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义》观后感【精彩6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郭明义》观后感【精彩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郭明义观后感作文大全 篇1

这天下午学院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郭明义》,在电影中感受学习了郭明义同志的一些先进事迹,想到了毛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郭明义一向在做的也正印证着毛主席的这段话。

郭明义帮忙白血病患者苗苗及其父亲,主动捐钱,我当时在想如果是我遇到了这种状况也会这样做,可他不仅仅仅是捐钱,他还关心着苗苗的精神状态,并让自己的女儿和苗苗作伴陪她说话。他是将苗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关心,他的帮忙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种坚持,这让我深深地敬服。在苗苗就要进无菌病房前,医生对这个年轻的生命宣判了死刑。郭明义没有盲目地悲观,他为了圆苗苗一个当空乘人员的梦想多次找航空公司的领导,并申请能够让她上次飞机为乘客服务一次,他的执着与诚恳最终为苗苗赢得了完成心愿的机会。当苗苗站在飞机上时,那苍白却满足的笑容又晃花了谁的眼。郭明义为帮忙另一名白血病男孩寻找适宜的骨髓配型一找就是三年,仅凭一个名字就往返于各个派出所寻找住址。在电影中看着郭明义也曾疲累不堪,也遇到不明白的质疑,可他依然执着的坚持着坚定着,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我。遇到有困难的人搭一把手并不难,难的是一向陪伴在旁并不放下。以前也遇到过有替患病的亲友筹钱募捐的,但凡遇到总会把身上带着的大部分钱都捐出去,也就仅止于此。可郭明义不一样,他不仅仅捐出身上带着的钱更会把存款也捐出去。他更关心的是病患最终是否会重蓝获健康,为此他不辞辛苦地陪护,寻找出现的期望,即使再渺茫也绝不轻言放下,从来都是先人后己,真正的大爱无疆,这正是我所缺少的。

郭明义的事迹感动着我,他的执着诚恳鼓舞着我,对于他人再多一点温暖的给予,对于自己再多一点坚持的执着。身为一名教师,要把这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无私的给予学生。对于学生,再多一些宽容,再多一些关怀,再多一份职责,再多一份坚持。更多的给予,回报的会是更多的满足。满足学生对知识了然一悟的神情,满足学生对实验一丝不苟的认真等等,这些是专属于教师的骄傲。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教师而自豪,更多的我将这份自豪灌注到对教学工作的准备与思考中,不断地思考怎样的传授方式更能被学生理解,怎样的将知识更为系统地讲授,怎样更能启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一向期望自己能够培养出懂得思考,会思考,并能提出解决方案有实际动手操作潜质的思想健康向上的学生,这算是初为人师的一个愿望吧。郭明义的精神更使得我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期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对自己的初衷能够坚持,坚信终究也会有实现的时候。

郭明义观后感 篇2

《郭明义》企图触摸人心那厚痂包裹着的柔软部分,可是在物欲横流中它注定不温不火,做娱乐片没有娱乐性,做故事片故事不精彩,做主旋律就更不靠谱,因为主流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官员和老板们根本就没有心,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抓住耗子和鸡的屁。

郭明义是鞍钢的普通职工,十六年工资总收入为二十八万元,捐款助学之十二万。陆续五十六次献血,结婚二十多年,他一家人居住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不管社会怎么变,不管外人如何看,郭明义泰然处之,坚持自己的幸福观,帮助别人就很快乐,他总能找到比自己困难的人。郭明义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如果讲良心,《郭明义》在表演上肯定是感人的,成功的表现传统美德,许多观众为之洒泪。应该说郭明义在这个社会并不孤独,有不少类似的人,隐身捐款给困难的孩子,隐身捐献干细胞,但无论人数还是行为都绝对称不上主流,连支流都称不上,只能算极个别现象。特别看不出这种极个别现象会是那种可以燎原的点点星火,因为离离原上草没有可燃性。

