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老师的诗句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键词:写景类古诗词 翻译字词 想象留白 工笔细描
“赵老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下课的时候一位五年级的孩子这样问。我一时语塞,答应她下一次习作课再与大家交流这个问题。
当下的习作教学,重在创设情境,加深体验,鼓励学生用文字顺畅表达,缺乏必要的写作技术指导,却又不断要求学生“文章要写得具体”,这是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
“写具体”就是进行“细节描写”,将事物放大,将动作解剖,将画面定格。这个指导是连续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为此,我以“写景类古诗词”为切入口,逐层挖掘其潜藏的习作资源,站在古诗词教学的立场,从整体到局部,从粗犷到精致,吐故纳新,渐进递升。因为写景类古诗词包藏着具有美学内涵的景物意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多为表达诗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教师若能有效引导,就能为孩子们指点迷津,将“生动、具体”的路拓得更宽。
下面就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写景类古诗词,渐进式指导细节描写。
一、字词句,精雕细琢巧翻译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然后用现代语言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描写等方式逐句翻译,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我让孩子们翻译全诗,这如同“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我们古诗词学习指明方向,也为习作训练作铺垫。不必强求孩子写得多么精彩,只要能将诗词大意写通顺即可。事实上,孩子们翻译速度快,准确度高,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的习作教学。为了打破这一界限,我择取适合精细描述的诗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翻译。
师:读着这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 的 来回答,尽量把景物描述得生动、具体。
生1:我看见了矮矮的草房子,低低的屋檐,还有绿色的青草,流动的小溪。
师:这是一座矮矮的草房子,屋檐很低很低。你能把这座房子再描述得细一点吗?比如它的墙,它的窗……
生1:房子的顶上铺着厚厚的稻草,有几根顺着屋檐快要落到地上了。
生2:茅屋的墙是用黄泥巴糊上去的,日晒雨淋之后已是斑斑驳驳了。
生3:袅袅炊烟越飘越远,越来越淡……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描述的句子串联起来,就是一段非常美的描写茅屋的文字。
我以“茅檐低小”为范例,一步步引领孩子们进行有效的精致翻译,为之后“溪上青青草”放归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规则。一堂课下来,我们就欣赏到了翻译得如此美丽的画面:“小小的茅舍,低低的屋檐。不远处,波光粼粼,溪水潺潺。一阵风吹来,满池的荷花、荷叶随风起舞,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随风起舞的,还有小溪两岸的那些青草,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发亮,绿得精神,绿得生气勃勃。”学生既把握了诗意,又丰富了语言。
二、留白处,浓墨重彩显意境
古诗词,尤其是写景类古诗词构思精巧,留白处耐人寻味。所谓“留白”可以是古诗词中最灵动、最耐人寻味的那一个字或词,即“词眼”或“诗眼”,也可以是时空、画面的空缺。我们从“留白”处入手,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用语言文字重现隐在字里行间的意境美。
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为例,一“醉”一“媚”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可谓全词之“眼”。他们因何而醉?也许是三杯两盏淡酒下肚,也许是醉于这青山绿水间,又也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吧!一个“醉”字,使“相媚好”全然没了讨好、谄媚之意,满是温暖、温馨与温情。我就以“醉”为写作契机,引导如下:
师:猜一猜,这对老夫妻为什么会醉?
生1:因为喝了点酒。
生2:大概是陶醉在这美丽景色中了。
师:是啊,三杯两盏淡酒,再加上这如画景色,酒不醉人人自醉啊。那么此时这对微醉的老夫妻说的话跟平时会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3:平时说话可能比较正经,现在微醉了就会开一些玩笑。
生4:赞美对方,说“我爱你”。
……
师:说了这么多,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话题很轻松,他们的感情很融洽。那么请你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吧。
下面是两位孩子写的片段:
片段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不断捋着胡子,笑意盈盈地坐在茅屋前的空地上晒太阳。身边是一位同样白发苍苍的和蔼的老婆婆,她正忙着给老翁倒茶。老婆婆一边倒茶一边说:“老头子啊,你也辛苦一辈子了,这余下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啦!”老翁笑着回答:“你也一样啊。因为你勤俭持家,我们父子几个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穿着干净如新的衣服……”老婆婆竟羞涩得像个小女孩似的低下了头,老翁索性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钱烨颖)
这段话里一翁一媪相互夸赞,惺惺相惜,温暖动人。这话语间真的满是“醉”意。若是平常,定是说不出如此这般的吧。
片段二:翁:老太婆,你看啊,景色多美啊。山风习习,荷香阵阵,溪流潺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呀。
媪:是呀,这日子太太平平的,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好看。
翁:老大去干吗了?
