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崔林演的太好了,他真的和小贵很像。
最早看这部电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的时候了。虽则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有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则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运气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1个下层的人家,家子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同,也就引起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运气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的生活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不异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1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1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形态位置'。年青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年青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历程付出代价,这是归属他们的人的生活阶段,但我觉得这一阶段对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形态的真实!社会形态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涌进都会,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BeiJing人。
我觉得王小帅导演是个很有生活的导演,许多电影情节放佛就在身边发生过。
《十七岁的单车》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所导,本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入围金金熊奖,获得了肯定。他凭借单车将本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连接起来,擦出了青春的火花;他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两个不同阶层社会下的青春时代的故事;他把镜头对准两个少年,一个是农村来外打工的少年,一个是城里贫困家庭下的少年,用他们的故事来阐述平凡人平凡的十七岁。
20世纪90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对于少年时代的他们,都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山地自行车,在他们眼中拥有好的自行车就可以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消除自卑。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时代背景下将人物鲜活的展现了出来。
从买自行车到自行车被偷到找自行车再到偷自行车被抓。以自行车为线索展开,以自行车贯穿始终。不仅仅局限于主角的深刻塑造,而且将在城里当保姆打工的红琴和家中富庶的潇潇形象同样刻画的栩栩如生。本以为红琴是城市里的女子,阿贵心中对她的喜爱,却因地位不同,不敢启齿,得知同样是来自于农村的打工者时深感遗憾。小坚心中喜爱着潇潇,却因自己家境贫寒无法与潇潇家境富庶相比较,而不敢表示情感。小坚是学生,身着校服,阿贵是快递员,身着快递服更加展现了阶级与阶层之间差异淋漓尽致的诠释,好面子、自卑等,这些都在他们身影中显现。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王小帅依旧使用第六代导演特有的电影观念:纪实的手法,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时代的真实现状。秉承着“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审美追求,拍摄一部部受人喜爱的作品。
长镜头的大量使用,把故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感,每个镜头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的一览无余,当第一次去送快递,到了楼下,阿贵仰视了一下高楼,是他对大城市的向往,想要融入其中的情感流露。构图开放,又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引起浓厚的兴趣。当阿贵与朋友一起在门口看对面楼上的女子,门框意味着阿贵内心的激动,但受到了阶级的阻碍。特写镜头的使用、跟镜头的使用的等,都促使影片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富。空镜头的使用,展现了人物的情绪,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当阿贵扛着遍体鳞伤的自行车走在街道上,渐行渐远,消散在人群中,心情沉重起来,开放式的结尾,阿贵又将何去何从,小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无疑又将问题抛给了观众。
影片中的音乐随着事件发展起伏而时而沉重、时而轻松,当他骑着新自行车去送快递时,音乐轻快而活泼,当他在找自行车时,音乐沉重而低哀。音乐阿贵的心情变化而变化,画面的色调、光线也随之改变。
在那个时代,阶级之间的差异显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大。社会的差距,贫富不均会引起诸多不便,会自动的将弱势群体与其他人划分开来。自带的自卑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也能打动人。便发生了因阶级差异、贫富不均导致的自卑感,错过了许多许多……
说起十七岁那年,我们的回忆便被一串串的勾起,说不完的话语,讲不完的故事如洪水般汹涌而来……
应对最珍重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并用超多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展此刻北京,展此刻繁华的都市里,展此刻太平的社会中。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结,而是每一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幻化了的世界里,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呵呵。倒不如说是我们,以前的自己。一个意喻着现实,对理想的把握,对生存权利的维护;一个意喻着内在,对感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重的物品应对抢夺时,以前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忙,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应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将那份执着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比如自开车。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被禁是正因真实,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了)。
一部电影,是就应给人以完美与期望的。《十七岁的单车》中,完美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期望呢?期望在哪里?影片最后,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开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最后知道,那里就是期望。我坚信,凭他的“轴”,他会过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拆”字的砖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向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刚开始以为她是被人包养的,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刻的小情妇,结果不是,她只是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极的女孩潇潇。她主动追求小坚,甚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也曾发奋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可最终还是跟了黄毛大欢。我 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今天要推荐的一部电影是2000年由王小帅导演所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影片主要围绕农村进城打工的少年小贵和城里的孩子小坚以及一辆单车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片被禁止在国内上映,但这并不能将这部优秀的影片否定。