郭明义所作所为是因为自己是党员吗?换个角度说,党员的形象就是郭明义这样的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克己奉公,恪尽职守,这些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大有人在,而他的时代精神在哪里呢?电影中,郭明义去一家网络公司与总经理的谈话最具典型意义(怎么能通过审查?),总经理不理解郭明义的行为,凭郭明义一己之力怎能解决社会问题,并问郭是否对得起家人,郭所答非所问,大义凛然地说那位总经理二十多年没看党章了,党员都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当下最关键的悖论,一部分人先富是以损害另一部分人为基础的,被损害的人也要损害他人才收获利益,当干部是为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吗?党章那么说,谁那么做?那些给郭明义写总结材料的宣传精英,那些论证郭明义时代精神的专家学者,你们自己真信吗?

作为典型的郭明义只是个普通职工,而且是普通职工中比较另类的凤毛麟角。主旋律电影应该表现主流人群,表现官僚、富人、白领公务员,至少应该是中产阶级。典型还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真的郭明义显然不够条件。要是哪个官员像郭明义那样,作为典型才有说服力,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当官为了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还不确定,但在实践中已经解决。那就是权为己所用,情为己所系,利为己所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皆患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单从艺术水平上讲,吃惯了快餐的导演编剧已经不会做大餐了,即便是小炒也带着快餐的味道。《郭明义》有些情节兀突,有些则经不住推敲。演员还是过硬的,侯勇,冯远征,姜宏波,李沁,新人不输老戏骨。

总之,官家推销《郭明义》挣官家的钱,要是走市场恐怕没多少人买账。

郭明义观后感 篇3

在当下热闹而喧嚣的电影环境中,这部影片却从容而朴实,一如其简简单单的片名《郭明义》——它来自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普通共产党人的平平凡凡的名字。

这部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艺术化地表现了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超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他先后获得的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之外,这部电影为郭明义这样一位普通但却光彩照人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树立了一座朴素的丰碑。它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位观众的灵魂得到震动,也让我们各种“皮袍下的小”更加无地自容。

影片中由侯勇扮演的`郭明义,无论是外形、气质、行为,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接近了生活中的郭明义。那性格的轴,那笑容的憨,那心肠的热,那生活的简单,那语言的通俗,都为人物塑造带给了坚实的基础。而影片也没有过多地去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虚构大起大落的情节,渲染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老老实实地选取了郭明义生活中各种感人的事迹,用从容的手法还原出来,用生活本身的朴实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无论是他作为“业余”翻译向外国公司讨回赔偿,还是帮忙白血病少女获得新生;无论是他三次将自家彩电送给别人,还是将一生中工资的一半都资助了他人;无论是他20年献出超过自身血量10倍多的鲜血或是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行为、看似细小的事情,都不动声色地托举出一个像金子般闪亮的灵魂。

这部影片是《闯关东》等著名电视剧的编剧高满堂先生的编剧作品,尽管这类影片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英模”话语体系惯性的某些制约,但是影片已经尽可能还原出生活的质感。而它的美学好处也恰恰体此刻,当生活能够打动你的时候,尊重生活就能打动观众。过多的技巧性修饰、过多的因果逻辑演绎出的戏剧冲突,常常让本来感动人的生活变成矫情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于郭明义的性格、心理的内在性揭示虽然不够充分,但是却用超多“无私奉献”的事迹,串联起郭明义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过郭明义的家庭关联、社会关联展示了他朴素的价值观。当别人以为他疯了、傻了的时候,他严肃地提醒对方:你虽然有20年党龄,但也许你已经20年没有看党章了吧?当孩子问他为什么总能发现比自己家庭更困难的人的时候,他淡然地回答,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当妻子责怪他对家庭照顾太少对别人关心太多的时候,他会略显惭愧地回答,看到别人比我们更苦更难的时候,我总不能把头扭过去,装作没有看见吧?……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朴素,一方面是一种道德关怀,爱人如己;一方面又是一种政治信仰:做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能够让人看得出来!现实生活中,一个共产党人是否能够被群众看出来,看出来他是否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来说,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严肃的考验。在革命年代,成千上万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而这天,无论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或是郭明义这样的普通共产党人,将如何用我们对待利益、对待名利、对待人民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来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郭明义带给了一个范例。从这个好处上说,这部电影仿佛明镜高悬,“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

