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及至世界都损失很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圆明园观后感2000字精彩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圆明园是人尽皆知的一座皇家园林,对于她以往有过的辉煌的艺术成就,我们虽然不曾亲见却也是从来不吝溢美之词的,然则我们又都大概明白如今的圆明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无情地摧毁了这件人类礼貌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圆明园的兴衰是一个缩影,而英法联军给她画上的这个句号仿佛早已注定。
纪录片《圆明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间穿插的多次在圆明园现时的废墟景象与效果复原图之间的切换,让人顿觉沧海桑田,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洪流之无情、盛世之无常。雷家负责建造的这座园林,当时可谓是集我中华文化与建筑艺术之大成,以我国南方的众多风景为蓝本,又化入几多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神话传说,宛如仙境自是相当足信。想来那时候中国特色的木制结构也比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温软不少,比欧洲那些象征着皇权、教权永恒压迫的石头建筑结构更是亲近太多。
乾隆时期的大清朝GDP冠绝全球,国库富得流油,艺术上的造诣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既然没有向外扩张的意图,修建这么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昭告大清之强盛实在是义不容辞之举。然则,1860年英法联军的长驱直入让这一切最终复归瓦砾,经济如此繁荣的大清朝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大清朝在军备上的劣势。想来也奇怪,火药好歹也是我国堂堂四大发明之一,不知怎样到了最终还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拥有了比我们更为先进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大清领导者的危机意识的欠缺,没有富有预见性地搞好国防建设。而根据纪录片中所述,英法联军打入圆明园时,发现园中已然藏有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赠送的先进武器,也就是说当时大清早就已经明白了外国的军备水平,但即便是如此,皇帝们却并没有想到过这样的武器能够被用来对自我实施侵略,于是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便还停留在两个世纪以前的水平,我不禁要感到清朝统治者淳朴天真的可爱了。
时至今日,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强国防,已是人人都明白的真理了,朝鲜的“先军政治”便是其中代表。核武器的出现让人心惶惶,而就实际情景来看,即便不使用核武器,拥有现代武器的发达国家能够肆意敲打任一一个不听话的落后国家,于是那些预感到可能会被敲打的国家要想在各方面独立,发现眼前的路仅有建立核威慑一途,于是人心越发惶惶。随着人类的科技发展,人类到底在不在提高也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阶级没有消除,还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势,最要命的是,此刻的人们还学会了伪善,深藏其后的是多数人的暴政和霸权主义,城市面无表情化,文化庸俗化,人类的生命在现代科技的裹挟下失去活力,在现代武器的精确制导下愈显脆弱,一颗***就足以让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蒸发,还有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不禁要开始怀念那逝去的吟诗作对、刀耕火种的年代。英法联军妄图用烧毁圆明园来显示自我的胜利,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靠武力从来不能够真正地征服什么。英法联军所作所为的唯一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掌握了更强大的力量,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更多地被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一个能够赤裸裸将欲望述诸武力而置礼貌
于不顾的时代。
纪录片里提到,在当时清朝,皇家子弟上午学习满文、蒙文、汉学,这些都是人类礼貌中创造的最精华最完美的部分,而午时的军事训练则是古老的骑马和射箭,是满族人的传统,是大地的意义,虽然在战场上基本是无法与新式武器相抗衡的,但无疑比扣扣扳机更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礼貌向前飞速发展,甚至到了飘飘然的程度,而尼采教育我们要回到大地。离开大地,意味着我们在失去一种品质,失去一种心态,失去一份乡愁,失去创造美的本事。科学技术在我看来确实可是是奇技淫巧,只是为了满足欲望制造舒适,却从来不曾带来内心的平静,而艺术才是人类真正的创造,是人类礼貌中最完美的部分。
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而圆明园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能够说是一处诗意的栖居了,是人类最完美的部分,而英法联军的暴行无疑是人类最阴暗的部分,在那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完美的部分被证明是脆弱的、是能够被无情地摧毁的,人的阴暗的部分终究战胜了完美的部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也许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又仿佛昭示着人类的未来。
过近现代史课,我有机会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以前的我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观看时内心还是五味陈杂,多的是对那段屈辱历史不甘,也有对如今国家崛起的自豪。真是应验了那句斯大林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让我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
圆明园曾是一座珍宝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从幼时懵懂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毒品,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拒之国门之外,应是最天经地义的正当之举,可结果总是邪恶
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条约凯旋,正义者屈辱地舔怃着流血的创伤。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虽然,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们的国民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但,我依然深爱着他们。这种爱,包含着辉煌、包含着屈辱;包含着惜弱、包含着图强。这种爱,没有什么原因,却有千万个理由。这种爱,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心中。这种爱,给了我无形的强大动力,使我们每个有良知、有责任的华夏儿女,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为了洗却积压于胸的愤怒,为了我们的子孙不再有我们的尴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应努力的奉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繁荣的民族,作为个人,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遭遇。
那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清帝国如此轻易地从兴盛转瞬间步入衰亡?是英法联军的惨绝人性?不,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
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危机早就到来了。
历史不需惋惜,只需要铭记,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过去已成历史,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憧憬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需要我们对国情的深入了解,要求我们掌握各个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历史不会重演,我们将牢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在我们手中,繁荣强大的中国不再是梦想,在我们脚下,中华大地将重现辉煌。我们将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已永远过去!
