就不知到什么是教育。教育不等同分数,不能用分数衡量。孩子能得到正确的教育,那是他莫大的幸运,他里成为人才不远了;一个民族的正确教育,是他莫大的幸运,他里复兴不远了;一个国家的正确教育,更是其莫大的幸运,人才强国,他离富强也不会远!
说到洋快餐,使我不由地想起以前每周必吃、逢节想吃,后来甚至发展到考试成绩好,要求吃,不成就到爷爷那儿“软泡硬磨”讨着吃的肯德基、麦当劳。洋快餐的产生是现今的生活节拍快速的产物,而省事、方便、好吃这三个快餐的基本要素已经悄悄地潜入了不同阶层而有同一需求的人们的心里。于是今天世界各地老少皆知的西式快餐也就应运而生了。当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正疯狂涌入中国之时,美国人却开始猛醒,对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口诛笔伐。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西式快餐的品质究竟怎样?在美国,随着人们的饮食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风行了高热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快餐之后,许多人的血管壁生出了一层黄色的油腻物,那就是血管病的罪魁祸首胆固醇,同时他们身边的肥胖者也越来越多了,这一切使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最爱吃的快餐。
洋快餐食品其实是一种“三高三低”食品,既含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又含有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恰恰这“三高元素”是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充分具备的元素,甚至已有过剩的,它的过量摄入,造成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肥胖”、“哮喘”、“发育异常”等;而“三低元素”则是我们这些孩子目前普遍缺乏的。“肥胖”很可能会造成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易生病、运动能力缺乏等疾病;“哮喘”与“发育异常”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而且容易引发其它并发症。我们知道,脂肪的一个生理功能就是改善口感,要想使食物变得好吃,只要在烹调过程中加入不同比例和不同种类的脂肪就可以达到令人垂涎欲滴的效果,例如西式快餐中把土豆切成条用油一炸便成为炸薯条,那种构脆喷香的口感便会成为人们最爱吃的主要食物了,而令人忧虑的就是快餐食品中的脂肪正是对心血管损伤最大的饱和脂肪酸,它作为食物当中的危险因素在人群当中产生明显可见的疾病后果一般要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在美国青少年中,体重超重者占20%,调查表明,这些孩子除了快餐什么也不吃,美国成年人当中至少有5500万个肥胖者,他们整年都在吃快餐。几十年来,千百万美国人就是这样进食那些高热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和多肉类的快餐,成为快餐喂大的一代,然而他们却为快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之中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比例要大大高于一般家庭饮食者。
说完美国,说中国。据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部分城市5169位中小学生饮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显示:一周内,有53.7%的中小学生吃过汉堡包,吃汉堡/炸鸡腿等洋快餐的频率在每周4次以上的学生为12.4%,其中男生14.5%,女生10.0%。在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中24.3%的男生和13.8%的女生有这一习惯。相对于青少年对洋快餐的热衷,他们中很多人对蔬菜却兴趣不高,中小学生每天食用蔬菜和水果1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5%、45.8%。一组组数字,一组组比例,触目惊心、令人堪忧!
西式快餐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决不可低估,为了使人们尤其是使用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得到保证,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革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避免在中国出现快餐的一代的这种后遗症。让我们一起对洋快餐说:“让我们一起远离你!”