故事的开始即进入正题,农村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在快递公司送快递的工作,依靠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每单10元,攒够600元时就可以买下这辆公司借给他的自行车,故事本来是很平静的,,小贵马上就可以攒够钱买下自行车了,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小贵被派去找一位张先生取件,但找错了人,耽误了时间,出来之后发现车子不见了,到处都找不到,于是便坐在路边哭,没有给顾客送快递,经理知道后把他开除了,他苦苦哀求,经理答应他如果找到自己的车子就能回到公司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在这个过程中还被当成小偷,直到有一天秋生告诉他好像看到了他的车。
小贵自行车的新主人叫小坚,是城里的一个孩子,很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单车,因为周围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车,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他有一个漂亮并且家境很好的女朋友,他一直很自卑,于是他把爸爸要给同继母的女儿上学的钱偷走,在二手市场买了一辆车,就是小贵的车,他很喜欢这辆车。
在一次和女朋友约会时,车子被小贵骑走了,小坚追上去并和同学一起打了小贵,抢回了车子,之后小贵就一直跟着小坚,发现他藏自行车的地方,便拿走了车子,经理见这样便让他回到快递公司。但是一天小坚和同学找到他又抢回车子,小贵无奈找到了小坚的父亲,父亲知道真相之后打了小坚,让小贵把车子带走了。
小坚不甘心,又和同学们找到小贵,但这次无论怎样小贵就是不松开车子,同学们纷纷出主意,小贵都不答应,最后双方无奈达成协议,一人一天使用车子。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事,小坚发现女友潇和另一个车技好的小混混在一起,于是便偷袭了小混混。
于是小坚被追打,由于这一天要把车交给小贵,导致小贵也被打,车子也坏了,二人既无助又无奈,只能暗自神伤。
故事围绕一辆单车的归属问题,体现出小贵和小坚两个身份不同但命运相同的少年的青春。小贵作为一个农村进城打工的小孩,社会对他是不公平的,被人看不起,处处都在制约着他,他骨子里那股倔强是他仅存的尊严,但是也是这种倔强让他失去了最后的尊严;小坚的身份与小贵又很大的差异,他拥有城市户口,可以上学,但是他的青春是更残酷的,虽然在城市里,但是他一直很自卑,当他发现自己买的车子是偷来的,他也不愿承认,当他发现女朋友离开他时,他也发现自己不再需要这辆车了,但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对于二人来说,这辆车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对这辆车的追求越是执着,他们的青春就越残酷,他们就像是被这个社会抛弃里一样,迷惘,挣扎,不断徘徊,这是中国式的青春残酷物语。
近些日子,活的有趣似乎成了个热门话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酒足饭饱思淫欲,这个淫不是性行为,古汉语中淫是过度过量的意思,淫雨霏霏,指的是雨下的太多了,要是翻译成淫荡的雨下不停,那就严重跑偏了。
王小波同志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同志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上周看了加里奥德曼的《至暗时刻》,老人叔把那个像狐狸一样奸诈而又像花岗岩一样刚强的丘吉尔演活了。一个伟人,必须经历成长的种。种磨难。电影里面,丘吉尔说自己小时候,爹忙挣钱,妈忙出轨,学校老师也不管他这个死胖子。带千把人出去打仗,搞了个全军覆没。当首相,遇到了希特勒这个死变态,保守党和国王跟他又是面和心不和。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更为强大,所以希特勒让丘吉尔成了伟人,大清王朝让中山先生成了伟人,中正先生让润之先生成了伟人,也让王小波成了个有趣的人。在全民大炼钢的时代,普天之下都在大喊赶超英美,王先生看到的是土灶炼出来的牛屎粑粑。在知青高喊青春无悔的时代,王先生看到的是被命运强奸以后的无奈与顺从。然而,在那个人人都丧失理智的年代,王先生只看到了别人的傻,不知道他会不会看出来,有些人其实是在装傻。我相信以他的聪明,是能看出来的。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高中政治课本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这时候别人就会在旁边嘀咕,这傻子在乐呵个啥。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装傻得到的好处所吞噬,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你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各人有各人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个意思是,绝不可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你的尊严至上,他人的尊严也应该至上,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它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震撼,仿佛昨日,十七岁,原来有人这样走过十七岁。一部关于青年人的影片,也属于我们青年人的影片。它为我们展示了我们青年人身上却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那就是执著,青春的执著。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以“单车”为线索,它由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开始,最终以自行车得支离破碎而结束。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青年人的命运就被这辆山地自行车紧密联系起来,来自乡下的小贵为了未来的城市生活而执著着,家住贫民区的城里人小坚为了朦胧的爱情而执著着,两人为了单车发生冲突,最终,两人为了维护各自心中的梦想而举起了砖头。
影片以小贵抬起已支离破碎的单车行走在北京的街头而结束。
从农村来的小贵是中国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名民工中的普通一员,他来北京打工,很幸运,他在飞达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职业,他的任务是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百块钱,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白色山地车。就在他快要挣够600块钱时,心爱的单车却意外被盗。由于单车被盗,他耽误了送快递的时间,回去要被经理辞职。为了这份工作,在他执著的、百般恳求下,经理答应了他,如果他找到丢失的单车,就可以继续在快递公司工作。于是,他开始在偌大的北京城内寻车。
这时,影片中的另一男主人公出现了,他就是小坚,他的家除了贫穷以外,还是一个重组过的家庭,他和爸爸与别人的母亲、女儿共同组成的。他偏激、内向、敏感,在他心目中唯一的亲人只有他的父亲,而父亲对他买车承诺的一再爽约,让他对这位亲人失去了希望和信任。于是他偷了家里的钱,在二手车市场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有了这辆山地自行车,他就可和同学们一起玩弄各种车技,同时,这还会博得女同学潇潇的欢心,进而喜欢上他。潇潇确实对他产生了好感,他们约会,有了独处的时间。就在小坚将要亲吻潇潇之时,小贵发现了他的车,他推着车拼命地跑,但最后,在小坚同学的帮助下,小坚还是把车要了回来。
小贵丢的只是一辆单车,在城里人的眼里,车只是一件交通工具,丢了只会造成不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在小贵的眼里,单车就意味着他的工作,车丢了就意味着失去工作。为了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不顾一切要把车给找回来。而在小坚看来,有了车他才能有美好的爱情,贫困的家庭不可能出钱给他买一辆新车。两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都执著地想拥有那辆自行车,互不相让。两人都执著的认为拥有了那辆山地自行车,也就拥有了梦想。于是,在自己不能取回单车的情况下,小贵来到了小坚家和小坚父亲进行交涉。然而,即便是挨父亲的打骂,小坚也绝不放手。他们都各自认为车是他们自己的,最后,小贵还是把车骑走了。小坚没了车,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他又召集了几个同学,他们在街上堵上小贵。虽然遭到小坚他们几人的毒打,但小贵死也不放手,车对他来说是何其重要,车是他立足城市的根本。在这种局面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两人只好达成一个协议——两人各骑一天。这样,他们的梦想得到了维持,两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每天早上在一个固定的巷口交换单车。