历史的车轮伴着礼炮的呜响把中国载入了新的纪元。我们不再只有原始的火药,腾飞的火箭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载上了环宇;我们不再只有古老的长城,横截大江,“高峡出平湖”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也不再只有贫穷落后,已告别温饱,实现小康……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60万,该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该有多长多长……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向想亲眼看看,历史教科书封面上印着的圆明园大水法图片的现场景象。今年暑假最终成行,和岳父、妻子、儿子一齐走进了圆明园。
园区导游带着我们从绮春园出发,一路向北,走向大水法所在的长春园。导游边走边说,详细地介绍着圆明园的前世今生。我听后心境沉重,无心欣赏路途秀美无比的景色,直奔西洋楼景区。
转过一个弯,突然看到前面空旷的草地上,有很多横七竖八的白色石头,急步走近瞧个究竟。石条、石柱、石龛、石屏、石雕、石刻,种类繁多;石豹、石鸟、石狗、石蚌,形状各异;方形石柱,圆形石柱,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洛可可风格的琉璃装饰,海棠形琉璃装饰,卷曲繁复的蔓草藩花雕刻,图案精细,线条优美,极具异域风格;有的竖立着,有的斜躺着,有的垒成了堆,有的埋了半截。看着它们全身无力地倒在地上、与杂草混在一齐的场景,听着导游悲情地述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炮轰圆明园的历史,顿时,悲愤之情溢满了我的心,喉咙里像塞着东西,几度哽咽,眼泪几乎要流下来。
越往前走,越觉得惨不忍睹,到处都是巨大精美的汉白玉,无可奈何地倒在地上:当年中西合璧、用来笼养展陈孔雀的养雀笼,如今变成了临时保护罩下头的坑坑洼洼和凌乱的石条;当年皇帝与妃子、宫女们玩迷宫游戏的欧式迷宫黄花阵,此刻仅有一些石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当年能够演奏中西乐器的谐奇趣,只留下喷水池等挣扎着向人们讲述那悲惨的场面;当年十二生肖铜兽首喷水报时、闻名世界的海晏堂,只剩下巨大的石蚌以最不忍目睹的方式,展现着废墟里残片的精美;当年用鸡蛋清、糯米汤和黏土混合制作而成坚固无比的储水塔,被摧毁得面目全非;当年极其华丽、辉煌无比的大水法和远瀛观,只残存着大水法中央大门的主体结构和远瀛观的颓废和荒凉,在诉说着以往的屈辱和痛苦……
望着剩下的这些残石碎渣、断壁颓垣,我恍惚看到了强盗狰狞的面孔和邪恶的笑脸,恍惚听到了熊熊大火焚烧圆明园时的噼噼啪啪声。震撼、哀痛和愤怒,充斥着我的大脑和心脏,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圆明园残缺不全的石柱石雕,见证了一个贫穷、落后、羸弱的国家和民族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历史,在永远警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切勿忘记国耻!这些残缺不全的石柱石雕,也让我思考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职责和担当。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可是我们要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我们不但要经常回顾历史,我们更要着眼未来。
我们要勇担重任、真抓实干。为了不让悲壮的历史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要全力践行“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誓言。我认为,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干好自我的本质工作,就是最好的爱国行动,就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自我的力量!
我们要团结一心、拒绝西化。以某国为首的某些国家,乱我中华之心、裂我中华之意,昭然于世。一向在利用各种团体、采用多种形式,对我国年轻一代进行思想渗透,此次香港暴乱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要经过家庭教育、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生活交谈、媒体宣传、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网络新媒体,揭发他们的狼子野心、丑恶嘴脸,大力弘扬爱国心、报国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我们要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圆明园给我们的警示之一。当今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依然是某些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某个国家一向想用萨德包围中国,一向在拉拢中国周边国家一齐围堵中国,一向在利用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等牵制中国。我们应当高度警惕,不要让安宁磨灭了意志,不要让繁荣遮蔽了双眼,不要因逐渐强大而放松了戒备。中华民族不能再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才被迫发出最终的吼声!仅有居安思危、进取应对,才能不惧强敌!
参观完圆明园,我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有悲有愤、有忧有喜。转身回望圆明园遗址,那个最强烈的声音,不断在我耳边回荡: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强我中华!
上了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感觉受益颇深。吴原元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与《凤凰大视野》的节目视频,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历史的血汗与眼泪,那一股股为国的热情以及遭拒与失败的无奈。我通过其知道了许多以前中学历史课上没有提及的历史内情,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之间的牵连与瓜葛,真正认识了那一位位在历史中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硬汉,还有那些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能人异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笔点睛之处。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最初放给我们看的《圆明园》史诗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来,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 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应该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终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令今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可以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后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