一次逛街,发现一四、五岁小孩与一只小狗玩的正欢,孩子幼稚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突然一位年轻的妈妈飞奔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脚把小狗踢飞,小狗惨叫着离去,年轻的妈妈迅速抱起孩子离去,在那一刹那,留下的是孩子茫然地目光……
不言而喻,从孩子的母亲动作的迅速程度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她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一丁点的伤害。作为母亲,也许她想也没想,就做出了这个选择。
可是,不经意间,她伤害的不仅仅是小狗,还有她的孩子,或许这一画面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永远不会抹去,这一刻,她可能体会不到母亲对他的爱,但他却目睹了母亲一脚踢开小狗的事实。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说教了很多,可这一些都抵不过刚才的一脚,把所有的教育都踢飞了。
也许,年轻的妈妈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脚的严重性。她对孩子的爱心与对小狗的粗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来爱心善良的种子已经在天真幼稚的心里种下,期待着萌发的阳光与雨露,可是一场冰雹摧毁了希望,不知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作了怎样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又会怎样,但愿影响的是这一个孩子,可是谁又会知道将来不会影响他的孩子呢?更远的未来呢?一个孩子这样,两个孩子呢?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妈妈的爱是温暖的。它就像一块浓浓的巧克力,使我深深陶醉。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永久地被爱包围、封锁。而我就像一颗幼小的嫩芽,等待着妈妈为我浇水、施肥。快乐的茁壮成长。
那是我六岁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辆粉红色的自行车,那是多么的漂亮啊!别提我有多喜欢它了,但是,我不会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此时,我不由得想:“妈妈会骑自行车,不如让她来教我吧!好,就这么办吧!”我来到妈妈面前,说:“妈妈,你能教我骑自行车吗?”“好!”妈妈爽快的答应了。妈妈带我来到大门口,说:“我们就在这里练习吧!”“好!”我充满信心的回答。话音刚落,妈妈就开始讲一些关于骑自行车的注意事项。说了半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不耐烦的说:“好了,好了,我都知道了!”我什么也没管,只是一心想着赶快坐到车椅上,可没想到的是刚坐上去就摔了下来。妈妈看见了立刻把我扶起来,心疼的说:“我们回家吧!明天再练!”可是我不甘心,就严肃的说:“不!”妈妈又说:“明天去公园再练。”这时,我暗暗地想:“毕竟我的伤还是那么痛,还是明天再练吧!”对持了一会,我无奈的“投降啦”。到了第二天,我们来到公园,继续练习。总是摔了起,起了又摔。反反复复好几次,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妈妈决定,她在后面扶着自行车后座,让我慢慢骑。“这是个好办法!”我高兴的说。按着妈妈说的,妈妈在后面扶着,我慢慢的骑,可刚走到一半,妈妈慢慢地悄悄地松手了,紧跟着我后面。但我却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直到我跳下车那一刻看见你—汗流满面的妈妈,我才明白。妈妈脸上充满了笑容:“你终于学会了!”但是,我每一次骑车的时候,妈妈都会说“路上小心”四个字。就这样,“摔倒”离开了我。
妈妈对我的爱如同阳光般温暖,春雨般滋润。这种爱教育着我、鼓励着我,是我成长的指向标。
漫长乏味的假期已经结束,百无聊赖的我无意间观看了近来热播的美国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其炫丽的色彩,逼真的动画,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明的寓意,无不令人叹服。同时,我也不禁深思,为什么我们国内电影行业无法制造出与其匹敌的震撼大片?难道中国人天生愚鲁,还是外国人的资质本来就更胜一筹?
不,我想不是的。中国人从来不比外国人笨,中华民族也从来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纵观历史,古今多少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烙印。从宏伟蜿蜒的万里长城到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无不巧夺天工,纵有吞吐宇宙之势。然而,曾经纵横一世的中国人却无法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给人以耳目一新冲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仅仅因为一个“新”字。
新,即创新,正是因为创意的不足,才导致了电影产业的孱弱与文化事业的不足。投眼于国内电影市场,奢华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者,焕丽如《十面埋伏》者,庸俗如《刺陵》者,可谓不胜枚举。它们只是注重了视觉的渲染与一味地追求色彩,而忽视了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好比拉丁舞中的旋转跳,仅仅粉饰门面而已。真正出色的电影如《建国大业》者,更是屈指可数。
可是,仅仅是创意的不足才造成国内电影产业的竞争力不足吗?恐怕不是的。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有这么一句话: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因此,其创意不足的根本归咎于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谈到教育,尤其是中国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其外为素质教育之表,内为应试教育之实,孩子走进校园的那一刹那,身上便已压上了千斤宝鼎,”上学=考试“”成功=高分“这似乎成了上学的唯一真理。刚刚进入校园便禁锢在如此沉重的枷锁之中,便使孩子的思维中存在了一中单向性定式,即教条主义。正是因为不敢大胆创新,再加上中国人的实践能力先天性不足,中国人的创新输给外国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能力的先天性不足,加上思维黄金期(青少年时期)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造成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因此,为了防微杜渐,教育必须改革。要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每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无法突破教育的框架束缚,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不是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无知的国人明明已经认识到了当今教育的缺陷而不从根本上去改变它。国人对当今的教育逆来顺受催生了”中国人口众多,不得不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堂而皇之的借口,而这些借口也恰恰反应了国人对教育的心态,他们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
教育兴邦,创新立国,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必须重建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必须海纳百川,吸取其他民族之精华。改革教育,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人自古就有踏实的学风以及刻苦的求学精神,这事散漫的外国人所无法企及的,若是能将中国人的勤勉与外国人的创新这两者加以糅合,做到”中体西用“,那中国教育的兴盛之日必将指日可待!
