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诗句古诗最新2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冬至诗句古诗最新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至诗句古诗范文 篇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荆轲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起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发感慨营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偶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骆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已不复存在,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听到古代英雄悲凉激越的告别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其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日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选自《唐诗名篇赏析》,有删改)

读后一思

1.荆轲自古至今为人传诵,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

冬至诗句古诗范文 篇2

人在国外,有时会遇到一些爱国青年称之为“感情被伤害了”的事情。很多年前,大陆和台湾接触尚不多时,曾有一位朋友告诉笔者:台湾同学问他,大陆学生是否学古文古诗,气得他简述了一遍从《诗经》到《红楼梦》的名著清单。他问笔者是否有类似遭遇。本人想了一下,不记得有。其原因,还是举个例子说明。有些台湾同学可能对鲁迅有看法。如果你大叫“鲁爷就是好,你们小湾湾懂个屁”,自然就强化了别人的负面印象。如果仅是笑笑,淡淡说一句“鲁迅文章在”,对方要是个有文化的,马上知道这里暗用了唐代大儒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下面两句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不用说出来,对方也能听懂意思。他以后决不会问:你们是否也学古文古诗?

孔老夫子曾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学了诗,有时你甚至不必言,至少不必多言,就已经把意思传达出去了。哪怕是反驳的话,对方听了也不会生气,或许还觉得你挺有水平的。

上古之世,学诗不学诗,甚至是判断算不算中国人的依据。韩愈《原道》一文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哪怕你与周天子同宗并封为诸侯,如果不懂中国的诗书礼乐,举动像个“夷”,就当你是外国人。而“夷”人如果 www.gaokaobaba.com 深谙诗书礼乐,就按中国的礼节当中国人接待。

改革开放后东风西渐,美国人拣起了我们扔掉的传统。

美国诗人学院从1996年起,将每年的四月定为“全民诗歌月”,让诗歌来抚慰冬眠与春萌间的心灵。美国诗人卡尔・桑德伯格(1878-1967)曾说,“诗是一头海兽的记录,他生活在陆地,却想飞上天空”。笔者的理解,诗就是古人说的“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明明活不到一百岁,却非要去怀想那些永恒的感情。诗与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抵触隔阂,却也因此获得了时间之外的一种永恒。要接近这一永恒,需要强大的心理能量。而诗歌中凝聚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感情精华,从这一精华中吸取了足够的能量,就能够穿越四月的残酷,甚至人生的残酷。

诗歌是一门孤独的艺术,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调查,只有12%的人口,会在一年里至少读一首诗。美国人口有3亿,而美国诗人学院所办的《诗刊》,全国只有一万五千个订户。但美国的诗人很努力。诗人学院在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各大出版社和别的文学艺术团体,号召人们在四月里读几首好诗。“全民诗歌月”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向中小学免费赠送诗歌教学材料――犹如美式《千家诗》――培养儿童对诗歌的兴趣。

记得那年“全民诗歌月”酬款晚会,纽约帝国大厦特地亮起蓝白相间的灯饰,林肯艺术中心名流云集。梅丽尔・斯特里普任晚会名誉主席。虽然她是电影明星,坐在这一位置倒是很合适。斯特里普多次在电影里阅读诗歌,可算诗歌的现代媒介传播大使――印象较深的有《廊桥遗梦》里她读着叶芝的诗堕入婚外真情,还有在《苏菲的选择》里念着狄金森的诗走向死亡。已经退职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牌主持人丹・拉瑟,则朗诵了美国诗人华莱士・斯蒂文斯(1879-1955)的《战士之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