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000字(精选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000字(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700字 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只是听说过村上,日本久负盛名的作家,在拜读完这本书后觉得,他是一个随心的特别的人,如同他的文字一样,充满了黑色的孤独,灰色的无奈。如同思考者行走路上的孤独,充满了一种无力,一种惆怅。他似乎在努力与别人沟通让人明白自己,但最终不能沟通无法明白;他似乎徘徊于十字路口,充满了一种明天是否重来的犹豫。路,大概便在脚下,走与不走,是个沉重的问题。也许这个问题,要留给千千万万的后来者以及后来的"山路"。

没去想结局如何,可当故事终了,那种感觉就像你独身一人在冬日结冰的湖心看冰层上下的世界,介于虚幻和真实,微妙到复杂,悲哀泛出酸,神经虚弱。

这本书主要写二战后日本青年的思想状况,他们泡妞。对生活没有目标。这也是当时日本的社会状态。它触及平庸琐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小场面,但绝不低就媚俗,而大多着眼于心灵的诉求、触碰与叩问。林少华说它是“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确实如此。对心理的剖析,对性欲的毫无保留,令人咋舌。这也是挪威的森林之所以为挪威的森林吧。

《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的人生行走,遇上了两个女孩:直子的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绿子的坦率迷人、活力四溢。这两个女孩形成了他人生中一个至美的花园,让他徘徊其间,无以回返。“人生注定了是一场不完美的旅行,它总是让你在欠缺之中苦苦挣扎。”渡边那般喟叹。

“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直子说。在那一刻,渡边彻终于明白直子之所以求他别忘掉她,原来直子从来爱着的就只有木月一个人,哪怕那是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却是无法替代的那个人。她没有真正地喜欢渡边,自然没把握渡边永远爱她,自然地她在渡边心中的记忆迟早会被冲淡。于渡边而言,事实摆在那里:过去模糊了,而且仍在模糊着,一片片碎的记忆,拾拣不起。

直子还这样不无伤感地说:“一个人永远守护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木月还在人世,我想我们一定仍在一起、相亲相爱,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木月是永远的回忆,曾经的恋人就那样毫无征兆永远离去,那些年的青梅竹马都如泡沫般炸开。直子那样一个善良又脆弱的姑娘,先是眼见亲姐姐的死,这一次又是那么深爱的人。所以她恐惧,却总也忘不掉,欢笑和痛苦分别在过去定格和延续。她执念的那个人,也会是她心中永远的恋人。而渡边不过是一个感同身受的安慰,一个替代品而已。那份伤痛和孤独,她如何承受?也不难理解直子最终赴死,死在森林的怀抱里。

死亡一直笼罩,直子的姐姐、木月、绿子的爸爸、直子……一个个死去,莫名其妙,偶然又必然。许多事本没有答案,也许可归结为宿命。但人们偏偏想寻根到底,一探究竟,寻找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渡边在直子身上感到的是娴静典雅而澄澈温凉的爱,而绿子方面则截然相反——她是站立着的,在行走在呼吸,在摇撼他的身心。在我看来,绿子,一个特别活泼开朗,勇敢无畏的女孩,与直子相比,她身上散发着迥乎不同的光芒,常人无法接受她那种坦率粗鲁,却也真实,也正是那些特质吸引了渡边吧,好在他们结局还不错。

绿子的个性使得她勇敢表白。——为什么?你脑袋是不是不正常?又懂英语虚拟式又能解数列,又会读马克思,这一点为什么就不明白为什么还问,为什么非得叫女孩子开口?这不是因为我喜欢你超过喜欢他吗?我本来也很想爱上个英俊男孩,但没办法就是看中你了。

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好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这是绿子和渡边都向往的简单纯粹的喜欢,年少时的纯真爱恋不过如此。我们自己在过去人生旅途中是否失却许多——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尤其是关于爱的谜题,谁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所有的感受里,失望是最可怕的吧。