近日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自如地去使用它。这样才是道德的。”说得真好,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关于“道德”最富有诗意的诠释。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德的修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注个体的道德成长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着眼于个体的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作为社会道德,完全可能本身是并不道德的,所以传统中国才会有“以礼杀人”的问题。作为个体道德就是对于良善道德的个体的把握和践履,即所谓“德者得也”。对于学校德育的价值,一位学界同仁说得好:“德育不能安排人的生活,却能成就人的道德生活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却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德育不能克隆美德,却能造就‘道德上成熟的人’”。
关于学校德育实效,普遍认为很不理想。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当然还与我们过高的期望有关。我们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缺乏稳定的核心价值。什么叫核心的道德价值呢?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认可,并且自觉去践履的,是其他价值的根据和理由。比如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就是仁义礼智信。在西方社会里面,就是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我们今天说什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大家想想这个能不能作为所有国民的核心价值?在现代西方社会,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那是所有人都会拥护的,因为这些东西对每一个人生命的质量,每一个人的幸福人生密切相关。谁不渴望自由,谁不渴望平等,谁不希望民主参与,谁不希望享受更多的人权,而在我们的文化中“集体”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现在要更多的倡导西方文化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西方意义的个人主义就是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的价值。我们社会为什么落后?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尊重个人,不尊重个人的价值。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的东西太多。在我们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伪崇高”的东西。我们太容易把不是什么事的事当成一回事,太容易激动,太过敏感,太容易将平常的事往神圣上联想,这就容易导致虚情假意和伪崇高。
第三个原因就是无视我们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我们总是把道德更多理解成一种规则,一种要求,一种限制。其实,道德还有一个方面:它是个体和谐发展的要素,是一个人自我求取的空间,是好的生命境界的确证和表征。今天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人不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
健全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由这样三点构成:不断提升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情意、认知和行为来说的。
我国“著名”演员章子怡等人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国家的尊严,在美国好莱坞参与猛片《艺妓回忆录》的拍摄,受到我国各界的爱国人士的冷嘲热讽。章子怡“小姐”在片中袒胸露乳,在“大日本皇军”胯下,扭动着白花花的肉体,疯狂的释放着被一群人“慰安”的快感。所有炎黄子孙都可以噙着泪水宣布:华裔女性终于通过日本人的裤裆走向了世界!半个地球已被我们的肉弹所征服!!
然而我们只顾着骂章“小姐”,却忘了我们该思考除她以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女士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矜持。我们是否想过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呢?因为我们可以大骂章子怡不是中国人,中国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她却是我们中国人教育出来的人。
还记得我们学校有一次举行升旗仪式,天空下着下雨,但是我们学校却突然多了许多娇气的人,几乎全部撑起雨伞。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这些人却竖起了雨伞。事后,有个女生问我,你为何站那么端正,我说因为在升旗。那女生居然揶揄我。真可悲!没有想到这个年头升旗肃立还要受到揶揄。而却升旗时,说话的说话,吃零食的零食……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出来的“人才”。起初,我以为只有我们学校,或者说我们这种小城市的学校才有这种情况,上网问各地朋友,却均有如此状况。
网上有许多的人批判我国的应试教育,说这样说那样,那些确实是问题。可是我觉得不是我们教育的主要问题,我们的教育缺少爱国主义的培养,特别在我们这一代很少有祖国和爱国这个概念。我们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说:读书是为自己,说是为祖国建设,支持祖国统一是空话、大话。我在作业本上写“踏平富士山,让樱花不在灿烂”,却被老师勒令换作业本,理由是乱写乱画,思想抛锚。
美国一科学家向媒体宣布:华裔科学家已成为美国一股很强的后起的主力。看到这个消息我们想到了什么,我国花巨资培养的科学家,经过应试教育之后,早接受美国的高等教育,变成了“主力”。为什么他们都不回国为自己的祖国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难道中国对科学家很差吗?其实不然,袁隆平获得500万,众人皆知吧?可是这些人怎么不回来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只给了他们知识,却没有给他们一颗爱国的心。唐磊当网络歌手有许多人说是浪费,他却说“难道海外不归的学子不是一种浪费吗?”
