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

在寒假我抽空读了《秘密》这本书,作者朗达〃拜恩没有像以往的励志书那样,过多拿钱、拿成功来刺激人们,强调的反而是心灵的感受。很明显,它属于心灵励志书。

回想起作者关于《秘密》的发现,可以说也是一种传奇和宿命。澳大利亚作者朗达。拜恩在叙述他发现秘密的过程时说:“一年前,我周遭的生活崩溃了。工作得筋疲力尽,父亲突然去世,和同事、亲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也是一团糟。然而当时我却不知道,就在这沮丧绝望之中,竟伴随着最棒的恩赐。我瞧见一个伟大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在女儿海莉给我的一本百年古书中,我发现了它。”

朗达。拜恩发现的秘密,就是吸引力的原则。吸引力原则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人的天人相应说,但是更加通俗和世俗,是让每个人都美好、快乐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让每个人跟宇宙和谐相处,释放自己的思想、善意和能量,实现梦想。

这些秘密,亘古以来存在于各种口述的历史、文学、宗教与哲学之中,也藏在人与世界的各个互动层面,每个人自身都存在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她还发现,许多当今的佼佼者早已了解并运用此秘密。因此,她不禁疑问:“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呢?”于是,她组织了一个团队披露这个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与人们分享获得健康、财富和幸福的秘诀,开发人们潜在的能量。

我认为,《秘密》的成功独特之处,作者把“吸引力法则”加上了“心灵快乐”的处世哲学,并融入到个人创富的历程。她指出,如果能够设想、假装自己已经十分富足,事情都朝好的方向拓展,心灵就会得到快乐的感受。去要求、去相信,然后感谢自己已经得到的,会让我们莫名地得到动力,宇宙会迅速回复我们的要求,给我们“心想事成”的果实。

我记得毕淑敏曾经说过,事关心灵和幸福,只要去了解并实践它,心想事成就不再只是一句祝福,必将变成触手可及的精彩现实。所以,《秘密》并不神秘,应该能为普通大众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信心和力量。它能在我们的成功道路上,为我们引领方向,给自己一个机会,给未来一次洗礼,让我们的人生绽放更多光彩。

阅读《秘密》时,我感到人生最大的问题,是逃避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要改变你的状况,首先必须改变你的想法”,做到如此,相信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而《秘密》的价值就在于总结、概括、阐明了那些经验和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生的作用,并以可信的例子说服我们重视它们。

归结起来,书中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吸引力法则。通俗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拥有这种东西的渴望,以及显示已经拥有这些东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由书中我想到听过的两个故事

一、求雨的故事

一个村庄长年干旱,他们请来了一位求雨法师帮他们求雨。到了求雨那一天,现场挤满了人。法师在开始求雨之前问村民们:你们相信我能求到雨吗?村民们齐声答道:相信。法师又问了一遍:你们相信我能求到雨吗?村民们仍然齐声答道:相信。当法师第三次重复同样的问题时,村民们有些不耐烦了,说:当然相信了,要不然花那么多钱请你来干什么?可是法师反问了一句,村民们顿时哑口无言了。你猜法师反问了一句什么呢?

原来法师问:为什么你们都没有带伞呢是?

二、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像往常一样来到寺庙里和佛印和尚谈经论道。年少气盛的苏东坡一直想占有绝对的上风,他想了一个问题,就开口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呢?”佛印笑咪咪地回答:像一尊佛。苏东坡相当满意地点了点头。佛印反问道:敢问老纳在你心中又像什么呢?苏东坡停顿片刻,凑近佛印耳边说:像一坨屎。还没等佛印回过神来,苏东坡就大笑着拂袖而去。

回到家,苏东坡自鸣得意地向苏小妹炫耀自己刚才的胜利,冰雪聪明的苏小妹听完后就忍不住掩口大笑起来:哥,你输得太惨了。苏东坡不免有些纳闷,问为什么?小妹说:在佛界的阐释是:你自己是什么,你看到的所有事物就是什么?明白了吧?苏东坡马上羞得满脸通红。