绿子在电话的那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地沉默在继续。我知道他们要相逢了。我知道爱的人终会相逢。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篇2

今天村里人去了一趟市里的校区,独自踱步的时候凝视久经历史沧桑的路面,发现阳光的倒影跟着路面坑坑洼洼的,仿佛意欲把时间绊倒。不阅读什么似乎有悖于这样的好天气和手中的冰淇淋红茶,于是翻完了《挪威的森林》。

刚刚读完的时候,只被结局压抑着呼吸,并没有明显的体会。摘录了很多句子和段落,读来或幽默风趣或意味深长,但总觉得缺乏总结性的体会。又读了诸多其他人的感受,各种角度的理解纷繁多样,不同人的观点相反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围绕着这本书,时常讨论的主题是孤独,青春期的迷茫,以及生死。有人概括整本书的剧情是,让想生的人生,想死的人死。孤独和迷茫贯穿其中,包括每个角色的家庭、性格、经历,在生或死的两种倾向中撕扯着他们作出选择。在故事的一开头就死去的“我”(渡边)的好朋友木月,是一个明显向着“死”的方向下滑的人物(或者说书中没有透露他关乎“生”的挣扎)。而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直子,虽然向着“死”,但却因为渡边的出现短暂地留恋过“生”。最有可能在未来与渡边共度余生的女孩绿子,和他大学时代的好友永泽,则总是“生”的倾向占了上风。而主人公渡边,则是在“生”与“死”的徘徊踌躇之中,串起了这一系列性情迥异的人物。

至少从我阅读的评论和自己的感受看来,对于向着“死”的木月和直子,评价大致类似,或是分析他们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或是猜测死亡是二人的互相追随,诸如此类。而对于“生”,主流的观点是对乐观、坚强态度的欣赏,朝着“生”坚定的进发,大抵是成熟长大的标志。看到一段书评:“人们都曾经生活在过去和自我编织的壳中,当我们成长时,便感到痛苦,我们要像蝉蜕皮一样,把过去的、内心的种种恐惧和栅栏丢掉,不会任性,不会自闭,不惧怕去爱,不害怕被爱,感觉到别人的心,感觉到自己的心,不再使别人痛苦,不再使自己痛苦。”也有书评摘录了其他作家的语句:“人活着就是因为:他愿意活着。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不必再去追寻什么意义。”

即便如此,我对绿子这类人物总是无法产生欣赏和共鸣。一方面,过于积极的话语看起来总像是自我欺骗;另一方面,对于坚定朝向着“生”、认为“活着就是意义”的观点,我总是不能理解。人成为“生”无法选择,虽然这种无奈并不意味着就要走向“死”,但总归人生来就要被放在生与死的天平上挣扎,并且不能够选择。一心一意地感受着生,固然是一件被社会承认的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时觊觎着死,有时向往着生,在这样的摆动里直到被剥夺生的权利,总觉得并不能算作大逆不道。

最后摘录一段话(这段话倒是非常积极):

“而我必须使自己适应这种局面。当然也不是我坚强起来就能一切都迎刃而解,这我心里清楚。但不管怎样,我现在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士气,只有耐心等待她的康复。

喂,木月!我和你不同,我决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也很痛苦,但我也不轻松,不骗你。这也是你留下直子的死造成的!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永远十七、十八才好,但现在我不那样想。……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我,我已经20岁了!我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一段内心的阐述对我而言具有非常特别的力量。小说里“我”对木月的内心独白,因为对方永远不可能的回复,像是往深渊里投进石子,越是表面波澜不惊、了无痕迹,越能够在心灵的黑洞激发震撼人心的回响。

“变成大人”,是伴随着迷茫和孤独的青春年岁常见议题。不论“大人”拥有怎样不同的定义,“此外我别无选择”总是最真实的情况。或许有人会在大人和孩子之间挣扎一生,或许会乖乖束手就擒,但总归“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篇3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600字 篇4

