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是大学问家孔子也不一定能有准确的答案,小朋友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两小儿辩日原文优秀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注释:
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同“谓”,说。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同“谓”,说。
及其日中如探汤:其,它(太阳)
之(本文所有):连词不译
作者介绍: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独 尊儒术,罢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 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_列子_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_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孔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一:
相信大家都读过《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吧,读后是不是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吧。今天我就借这次机会告诉你们我的理解吧!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些好奇心会驱赶着我们,使我们发现一个接一个的事情真理。如:牛顿因为好奇心发现了地心引力等。虽然文中的两个孩子在争论太阳是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上没能找出事情的真理,但是,我还是敬佩他们的善于观察能力,说话有理有据,独立思考事情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也对孔子这位春秋末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肃然起敬,因为,他在那时是众所皆知的,只用随口一说,就可以让两个小孩知道谁对谁错,可以不让小孩说到:“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也不过于此!”可他却恰恰相反,自己不知道也就不说。
每次读到这我都会想:为什么他不像其他一些名人一样,用一些手段来掩饰自己的不足,维护自己的名声呢?后来,读的次数多了,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事要实事求是。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要注意客观科学的分析事情。说话要想有理有据就要善于观察这就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二:
此文讲的是孔子东游时的见闻,相信大部分人都读过这篇短小富有哲学意义的文言文。
我认为,除却文章字面上的所要表达的意义------孔子博学而谦逊,且善于向人发问以消除自己的短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之外,文章还深刻地揭发了另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万事皆有两面性。
一个孩童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远,日落时近;另一个则认为日出时太阳距人近,而日落时远。两个人观点不同,理由却相对充分 ,在这种情况下,谁对谁错,都是很难加以分辨的,而此时,因为被人夸赞博学而不得不作答的孔子,有两条路可走。其一:详细地思考并依据两人之一的答案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表示自己的无力,从而脱身。显然孔子选得是第二条,这便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为何?
因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太阳的距离就和天的高度一样,不可能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若孔子作答了,可能当时会被小童们盲目崇拜,但日后被人加以考证,错误的可能性实在太大, 人们心中多少也会留下一丝丝的嘲讽,只是因他是“千古圣人”而不好表达罢了。
孔子应该是发觉了回答这个问题会带来的影响,于是便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不懂装懂,强行逞一时口舌之快,这不正说明了他身为“孔圣人”的`高瞻远瞩,想得全面透彻,且不滥充数,不懂装懂的魄力所在么?不是正应了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名言么?
所以,我以为,为人处事,我们要多学习孔子的实而不骄纵的做法,不因一时的脸面而得小失大,应多想多观察,老实而不木讷,被人询问时,知道便老实作答,不知道就放下脸面,说出实情,这样的人,丢了一时的骄傲,却能换来谦谦君子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