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写作中需要用到的,那么语文必修五课内有什么作文素材可用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素材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感伤的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面对如此壮丽寥廓的景象,词人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应当是每一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用话题
“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
第二课《诗两首》
素材一
在这悠长狭窄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梦境中的姑娘,她的离开也粉碎了梦境。然而“我”仍然彷徨在这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适用话题
“追求”“理想”“迷茫”等。
素材二
徐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自然风光滋润着他的心灵,一次次给他带来了欣喜和欢悦,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他心头的创伤,荡涤他的“苦痛,烦闷,拘束,枯燥”,所以他以至美至纯的诗句写出《再别康桥》,表达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也表达了他对美丽回忆的珍重。
适用话题
“守护心中的美好”“诗意的生活”“亲近自然”“回忆”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素材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一出生,就被算命先生算出“克父克母”,于是被寄养在一户农民家中。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他,用不是母爱胜似母爱的感情滋润了他,用生活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感染了他,用苦难的命运和人生的悲剧教育了他。从此,他的血脉里便流淌着劳动人民的血液。大堰河死后,艾青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时,都特意前往她的墓地进行祭扫。
适用话题
“大爱”“感恩”“孝道”“美德”“铭记”“母爱”等。
必修一人教第二单元课内素材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勇于自责的郑伯采纳了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国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孤身一人“夜缒而出”,奔赴敌营。强秦帐内,他不卑不亢,坚定无畏,字字珠玑,终于以机智善辩的外交口才,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化干戈为玉帛。烛之武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得高大起来,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熠熠夺目的光芒。
适用话题
“爱国”“个人与国家”“口才与成功”“勇于自责”“慧眼识才”等。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素材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
“人生的选择”“不畏强权”“认清历史”“命运与时代”“性格决定命运”等。
第六课《鸿门宴》
素材
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然而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鸿门宴上,刘邦卑辞“谢罪”,曲意逢迎,使项羽的虚荣心和尊严得到大大的满足。樊哙勇闯军帐,为救刘邦而不顾个人安危,面对项羽也能毫无畏惧地加以斥责。项羽却对樊哙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十分赞赏,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对樊哙的无礼行为不加怪罪,反而赐酒肉、赐座。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的政治意图,却推托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和,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的曹无伤。项羽出于“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错失了一次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鸿门宴成为项羽、刘邦历史命运的转折点。
适用话题
“信任”“自负”“优柔寡断”“审时度势”“机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等。
必修一人教第三单元课内素材
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
素材一
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阴暗忌妒、无知健忘等——我们是否做过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以真诚的心态反省自己。
适用话题
“自省”“丑陋的中国人”“勇于解剖自我”“对恶习敢于说‘不’”等。
素材二
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的人固然“沉默”;“较为清醒”的人在现实的折磨中,也选择了“沉默”。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这种“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公的一种默认。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
适用话题
①正确对待“沉默”;②“沉默”真的是“金”吗?③选择;④唤醒等。
第八课《小狗包弟》
素材一
在““””中,人人自危,夫妻背叛、亲人反目、朋友互相出卖的事不胜枚举,人的价值观被颠覆,尊严被践踏,在善与恶、美与丑之间,人的表现却逊色于一条小狗,巴金的歉疚和忏悔,让我们看到了““””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巴金敢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巴金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一位杰出作家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勇于讲真话的率真品格。
适用话题
“说真话”“良知”“个人与社会”“责任”“忏悔”“自我解剖”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素材一
1891年梁启超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唯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却令康有为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支持复辟,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启超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拿康有为陪榜。张勋复辟时,他曾当即通电反对,并在电文中批评老师。康有为因此对梁启超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启超身为弟子,事后却依然心系师门。康有为去世后,他主持丧事,披麻戴孝,失声痛哭,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多弟子在法源寺开吊三日。
适用话题
“坚持真理” “历史的选择”“尊师”“胆识和勇气”“责任”“得失”等。
必修一人教第四单元课内素材
第十课《短新闻两篇》
素材一
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源于第一次***战争,当时清朝战败后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朝于第二次***战争中再次战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三份条约决定了今天香港区域的范围。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英联合声明》,约定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适用话题
“落后就要挨打”“莫忘国耻”“国富民强”“爱国”等。