这本书并不是标准意义的村上风格,抛开大家对这本“恋爱小说”或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争辩不谈,这本书却的的确确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人生中还是第一次,对书中许许多多的情节有着灵魂上思想上的剧烈震颤:这震颤来自迷茫,来自青春,来自爱情,来自友情,来自人类初始的欲望,来自对话,来自窗外的景色,来自玲子的吉他声,来自普通的事,来自放弃,来自振作,来自我自己。本来因为读后内心情感过于丰富且复杂,感觉难以表达清楚,并不想就此付诸语言,可躺在床上脑子里的情感波澜迟迟不能平息,是的,我的情感已经被这本书搅了个七荤八素。于是我想就此多多少少把脑中的思绪一个个剥离出来,希望不至于混乱无比。

书中最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绿子,这个让人不自觉轻松下来涌动着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短发女孩;这个经历丧父丧母却不像直子或木月抑或初美那样奔向死亡,而选择用更加坚强更加勇敢的姿态生下去的活泼女孩;这个希望能够完完全全任性一回的压抑女孩。我想我在心底里是佩服她的,难道绿子经历的痛苦与打击不比直子木月或初美大吗?可唯独她,却选择以生的姿态走下去。诚然,她也有过抱怨,有过情绪崩溃,可第二天,她又回到了山脚,继续向山顶推着圆滚滚的巨石。若问这样苦苦撑着有什么意义,想必问这句话也是毫无意义的吧。说到底,到底什么才有意义呢,无非立场不同罢了。可这种明知自己的弱小,却对此充耳不闻的乐观精神,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

绿子喜欢渡边,即使知道渡边爱的是直子,这也是令我佩服的。我们的情感是多么的微薄,容不得一点点付出得不到回报。可绿子喜欢渡边,那她就会用全部的力气全部的心去喜欢他,这种对自己喜欢的人的追求,不也是爱自己的表现吗?因为说到底,只有爱自己,我们才会坚持去爱我们爱的东西。可往往更多的时候,我们爱不上不爱我们的东西,所以不得不委屈自己,给自己一个似乎理所当然的借口——你爱她/他得不到回报,为什么要爱?如此,苦了自己,谁去爱你?当然,想必绿子是累的,非常非常累的,所以我对她也十分同情。我对一个死活也要活下去的乐天派十分同情,却对那些顶不住生活的打击或自己内心的打击活不下去的人提不起太多同情。这是否是因为我无情呢?我不知道。

说到同情,永泽最后对渡边说的“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这句话很残忍,却很实用。它帮助得知直子死讯后一个月颓废不振的渡边多少找到了勇敢下去的信念,可这句话,毕竟是空泛的,它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个最有旺盛生命力的,还是绿子,她的乐观从她的举止话语中不断地散发出,将渡边从死的漩涡中一点点拉回。

而渡边的年龄与我相近,他感受到的感受很多我也有过。包括在某些时候,会觉得十分孤独。诚然,朋友是有的,能够谈心的多少也还算有吧,可就是没有和你宛如契合物的人,我想也不会有人有吧。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你所有的需求,我们不过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朋友一起罢了。人说到底是孤独的。这孤独来自人的自主意识和思想,正是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完全相同的思想,所以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理解你。还好,在某些时候,某些人,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你,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光是这样想想便又觉得人不至于那么孤独。但我想,要是我们可以把自己也放入朋友当中去,那么,完全理解你的人便是有可能存在的,至少可以大部分理解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所以,我觉得不要骗自己,对自己要真诚,因为这是唯一可能可以完全理解你的存在。我们拥有自己,我们理解自己,我们其实不孤独。

书中的青春在以翻页为单位从我眼前飞速划过的同时,我的青春正在以飘忽不定时快时慢的速度从我身边浮现、溜走,这么想着,不觉感到一阵幸福。是啊,我的青春还稳稳妥妥地站在我的这边,我可以注意它也可以不去在意它,全凭我的喜好。我不去想,我的青春还有多久;我要想,我还青春。