这两个故事都印证了一个道理:你是否真的在渴望你想要的事物,并且你是否真的相信你能拥有。自身就好比一个信号发射台,你对某件事情的执着程度就象对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只有这种电磁波足够强,才能够把你想拥有的东西吸引到你身边来。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倒霉蛋,那你就不可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反而会把更多的倒霉事吸引到你身边来。如果你总是抱怨生活,去想那些不如意的,消极的东西,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糟糕。如果你能调整心态,总是想着你要拥有的东西,而且表现出你已经拥有的样子,那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现阶段《秘密》这本书全球畅销,我觉得与全球金融风暴以及经济危机的来临关系密切。我一直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危机。危机是现实存在的,很多时候,危机也是一种机会。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是因为乱世为英雄提供了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机会。因此危机对于那些有准备的心灵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展宏图的机会呢?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心灵、智慧、知识、能量是不是已经做好了超越自我、利用危机的准备。

各种灾难刺激人们停下来,反思潜伏在宇宙中的哲理,关注心灵带给人生的奥妙。此时,生活再不是一味浮躁地往前冲,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其实,《秘密》的根本,就是面对任何逆境,永不言败,因为有希望远比悲惨过日子好。

如果用一种时尚的观念来诠释《秘密》,《秘密》就是我们的心灵瑜珈师,令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柔软生动起来。

《秘密》告诉我们:我们每个愿望都藏在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向宇宙下定单的人,当我们向宇宙下好定单,我们就能接受到来自宇宙的馈赠。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有枯竭的时候,而宇宙却无边无际、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需要的一切。

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我们抵御人生和事业低谷的秘密。从开始阅读这本叫做《秘密》的书的时刻起,我的生活就开始改变了——因为我掌握了吸引力的法则,我将吸引一切善意、友好和爱,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起来!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2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3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人类之父”,仅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童年的秘密》一书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欢乐、社会性发展等,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著作。经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应加强对孩子的理解。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成人为儿童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甚至为了儿童的成长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能够发展的很好,因为成人只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来认为儿童应当怎样发展,怎样发展会更好()。这样成人就使儿童用“自我的身体,别人的大脑”在发展,而并非是儿童利用自我的身体和自我的大脑并辅之成人的帮忙来发展。

其次,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成人总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显然缺乏尊重。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本事只能理解,但长期以往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成人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孩子会自我沉迷于一些完全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觉得浪费时间,最终完全由家长代劳,勒杀了孩子探索发现的兴趣。

第三,应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会驱使着儿童不断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解的兴趣,家长不应当限制儿童感知的范围和自由选择,而是尽可能的多为其供给发展环境,以满足儿童的自由选择,这样儿童就会获得更多的感兴趣的事物,儿童经过对一个个感兴趣的事物不断地重复练习,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发展供给更多的可能空间。

最终,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我的孩子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劳作、操心费力,但换不回孩子的理解响应,甚至往往孩子对此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孩子的爱过于武断、过于包办、过于专制。对孩子,爱是立场,但爱更需要智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4

上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中学阶段,觉得所谓教育就是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考个好大学就是最终得目标,大学得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测,丰富多彩得,大学之前都是些小儿科。而且中学之前,更是觉得自己没受过什么教育,一路就这么玩过来得。

直到今天,读了蒙台梭利《童年得秘密》,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乃至刚刚来到世界得那一刻起,教育就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得成长,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在得自己。其实童年时期得教育,相比与成年人得教育,更加是一个复杂得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得是知识上得增长,科学知识得复杂并不代表教学过程得复杂;而童年时期得教育相比与成年时期,知识层面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更重要得是对一个人性格得塑造、影响与思维上得开发。

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得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得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得早期就形成得。”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得原理,也许在儿童时期得某种小得刺激,就完全改变了这个人得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后天形成得精神病抑郁症甚至最早会在儿童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得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得,却又不善于以成年人得方式表达自己得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得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得行为作出不合适得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得工作还存在有一个明显得差异。那就是儿童并不寻求获利或是帮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个层面,记得在我们小学得教育中,“自己得事情自己做”仍然记忆犹新,这样得一句话就好像暗示了儿童是懒惰得,没有主动能力得一样。我认为这样得教育是不对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拥有一种趋动力,它不同于成年人得趋动力。成年人总是为了某些外在得目得而行动,这种目得要求他奋发努力和艰苦牺牲。是得,儿童时期得活跃,或者说“调皮”都是发源于内心得,这是儿童“工作”得动力,然而成年人并不了解,也没有做到很好得对儿童进行引导,反而更加误解了儿童。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这个秘密,他们对儿童得工作得理解就永远不可能比过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在儿童工作得范围设置障碍,认为休息将是他适宜得生长得最大帮助。成年人为儿童做每件事,而不让儿童按他所应该遵循得规律活动。成年人感兴趣于花费最少得精力和节省时间。由于成年人更有经验和更敏捷,他们就试图给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车带着他们到处转。重新整理儿童得房间而不让儿童插手。