直到有一天,小坚发现他的梦想快破灭了,他喜欢的潇潇不再理他,喜欢上地痞子大欢。为了维持他的梦想,他拿起砖头砸向大欢,然后急忙逃跑。此时,小贵正在巷口等着单车,小坚把车交给小贵,这时大欢带着他的朋友们来追小坚。小贵只好骑着自行车跟着小坚逃跑,明知道往里跑是一个死巷子,但他俩人仍执著地逃跑。最后,他们无路可走,遭到了大欢他们的毒打,单车被砸个稀巴烂。这时,出现了有趣的一幕,纯朴善良的小贵忍无可忍、拿起砖头砸向使劲砸他单车的家伙。而后,他抬起支离破碎的单车消失在了川流不息、交通拥挤的北京城。
十七岁,我们都曾有过的年龄,我们也曾有过属于我们十七岁这个年龄的“单车”,而每个人心目中的“单车”都是不一样的。十七岁的时候,我们有过幻想、冲动,也有过迷惘。看完《十七岁的单车》,我们会发现我们还曾经执著过,为心中某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执著着。我们已走过十七岁,但是,青春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应将执著进行到底……
现实总是不断的把我们塑造成社会所需求的,或许我早已忘记了17岁的理想有没有看到最后,农村孩子缓慢的走在大街上的身影?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人海之中。
这部片在讲述十七岁的矛盾,彷徨,爱情,生活,理想,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模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漂浮,那些曾经的年轻岁月在漂浮,那些仓促的回忆在漂浮。为了得到一辆单车这个简单的理想,我们努力实现,用我们确定的方式。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十七岁的农村少年阿贵(崔林)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因为得到许诺,当他赚到六百块时可以拥有公司暂借他用的银色变速越野车,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恳,可是就在梦想即将成真时,单车丢了,阿贵陷入绝望。
小坚(李滨)是和阿贵同岁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贫困,他在维系骄傲时又常自卑。父亲屡次三番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同伴面前挣面子和泡马子(高园园),从家里偷来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不想此车正是阿贵所丢。阿贵发现他赖以生存的单车被小坚“盗”去后,开始不计代价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守护自己的简单梦想发生争斗。
只是为了一辆几百块钱的自行车,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小贵失去的是吃饭的机会,是“食”,小坚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恋女友,是“色”;这真是莫大的悲伤,因为这个结果触动甚至毁灭了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在小贵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开来的时候,他的车子丢了;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小坚的梦想,可是当小坚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展示的时候,车子也丢了。
作为中国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这辆显得有些过分漂亮的自行车不仅联络起了整部戏,而 而两人那两身显眼的制服(快递员服和校服),更易让人理解两人处境的殊途同归。
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笑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小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小贵扛着彻底坏掉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
小坚的美女朋友放在片中的一群女高中生里怎么都显得太出众了,她怎么喜欢上灰不溜秋的小坚就是个问题,后来又怎么跟上了一个有点混混味的大欢就更莫名其妙了。小贵朦胧中的小保姆一方面是导演设置的城市农村人的一个符号,一方面预示着小贵对爱情的感觉。但怎么看怎么让人感觉她成了一个道具而不是一个配角。远远望见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时没有说出来的'萌动,那些被删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迹,残留在阿贵和周迅眼神交汇的一刹那。
仅仅有一个理由去为这部电影的失衡辩护:青春本来就是失衡而不着边际的,而我们在面对青春与年少的时候,都会象王小帅一样的沉不住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被原谅的,因为我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的初衷,总是在改变的;因为记忆与记忆中的女人,都仅仅是美丽的。
王小帅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小坚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任何情感。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平视和稍有仰视的,王小帅的视点也是以旁观者的视点出现,一共两次特写,其他时候都是处在局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两场打人的高潮戏都显得冷漠和克制。
我一直不解的一个问题,板砖在皇城根胡同底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青春期的一个象征吗?无论是姜文1970年代的北京、还是路学长1980年代的北京、或者王小帅1990年代的北京里,板砖都在青春期里有着一种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至少是我的青春期里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只是敲核桃用得着。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气,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我怎么能忘记那些尖叫,那 我想起我曾经目击的那些少年,以及我正在消极消耗永不复返的青春,一切只为了证明: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我不能从这一秒开始倒退行走,倒回过去,回到我仓皇流离、目光迷惘的十七岁,我们只能和我们的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跌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出品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共同拍摄六部影片,希望为21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的《爱你爱我》、易智言的《蓝色大门》、徐小明的《流浪到淡水》、以及国内导演贾樟柯的《上海宝贝》和香港导演余力为的《人民找换》。
王小帅用灵巧的笔法描述了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状态,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里,永远都有关于身份认同的追逐和焦虑,他把镜头对准了这群被这个城市遗忘的人们,轻易获得了与青春期无关的认同。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片子的配乐只有两段,不多而显得简洁又恰到好处。头尾用了一段长笛。片中在奔跑和飙车时总会出现另一段有鼓点的音乐。处理方式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乡间骑士》。
片子台词里一次出现了“张艺谋”、一次出现了“秋菊打官司”。不知王对张的态度是个啥样。还有北京人把bicycle叫自行车,片子里也通篇用的是这个词,片名却用了单车,用意是什么?或者仅仅为了一个噱头?