第十一课《包身工》
素材一
她们一般只有十五六岁,她们如同奴隶一样失去人身自由,每天清早四点钟起床由老板押到做工的地方,晚上排队回工房。她们不能转厂,不能请假,经年过着没有阳光、没有自由的生活。她们在车间一边工作,一边吃冷饭,要领牌子才能上厕所。车间内絮尘飞扬,空气污浊。老板只供食宿,她们的工钱都归老板所有。工头稍有不如意,她们便要挨打挨骂。这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的真实的生活。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如今,夏衍的《包身工》一文问世已经八十年了,仍具有深深的震撼力。
适用话题
“以史为鉴”“生存与尊严”“良心”“自由”“工作与生活”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素材一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结束时长约21小时的太空旅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首次太空飞行,杨利伟经受了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起飞阶段,强大的超重负载如泰山压顶;穿越大气层时,飞船舷窗外一片令人心悸的火红。在约21小时的飞天里程中,杨利伟从容镇定,所有操作动作均准确到位,无一差错。杨利伟说,这得益于对他的“魔鬼训练”——在模拟器里,炎热的盛夏,要穿上保暖内衣,再穿厚重的航天服,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他的体重都要明显下降。他还被拉到野外进行沙漠生存、寒区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飞行、空中跳伞等极限训练。为了适应太空飞行失重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在训练时,航天员要头部呈负6度躺在床上坚持20天不动,吃喝拉撒都在这种状态下进行。
适用话题
“复兴”“梦想”“拼搏”“成功”等。
必修一苏教第一专题课内素材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素材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感伤的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面对如此壮丽寥廓的景象,词人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应当是每一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用话题
“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
第二课《相信未来》
素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却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诗人的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冲突中不负重荷,精神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非凡的毅力生存并写作着,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适用话题
“坚定信念” “ 顽强的意志力”“相信未来”等。
第三课《六月,我们看海去》
素材
19岁的潘洗尘在大一时写就了他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久锢的心灵尤其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带来了广阔的天地,青年人虽然还有着“淡淡的忧伤”,但他们拥有活力、自信、探索的精神,他们“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他们和“知识苦恋”,这一切都是为了“看海”去。
适用话题
“探索精神”“青春”“自信”等。
第四课《致橡树》
素材
舒婷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味地依附和奉献。“橡树”这个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有深度,还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像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做整日为绿荫鸣唱的鸟儿,不愿做一相情愿的泉源,不愿做盲目衬托“橡树”威仪的险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木棉”的意象摈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理想相映衬。
适用话题
“现代爱情观”“现代女性观”“人格的独立自由”“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等。
第五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素材
海子受挫后有意识地自我封闭,他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是为常人所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在这首诗中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遣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海子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永远沉湎于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
适用话题
“孤独寂寞”“物质贫乏”“精神富足”“精神家园”等。
第六课《回旋舞》
素材
《回旋舞》是一首给予关于和平、沟通、爱和友谊等美好观念以一个形象化的表达,或一种想象的表达的诗歌。假如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那么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了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适用话题
“和平”“人类的友爱”“民族间和睦相处”“民族团结”“跨越地域、民族的友谊”等。
第七课《雨巷》
素材
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
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介文人,戴望舒热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他积极地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反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敌摧残。狱中所作的《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适用话题
“精神家园”“人生境界”“爱国”“气节”“责任”等。
第八课《断章》
素材
《断章》中,诗人在形象的画面里传达了他理智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适用话题
“人生哲理”“文学与哲学”“人生历程”“关联”等。
必修一苏教第二专题课内素材
第十课《劝学》(节选)
素材
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踮起脚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诉我们:“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在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借助于外物。
适用话题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优势与劣势”。
第十一课《师说》
素材一
韩愈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适用话题
“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流俗说‘不’”“师生关系”等。
素材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仅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而自己却耻于从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住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适用话题
“要勤学善问”“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不能自我满足”“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
素材三