儿童得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得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得书,让我收获了很多,每天学习物理学得我,突然有一种想去研究儿童教育得冲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成年人多一点留心,认真得揣摩儿童得成长过程,总会探索出最好得儿童教育方式。这样我们人类在儿童时期得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不知不觉中,当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就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贴近与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社会得文明也会向着更加自然与和谐得方向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5

童年的世界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童年的世界里也有许多秘密。当我读完《童年的秘密》第一部分,就了解了其中的秘密。未读这本书之前,对于童年的世界,我只是一知半解也就是解不开其中的谜。阅读了第一部分,透彻理解了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个敏感期。由此深切体会到姐姐带外甥到娘家时,小外甥为什么总是哭闹,那就是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的适应过程。揭开可儿童具有两重秩序的秘密(即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自己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个是内部的,这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可称之为“内部定向”。),对于将来当妈妈的我,大有帮助,懂得儿童经常哭闹会受到秩序的影响,不去埋没儿童的两重秩序。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6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许是从事教育的关系,经常会与朋友讨论关于教育对人的影响。我有个朋友,曾经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现状。她说,周围的人一般认为她很要强,追求进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无目标”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工作的时候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实际只是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为从小母亲就是这样教导她,从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设计了母亲自认为的正确成长路线来“帮助她”成长,母亲的评价于是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长大以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就成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觉”。这样的她,虽然别人眼里很幸福,但事实上,心里经常有的是对自己的不确定感,所以并不快乐。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7

题记:“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小儿7岁,已是梅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看到了蒙台梭利所描述的很多各种情况下的儿童形象,我的感觉是作者很肯定的认同:儿童不仅是个生物体,更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要尊重孩子的心灵,而不是更注重分数。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力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由此联想到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所为有多少与此书所著相吻合呢?对比起来,似乎不多。

因为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师,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曾想到“输在起跑线上”,多年的教育告诉我所谓起跑线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孩子的兴趣、心理爱好不健全,即再多的超前教育也有落后的一天,因而我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发现孩子培养孩子。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时至今日,他没有上过一天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班——他不想我也不愿意。虽然成绩在班级只是中等,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差。因为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喜欢的活动上,陪他玩,激发他在玩中体验成功、在玩中学习。我看到的是他每天快乐的笑脸,每天回来看到他的笑容,听到他高兴的介绍在学校发生的故事,积极的要求下去锻炼,我觉得孩子就是应该这样享受生活,学习很重要,学习成绩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是在我强迫下被动的去学,即使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又如何呢,经验告诉我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分数不会长久。

想当初才开始学习跳绳时,总是跳不好,虽然我心里很着急,特别是看着别的小朋友跳得很好的时候更着急,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在脸上,没有拿他与别的小朋友比较,而是从心理上去疏导他,如果你愿意,成功离你不远,如果你不愿意,再努力也没有用,当他一次一次主动要求我陪他练习跳绳的时候,我就知道成功不远了,慢慢在旁边看,一次次示范给他看,在他有兴趣的时候让他观察大孩子跳,终于自己逐步感悟,一天一天的进步了,最后体育测试回来他很兴奋的告诉我:爸爸,我跳绳跳了全班第一。在这时候我鼓励他的同时帮助他回顾了自己几个月来跳绳的经历,帮助他总结出自己成功的秘密。自己有兴趣,自己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够成功。在高兴之余,儿子很激动的告诉我他下一步的目标:期末考试的成绩,要像跳绳一样努力成为全班第一。

说实话我并不真正在意他当下的成绩,我更关注他自己的主张,无论是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知识的独特见解,还是对自己如何努力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要做到的是尽可能配合他,帮助他体验成功,从而帮助他竖立起我能行的自信,使他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要实现在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虽然做到很难,但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童年的秘密》一书中种种注意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与孩子平等交流,适时引导,那么成功就会不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读书心得 篇8