感谢村上,感谢渡边,感谢书中的一切,我仿佛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边青春的味道,它可能不可口却让所有人都想再喝一杯。正常来说,人生仅此一杯,可是借助书本,我得以在现在细细品味我的青春续杯。想必我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在和我共饮这杯青春咖啡,不知,你的那杯,味道如何?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900字 篇5

听过村上春树有很久了,想读《挪威的森林》也很久了,评价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本书很村上春树”。也许读过,理解过才知道,什么是“村上春树”。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没读懂,很多地方都没有懂,可能是村上的笔法很细腻又很朦胧,男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话“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或许可以形容我的心情。这部青春爱情小说,最精彩的不是男女的爱情纠葛,而是别的东西,至于什么东西,我没法形容,暂且说是很“村上”的东西。

最初的三人行:渡边、木月、直子。木月是绝无仅有的朋友。他是孤独的,三人的相处里,他谈吐自若,好不潇洒。但除此之外他却无其他朋友,独自看书听音乐。这类人现实中还是有许多的,方有在自自我感觉安全的圈子里才可肆无忌惮地体验真正的自由和快乐。除此之外,处处设防,怕受伤。社会关系处理不好,亲人关系也处理不好。唯有与直子这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以及渡边这个谈得来的朋友相处时,才是活出自己的灵魂。是否人死前都会有一段时间回光返照呢?前一秒还与你谈笑风生地打桌球,转眼便自行了断在自家的车库。没有半句遗言。大抵总有他的原因,让他绝望到冰冷的原因。孤独培养出了抑郁,抑郁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个脆弱的人。他反复游行于自信与自卑两个端点。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显示自己的脆弱。反反复复地累了,心里的痛苦愈积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许死才是一种解脱。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两人行。渡边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边爱直子,很爱很爱。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他仍表示会等到她康复那天,然后一起生活。直子对渡边君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或许直子也曾试着,去和渡边在一起。但却迟迟摆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阴影。在没有真爱的基础上,只会对渡边不公平。直子在死前也回光返照过,她选择与玲子见面,选择烧毁渡边写给她的所有信以及与他的所有回忆。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疗时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实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与木月是与周边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两个人,他们互相依靠。渡边是把他们同外部世界连接的链条。他们尝试过融入外界,却是失败。但直子比木月坚强,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纠结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怜的人儿。

玲子在直子与渡边之间充当另一连接链条。在疗养院里,玲子是直子唯一难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历经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为她放得下。面对女学生的抹黑,她选择容忍,虽然心里也承担这巨大的压力。当承受的那发条断了,她果断地跟丈夫提出离婚。直子死后,她特意跑去找了渡边,奉劝他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幸福,成熟起来,与绿子共创未来。对于音乐,她是难得的才女。此外,她讲过一段话:“我已成为过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寿终正寝。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杀了,不复存在了。

绿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活泼调皮,也是孝顺的孩子。从朋友到恋人,她和渡边走过。明知渡边心中永远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么。但在渡边因思念直子而满腹心事时她也会调皮地吃醋:“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爱情是何等捉弄人呀!没在更早的时间遇上,于是成为不了他心中的“至爱”,却仍一心一意,愿他感受得到,愿他快乐。祈盼他有一天回过头来,可以对他说一声:“我一直都在呢。”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故事,也许是青春如此离奇,让这几个人物纠缠在一起。但是作为一个同样在青春的男性读者来说,我最想问“渡边最爱的到底是谁?”直子?绿子?我不知道。

直子死后,渡边开始了一个月漫无目的的旅行。爱的人与自己阴阳两隔了。在玲子的真心提醒后,他突然醒悟,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在等待,一直在等待。然而小说最后一段却耐人寻味。他打了电话给绿子。绿子用沉静的声音问道:“你现在在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

“我拿着话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在哪里也不是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在经历了那么多,如何再准确定位,如何再能看清前方的路,如何能看清心爱的人的脸?倘若过去过不去,未来还未来,而现在也突然间变得虚无缥缈呢?生活的寄托在哪里?