小坚初吻来临前树叶间隙里洒下的阳光那幕让人激荡,小坚向小贵伸出手互赠姓名那幕让人释怀。小贵那最后一击,包含了太多。
这是一个好片子,一个用纪实手法导出来的一个还算真实的故事。
最早看这部电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的时候了。虽然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同,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命运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生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一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一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年轻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年轻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付出代价,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阶段,但我觉得这一阶段对于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的真实!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涌进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北京人。
我觉得王小帅导演是个很有生活的导演,他应该经历过两位男主人公的经历,影片场景一(自行车事件被发现,男主角之一与父亲争吵,那种少年的叛逆和无奈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肤浅的扯了几句看过这部电影的想法,希望偶然间看到的朋友包涵,希望像这样有生活的电影多出几部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
一、配乐
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
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
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
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有1万个人就有1万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亮点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他人的两点钟而是应该发现自己的亮点却将自己的亮点发扬光大站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美好。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只不过是在笼子里。”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不过也是现实中的黄金时代是指人生的巅峰。在笼子里是指被囚禁住了意外演绎软件。黄金时代我们就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亮点交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吗?可是在笼子里,又能怎样呢?人们都说什么是自由?我想自由是在道德规则之中最大限度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笼子里也只不过有那一亩三分地,又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被困在笼子里的黄金时代,还不如到一天光阴的大地里自己去拼搏拼搏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并不大度。”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的,只不过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我并不难。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自己拼回来的东西?我又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的幸运,我的机遇我又为何要拱手让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并不代表我看好你,我对你我好就可以给你,而是我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并不是让你用到的法规来压榨我。
“不必问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问别人可以给你什么好处,而不是你能给别人什么好处呢?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拼搏,人家辛苦得来的,为什么又要给你,人家给你只不过是人家好心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自己自强自立,我们才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先把自己管好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事情再慢慢去影响身边的人这不就最好了嘛。
的确,这部电影告诉我了很多事实和现实。人生是残酷的,只有自己自强,把握好自己的东西,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够闯出一片天地,而不是笼子里的金丝鸟。
《黄金时代》观后感800字
年轻时常看一本《黄金时代》的杂志,以致后来别人说起黄金时代时,� 看20xx年第34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才发现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传记《黄金时代》。
本人学识浅薄,开博上网后学到了不少东西,逛博时曾看到过博友写有关萧红的博文,可因不喜欢终究没感兴趣。昨天逛博,又见一博友写了首关于萧红我的黄金时代诗文,于是在网上寻来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视频看看。感谢汤唯!真的,若不是汤唯,我至今还不见识萧红,也不会对此人感兴趣,虽喜欢文学,但从未看过萧红作品。认识汤唯,是从《色戒》开始,但这片我没看过,只是从此知道汤唯,看过她演的《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又在微博中看到过她的。一些在外用外文演讲的视频,感觉汤唯不仅演技好,文采和能力也不错,不愧为人才!昨天午后闲来在网上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把那位民国女作家萧红,演绎得真是唯妙唯俏,棒极了!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感觉萧红就是汤唯演的那样,看到网上萧红的照片时,反倒觉得那不是萧红,汤唯演的才是。汤唯演得那么好,可惜没能凭借《黄金时代》夺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片中她将燃着烟头按向手腕熄灭,将萧军离去,萧红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汤唯,不知真实的萧红是否也这样?因为汤唯,我开始注意萧红。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个不长寿的民国女作家,至于她的作品,以后有空有机会就看,但决不会刻意,更喜欢丁玲。喜欢汤唯,喜欢汤唯演的萧红,在《黄金时代》影片末尾,我听到并看到了有关萧红的文字,我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从《黄金时代》中,我看到萧红是崇尚自由的,个性也很开放,她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和爱,喜欢写作。她的写作能力是无限广阔的,感情也很细腻,以致于太专注于作品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对她也太不公平了。从她的文字来看,很接近生活,作品文字描写什么的都很细致入微,直入人心,令人感动,这个还是值得学习的。
总之,《黄金时代》观后,见识了萧红,谢谢许鞍华导演导出此片,谢谢汤唯的表演,学无止境,我的黄金时代。
昨天重看了《十七岁的单车》,两个不同环境长大的同龄
小贵和小坚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小贵来自农村,初入城市打拼,对未来寄予厚望。这一点倒是很像个“当代的骆驼祥子”(片中语),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闯出一片天地。而小坚则是地道的城里人,有着当代城市少年普遍的特点。虽然二人的家境未必相差甚远,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二人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同样的年龄,小贵已经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自己的未来而劳动。小坚的家庭虽然也是贫寒并充满着一些常见的家庭问题,但是他仍然当着衣食无忧的学生,可以去奢望一件对于这个家庭有些困难的玩具,并为此理直气壮的与父亲对峙。
这辆车对于他们有着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劳动的工具,一个娱乐的玩具。但是又有着同样的意义——借此得到认可。对于小贵而言是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希望融入城市,过上愿望中的生活。而小坚更多的是渴望得到周围朋友的认可,包括一个喜欢自已而且自己也喜欢的女同学。有了一辆自行车,对这两个孩子意味着有了和周围的人们平等的地位。为此他们之间争夺的难解难分。
当他们被认同的愿望破灭之后,两个同龄人又似乎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拿起了板砖。然而对待车的态度终归又是不同的,毕竟劳动的工具和娱乐的玩具有着根本的不同。小坚在拿板砖拍了大欢,把车交给小贵后说:这车我今后用不着了。此时在他心中当是一种与他的年龄不相配的近乎绝望的虚无。而小贵在眼睁睁看到自己的车被人毁掉之后,终于第一次(在剧中)还了手。当他抗起破车,横穿过马路的时候(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伤痕累累的身躯似乎已经迅速的复原了,矫健的步伐让身 此时的小贵心中当不再有委屈与懦弱,人格的尊严让他有了“人拦杀人,佛挡杀佛”的勇气。
两个17岁的少年都不可阻挡的成熟,各自的人生轨迹在一番交汇、碰撞之后,又分别向各自的未来伸展。也许他们
