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电影《建军大业》的观后感700字优秀5篇

要说《建军大业》,南昌起义不可回避,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这场大戏无疑是整部电影的重中之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5篇记录电影《建军大业》的观后感,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 篇1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军阀纷争,神州大地上狼烟四起,血流成河。有一帮人站了出来,他们梦想建造一个共产主义的国家并不断奋斗,他们就是共产党。

影片讲述在国民党夺权叛变革命,疯狂发动清共行为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挺身而出,指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他们带领共产党发动起义,誓要组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

令我感动的一幕是三千人死守三河坝,抵抗有三万士兵的钱大钧,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经过两天的鏖战,共产党军队损失惨重。在最后一天,为了更多人的安全撤离,二百人留下来死守阵地,最终,他们用生命拖延了宝贵的时间。在生死存亡前,有多少人能像那些战士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这是共产主义军的口号,也是他们的信仰,因为信仰,把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那些农民、书生、兵头,因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而被拧成一股绳,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信仰是无比重要的,你自己有信仰,就会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想到自己的信仰,就会在困难面前站起来,勇敢地去迎接每一个挑战,最终将会战胜挑战。共产党就是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奋斗,不断追求信仰,许多铮铮骨为他人,为起义,为国家不惜自我,勇敢顽强,靠的也是信仰,只有有了信仰,生活才不会迷茫,不会彷徨,生活才会有动力,才有勇气战胜挫折。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2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影片《建军大业》为纪念建军90周年上映,众多当红明星的加盟,与红色题材相结合,该片一时成为同期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

片中演员既有“老戏骨”,又有“小鲜肉”,很多观众在未上映之前便对“小鲜肉”的演技表示担忧,对此,片方也专门作了回应:“剧中主角在故事发生的时代都还很年轻。”监制黄建新称选角标准“慎重而严苛”,南昌起义时,粟裕19岁,林彪19岁,小平20岁,要塑造那个时期的他们,必须是年轻演员,事实上,这些演员比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伟人当时的年纪还要大出一些。

所谓时势造英雄,便是如此罢!20来岁的年纪,革命先辈们个个怀揣梦想,信仰坚定,一心为国,誓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和平年代下成长起来的我们,20岁时还是个懵懂的少年,或初入社会,或活在校园的象牙塔之中。

20岁是个令人向往的年纪,如同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正是光明,满是希望。生在和平年代,我们感恩先烈,也要致敬先烈,学习先烈,怀揣梦想,坚定信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正是因为信仰,革命先烈在激烈的战火中奉献生命。正是因为信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怨无悔。正是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走向民族复兴。

坚定信仰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思想前提。青年党员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终生恪守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谋人民利益、建群众感情、学为民本领、干富民实事,夯实自身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基石。列宁说:“要成 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立足当前,从我做起,把今天的努力同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联系起来。每个青年干部都应当有立足自己实际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3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建军大业》,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三部曲已经上映完毕,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年,在八一之际,重温这段鲜血与泪水的历史,对穿军装的军人油然起敬,敬佩他们的信仰与坚持。

穿军装小游戏流行、看军旅题材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因为军队意味着一个人的英气与胆气,群众也是就此表达对解放军的感谢、支持或景仰之意,更是一种对从军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军队情怀的流行体现的是对广大群众对军队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长期以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上,固然内容很好,信息量也大,但因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对年轻一代来说,其精神价值不易入脑入心。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讲究市场规则的领域,也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需要为情怀留下空间。事实上,情怀和市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近年来,在文化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情怀之作并不少见,从电影《钢的琴》到《白日焰火》,从《烈日灼心》到《师父》,观众从来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不了解革命历史,生疏于红色文化,对其个人成长是一种缺失,对国家发展则是一种隐患。强军梦支撑中国梦,而梦的征程映照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使得那份由内而外绽放出的自信之感,能赋予人们一种普通事物所难以企及的独特气质。

但是与普通的知识学习不一样,对军队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很难用学历教育常用的考试和证书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只有靠材料和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受众,寓教于乐。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创意和策划不可或缺。文化企业要有更加充分的文化自觉,相关部门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扶持。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4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众多当红明星的加盟,与红色题材相结合,该片一时成为同期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

片中演员既有“老戏骨”,又有“小鲜肉”,很多观众在未上映之前便对“小鲜肉”的演技表示担忧,对此,片方也专门作了回应:“剧中主角在故事发生的时代都还很年轻。”监制黄建新称选角标准“慎重而严苛”,南昌起义时,粟裕19岁,林彪19岁,邓小平20岁,要塑造那个时期的他们,必须是年轻演员,事实上,这些演员比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伟人当时的年纪还要大出一些。

所谓时势造英雄,便是如此罢!20来岁的年纪,革命先辈们个个怀揣梦想,信仰坚定,一心为国,誓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和平年代下成长起来的我们,20岁时还是个懵懂的少年,或初入社会,或活在校园的象牙塔之中。

20岁是个令人向往的年纪,如同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正是光明,满是希望。生在和平年代,我们感恩先烈,也要致敬先烈,学习先烈,怀揣梦想,坚定信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正是因为信仰,革命先烈在激烈的战火中奉献生命。正是因为信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怨无悔。正是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走向民族复兴。

坚定信仰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思想前提。青年党员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终生恪守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谋人民利益、建群众感情、学为民本领、干富民实事,夯实自身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基石。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立足当前,从我做起,把今天的努力同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联系起来。每个青年干部都应当有立足自己实际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

《建军大业》观后感 篇5

看完了《建军大业》这部史诗级巨制,突然心里有一些不舍,甚至是后悔,因为没有看够,这部片子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建军”的历史故事,像这种战争历史题材的电影很难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但是这部片子就让大家意犹未尽,下面我的《建军大业》观后感。

1、通过观看《建军大业》让我更清晰的知道了“建军历史”,明白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原因,起义的经过以及最终的结果和影响,这比学历史要印象深刻,建军大业用生动鲜活的镜头讲述了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等故事,这样我们就能通过电影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2、电影《建军大业》更加完整,与此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相比,演出人员减少到108人,故事也不再是片段式的,而是比较完整,这不仅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也利于观众的观看,更有利于电影、艺术、历史完美的结合。

3、电影《建军大业》场面非常的震撼,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从爆炸的镜头,还是枪战的场景,都非常的逼真,据说,制作人员在爆炸特效上下足了功夫,而且为了效果,还搭了一个三层楼,不管怎样作为战争片的影迷,我是过足了瘾。

4、电影《建军大业》意义非常深刻,这不仅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教育片,更是建军90周年最好的贺礼,从1927年到2017年,90年的沧桑巨变,让这支铁打的队伍,更加的顽强,更加的。优秀,这部影片就是90年岁月更替的见证。

以上,就是我的《建军大业》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到电影院去领略这部片子的风采,也希望我们的军队能够保持着90年不变的热血传承,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强大、繁荣、昌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