《师说》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适用话题
“取长补短”“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潜能”“教学相长”“虚心”等。
第十二课《获得教养的途径》
素材
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适用话题
“塑造心灵”“人格”“教养”“读书”“经典的力量”等。
必修一苏教第三专题课内素材
第十三课《想北平》
素材一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平。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全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的好听。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内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
“月是故乡明”“乡愁”“故乡是永远的精神家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固执的爱”“感情的天平”“因为深爱,所以炽热”等。
第十四课《我心归去》
素材一
著名作家韩少功暂居在法国圣�纳塞尔市一幢雅静的别墅里,面对蓝海和绿公园,他却没有幸福感。周围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没有了亲人的相伴,他深切地认识到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适用话题
“月是故乡明”“故乡是滋养人生的源泉”等。
素材二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在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适用话题
“付出才能拥有”“不灭的记忆来自倾情的付出”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十五课《肖邦故园》
素材一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岁月,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他严词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适用话题
“爱国”“音乐的魅力”“人格”“气节”“逆境与成才”等。
第十六课《前方》
素材一
《前方》揭示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样,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中拍摄的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其他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的皈依感。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在不断寻找着精神的家园。
适用话题
“精神追求”“理想与现实”“漂泊与回归”“心灵归宿”等。
第十七课《今生今世的证据》
素材一
刘亮程在最平常、最平凡的农村生活细节中,舒展开自己深沉的生命体验。他的文字像是被放到一条清澈的小河里淘洗过一样,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故乡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一棵自己的大榆树”“一根拴牛的榆木桩”“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这些都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见证。如果“我”不想忘记过去的生活,就需要它们来证明。而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正如作者自己说:“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适用话题
“乡村”“精神家园”“生命的证据”等。
必修一苏教第四专题课内素材
第十八课《江南的冬景》
素材一
《江南的冬景》充满了“生”的“情趣”:有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以单纯简约的外象,以简率写意的文风,表现了晨霜如粉的清晨、风和日暖的午后、烟雨微茫的垂暮、白雪纷飞的夜晚,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简洁而内敛深沉的生命气质。这时的郁达夫,似乎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也似乎过得很惬意很幸福,他就像一位悠闲自得地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但是,此时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个解脱之法罢了。
适用话题
“生活情趣”“情景交融”“悠闲生活”“解脱”“寄情于自然”等。
素材二
文中引用雪莱的诗句“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以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勃勃。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诗篇《西风颂》中的名句,洋溢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被人们广为传诵。
人生路途不是一马平川,不要总看到成功人士那胜利的喜悦,看不到他们成功背后辛酸的故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能靠努力和汗水来创造。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以为进入了冬天,冬天固然寒冷,可是冬天过去了就是百花盛开的春天!只要你心中有阳光,头顶的乌云总会散去,即使被打败一百次,也要站起来一百零一次,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适用话题
“坚定信念”“成功”“希望”“乐观”等。
第八课《小狗
第十九课《神的一滴》
素材一
梭罗说:“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荡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柔嫩和新鲜。
适用话题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等。
第二十课《像山那样思考》
素材一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不过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我们与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脱离“人类中心论”,承认自然母亲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人类对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抛弃功利之心,把进取的思维隐退到自然的背后,用自然的思维方式解决我们生存面临的问题。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否则只能自食苦果。
适用话题
“自然生存法则”“人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等。
第二十一课《始得西山宴游记》
素材一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不仅写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人格之美。他在自然景物上寄托了个人的遭遇、感慨、品格,把景物人格化。他以自然山水作为自己品格的一种写照,表达了一种顽强的战斗个性。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在文中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柳宗元被贬永州,故一种抑郁难遣的感情充斥在他游西山的过程中,但当他看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壮观景象时,不禁胸襟为之一畅,郁情为之一舒。“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则是他的自我比况,是他在困厄不幸的境遇中仍要顽强地表现出自己不甘沉沦的个性,是他耻于与小人为伍的卓然特立的人格写照。
适用话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卓然特立”“挫折”等。
第二十二课《赤壁赋》
素材一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有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适用话题