因为这是很棒的书,所以我读了三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梳理全文,第三遍琢磨意思。但是三遍下来,我仍是朦朦胧胧,最后我想,这本书是不是就在写朦朦胧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故事背景在时期,陈清扬丈夫蹲了监狱,王二是二十一岁的处男知青。开篇,陈清扬找王二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而王二说: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果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汗不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二是什么人,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所有的人都说她是破鞋时,� 可王二说他可以从逻辑证明,但他不证明,他就说陈清扬是破鞋,而且毋庸置疑。因为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她就是破鞋,比如你是白的,所有的人都说你是黑的,那你就是黑的,这不许要理由,更不需要逻辑。
但是下文讲,陈清扬说,她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不是因为破鞋本事不好,因为破鞋通常具有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她钦佩,但是自己根本不是,所以要实事求是,可是她又无法证明。
之后又传她和王二搞破鞋,王二的逻辑是,证明他们的清白有两条:1,陈清扬是处女。2,王二没有性交能力。所以他们就是搞了破鞋。
后来,陈清扬觉得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是清白无辜,王二说,你竟然觉得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这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陈清扬没附和,但是她听进去了。所以,王二很轻易地就哄她和他做了爱,打着伟大友谊的旗号。陈清扬说自己着了他的道,但还是让他做了。
后来出了打架事件,三闷儿和王二打架,三闷儿的寡妇妈给了他要命一击,陈清扬赶来时,对他的第一话是: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后来他没事,陈清扬没去看他。我认为,那时候,陈清扬就对王二有了别样的感情,所以她要及时制止,他们直接是伟大的友谊,就是性,填补各自空虚,别的没有,不需要有。
下面更提到,王二是个不被看好的知青,打架事件后,公布了和陈清扬的破鞋事件,只好在队里的知青当工人时,他在乡下喂猪。而陈清扬是因为军代表调戏她,她扇了她一巴掌,只好留在这里。
下面,军代表问话,王二当哑巴。军代表很气愤,叫他写检讨,关他们,他们逃走,军代表走后他们又回来。后来挨斗。
再之后是九十年代的事了,他们见面后做了一次爱,王二还是回忆之前。回忆在章风山的做爱事件,刘大爹后的做爱事件,还有人民群众一高兴就要把他们绑起来。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这一点,一切都能处之泰然。
而那时,陈清扬还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她和王二指尖只是伟大的友谊。做爱是友谊的一种表现形式。
后来,王二在深山里在她的屁股上打了两下,彻底玷污了她的清白。
因为什么?王二的这两巴掌是将她看做了自己的女人,陈清扬因为这样爱上了王二,那他们之间的做爱就不再是伟大的友谊。
王二写了很长时间的交代材料,但领导说交代不彻底,后来陈清扬写了一份,领导就再也不提交代材料这件事。在车站上陈清扬说,这篇材料交上去,团长拿起来就看。看完了面红耳赤,就像你的小和尚。后来见过她这篇交待材料的人,一个个都面红耳赤,好像小和尚。后来人保组的人找了她好几回,让她拿回去重写,但是她说,这是真实情况,一个字都不能改。人家只好把这个东西放进了我们的档案袋。
陈清扬说,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在人保组里,人家把各种交待材料拿给她看,就是想让她明白,谁也不这么写交待。但是她偏要这么写。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
让我们再来回忆之前他们所说的话,陈清扬认为“男人就要使用她,这简直没有道理。”对丈夫也这样:“等着他有一天自己感到惭愧,自己来解释为什么干了这些。可是他什么也没说”
大家认为上山养伤的王二成了“问题”。朋友找王二能证明“大家在此地受到很坏的待遇”;领导认为王二不存在“说明此地没有一个知青被打晕”。“因为这些事我无从想像,所以是我存在的证明。”
这篇文处处有隐喻。埋藏在各种人身上,大到一场雨,小到一粒沙。由破鞋开的头,做爱这件事贯穿始终,陈清扬最后爱上王二,这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
《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代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影片塑造了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还原了萧红独特的人生与人格,并说他是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之花。
萧红的一生短暂且并不美丽,她经历的坎坷几乎都被自己写成了一篇篇文章。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与表哥私奔,被家人抛弃,却仍然拥有一份乐观让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作为一个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身边留下,不是送给别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里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是十分孤独与寂寞的。
我记得当萧红躺在病床上时,她脸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但有神经质的一声冷笑,也许是对世间之事讽刺,也许是对生活坎坷的苦笑。好在,那时文字一直陪伴着他,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美好,始终坚强勇敢。
萧红的文章十分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他笔下的人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我想,够深的文学创作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细节,而萧红写出的文章就是这样的,她把对当代社会的讽刺写的淋漓尽致。
在萧红的一生中,她经历过四段感情,我想她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了,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萧军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l灵气,整体来看萧红的文学水平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别人说了这些话而疏远萧红,造成了两个人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他们二人因文学而相知相恋,但却并没有相守。他们相遇,生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但二人性格天生不同,注定无法相守。
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生活,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毁掉的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影片中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中,回味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最后看完了一向很想看的《十七岁的单车》。
最后一个镜头,慢镜头,阿贵被打得满身是血,扛着被砸烂的单车缓缓走过,巨型城市北京拥挤不堪的斑马线。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另一部同样是说十七岁年少故事的电影——《蓝色大门》的最后一个镜头,士豪和克柔在同样巨型的台北街头,骑着单车互相追逐,微黄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欢声笑语。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一样都是十七岁的青� 这条线索,在影片中也不时地穿插着。乡下人就该是脏的,是不刷牙的,是不洗澡的。城里人就该是干净的,就该是有很多衣服的。小贵,在他17岁的时候,用一颗纯朴的心,经历了那些面目狰狞的城里人,他们几乎都有着一颗冰冷坚硬的心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冲击阿?十七岁的这段经历,会对小贵后面一生产怎样的影响,又有谁能预料呢?但我知道,一旦走出来了,却真的是回不去了。或许……阿贵以后也会变成那样的城里人呢?
小贵的老乡在吃饭的时候恨恨的说,要是知道那个人是个小保姆,老子早就……其实,在王小帅眼里,城里人和乡下人并没有很多的不一样。这一句话也说出了在此刻的中国,城里人和乡下人有很大的隔阂。而在我看来,这种隔膜也正在愈来愈深。
成年人
当小坚的父亲认定儿子偷东西后,矛盾最后爆发了。虽然我一开始对于小坚这个人物都不喜爱,但在那里,我们最后能够看到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父亲长期以来的空头支票,让小坚无法忍受。成年人不负职责的承诺,是十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空头支票开了一大堆,到了最后却不是无意忘记就是故意忘记。其实,在每个孩子心里,对于父母答应下来的事情是十分十分在意的。长期一来的空头支票怎能不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于是又想到《大逃杀》,对于成年人的不信任,发展到极致,发展到变态,或许就真的是那样的吧。
涩涩的爱
潇潇和小坚在树林里那慕虽然拍得很短,我却感同身受的觉得一阵悸动,那样的画面好美,王小帅真的把那份涩涩的初恋抓得很真实。我们的中学就是这样过来的。有了爱,却又想说不敢说,想挑明不挑明。持久的那份纯纯的爱恋,却换不来两个人真正甜蜜的一个午后。每次我看到这种场景,总是觉得十分痛惜。
再想到《蓝的大门》,好喜爱士豪的那种青春的直率,他对这克柔说:我是游泳队吉他社,我觉得我不错啊,你干吗不喜爱我!每次看到那里我都在想,我靠,这才他妈的叫青春阿!我真白活了!