我们说章子怡等人出卖自己的肉体和国家的尊严的同时,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的问题了。倘若我们的教育教会了大多数人爱国,她们是否还这样无耻吗?如果我们教会她们民族自尊,她们还会给我们的脸上“贴金”吗?
章子怡等人是该被骂,我们的教育也该值得深思了!是什么让她们这么无耻!据说明年中国有500所中学将开设关于“奥运”的科目,还将列入高考的科目,我们是否应该开设“爱国主义”一课呢?而这个月的13号就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了,有多少人能记起这个日子呢?
看着她想到了我自己的妈妈。我上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关幼儿园,看不出任何培养哈佛新生的潜质。在每天送我上幼儿园的路上,妈妈都会教我背一首唐诗。在我上小学之前已经背会了300首。进了小学要学习拼音,我开始很吃力。 妈妈就把每个字母、音节写成小纸片,每天用这些小纸片和我玩游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叫我写日记,用拼音夹着汉字。 她反对我重复写“我第一次……”的题材, 而是问我每天好玩的事情, 哪怕只是同学间的一个玩笑。她说:“等你长大了同学的名字都模糊了的时候,成长的快乐却不会消失。”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画,于是妈妈便支持我画板报。我的板报从小学二年级画到了高三毕业。
每隔一段时间妈妈会主动问我要不要把一些朋友请到家里来玩,她和爸爸会给我们准备吃的, 然后就出去了,让我们在家闹翻天。每当我的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她都会和我一起准备一本我最喜欢的书送给他们。妈妈说:“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你喜欢的书表现了你的性格,朋友翻书的时候就会想到你。”所以到现在我送出的生日礼物只有书。
上初中要学英语,为了女儿的英语入门得轻松一点儿,在我开始学之前,40岁的妈妈跟着电视里的《Follow me》节目自己学英语,等我上了初中妈妈就和我一起学。 于是我的英语入门变得很轻松,轻松便有了兴趣,我的英语从来都是班里前3名,从初一到高三。其实,我上初二以后在英语方面妈妈就已经帮不上我了,但是在我入门最关键的时候,妈妈扮演了领路人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老师无法代替的。
后来到北京上大学,再到欧洲,妈妈都让我自己作决定,她说以后的路都是我自己走。但是,无论在哪里,我都能感到母亲的目光,目光里是女儿的。背影。
这么多年来,母亲牺牲了很多她自己的娱乐时间,努力地做我最好的朋友。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旁敲侧击地告诉我妈妈,我和一个男生有早恋的苗头, 那时我正失去了年级第一的“头衔”。妈妈只是一笑置之,告诉我:“你们要一起当年级的头几名。”现在那个男生已经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博士,我每次回国都会拿这个开玩笑。
现在,妈妈早已不再过问我的学业,只是跟我唠叨家里的狗狗又闯了什么祸,叫我注意身体,在她的眼睛里我还是那个要妈妈抱的女儿。
并不是只有读哈佛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读哈佛的子女,但是所有读哈佛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重视孩子学习的能力、做人的准则和社交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哈佛对 21世纪的新生提出的入学条件是: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和性格修养。对照这样的标准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做儿女只有一次,做父母也只有一次。所有的父母都应该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了吗?准备好在自己做错的时候向孩子道歉了吗?准备好牺牲打麻将的时间为孩子和他的朋友准备一个party了吗?准备好了有一天,当他们收拾行李离开家的时候,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了吗?”