“一听《挪威的森林》这首曲子,我就时常悲哀到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篇6

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得以永存。很多人都会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我可以从这句话乃至这本书中真正体会到什么,而不是看起来如何或是浅尝辄止。

渡边彻,叙述了全部故事。木月,与直子青梅竹马,两人十分喜欢渡边。木月自身的性格常被人认为是傲慢,所以朋友方面,木月只有渡边,对他极其热情,顾虑周到,心思细腻到不想让任何一个在场的人(其实就是直子和渡边)被冷落,可以说木月有着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但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以至他在直子面前都很颓丧。然而,太在乎别人的人往往坚强给别人看,脆弱留给自己,他无故自杀了。一年后,每当周日来临,渡边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直子幽会。不是作为道德低下的男人,反而渡边带着怜惜爱恋直子的心情,他明白直子需要的不是他的安慰故不能大胆给予,大学生活中不咸不淡,可谓是在心里迷茫的“苦吟”。

偶然间,渡边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认识了所谓“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对书不屑一顾”的永泽,如果说木月是仅对直子和渡边君有领导魅力,那么永泽是有能力在众人之上迅速审时度势,让人迅速察觉“此人是非等闲之辈”,这两人在信心上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诺夫干的勾当。”永泽对于深深追求他的初美薄情得很,“我没有同任何人结婚的念头,这点对初美也说得明明白白,初美如果想同某人结婚也是可以的,我不干涉;要是不结婚而想等着我,那她就等。”初美割腕自杀,永泽给渡边写道“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令人不胜悲哀,甚至对我来说”渡边将信撕得粉碎,并以后不再和此人有往来。每人有其两面性,永泽那颗心既春风得意却又在阴暗的泥沼里苦苦挣扎。

绿子,和渡边在大学中遇到,家境艰难,母亲癌症死去,父亲和母亲一样得脑瘤,姐姐爱好坐在狂吼乱叫的车子上兜风,两人仅靠和亲戚经营的小气的“小林书店”度日,一手好厨艺,吉他唱歌不敢恭维,面对着附近的火灾,却坐在阳台上唱歌,“死了就死了呗!我们早已决定对未来的事来个不屑一顾!”没有温馨的家庭,得不到别人能得到的爱,就会对爱有独特的标准,“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上不值一提的,或者说非常无赖的事开始萌芽的。”

这书中,没有让人很崇拜的角色,有的只是我的影子。

对于只身独处的人来说,四月实在是不胜凄寂的季节,四月里,周围的人无不显得满面春风,人们脱去外套,在明媚的阳光下或聊天,或练习棒球,或卿卿我我,我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渡边在两次探望疗养院的直子(精神病),发觉直子可以回到现实世界了,可以与自己生活了,但却又得到病情急剧恶化,幻听很严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消息;同时面对着绿子真诚的爱情不能做出绿子心中的正确回应。浑浑噩噩,两处都难以摆平。

其实,这种境况随处可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行舟于湖面,既觉得蓝天迷人,又觉得湖光旖旎。倾心于某些人,再正常不过,只是随着世事长河流逝,留下的是一个或者无。

直子自尽,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解脱。对于渡边,不管直子是否在世,两人注定无果。渡边对直子只是一种责任,并且不能放弃这种责任。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绿子生性活泼,脑子灵活,渡边有缘与她一起共度余生,就像绿子说过的话“把人生当作饼干罐,饼干罐里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如果先一个劲儿条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事我就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这样,渡边继经历木月的永逝,又经历了一次伤痛。直子的死没有成为一个结点,而作为渡边的成长,再次延续了渡边的生命。

但是无论怎样的哲理,都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所带来的悲哀。那句话也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所谓成长,尽是如此。

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7

一向听人说起《挪威的森林》,但遗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买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块钱,这对我来说算贵了。毕竟是买一本小说看看,似乎没必要花这么多钱的。进入2001年后,不想该书版权由上译买走了,定价便宜了,译者也作了修改,并且装帧也十分不错。最终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价格,我最终买下了《挪》书的上译版。还没有看书,我就有种感觉——很值!

