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抓住这可贵的瞬间,多一些美好,少一些烦恼,就让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随风而去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生活的态度议论文(精彩9篇),欢迎参考。
如今。网络流行文化瞬息万变,前不久盛行的“寂寞文化”还未消散,近日,“浪漫风潮”又席卷而来,二者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对峙之势。先是在国内甚为火暴的优酷网首页,一则标题为《《流星雨》姊妹篇——《流星雷》》的短片中喊出了“姐要的不是寂寞,是浪漫”,该视频出现后,短短一天就遍布所有主流视频网站,并连续6天被优酷视频首页推荐,不到一周播放次数就达到150万次;随后,最负盛名的BBS社区天涯聚焦又推荐了《大家能不能不那么寂寞啊》的讨论帖,这个外表温和、内容犀利的刻薄之帖刺痛了无数寂寞的现代人的神经,一周就有超过百万的点击量。
说起“浪漫派”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对峙群体——寂寞党。在“贾君鹏”事件中。一个网友无意中回复的“哥顶的不是帖,是寂寞”迅速风靡万众,成为了大众流行语。随后,标榜“寂寞”成了很多人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寂寞”之风漫溢了整个社会,“寂寞党”也因此横空出世。
在很多网络论坛中,都可以看到有关“寂寞党”生活方式的描述:他们白天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晚上出去Happy,凌晨再回家睡觉,下午酒醒后继续叫上一帮寂寞人士外出狂欢。“今天很无聊”“我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我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我把寂寞狠狠吸进肺里,然后又吐了出来”等等句式也成了“寂寞党”的口头禅。
“寂寞党”的流行,说到底是现代人内心空虚的表现,是非主流文化的爆发,是当下正在流行的“无聊文化”的泛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如此具有消极影响的“无聊文化”,一些人开始选择站在“寂寞党”的对立面,他们笑封自己为“浪漫派”。其实,“浪漫派”最初的发迹同样是基于“无聊文化”,但是,“浪漫派”的兴起,却让一小部分精英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发力点,因为“浪漫派”除了一个看似较为流行的表象,同时还具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这就是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自诞生之日起,“浪漫派”就异于“寂寞党”,如果说“寂寞党”会让人在无聊时选择自嘲与恶搞,那么,“浪漫派”则会让人善于反思和进取。虽然“浪漫派”的诞生也许是无意而为之,但如今,它已经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和精英的内涵,说到底,“浪漫派”与“寂寞党”的PK就是精英文化与颓废文化的碰撞。
“浪漫派”最受关注的地方不是他们的广度,而是他们的深度。虽然“浪漫派”在网络上也同样流行,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不会是一次性的爆发之后靠余热维持几个月的一时冲动,因为每一个真正在生活中去实践“浪漫派”生活态度的人。都会在随后体会到生活中所拥有的快乐,而并非是无聊。 所以,“浪漫派”不仅不缺乏爆发力,而且有着良好的耐力。这份耐力在于在一定时间内,它会不断地变形和自我完善。真正属于“浪漫派”的人能够解释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浪漫的态度,他们是主流思想的代表之一,他们还有着精英阶层的领悟和见解。因此有人预言,“浪漫派”的流行不会呈井喷之势,但却会细水长流地滋润整个社会。
针对越来越多的人们或恍然大悟、或毅然决然地成为“浪漫派”这一社会现象,很多商家、企业也开始觉悟,并着手打造专属于“浪漫派”的产品。比如各色主题餐厅、主题派对。甚至连影视剧中也体现了这一社会现象。
例如一部日剧的名字便叫做《浪漫派》,讲述的是一位现代青年的心灵救赎之路。在国内热映的电影《恋爱前规则》的发布会上,主演王珞丹更是大声宣布“拍的不是戏,是浪漫”,在剧中,其所扮演的主人公家中颇具心思和设计感的升降橱柜也是某品牌最近推出的“非浪漫不厨房”系列的最新产品。作为将“浪漫派”现象与企业产品相结合的倡导者,他们正是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浪漫生活”的需求,才开始用产品倡导一种“新浪漫”的生活方式。 可见,浪漫不仅成为当下社会主流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是一本厚厚的书,是一本厚重的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有了生活,才会有了美好的人生。
——题记
生活就像一本书,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画面,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就开始教我们班,班上的同学们都很讨厌这个班上,我也不例外。一次上学校,我的同桌在玩,突然我发现了这个同桌,就在我的课桌下,我的同桌就开始对我说:“你看我的桌子下面多的是,你怎么看的?还有你的桌子下面呢?”