“生命的真谛”“得与失”“人生的取向”“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明月”等。
素材二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苏轼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在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适用话题
“挫折,改变人生”“转向”“面对逆境”“穷则独善其身”“永不言败”等。
必修一粤教第一单元课内素材
第一课《我很重要》
素材一
对生命的思考一直贯穿在毕淑敏的写作中,她自己说过:“医生的职业使我看惯了生命更迭,一次次被触动。在西藏的经历加强了这种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别复杂的过程,人类遭遇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命。”许多年来,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人与集体相比,都是“我不重要”的例证。这是一个沉重而僵化的历史时代在整个民族思想、心理上造成的信条与集体意识。
人类在认识自我上有时有很大的片面性,“我很重要”是对生命的承诺,也是对自身的肯定。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与长处。既看到自己是强与弱的结合体,又看到自己正在成长,正在充实,正在走向成熟,自己已有资格、有能力开辟出一个自己的天地。
适用话题
“自我的重要”“自信”“正视自己”等。
第二课《北大是我美丽青涩的梦》
素材一
当别人都在欣羡于她“高考状元”的耀眼称号时,王海桐却清醒地在问自己:“我是什么?”面对扑面而来的荣誉与赞赏,她并没有迷失自我,并没有沉醉其中,而是更加清醒地认清自己,认识自我,从而发出了“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的呼声。
适用话题
“认识自己”“冷静客观”“正确面对荣誉”等。
第八课《小狗包弟
第三课《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节选)
素材一
白岩松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一直提到两个字:梦想。从最初的“不仅仅是我,几乎很多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梦想,因为当时中国人,每一个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到“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到最终“中国梦”的“盛开”,展示了梦想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我们都需要有梦想,只有拥有梦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断朝前走。
适用话题
“梦想”“创新”“勇气”“奋斗”等。
必修一粤教第二单元课内素材
第四课《“布衣总统”孙中山》
素材一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早年就胸怀大志,气魄非凡;后来“愈挫愈勇,百折不挠”,提出并实践“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终于创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可见,一个人在生活的起点上,选择了什么目标,树立了什么志向,就决定了他会做出一番什么样的事业,有着什么样的命运。
适用话题
“自信”“立志”“起点与终点”等。
第五课《华罗庚》
素材一
许多人都听说过数学大家华罗庚,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华罗庚在青年时代,是靠艰苦的自学成才的,他开始自学数学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通过刻苦的自学,他在19岁那年,便写出了一篇震惊数学界的论文,从而受到前辈们的赏识,进入了数学研究的领域。
适用话题
“勤学”“自学成才”“环境与人”等。
第八课《小包弟》
第六课《罗曼�罗兰》(节选)
素材一
热情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热情和兴趣,才能不懈地努力和执着地追求。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读高师的时候,一直埋头于书籍当中,津津有味地研究哲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历史和地理……在那时,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他在广泛的涉猎和学习中,大口大口地吞饮着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他因此学会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正因如此,他才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作家,为世人所敬仰。
适用话题
“热情”“兴趣”“执着”等。
第七课《留取丹心照汗青》
素材一
一首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一首铿锵有力的《正气歌》。文天祥,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情操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将自己铸成了一个不朽的生命!他胸怀崇高信念,不为暴力所屈,不为名利所诱,舍身成仁,慷慨就义;其气节之高尚,虽历经7个多世纪,却依然闪耀着璀璨和崇高的华彩,激励着中华儿女秉持气节,自尊自强,奋勇向前!
适用话题
“正气”“气节”“崇高的人格”等。
第八课《我的回归》
素材一
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宗教观念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人,大多数人崇奉的是有定论的宗教观念。但是,爱因斯坦摆脱了宗教的影响,对所有权威、任何社会环境里存在的信念持一种怀疑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可以说,这是他成功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将扼杀人的创造性;敢于突破限定,勇于怀疑成规,将激发人的潜能。
适用话题
“质疑”“挑战权威”“挣脱束缚”等。
必修一粤教第三单元课内素材
第九课《荷塘月色》
1948年,为了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北京几所大学的教授们联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当时朱自清疾病缠身,生活拮据,但他还是用颤抖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最终因贫病交加离开人世,临终前他还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称赞朱自清是有骨气的中国人,说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后汉书》里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礼记》里说:“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今天,面对社会上的诸多诱惑,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恪守操守,恪守道德底线,不做有辱人格的事情。
适用话题
“谈骨气”“说修养”“论人格”等。
第十课《散文两篇》
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绚丽的霞光,但也会有“云翳”。我们都要像冰心那样轻轻地对自己说:“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而要造成美丽的黄昏,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用心中的阳光将云翳变成晚霞。
适用话题
“面对灾难”“光明与阴影”“痛苦与快乐”等。
第十一课《拣麦穗》
素材一
《拣麦穗》里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是美好的。扯着花布、买上花线,剪呀、缝呀、绣呀,装进嫁妆里,梦想着自己的那位,会不会是在石板路上撑着油纸伞走来的书生,会不会是在高高的城墙外等待跫音再响的男子,会不会是滴滴泪珠落入片片青苔的游子,又会不会是走在街上,游于园中的诗人?青春中哪个女子不多情?她们希望的是这麦穗能使她们邂逅一位与其望月不语的伴侣,在小店黄昏灯光下能莞尔一笑的丈夫。她们要用纤细的手构筑梦想。
适用话题
“青春”“爱情”“梦想”等。
素材二
卖灶糖的老汉一生是孤独的、凄惨的,他为生计四处漂泊,去世了也无人关怀,就像是一片落叶,悄悄落在了地上,便永远被泥土掩埋了。但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颗童真的心,用孩子的眼看这世界,用甜蜜的糖甜蜜了孩子的童年。他就像那挂在树上的小火柿子,经过风吹雨打,却仍然傲然挺立在枝头。他的存在,有一颗温暖的心与之相印;他的离开,有一位孩子为他流泪哀伤。