《郭明义》由主旋律电影的“金奖导演”陈国星执导。与陈国星导演的主旋律影片的一贯风格相一致,这部影片在剧作风格上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却并没有选取纪实语态的叙述,而是选取了一种常规戏剧的影像风格。画面优美、构图完整、镜头流畅、节奏紧凑、声画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制作精致、氛围渲染充分的艺术世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那座宿舍楼,如同生活中郭明义一家3口人至今还居住的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宿舍,其建筑的外形,如同一个人字,既增加了画面的造型感,同时也成为一种符号:正是这些生活在宿舍楼里的普普通通人,支撑起了一个坚韧的沐浴在朝阳中的大写的人,他们感动中国,更就应感动以前在党旗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的每一个中共党员。

郭明义观后感作文大全 篇4

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让我顿悟到另外的一种人生境界,那就是:大爱无声。有一种奉献憾人心房,历久芳香弥留;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恒远亘古长存;有一种爱日积月累,无怨无悔代代传承。郭明义,不图索取,乐于奉献,坚持做好事一辈子。生活清贫,诱惑不断,却从来没有让他放下自己的精神追求。郭明义同志曾讲过“有人说,雷锋是傻子,我就要做雷锋这样的傻子,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取,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郭明义,这个时代的热血英雄、道德楷模,用大爱与义举无怨无悔地高高擎起雷锋精神的美丽旗帜,他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富有现实价值的启迪与思考。

成人者不因小而不为,成己者不因微而弃之。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虽没有惊天动地、灿耀星辰的撼人之举,但其点滴之处可谓熠熠生辉、光华炯炯,他照亮的是执爱前行的旅程。其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内心世界充满着人间真情,益人善举喷涌着滋人心田的甘泉。对照楷模,我们有理由重新洗刷自己的心灵;有理由携手并肩和声唱响新时期教书育人的主旋律。对照典范,我们职责在胸,潜心教书,精心育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我必须要向郭明义学习,关爱学生快乐自己,服务学生奉献自己,宽容学生提高自己,明白学生善待自己。一心一意全力付出,时刻把学生的学习、成长、进步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发奋为他们的承认、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要向郭明义学习,我们就应更加坚信社会的完美。我们感动之余,更多的应用行动散发出内心的爱,以对生活的热爱关心家人、以对工作的热爱恪尽职守服务学生、以对社会的热爱为更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我们要把大社会装在心里,看到我们力所能及之处,用简单诠释和谐社会中的幸福。这就是我们作为党员的荣耀,更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郭明义观后感 篇5

201X年4月16日,观看了电影《郭明义》后,我深有感触。

“他总是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是问自己,还能多做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

他出身低微,但他又是那么的高贵;他虽然渺小,但他又那么的高大;他虽然贫穷,但他又是那么富有;他很平凡,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伟大,他就是被评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

影片以郭明义帮助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苗苗寻找配型为主线,围绕纠结其中的金钱、生命、家庭等种种矛盾,深刻展现了郭明义丰富而美善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人生信仰,真实地艺术化地反映出他崇高的价值观、幸福观,他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

郭明义最为感人之处是他无私奉献精神。

他是一个被白血病患者称之为爸爸的老好人,一个有着三次福利分房机会最终却让给他人的“活雷锋”。在他眼里总能够找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在绝望与失落面前他总能挺身而出,拉住别人的双手给人信心的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做好事很难。郭明义却做到了。为了帮助身患白血病的患儿,郭明义积极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为了寻找合适的肝细胞为素昧平生的患者配型,他走遍鞍山大街小巷,饿了以方便面榨菜为粮,累了找家街头小栈寄宿,历时三年,锲而不舍,坚持同患者手拉手,决不放弃,终于用真诚与执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

一个人自己做好事不难,难得是带动许多人一起做。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郭明义观后感 篇6