我看着同桌的眼睛,就说:“我不看。”我看着同桌,看着看着就不想上学了。我就说:“这就是你说的话吗?不是我说的!”
放学了,我就把这个同桌叫到家,告诉了妈妈,让妈妈告诉了他,并让她告诉我这个同桌的情形。妈妈一边看着我,一边给我讲这件事。我一直不相信这个同桌的话,因为我的话说得太过分了,而同桌也没有听进去,她的话让我更加的不相信她了,就去和妈妈说我的这个同桌的真话了。
我的同桌不但是一位很好的同桌,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同桌。
我的同桌,她叫王思怡,我很喜欢和她一起玩游戏,但是我的同桌却喜欢玩游戏,她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玩一些很危险游戏,但是我的同桌却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就和她玩游戏。
我的同桌,不但喜欢玩游戏,而且很聪明,每一次数学考的不好她就会帮我找原因,有一次我没有做完数学作业,她就给我找了一份工作,那个同桌就开始找原因,找了很久,终于在那个老板店里看见了一份工作。
在我的眼里,她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她就是我身边的榜样,我要向她学习,我要向她学习,学习她那种乐于助人的品质。我也要向她学习。
陶埙给人幽静,明月给人情思,竿竹给人启迪,而它给了我生活态度。
看厌了青松之苍翠,看烦了牡丹之美艳,看腻了红樱之繁密。偶得一株花卉,名字依稀只记得似为什么吹雪,此前未曾见过,只觉甚是新奇,便植于阳台。
娇嫩的叶片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其上有许多白色的绒毛,微风拂过,有时一些绒毛便会结作絮状,乘风飞翔,漫天起舞,这许是其被称作“吹雪”的原因罢。它是极美极可爱的,或许它别具一番的趣味也引来了造物主的赞赏,被深情地吻过,致使它的叶尖染上了一抹胭脂,仿佛风中披着雪绒般薄纱的青涩少女,双唇抿上唇彩,更为水灵可爱,又增添一丝艳丽。
许是这世间美丽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罢。不足三月,它的叶片便所剩无几,絮状绒毛也是杂乱地落于盆边,恰如妙龄少女变为人老珠黄的老妇。大概人也是这样,青春美好是短暂的,不可挽留的,它说走便走了,只留下漫长的中老年。如这般昙花一现的花草我已见惯不怪,但索性留着,闲时摆弄下它的绒毛也好。
一年过后,与“吹雪”初遇的时日再度来临,我念起它曾经的美好,便复于阳台观赏。奇怪,惊诧之感充满我心,它竟如初见般美艳,叶片又都回来了。这是梦吗?不是,盆边多余的绒毛回答了我。我赶忙清理掉影响美感的杂物,静静欣赏起来。我那花容月貌的“少女”啊,你又回来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你又如初见般靓丽,重新回到了我身边。此时正是春光明媚,微风徐徐的季节,万象更新。或许,她的枯败是为了能在来年最好的时节绽放出最美艳的自己?年复一年,尽是如此,“一岁一枯荣”,给人以惊叹与深思。
我不禁赞叹这大自然的深奥智慧。是啊,春去秋来,花谢花开,只要努力生长,总会绽放。若这态度对生物适用,对人是否亦可呢?人生起起落落,一时的成功失败不足道。我领悟到了“胜不骄,败不馁”的真理,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笑看风云,静候花开。感谢奇妙的自然,感激它给了我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一方天空,乐观的雄鹰会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悲观的雏鸟会说“前方路漫漫,何处才是我向往的天堂呢?”同样在面临人生的道路时,乐观的人会勇往直前,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悲观的人却总认为自己不行,从而轻言放弃。殊不知连自己都信不过的人,成功又怎会垂青于他呢?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好的,至于好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不过将来我一定会知道”。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连我们自己都无法预测,我们只有乐观向上,才会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郭沫若在创作《屈原》时,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大家对他毫无信心,有人甚至公开在报刊上质疑批评郭沫若,认为他狂傲自大,会损害屈原的伟大形象,这些话传入郭沫若耳中后,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会心一笑,乐观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将别人的嘲讽当作一种动力。终于创造出《屈原》这一惊世之作。后来郭沫若谈及往事时将这件事说了出来,他说:“有些事不是我们做不好,只是我们害怕去做,认为自己做不到。”