适用话题
“童真的心”“关爱”“真情”等。
第十二课《我与地坛》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沉重、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像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完成生命质的飞跃。
适用话题
“身残志坚”“超越苦难”“热爱生命”等。
第十三课《沙田山居》
一个诗人,一个充满浓浓情意的游子,渴望越过那浅浅的海湾。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在对那山那海的细腻描绘中,透露出作者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深深眷恋。其中虽无一个“思念”,但字里行间却有着无限的乡愁,彰显了一个游子热烈的爱国思乡情怀。
适用话题
“乡愁”“思念”“爱国”等。
必修一粤教第四单元课内素材
第十四课《诗经两首》
喜欢《诗经》,是因为它那质朴的文字里流淌出来的洁净得没有任何渣滓的情感,如《静女》中女主人公的那点“小调皮”,唱出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曾令多少人为之赞叹。诸如此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就是那些来自先秦民间的最朴素的歌唱和最质朴的情感却令我们久久地陶醉,一醉就是几千年!在淳朴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到它的睿智、它的多情、它的真挚……读不尽它的美。
适用话题
“质朴的美”“自然的,就是最美的”“艺术来自生活”等。
第十五课《离骚》(节选)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他明知正直敢言会招致祸患,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人格。屈原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适用话题
“爱国”“情操”“挫折与成功”等。
第十六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并序)》讲述了刘兰芝、焦仲卿极富感染力的爱情悲剧,最后两人幻化成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双飞鸟”……这对追求爱情幸福的男女主人公,以他们的真情与勇敢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痛苦,从美与悲的结合处体会到文学艺术的最美!尽管我们内心会有遗憾,尽管我们内心会有愤恨,然而,透过文学本身,我们不是会衷心地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适用话题
“追求”“悲剧美”“自尊”等。
第十七课《汉魏晋诗三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毅然辞官,归隐田园。闲暇时,他以清泉沏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他与菊花相伴相依,乐在其中……他便是陶渊明。他与幽幽香菊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适用话题
“旷达”“质朴人生”“隐逸之乐”等。
第十八课《汉乐府两首》
最质朴的情感,最朴素的表现。我们的古人,他们完全没有功利的低俗思想,没有交往的钩心斗角。他们对待情感,有的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有的则直抒胸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的则长相思念,“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他们的情感,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那么感人!
适用话题
“情感”“真实地表达”等。
第十九课《南朝诗两首》
谢灵运登楼远眺,排解心中苦闷,谢朓登三山抒怀乡之思。他们在登高望远的时刻,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释放,使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片刻的解放。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遭到贬斥,但为了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他们登高远望,寄情山水,处在悲喜之外,淡看江湖风雨,从容不迫地向人生的另一处高峰发起挑战。
适用话题
“志不得伸”“精神的自我调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等。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集锦
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大盘点
3.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作文素材大盘点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作文素材整理汇总(2)
5.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内作文素材汇总
6.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内作文素材汇总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角度点拨】忠义 中国之忍
2.《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角度点拨】守旧与变革 自我调整 心灵的健康
3.《边城》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美丽不是披着华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勤劳、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朴的品德是美,不讲等级、不讲功利、平等相处、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是美,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角度点拨】自然之美 人性的纯美
4.《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读来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沉重。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角度点拨】心灵的选择 自由
5.《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雄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度点拨】自强 人生的追求
6.《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庄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思想。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鲁迅先生说: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自由之美
7.《陈情表》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角度点拨】反哺 亲情与事业
8.《咬文嚼字》
韩愈与贾岛留下了“推与敲”的千古佳话,启示我们在文学上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我们在阅读中,要细细品味语言,然后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要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精心锤炼,细细品味,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角度点拨】文字的魅力
9.《说“木叶”》、《谈中国诗》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唱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角度点拨】诗意的栖居
10.《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因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角度点拨】建筑与审美 文化的碰撞
11.《宇宙的未来》
霍金被诊断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角度点拨】睿智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