媪:你没看见吗?他一吃完饭就扛着锄头去地里除草了。这个时候大概已经快要回来了。老二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呢,昨天我只不过说了一句“笼子破了”,没想到他就记在心里了。
翁:我们可以享福啦。功劳全在你啊,都是你生的啊!哎,老三呢?还在那边采莲蓬吗?
媪:是啊,在溪边呆了快一天了。那些莲蓬都快要被他采光咯,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翁:放心,老三还小呢,总有一天会跟两个哥哥一样懂事的。
老翁、老媪:哈哈……(林志健)
这片段二完全采用了对话描写,将两位老人的心境刻画得非常生动,也将词的下阕内容放进了对话之中,收放之间文思汩汩而流。
可见古诗词的留白艺术给了我们想象的无限可能,也丰富了我们习作练笔的形式。教师一定要深入品评诗歌,找准切入口,带领孩子渐入一片习作的“世外桃源”。
三、选意象,工笔细描渐灵动
写景类古诗词包容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需要教师筛选出最具诗情画意,最能抒发作者心情的那一个,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品读意象,丰满意象,融入意象,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清平乐・村居》短短四十六个字意象有八、九个之多,其中“小儿”无疑是词人情有独钟的,“小儿”身上流淌着天真、童趣,可以成为工笔细描的对象。为此,我围绕“卧剥”一词让学生想象“小儿”手脚的一连串动作,想象他的表情、心情,还有身边的景物等,用详细的语言将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孩童描绘出来。
例如:大儿子正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田里忙着,真像一个男子汉!二儿子呢,也很努力,正坐在一条小木椅上,飞快地编着鸡笼,他的身边是一群叽叽喳喳满地跑的毛绒小鸡。小儿子最有趣啦!他看上去只有六七岁,两个小小的酒窝嵌在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别提有多可爱。嘿,他现在正趴在溪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忙得不亦乐乎呢!咦,在干吗?噢,原来在摘莲蓬。只见他伸出胖乎乎的稚嫩的小手,抓住莲蓬轻轻一拉,哈哈,饱满的莲蓬就到手啦!他一跃而起,摇头晃脑地唱起歌来,还把两只光溜溜的小脚丫放进小溪里,哗啦哗啦地拍打着水面,还时不时扔几颗莲子到嘴里,好不惬意!――翁国强
这段话将重点放在小儿子的动作、神态上,将一个调皮、天真的小孩子形象生动刻画出来。
同为写景的《渔歌子》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习作训练。让孩子们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把这些景物展现出来,用自己的话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然后选择最能表达词人内心世界的意象――渔翁,引导想象他的装束打扮、神情动作,以及斜风细雨依旧不归的原因、心情等等,将渔翁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这样一来,诗歌内涵理解了,语言训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细节刻画,在理解感悟古诗词与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四、写故事,陶陶然乐在其中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一定会有疑问:写景类古诗词怎么跟故事扯上边呢?
所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志”、“情”都是从对景与物的独有感受而来。我们试图把诗人的“志”、“情”让学生悦纳、内化,联系生活书写成文,也可以引导从诗词中提炼关键词,链接当下,链接生活,落笔成文。
《清平乐・村居》展现的是一户普通农家的生活小镜头,“温馨”、“温情”就是这首词的关键词。教师可用谈话的方式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拥有过的温馨画面,也许是晚饭后一家人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地看电视、说笑话,也许是父母眼角的一抹皱纹,又也许只是爸爸站在楼道里抽烟的背影……学生在回忆述说中重温记忆,也增强了捕捉瞬间的意识。如此这般交流之后,用笔记录下来,写出细节,写出感受。因为有了前面逐层递进的细节描写的指导,孩子们都了然于胸了,自然而然就写出了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5-239.