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辈出,要想比他人更杰出,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比别人优秀,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爱迪生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乐观地对自己和助手说:“不要灰心,我们只不过又找到了一种不适合作电灯丝的材料。”毛爷爷在多年转战各地的围追堵截后,乐观地对全国人民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乐观是成功者点石成金的魔法石,是悲观者畏葸不前的拦路虎。成功的人将乐观当作一种催化剂,督促自己去挑战自己,挑战对手,在挑战中愈挫愈勇,也越来越乐观。对于悲观的人乐观是成功门前的看门狗,你越逃它追你越紧直到你筋疲力竭,无力反抗。
同是一杯水,乐观者说“还好,我还有一杯水”,悲观者说:“啊!我怎么只剩一杯水了”。
有时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差距不是很大,只是在日积月累中,成功者遇事乐观,敢于直接面对而悲观者束手无策,犹豫不决。
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人们都已经忘记了,还有什么值得感激。
那是在洛杉矶郊县的一个早晨,我正在一所旅馆大堂的餐厅里就餐,看见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趴在餐桌上写着什么。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
他那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充满了好奇。
"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
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我感到困惑不已!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摞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
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是记录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而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就是感恩,它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但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当一个哭泣的时候,心中的美景都躲到了背后,即使春光明媚,也无法照亮心中那个黑暗的角落;当一个人微笑的时候,心中的积雪都溶化成河流,即使天空阴霾,也不会吞没心中那盏希望的灯火。是哭泣还是微笑,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生活没有绝对的欢乐与痛苦,乐极生悲、苦尽甘来,对生活中的坎坷只有选择勇敢地面对,把它当成天空的乌云,飘过了就是阳光明媚的好景,即使它带来了风,带来了雨,但它因此也洗却了人间的污淖,给你展现另一片天空,一片有彩虹的天空。
禅师说:世事本如水中月,镜中花,看破人得自由。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切可能发现的事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在面对困难时应对自如,世俗的束缚也就无法羁绊我们前行的步伐。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留一份傲骨在盛唐,是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留一份淡泊在田园。生活总是喜欢跟我们开玩笑,或许今天是晴空万里,明天便会是倾盆大雨,看人看事,我们无不照着自己的心情,再美的风景对于晚年的李清照也只会是冷冷清清的感受,江水再汹涌澎湃也挽留不住伟大的诗人,屈子怀沙,无奈于楚王不听谏,留一份忠诚在汩罗,是万古悲风的感慨。
心态决定了生活的方向,没有改变不了的命运,只是你的选择是否指引你到达彼岸。哲人说,换一步棋你定会赢,可惜放错了位置。或许正因如此,你选错了航行的方向,只能在茫茫大海中飘荡,生活的态度的选择权在自己的手中,牢牢地抓住它,让生命的风帆驶向心灵的彼岸。
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如果它是苦涩的青果,就把它当成香甜的糖果,或许有天你会发现它的味道并没有你想象的苦涩,如果它是一杯咖啡,就慢慢地品味,苦中会散发出浓淡的香气,如果它是黄莲,就把它含在嘴里,总会有消失的那一刻。
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就会阳光普照。
由记得当年“共享单车”首次亮相沪上,引发了无限的讨论,热度至今居高不下。而这一以“共享”为理念的首款产品,如今的风评也是好坏参半。
但我一直深深为这个创新而触动。我曾略接触过这类设计,深知道这样一个文案要成功实体化和投入市场,它背后的团队要付出多大努力。他们通过一辆“全新”的自行车,为了将“共享”的概念带入我们的生活。