吴红兰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童年的秘密》,读完此书,使自己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得自己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并使得自己原有知识架构中的错误的观念及错误的知识建构,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把小孩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理解儿童,他们经常要求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事,却不管儿童到底想不想做。成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把儿童当作没有思想的肉体,认为儿童什么也不懂,自己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该做什么,而且认为儿童根本不应该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其实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成人根本不了解儿童。蒙台梭利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在现今21世纪,儿童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更是儿童的世纪。而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首先,我们应该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儿童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是不易的。他来到这个世上必须经过受精卵、胚胎发育、出生等过程,在这发育的过程中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否则出生后将不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当婴儿出生时,其必须经过剧烈的挣扎,随后我们才能听到一种颤抖的声音,以前从未听到过,因为它来自一个以前从未运动过的喉咙,随之激动、喜悦之情也瞬间挂上了父母的面孔,因为我们都知道婴儿来到这个世上是不易的。随着儿童的成长,由于他们身体,智力等各方面发育都不及成人,他们会经常受到外界的侵扰,如患病等,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也是不易的。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巨大的痛苦。胎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态环境中长大的,当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与之前环境完全相反世界上时充满的只是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和理解他的这种痛苦,我们只知道他是活的,一个可爱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当儿童长大时,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及我们成人,在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事情会难倒他们,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能做到就给他们以不屑。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心。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难道儿童没有经受过痛苦吗?当新生儿到这个世上时,医生仅把一种毫无表情的目光投向这个新生儿,看他是否是活的;父母会用一种温情的和兴奋的目光凝视着他,用自我满足的心情欢迎他的到来;其他等待着新生儿诞生的人急切地欣赏他,赞美他,抚摸他。却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新生儿是受过痛苦的,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好好地休息一下。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在社会中是弱者,通常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喜爱和同情,我们又何时真真正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了解过他们呢?我们为儿童着想并不仅仅是用儿化的声音和他们说话,也不仅仅是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我们应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 ()从个人的角度看,无论从什么方面,我们都清楚,我们都是热爱儿童的,只是我们爱他们的方式错了。真正的爱其实就是理解,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会包容他的缺点,既然我们爱儿童,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点,爱他们的缺点。即使是成人,也是有很多缺点的,更何况说儿童呢?儿童们通常犯了错也不知道错了,而我们却会认为这是低级错误,怒气冲天地对他们加以责打,责打后又有什么作用呢?这种行为最大的作用只是发泄了我们自己的愤怒而已,我们无耻地把儿童当成了我们发泄的。工具,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只会使一个儿童留下心理阴影,更怕面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情而已。我们口口声声都会说自己有多爱多爱儿童,但到底有没有想过,我们爱的方式是错的呢?很多成人都会说当小孩大了就会明白自己对他的爱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儿童成年后依然无法理解成人的行为呢?或许有的成人用这种爱使某个儿童获得了成就,就说自己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正确的,或许这个儿童接受其他方式的爱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在很多时候儿童是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我们要加以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是错的,有什么后果,以后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但很多成人并不是这样做,他们却期望儿童事事都做的是对的。记得我小时候犯了错误我父亲就责骂我:“怎么什么都要教呀!”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儿童,认为儿童和我们是一样的,犯了错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知道儿童根本不懂这些,还需要我们去教。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为什么儿童犯错我们要这样惩罚呢?就算儿童再三犯错,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是不能和我们比的,他们的记忆,思维都不及我们,我们应有耐心。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但我们一定要问心无愧,我们要知道这时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未来,我们是在真真正正地在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为了发泄我们自己个人对他们的不满。否则用错误的方式去爱他们反而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还不如不爱。要掌握正确爱他们的方式就要先理解他们,从他们的思想、利益出发来与他们进行朋友而不是长辈间的交流,从而在他们不会的事情上对他们加以指导,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继承者,我们有很多未完成的事都需要他们替我们去完成,我们需要理解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比我们更有成就的人。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确应该去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是在生活中说几句关爱儿童,在节日中制定儿童节,对幼儿园、小学多一些照顾而已,难道我们真正做到了关心儿童吗?当我们面对儿童时,我们会忘记他们是儿童,需要我们的关心。如在公共汽车上碰到儿童,我们作为成人会为他们让座吗?而教科书上常写的都是要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当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给老奶奶让座时,我感到无地自容,我觉得我们对下一代有点欺骗的色彩,让他们懂得了良好的品德,而我们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没有资格教他们。要做到关爱儿童必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必须有这个意识,关爱儿童,人人有责,因为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国家的孩子。

综上所述,无论从儿童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热爱儿童,关心儿童,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如果知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胡乱地去爱他们,那并不是真正的爱,并不能促进一个儿童良好地发展。要用真正的爱去对待他们,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9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耳聋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利益的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篇10

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了解的,并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可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所以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明白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十分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教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此刻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能够。可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向持续到第二年。”

一向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我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到达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能够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忙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经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教师才应当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构成他的行为习惯,可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我的活动到达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当读一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