看完电影《郭明义》,人们会觉得,一个时期以来一些电影里缺失了的精神和灵魂,最后回来了。

以郭明义为人物原型,在真实生活及经历的基础上再创作,拍摄一部电影,其实是很困难的。应对这样的题材,创作者们以郭明义捐款助学、帮忙孤寡老人、56张“精神存折”等一系列故事为叙事线索,又设置了一条主线,就是他帮忙患白血病的女孩苗苗寻找配型,围绕纠结其中的金钱、生命、家庭等种种矛盾,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刻展现了郭明义丰富而美善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人生信仰,真实地艺术化地反映出他崇高的价值观、幸福观,他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

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说,他们是要用郭明义的幸福观打动电影观众。“帮忙别人时他很快乐,那是一种十分单纯的幸福感。现代社会人们忙着赚钱,幸福指数很低了,但是郭明义没钱,却活得很幸福。”有报道说,鞍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们有幸先睹为快,很多人看完片子,已是泪流满面。

为什么一部电影能够这样感人?

有媒体说,《郭明义》感人是正因它真实。就像导演陈国星说的:“这是真人真事儿,没有宏大叙事,却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动和更大的震撼。”真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对于电影美学品格的最基本要求,然而,更高的要求是在“真”的基础上怎样凝练和表现出“美”与“善”来。

要想到达这样的艺术境界,必须要精心塑造人物。电影艺术是人的艺术,在一部电影里,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人性的真善美能够更加震撼人的思想,感染人的心灵了。而塑造人物的艺术功力,则全在于是不是能够塑造出“这一个”来。所谓艺术典型的“这一个”,是黑格尔美学思想里关于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和规范,要义是,“这是一个人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郭明义毫无疑问是一位当代“英模”。但是,影片中的这个郭明义又是一个“英模”艺术典型的“这一个”。电影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的成功描述,使得人格的多方面性在郭明义这个“英模”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他们将人物命运与时代相结合,在时代大背景下展现出蕴含在“英模”身上的世俗与伟大来,塑造出来郭明义这个“英模”的艺术典型的“这一个”。比如,在外面,郭明义一身光辉,在家里,他同样有真挚感人的夫妻情爱和父女亲情,同时也还有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

电影《郭明义》用了很多的画面语言。郭明义正像毛泽东描述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身边人的所有问题,都能够引起他的高度重视。郭明义都把这些问题看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天职,始终怀着一腔纯真的情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帮忙别人。这是什么?这就是崇高!郭明义的银幕形象就真的像孙中山说的,是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了!也真的就是毛泽东说的“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郭明义具有的伟大的精神,高尚的行为,人类共同崇高的美德,释放出来的是撼人心魄的光华,构成的是催人奋进的力量,锻铸成的正是真善美的辉煌。创作者成功地塑造也成功地释放出来的,正是这个人物一身的震撼人也感染人的人格魅力! 有了“这一个”郭明义,有了这样的“郭明义精神”,我们真的能够说,一个时期以来被人诟病的缺失了精神和灵魂的电影,最后带给我们广大的电影观众一些亮色了,原本就就应包蕴着的富含的精神和灵魂,最后又回到电影里来了。

对于我们一些以前迷失了的电影文学家和电影艺术家们来说,这样一种电影精神和灵魂的回归,说难,其实也不难。电影《郭明义》的借鉴和启示就在于,创作的时候,技巧固然重要,决定一切的也还是我们的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郭明义》剧本几易其稿,在修改到第八稿时才决定开机。剧作家高满堂在剧本中着意刻画的就是郭明义平凡的却无垠的大境界。高满堂明白,“他是一个普通人,却有着常人没有的情怀。别人不坚信郭明义能33年如一日的践行雷锋精神。但郭明义说‘我就是做党章中就应做的事’,这是最触动我创作冲动的地方。”高满堂坦言,要写好郭明义并不容易,他是活生生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他的言行举止不能夸张,要让人信服,还要让人感动,明白他的信仰和幸福观,并要感染到每一个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