毫无疑问,他们也做到了。即使产品本身仍存在着问题,但这也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共享时代,在向我们招手。
毫无疑问,他们也做到了。即使产品本身仍存在着问题,但这也第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共享时代,在向我们招手。
我曾与小团队设计的那个提案,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个“街角图书站”的优化。仅有的不同是,我们希望站点中的'图书来自每一位读书人手中,而每一本首次来到站点的书讲被附上一本留言本。每位借书人将被“要求”写下几句自己的感想,甚至可以留下联系方式,由我们团队来邀请他们,组织一场场关于读书的活动。
这也正是我的理念。“共享资源”本身自带的绿色、环保等优势,已是老生常谈,无需再谈。而我所期待的,是人们通过物品的共享,不仅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能与同一产品的其他使用者共享自己的生活态度,让单纯的物质流通业拥有情感的温度。
星巴克的留言簿,居酒屋里满墙的小纸条,当你认真去翻看,会心地一笑,其实你与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已经共享了感情。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的交流总是“说话”多于情感的寄托,如果我们都能借共享更多了解身边的“陌生人”,那么我相信,共享时代将不仅有利于环境,更变得“有温度”。
所以,下一次使用一辆共享单车时,请想想:它的下一个“主人”还要用它代步,所以我要小心使用。读一本流动站点的书本是,我们亦可以想想:上一个阅读它的人有什么感受呢。下一个阅读着又会是谁呢?我相信这会非常有意思。
不可否认,这仍是一个有纰漏的共享时代。但我坚信这样的理念将不断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去接受“共享”一样东西,主动“共享”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么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畅享一个有温度的共享时代,让生活更便捷,让情感于网络之外更有一份真实的寄托。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的努力。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许多挫折。有的人,在经历了挫折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进而沉沦。也有的人,直面挫折、积极应对、奋发图强,终成大业。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挫折,正是检验你的生活态度的一杆标尺。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享受成功的果实之前,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成功总是与挫折共生共在。然而,有的人却不客观地认识这一现实,总想寻求永远的一帆风顺,所以,遇到一些小的挫折便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于自我毁灭。这实在是成功的大敌、人生的大敌。且看爱迪生为发明电灯失败了1700多次;司马迁因直言劝谏而受宫刑;刘禹锡因讽刺权贵而长期被贬至偏远地区。相对于这些人的挫折来说,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那一点点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许有人要说我们所受的挫折虽不能与他们相比,但我们的挫折的确难以克服,难以让人接受。其实不然,挫折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与其说在于其大小,不如说在于本人对待挫折的态度。请看:爱迪生虽然失败上千次,但他却一直没放弃。当他所有的资料被一场大火焚烧得一干二净时,他却仍能笑着说:没有关系,这场火烧掉了以前所有的错误,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司马迁虽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成就了震惊世界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刘禹锡虽多次被贬,但他仍积极乐观,甚至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讽刺当朝权贵,写下了“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诙谐诗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克服困难、直面挫折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思索吗?