再回想到自己的十七岁。呆在所谓重点高中,每一天两点一线,上学放学。没有单车,没有感情,没有执著的理想……突然觉得,自己不如小贵和小坚……
郭连贵,一个农村来京打工的孩子,仅仅17岁。被快递公司招聘为快递员,并配发了一辆高级山地车。当然,车不属于他,只有当工资挣到必须程度,才归他所有。小贵画了很多“正”字,最后挣到了那辆车。可紧之后,车,被偷了。
阵痛之后,他求经理不好炒了他,他必须要把单车找回来——他在车上做了记号。他真“轴”,真的,每个人都这样说他,他要跑遍全北京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辆车!
但是几经周折,车落到了同样是17岁的,高中生小坚的手里。他家也很穷,他和他爸、后妈、一个继妹生活在一齐。他梦想有一辆车,最终偷了他爸的钱,从黑市上偷偷买了一辆,当然,也就是郭连贵丢的那辆。正因那辆车,他在一帮铁哥们当中有了面子,一放学就玩车技表演;正因那辆车,他引来了一个漂亮女生的主动追求。
一辆车,承载着两个17岁少年的希冀。心情不好
最终,车被郭连贵找到了,他不善解释,只是一再从小坚那里把车一遍又一遍的“拿”回来,也因此挨了一遍又一遍的打。在他眼里,只有拿回那辆车,才能回快递公司上班;回快递公司上班,才能挣到钱。应对这样的“轴”,小坚和他的哥们先是把他当贼一样打一顿,之后真的愤怒了,最后知道了实情,都没辙了。毕竟小坚也是花了钱,毕竟对于他来说,车也很重要。
17岁的少年,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最终商量出的解决办法是:小贵和小坚,一人骑一天。
但是,正因没了车,导致小坚的愤懑,导致二人关联的破裂,小坚的女友,那个漂亮的女孩子,最终和一个车技更高的小黄毛双宿双飞了。小坚气愤之余,一板砖拍倒了黄毛。可正当二人交车之时,黄毛的那帮哥们追了过来,二人均被打昏在地……初中家长寄语
小坚醒来时,发现黄毛的一哥们在砸他的车,都快砸废了。他最后爆发了,踉踉跄跄拿起砖,一砖将其拍倒,扛起已经变形的车,走上回家的路。
之前我曾以为小坚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市高中生,贪图享受,要面子,于是厌恶他而倾向于小贵,以为车是他偷的,但是不是,原来在他的光鲜底下,却有着那么些故事,承载着的,同样是贫穷,同样是无奈。
同样是17岁的孩子,虽然有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却同样随着生活的苦难。在“赃物归属”,这个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上,二人纠结,却难以寻出一个结果。没有对错,没有谁愿意主动放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辆车,对于小贵,意味着工作,意味着一口饭,甚至意味着……未来;而对于小坚,与其说是一辆交通工具,倒不如说意味着梦想,意味着感情,意味着独属于青春的,那份骄傲。
一辆车,将两个孩子纠结在一齐,解不开,拽不断。他们无法相互明白相互宽容。应对这个问题,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智的解决,也无法用更好的方式去平息。他们的想像力仅限于“一人骑一天”。
一辆车,承载着两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当车的归属权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不惜用暴力去解决,用肉体去维护——他们的潜质也仅限于此。
我同情他们两个,如同同情我自己。在我看来,他俩之间,是不就应起争执的。故事的发展给了我期望:最后,在某一次交接仪式过后,小坚主动向小贵伸出了手,说:我叫小坚,你呢?——他们相互明白,握手言和了。但是,那里是否意味着,内在的梦想最终会向现实的需要屈服呢?