该书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的(咱是学生得上课、自习啦等等)。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经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我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齐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并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境,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一样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变态。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大和民族的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可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明白高校中不少学校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

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我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应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主角,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感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期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忙,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我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我: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欢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此刻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欢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欢乐岂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600字 篇8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临其境时,我是一点也不去留意那风景。

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

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他的一部分。

只有死去的人永远都是十七岁。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要真那么做的话,恐怕只会失望而已。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动规范(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爱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比方说,现在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丢下一切,跑去为我买!然后喘着气回来对我说:“阿绿!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会说:“哼!现在我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从窗子丢出去。我要的爱情是这样的。

对于某种人来说,爱情就是从一些很琐碎、无聊之初开始的。甚至不这样就无法开始。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活着,只需考虑怎样活下去就够了。年轻,对我们还年轻,和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一样经历着年轻,掩藏下的成长是迷惑,抑或是执着,只是彼此的方向不同。看了《挪威的森林》想了很多,可惜只是电影,距离小说还很远,就像此刻的心情还无法追及更远。同样有的迷惑,停滞在此处,此刻,缺少一种勇气。渡边一个成长的城堡,大的我们每个人在城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喜欢健谈,不是没有,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把一切的秘密关在心里,不会像木月,也没有勇气向海子那样去卧轨。只是年轻,心里不服气,和自己赌气。相信还有活着的执着。生活就像在寻找理由,看到别人身上的自己,自己身上的别人。最终把自己迷失,努力去反叛,年轻的火总是不那么稳定,喜欢迷路,喜欢犯重复的错,把一切成长打的遍体鳞伤,这或许是代价。就像剧中的渡边、直子、绿子,彼此的执着难逃三人的迷茫,人性恐怕就是那样了,最原始的状态,挪威的森林那片原始的森林,迷失,恐惧,追寻,逃离。他们的故事,发生,现在很难找了,世界如是说。每个人的心里有一片森林,草丛里躲着那些秘密,每个人,都在捉迷藏,想着出去,想着进来,彼此的世界,距离不远不近,来回摆渡,会迷失在这片森林,像木月、的直子,迷失在自己的路上。可能在路上他们会遇到某个人,想着对方会遇到,擦肩之后,谁也无法预料。

没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要真那么做的话,恐怕只会失望而已。很喜欢这句台词,说独白或许更好一些吧,至少还记得自己,这句话就像是独白,徜徉在心底。说的很对只是不想勉强,缺少一种面对的勇气,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可能是虚伪吧。但这很真实,只是想少受伤。然而一直活在独白中,谁又能解释最终的结局。或许还得抱着相遇的希望,活吧。

死,很沉重的话题,每个人可能在某一生的瞬间想到死,或者死去,这并不离奇,生的那刻,死也就随之而来了,一种延续,一种注定。可是死那样茫然,让人不知所措,十七岁的木月自杀了,二十二岁的直子也自杀了,结局留给了我们。原来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病,有一天会要我们的命。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动规范。自由很热,全世界都在叫嚣自由,说要实现自由的理想,对未得到的东西永远这么狂热,而不得知它的可怕。总是这样贪婪,成风,成雨。这样就迷失了自己的原本,想着那些不得的理想,活在一片自掘的坟墓里。全然不知,忘记了那些禁忌,把该做的扔了。自己也浑然不觉,很可笑,也很自卑。看看现实自己就不见了。所以我们需要冷静,需要一条绳子,来约束。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的那些偶尔的不正常的想法,自己可能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村上春树告诉我了这个秘密,我还很正常。生活在社会中,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知道自己的心,却还是无法避免外表的异化。保持本性,在这个社会真的需要代价。能做只是去面对现实的时候还有一种敬畏和勇气。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留有余地,对别人的,更是对自己的。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村上春树在那里不远不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