孩子的成功始于父母。做父母不是一件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事情。教育孩子应该先从教育自己开始,不合格的父母永远无法教育出合格的孩子。
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与父母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只有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人,会教育孩子的人,才能培养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乐于助人方面,我颇有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让孩子主动去帮助别人,让孩子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变得热心。如果发现孩子有不乐于帮助他人的倾向,要立刻纠正,鼓励她去帮助别人。当孩子做出乐于助人的行为时,要及时与她分享那份快乐,及时给予赞扬。在二年级时,孩子带了许多草纸参加考试,她就曾经很热心地把草纸借给了别人。回到家后,她明显为助人的那份快乐而显得兴奋,这时,我趁热打铁,对孩子乐于助人的行为给予了表扬,并鼓励她坚持下去,从而在她心里确立了助人快乐、乐于助人的道德标准。
有许多家长十分头疼孩子的勤俭问题。小时候正反两面用的演算纸,现在的孩子写了寥寥几个字便翻了过去,让人看着心疼!尤其,许多孩子不知道赚钱的辛苦,花钱像流水。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孩子们不懂得赚钱的辛苦与不易。所以,我常常在话里话外让孩子了解钱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一分分赚来的。而且,我常常让孩子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后根据完成程度,适当地给她一些钱。不要让她过于看重金钱,但是一定要让她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这样,她就不会过于铺张浪费,而对于钱,她也就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于孩子,不单单要只看重学习。有时候,一个孩子良好的品德正是她走入社会的基础。在这方面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借鉴。有些孩子学习特别好,但是因为思想品德不过关,还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难以与他人和谐、融洽的相处。所以,我十分注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时常告诫她为人要善良,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要真诚对待他人……在这方面,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言传身教,以自身言行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譬如,有一次,我在外面捡到了一个包,立刻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我带着孩子,把这个包交给了警察。事后,我和孩子讲,这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可以自己昧下。要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多为失主想想,更要想想自己面对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做。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让孩子慢慢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曾经,学校发卷的时候,有一张撕开了的卷子,一直没有人要。传到孩子这里,她立刻不假思索地收下了。因此,老师表扬了她,而回到家,我也赞扬了她。这足以证明,我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的学习、思想品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培养。我教育孩子的心得,总结起来就是:从一点一滴关注孩子的各个方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十几年来,我为培养教育我的孩子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做到了一个家长的职责,而我的孩子也没有辜负我对她的期望。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质优良,年年被评为校阳光少年,还荣获了市行为规范标兵等多项荣誉。可以说,孩子就是我的骄傲。因为,从她的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我所坚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成功所在。
每个人的在你的心灵深处,或许会埋藏着这样一副画面:"朗朗的星空下,或摇曳的烛火旁,幼小的自己依偎在妈妈的怀中,得到享受着妈妈无限的关爱的和呵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背上书包上学校,妈妈也少不了叮咛嘱咐。然而,在无意识中,你也许会结识一些不好的朋友,从一个乖孩子变成一个流氓,最后犯罪了。思想走歪了,起初是犯小错,后来犯大错,影响了一生。比如:甲不小心撞到乙,乙为了面子问题,便结群殴打甲,结果酿成大错。但,这样做只是表现出你没有宽阔的胸怀。在繁忙喧哗的现代社会里,难免会产生摩擦。如果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法还你两脚,吃了眼前亏,日后必一定补上--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那么这样做只能使对抗升级而无助于解决问题。
未成年人正出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殊的关注。如果这一时期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松懈了,我们国家的将来的建设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无法为国家输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如果现在把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国家今后的建设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民族的未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因贪慕虚荣而走向犯罪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现在青少年受西方资本主义享乐观的深刻影响,认为自己这一代就应该吃好、穿好、玩好。处在这种负面的阴影下生活,青少年的身心在高消费的虚荣心的强烈驱使下就开始偷、抢、骗等等,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强烈愿望。
古代有"孟母择邻"的故事,但如今,我们的学校即使有孟母般的智慧,也难于摆脱"恶邻"的骚扰。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长期的耳濡目染,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何况充斥报刊银幕的暴力、色情文化,对涉世未深的孩子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任何人的生长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周围的环境。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是在社会的现实中不断成长的。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青少年生长环境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国有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能正常发育,整个肌体就能健康的成长。家庭稳定,社会就能相对稳定。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基础,尤其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优劣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
许多青少年他们之所以走上犯罪之路,原因很简单屈指可数,就因太多人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宽阔的胸怀,对"战俘"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片面地强调用无所谓的牺牲去换取面子上的安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多关爱别人的生命,况且"战俘"绝不是叛变投敌……所以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是环境,或只是遭遇,关键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思想信念。让我们在充满美德与善行的成长环境中茁壮成长,让犯罪消失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