可这不是结尾,真正的结尾是他们遭到了群殴,在北京的胡同里,在居民惊恐的目光里,被一群痞子殴打。我们看到了鲜血,看到了满身的灰尘;听到了男声的哭喊,听到了皮鞋踢到肉体上的声音。我们没有看到警察,没有看到小坚的铁哥们,没有看到旁观者的哪怕一点点劝阻。只有他们自己在地上翻滚着,哭喊着。这时,他们无法抗争。可他们抵抗过,他们的抵抗方式不约而同,却又那么独特:板砖。当女友跟了黄毛后,小坚从背后偷袭,用板砖拍倒了黄毛;当车被黄毛的哥们砸毁后,小贵也是从背后操起砖,一砖砸倒了他。是的,他们只能这样,无法正面与之抗衡,而只能用自认为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一个为了感情,一个为了工作。
应对最珍重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并用超多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展此刻北京,展此刻繁华的都市里,展此刻太平的社会中。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结,而是每一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幻化了的世界里,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呵呵。倒不如说是我们,以前的自己。一个意喻着现实,对理想的把握,对生存权利的维护;一个意喻着内在,对感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重的物品应对抢夺时,以前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忙,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应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或者将那份执着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比如自开车。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那叫“心想事成”,很少。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被禁是正因真实,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了)。
一部电影,是就应给人以完美与期望的。《十七岁的单车》中,完美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期望呢?期望在哪里?影片最后,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扛着完全扭曲的自开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最后知道,那里就是期望。我坚信,凭他的“轴”,他会过的幸福的。
整部影片,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拆”字的砖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向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刻的小情妇,结果不是,她只是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极的女孩潇潇。她主动追求小坚,甚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也曾发奋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可最终还是跟了黄毛大欢。我 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青春终会过去,影片也终会结束。剩下的我们,独自应对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完美,如一个个梦幻般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无可挽回的炸开。以至于我们习惯了失去,忘掉了以前的理想,甚至真正的幸福来临时,都不会把握不知珍惜。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像小坚那样,扛起变了形的自开车,扛起自己的梦想,穿过繁华而冷漠的街头,走向自己的,未来……
剧中的他们,十七岁,生活的底层,贫困线,明天是个未知值,不可预感。
他,保持着出娘胎的本质,单单纯纯,踏踏实实,承诺就是承诺;会偷偷观看自己漂亮的女孩子,羞羞涩涩;为了自行车,倔强地走遍北京的胡同,甚至受怂恿动过坏念头,被抓,挨打,心如刀绞。在小坚的朋友们再一次抢车的时候,“咬定青山不放松”,像横心保卫自己的所爱一样,铁爪牢牢扣紧自行车杆,似乎除非手断就不可分开他和他的车。继而撕心裂肺地恸哭,那股委屈的劲头,抑郁沉闷之气,发自一个孩子心性的胸腔,超越了一个男子汉的忍耐底线,那个镜头,应该就是全片的亮点之一。
开始看的时候,非常的郁闷,无两股颤颤,却几欲先走,毫无技术感可言的镜头,仿佛纯白的牛奶,又像三原色,要添加果汁调味,要各种元素相辅相承才能色彩斑斓,有好几个镜头实在是让人头目眩晕,如小坚穿过贫民窟的路线,仿佛一幅多角度的生活写照,把导演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片无言中,观众自意会。
说到无言,导演喜欢用无语的镜头组合到一起,冗长的流水账,一丝一毫尽析镜中,也许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起码在这部电影里,为了主题的需要,可删可留的镜头,我不太欣赏。
不管如何,中国的电影嘛,含蓄是当然的,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老舍笔下的京味散味,转折穿梭于胡同之间,乡下人特有的对城里生活的羡慕与不解,细节入微,直面生活的残酷,述尽人间的无奈。也就是这样。散文一般的电影。文学作品,不是用语言,而是用举手投足表情万千,和自行车,讲一个最简单,也最辛酸的故事。
前几天,我刚看完一部很老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就觉得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虽然我还没有长到那么大,十七岁我相信很快就会到来。小时候,在家里附近干过一些坏事,还被别的小孩追着骂。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可笑。我看过很多部电影,常常是一些玄幻片和搞笑片,甚至是大人们口中的大片,看完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不知有什么启发。这部很老的电影简单而不乏对社会有讽刺之意,我特别可怜剧中人,多希望那时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部电影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看的,当时我们还不以为然。直到寒假终于有机会看了!一辆车,是他在那个城市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他生存的希望,虽然他生活在那城市的最底层,可是他很满足了。他不明白这辆单车对另一个男孩子的义意,他只知道,这辆单车是让他在那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因为一辆单车让小贵和小坚两个看似不同社会级别的人相识了,其实电影中令我最感动的不是小贵被别人打了还死死地守护好自己的单车,而是小贵和小坚每天站在胡同那里交
换车子的那个片段,感觉他们每天交换车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也感觉到了他们十分守信。最后,小贵扛着车子走的那段慢镜头,与北京城里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一些社会上的人追着小贵,小坚急速地穿梭于衰旧的胡同中,下棋的大爷无动于衷,巷头的大妈寻眼望去,仿佛看着一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世纪大战;孩子们看看大人后也是一脸的冷漠,甚至连一点惊慌也没有,然而就是在这一场被人视为冷漠的争斗中,引发了一场血案。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叹道:梦想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我们会为了一个梦想而执着,幻想,冲动,甚至迷惘!