【关键词】唐诗宋词 创作理论 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91-01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唐诗宋词》是新课程改革教材的选修课本,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和高中的语文教师,探析唐诗宋词教学很有必要。
一 管中窥豹,了解理论
在唐诗宋词中常见的理论是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和脚本理论。
角色/背景分离理论的运用制造出了一些偏离常规语言的效果,角色总是更加引人注目、更加突出。在心理学研究中,角色更容易被审美和感知、更容易被释义、更容易被记住和鉴别。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的时候,经常会把这个物体和周边的环境区分开,而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特定物体上。如王维的《渭川田家》,在诗的前四句中,诗人重点描述了渭川田家几个特定的生活场景:田夫荷锄、蚕眠桑叶、雉雊麦苗、野老倚杖、牛羊归来、夕阳残照。在“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前半句中,“墟落”是背景,而“斜光”则是角色,在后半句中,穷巷是背景,而牛羊是角色,穷巷和斜光照射的墟落构成了牛羊归来的背景;在“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中,荆扉是背景,而野老是角色。如果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前一句构成了第二句的背景。在第三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的前半句中,麦苗是背景,野鸡是角色;在后半句中,桑叶是背景,春眠的蚕是角色;而整句中,在桑叶上春眠的蚕是背景,在麦地中啼叫的野鸡是角色。第四句“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中,重点是田夫这个角色,前面的描述都是为这个角色服务的,前面的描述部分构成了农夫这个角色的背景。在这里,王维犹如一个摄影师,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渭川田家傍晚时的近景和远景,形成了整体描述和特写相互结合的诗词风格。
脚本理论是对那些反复和经常出现的,按照事件顺序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知识结构。当我们在对一个语言进行理解时,经常会使脑子不自觉地去和相关脚本做比较,以此来弥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唐诗宋词与女性文化”、“关于‘愁’的诗词研究”、“酒·中国古代文学·失意文人”及“才子佳人”等中常有脚本理论运用。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柳永的这首传世名作中,上阕主要是对情人洒泪分别、日暮时分、清秋时节等场景进行描述,下半阕则是对未来的相思进行的一种叙述。在这首词里,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分离,因为读者对他们的相识、一见钟情、相爱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整体认识,而不必再花费太多的笔墨去描述他们的相爱经历,重点放在了对他们分别时的凄惨情境进行的描述,犹如强光灯的照射,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感触,之前的步骤和之后的步骤则都变成了背景,映衬出这个步骤的重点。如果读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凄美爱情故事整体步骤的话,则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才能乐于接受,在诗词鉴赏课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境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三 感受意境,仔细品味
意境是解读诗歌不可或缺的钥匙,也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与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情景互映。例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续用九个名词,写出了九种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枯树兀立山野,藤蔓缠绕着枯树,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漂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瘦”等词恰到好处的运用,渲染出游子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抑郁痛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交融一体。
总之,唐诗宋词的教学更致力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她有着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再加上我们长期的刻苦钻研,精心嫁接剪裁,我们不仅是有条件而且是必须让这选栽的花儿开得别样红艳。
参考文献
[1]钱士宽。唐诗宋词选修教学策略例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1(13)
教学目标:
1、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精读悟境,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
作者情感。
重难点:
分小组合作交流诗意。背诵古诗,描绘诗中美景。
一、
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放音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导入,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诗呢?
板书:《望洞庭》
评:在《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刘一祯歌声的烘托下,开篇给人一种震撼力。
二、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诗意。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检查自学。(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学生边读边画节奏。
师评:同学们一个个是学习的能手,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
2、
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师:接下来,分小组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评:同学们交流得很充分,合作学习快乐多。展示小组风采的时刻到了哪一组先来?汇报交流诗意。
评:安排同学合作学习,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展示实物。
4、
这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出来?a、指名吟诵、齐诵、背诵,说意境。
b、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意境吗?
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相机激起了学生饱览秀丽风光的欲望。老师放飞了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诗的魅力,因此才能够千古流传,根据古诗意思画一画美丽的洞庭湖吧!会跳舞的跟着节奏自编自舞吧!
评: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精读悟境”这一要点。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