生活因挫折而精彩,生命亦因挫折而精彩。历史上的贬官文学源于作者被贬的挫折,很多巨贾富豪创建跨国集团的成功源于其幼年的贫困……有见地的人在传诵他们的作品、传扬他们的成功经历时,总是将它们所遭受的挫折作为传奇、作为经验、作为更为宝贵的财富一并传诵。从这些前人身上获取成功经验的人,往往从他们的挫折中获取的经验更多些。这就是挫折的独特作用,这就是挫折的魅力。
历史上、文学上、科技上的灿烂辉煌大都源于挫折。生命因挫折而精彩,生活因挫折而精彩。
生命是朴素的,然而就在这朴素无华的生命中可以见出人格的光辉,呈现出不凡的境界。这种人格的光辉,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的大智大勇、大慈大悲,以及整个身心与智慧的闪光,同时也可以表现为处于逆境和困境中的生命的韧性。尤其是在处于逆境中的生命中,更可以看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一情独往,以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内在光辉。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不慎将相当一部分手稿遗失,近20 年的心血一朝付诸东流,但他并未被命运的巨大挑战所压倒,而是重新开始了漫长的、艰难的写作。又经过暑去寒来的20 年,他终于成功地重新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而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当代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花了近十年心血,写出了洋洋60 万言的一部《知识论》。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时,他一直将它带在身边,甚至在躲避敌机的空袭而躲进防空洞时都带在身边。但有一次,当他跑入防空洞躲避空袭时,由于情形危急紧张,在敌机飞走以后,他{BAIHUAWEN.com}和大伙儿一起站起来,抖落身上的灰土,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忽然想起那部沉甸甸的手稿竟忘在了防空洞中。他急急忙忙赶回去,但手稿早已不知去向。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使他痛苦万分。然而他并没有为这艰难的学术环境和巨大的内心伤痛所击倒,而是静下心来开始了艰难的重新撰写的过程。又经过了漫长的十年,他写出了一部全新的《知识论》手稿。在出版前言中,他写下了这段心路历程。可似说,这种知难而进的生命韧性,是一个学者学术品格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俄罗斯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魔力》完稿之后,也是不慎将手稿遗失,但是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的毅力,在两个月后印刷出版短篇小说集时,将这部小说重新写了出来。著名德国诗人海涅,年过半百之后不幸患了中风,眼睛也半失明,但是,他就在这“床褥坟墓”上,凭借顽强不屈的精神,用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这一时期用歌谣形式写成的故事集《罗曼·采罗》等,不仅没有丧失早年作品的光彩,而且具有了全新的生命体验的深度。
最令人感动的是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著的《金蔷蔽》。在《金蔷蔽》中,他谈到了关于巴黎清洁工约翰·沙梅的故事。沙梅早年当兵的时候,悄悄地在心中爱上了一个叫苏珊娜的小姑娘,但是由于自己长得奇丑而没有表白。多年以后,他们在巴黎邂逅,此时苏珊娜正处于失恋当中,她忆起了沙梅昔日送她回法国时在船上对她讲过的得到一朵金蔷薇就会幸福的故事,于是对沙梅叹息说:“如果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那便一定会幸福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以后,沙梅就将从手工艺作坊中扫到的垃圾悄悄地收起来,每天用口袋背回家。邻居都以为这个清洁工疯了,很少有人想到这些来自手工艺作坊的垃圾中可能带有一点点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在进行加工时必然会锉掉少许金子。沙梅决定要以自己多病的身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要将这大量尘土中的金粉筛出来,集少成多,铸成一块小金锭,然后为他心中的苏珊娜的幸福而打造一枝金蔷薇。沙梅对此事守口如瓶,他只是白天收集垃圾,晚上进行筛选。随着时光的流逝,沙梅的病一天重似一天,但是金屑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一天,沙梅请首饰匠用这些金粉打制成了一枝 2
美丽绝伦的金蔷薇。但这时候,沙梅开始惧怕与苏珊娜见面,因为那既是他理想的实现和幸福的高峰,同时又是他生命的终结——他怕他那干瘪憔悴的形体面对苏珊娜那被金蔷薇照亮的美丽的面容。最终,这朵金蔷薇并没有送到苏珊娜的手上,因为她早在一年以前已经去了美国,并且再也不会回来了。沙梅终于倒下了,他沉默着,悄悄地死于尘土并归于尘土,在他脸上露出了一种笑容。一位作家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而且在书中写到:“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细微的跳动,同样还行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都可以将这些收集起来铸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锻成自己的金蔷薇。”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中的韧性,有了这种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精神,那普通的朴素人生才具有了一种人格的魅力。透过这种人格魅力,我们才能看到朴素人生中那金子般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