《十七岁的单车》,这是一部值得大家看的电影。电影直接反观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绪和思想。也许女生会觉得这样的东西没有感触,但是男生必须会很有感受,正因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
电影中主人公小贵真的很弱势,真的他不能怎样反抗,也许他真的不知道怎样反抗。这样的感觉真的让我窒息,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助,那是一种超级可怕的感觉。
电影中一向都有暴力在里面,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学校都是帮派关联。很多都要入会什么的,真的像黑社会一样,小时候男生真的很惨。貌似怎样都不行,感觉真的好想认识一个超级老大,这样能够为自己出头。校园的打架事件也是一大堆,多到家长知道都会吓到。因此之前我听说日本王室的一位小王子要出国读书,是正因校园暴力才转的,这样真的会感受到。我认为此刻的学校里面的帮派就应更加恶化,正因此刻的小孩都都很早熟,这样也会模仿电影中的画面或者黑社会。初中学校就不时会发生群架,初二打初三的,真的会吓到。小学打架不多,就三次左右。但是印象很深刻。校外的社会人员影响最大,主要就是这些人渣搞乱了学校的环境。真的期望校园暴力能灭绝。
电影中的校园恋爱,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比较特有的。我们小学班里面就有人拍拖了,看到他们牵手接吻什么的,我们都很羡慕啊。但是我们那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也许就是他们早熟吧。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此刻的小学生就会出去外面的开房了,这样的事情让我感到夸张。中学时代会产生好感什么的,这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然真的就变成同性恋了,这样的话以后真的没后代了。那样的世界我感觉就应会更加悲哀。学校和家长的指导真的很重要,不然真的很难控制。突然想起我初二那时候还录制过“早恋”的相关坏处的短片呢。那时候在全校播放的,此刻就应找不到了。
小时候三年级也别偷过自开车,真的一出来发现自开车不见了,真的很无助,真的很不坚信那种感觉。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路边,没人会帮忙你,没人会理会你。就算知道找不到了也要周围搜寻一番,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又觉得要这样做。找不到也要找,找啊找,找了很久了,还是不敢回家,然后就慢慢走着回家,一向在家门口徘徊,就是不敢进家门,真的不知道怎样和父母交代。鼓起勇气回家了,就像没事一样准备吃饭什么的,然而到爸妈问起的时候就真个人呆住了,慢吞吞的交代着,老爸就会发点脾气,说什么买了不珍惜就不能再买了,以后就不好说再买了。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又是一个17岁的故事。是否因为雨季中的故事总是特别多呢?这个17岁不美:暴力,以强欺弱,狂躁以及命运的不公。《蓝色大门》让我怀念惋惜我的17岁,而它却让我庆幸自己已逃离了17岁的无知、荒唐,至少已经成长起来,没有什么挫折,没有悲惨的事情发生。说起来,自己的17岁还真是与单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候上高二,初中三年加上高一过了4年的寄宿生活,终于在高二这一年厌烦了,于是开始走读。从家到学校实在不近,要坐两次车,算起来至少要40多分钟;还不如骑单车,因为以我的速度,穿梭于城市中的羊肠小路,30分钟也就到了。而且,自己神经质地讨厌在狭窄空间与人紧密接触的感觉,在上班上学高峰的时候去挤公车对我来说无疑是件极痛苦的事。
这样想着,便开始了骑单车上学的生涯。在单车上感到自由,因为自己可以随意掌控速度和时间虽然老爸老妈总是在为我的安全担心。有一次,我刚出门,老妈想起有件事忘了和我说,急忙追出门竟发现我已经骑得无影踪了,第二天就开始敦促我早15分钟起床,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慢慢骑。从此我在车上多了一种乐趣——看街边的广告牌和形形色色的人。如今,在大学校园里,每天还是要骑单车上学(虽然只用10分钟),体会到了骑车的比开车的还牛的感觉,还见识了单车堵塞的壮观场面。今天偶然拾起这些七零八落的单车记忆,竟幸运地发现,那其中大多是很美好的东西;其间的一些小意外(比如有次把一辆出租车撞了,人没事,只是把人家车灯撞坏了)也只是年少轻狂时有惊无险的小插曲,现在赏玩起来倒是比一路平安、无事发生的日子更值得回味。
只是这样一些记忆如今在看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后,竟似乎又变得不够真实了,好像说自己17岁单车的美好时光纯属偶然,而那些孩子的那些沮丧少年的单车故事,才是真实的17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暴力的一点是小时候没人告诉你童话,长大之后没人告诉你童话是假的。”徐克如是说。这部电影里的孩子们,童年的时候,或屈服于生活的重压,或屈服于父母望子成龙的夙愿,大概都没有怎么享受过童话的快乐;长大后,主体意识渐渐苏醒,开始自编自演一些童话—奋斗的童话,爱情的童话,没有人告诉他们童话的虚幻,至少没有他们信服的人,直到残酷的现实本身戳穿了童话的谎言,一切都被徐克的话应验。
当城里孩子向农村孩子伸出手说“我是小坚”的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故事会以一个还算温暖的方式结束,可我错了且是大错特错。很多人说看完《十七岁的单车》后抬头望向天空,忽然发现整个天都是灰蒙蒙甚至是心酸的窒息。不过我是从未把“残酷青春”如此的高帽子套在这部曾经的禁片上。就像影片中的老人们安静,默然,平淡地看着这群孩子们发疯一样逃梭在老北京的胡同小巷,用最原始的思维,最原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无需摇头,无需提醒,长大成人,破茧而出,就是一个需要付出惨痛教训的过程。
典型的反应城市侧面,深处的人性,更何况是皇城根儿下。农村孩子小贵才来北京,他只有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来过上清贫日子。单车是他仅有的最大的财富。城里孩子小坚出身复杂家庭,在哥们面前,在漂亮女生面前,单车是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仅仅是因为地域不同而造成人与人的巨大的落差。自卑,沉默,容忍,也许我们这个民族的某种特性。小贵拼命用身躯护着单车,负伤小兽般的哀叫,让我揪心许久。最后小贵也拿起板砖,完成了自我超脱,可一切都太迟了还能解决什么呢,他依然是属于这个城市的边缘人。难道小贵和他老乡认定自己“咱没那种命”吗!他扛起单车,拖着为其多次受伤的身躯,缓缓地消逝在车水马龙的尽头。.。王小帅对影片的解读和表现力不错,矛盾的社会,冲突的人生,本就该这样子,尽管痕迹明显依旧。
小坚也是一个可怜孩子。他舒展开双臂迎着风,欢快地骑着单车,白色干净的衬衫上洋溢着只属于青春的微笑,哪怕最后这件衬衫上只有血污。可我早就认定了那一刻的短暂的美好。小坚做了太多我没做过,甚至从没想过的事。与父亲顶嘴对骂,被父亲的耳光抽翻在地;与喜欢的女生约会,羞涩地不能自已;不会吸烟却要故意装得很成熟;拿起板砖不记后果地狠狠地砸向那个黄毛情敌。.。小坚的青春是伤痕累累,但他不会后悔。而我也不会,就算青葱岁月那平淡,简单的日子我也不会计较什么,我已知足,值得去珍惜。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始终在寻找只属于,仅代表自己的一条道路,肯定会有挫折与坎坷。那就对了,不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因为到你真正可以独立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找到生存的法则与节奏。往往在那个叛逆的年代,拳头往往唯一保护自己的方式。突然想起一句广告词“I AM WHAT I AM”。.。
两位现在的当红炸子鸡,周迅与高圆圆。我只能很抱歉地认为在《十七岁的单车》里她们仅仅就是花瓶而已,说得好听点是绿叶。无论是导演刻意有为还是个人的偏见,就算换谁或者增加女性角色的戏份都一个样,好了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的还是女性的黄金时代吗?我们生活的氛围更开放,机遇更多元化,但要做到忠于自我,仍然需要很大勇气,追求自我的道路仍然有很多障碍,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顺从,会选一条好走一点的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只能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去争取,不光是女性,男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