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您整理了春景的诗句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一种“复字诗”,每一句诗中反复嵌入一个相同的字。“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这是在华北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春字歌》。诗的前两句每句第一、三字的位置及后两句第一、四字的位置都嵌入了一个“春”。前两句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春景,后两句则描写了古代立春时饮酒和鞭牛两种民间习俗。这首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流传甚广。
“春日春江春水流,春园春野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山上,春鸟花在春枝头。”这是一首题为《春帖儿》的复字诗。全诗巧妙地嵌入了10个“春”字,把生机盎然的新春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一句诗就是一幅画,有人有物,人物协调;有声有色,声色俱佳;有动有静,动静相宜;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全诗通俗洗练,韵味十足,充满了诗情画意。
明代诗人蒋一葵曾写过一首只有10个字的《咏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这首诗能读成:“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首独具一格的咏春诗,妙趣横生地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有一个叫溥行的文人留下这样一首趣味无穷的对联咏春诗:“清波碧柳春归燕,细雨红窗晚落花。”倒读却面貌一新:“花落晚窗红雨细,燕归春柳碧波清。”这首回文诗令人击掌赞妙之处是在倒读后上联与下联易位。按我国对联的格局,上下联不能易位,而这一回文诗,顺读则“清波”为上联,“细雨”为下联,倒念则“花落”为上联,“燕归”为下联,平仄对仗十分工整,而且仍不失诗意,足以看出撰联作者独具匠心,艺术造诣高深。
关键词:王湾;入;盛唐气象;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王湾《次北固山下》首先被唐人芮秀章编入其诗歌选本《国秀集》中,后又有殷收入《河岳英灵集》中,题为“江南意”,文字有所出入,且首尾两联都不相同,但两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完全相同。殷评价此联道:“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书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1],足见此诗在当时即已影响甚大,此后,明胡应麟、清王夫之、近人闻一多乃至今人傅璇琮、袁行霈、葛晓音等学界权威人士多对此诗句有着特殊好感。有研究者指出,历史上许多名句都有不同的声音,而此诗则几于古今众口一致好评(以笔者目力所见,惟明朝《唐诗镜》对此诗提出反面批评),具有极大的公信度[2]。这种公信度的产生当然是以此诗的经典性为基础的。本文试以重点解析“江春入旧年”一句中的“入”字为基点,来探讨这一千古名句所体现出的情景之妙、盛唐气象及时空之理。
一、一字尽情景之妙
据考证,王湾于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13年出游吴地,“往来吴楚间”,一日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次于北固山下,是诗当作于此时,诗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整首诗结构和谐,境界高阔,中间两联极尽状景之妙。但稍留心文学史上对此诗的评价赏析,就会发现,解诗者对“江春入旧年”一句有着不尽一致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对“江春”与“旧年”二词上。“江春”一词有“江上的春意”、“江南的春天”、“新春”、诸解,“旧年”则有“年前”、“残冬”、“一年未尽”、“年底”诸解,众说不一。洛地先生在分析众家解释之后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即把“江春”解作“立春”,“旧年”解作“刚刚逝去的已成旧岁的去年的过程”[3],此备一说。
笔者认为,一首诗有着不同解释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有些用词并不适合坐实其义,解诗者应以诗意的眼光来处理这类异议。就本句而言,解“江春”为“立春”显然牵强,且诗意索然。“江上的春天”、“江上春天的气息”显然更贴合诗旨,然亦莫如解作“江上的春色”更为契合。“旧年”不如径解作“去年”,这样一来,“江上的春色”与“去年”又有什么关系呢?“入”字之妙则显现出来了。首先,“人”字使目之所能见之春色与无法触摸的“去年”产生联系,并且使二者顿时鲜活起来,“入”字赋予“江春”、“旧年”以人的力量,二者直接产生冲突,最终“江春”战胜“旧年”而强行契入其中,体现出新生力量的强大和不可阻挡的锐气。“旧年”本是过去的时光,这新生的景象怎么又会折返进入旧时光呢?这看似无理,其实正因此而摆脱写景的俗套而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其次,“入”字赋予这一奇特景观以形象化,使原本处于静态的事物有了生命的脉动,这种生命的动感本是温润无声的,但因一“入”字而变得真实可感,犹如瞬间发力的寸劲,给人力量感。再次,“入”字本是极平常的一个动词,翻检整部《全唐诗》,“入”字随处可见,当然也不乏用得极妙的: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江水流城廓,春风入鼓鼙”、“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诸句,不可谓不妙,但与此句相比依然逊色不少,着一“入”字则化平常为神奇。诗人生于北方,见江南如此神奇之景,一种不言自溢的惊喜流于笔端,诗情自然豪迈起来,他要把这神奇的景象托鸿雁远寄洛阳的亲友。诗的尾联点名这是一首乡思之诗,但纵观全诗,尤其是这颈联使人看不到一点忧愁的影子,这无形中淡化了乡愁的情绪,而更像是表达一种自足之情而要与远方亲友一起分享了。这种心境的产生显然是与新登进士的惬意与身处盛唐的胸怀分不开的。
二、一字得盛唐之气象
在殷《河岳英灵集》中本诗尾联为“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它加重了此诗的哲理意味,更像是对是诗前三联的评价,虽合盛唐诗“卒章显志”的惯例,但诗的意味则减弱了。而客观地讲,我们通常所讲的盛唐气象确可“惟向此中观”。尤其颈联集中体现了盛唐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广阔的襟怀。我们先来看何为“盛唐气象”,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盛唐人气象”并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文中作出解释:“盛唐诸公之诗如鲁颜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4]。也就是说,所谓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具有的囊括天地万象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与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作品中表现出的盎然生气。以此标准反照此诗颈联,确是符合盛唐气象的。它体现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辞旧迎新、前途光明的生气,所以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评此联可作为盛唐诗的标志[5]。这不得不说得力于此联动词的使用,“海日”、“残夜”、“江春”、“旧年”这些都是诗人常用意象,但在此联中,因使用“生”、“入”二字则“一经锤炼,便成警绝”。正是这化平常为神奇且极富表现力的“生”、“入”二字使得诗句顿时呈现出一种万象更新的生气和雄伟壮阔的气象。这种盛唐人的盛唐气象甚至使乡关之思、离别之感也透着一股豪气。这不只王湾才具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诸句正可辉映。
三、一字极时空之理
我们都知道,盛唐人普遍有着积极昂扬的心境和自信的态度,在审美情趣上追求高远雄阔、灵动活泼的意境,在人生理想上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在这种背景下,超迈洒脱的时空意识成为他们诗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他们的眼中,时间也有一种活泼的精神,空间也有一种灵动的气质。时间和空间有时甚至不仅仅是两个维度,而且是一对亲密的情侣,在时空观念的表达上也就有着时空影像的叠加和来回穿梭的现象,具有模糊性而使之陌生化。这种超脱的时空观念在“江春入旧年”这一诗句中得到了极好的呈现。“江春”如前所释,宜解作“江上的春色”,它显然是视觉感知的结果,具有空间性,“旧年”则显然是一个时间概念,二者之间用一个“入”字联结起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灵动活泼的,而且空间竟可“入”于时间,一种空灵之感顿入诗行间。“入”字写出了作者对时空的双重观照,凸显出一种“无我之境”,空间之“进入”时间使之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感应关系。它们的双向契入、自由无碍赋予了时间视觉上的冲击,赋予了空间广阔的包容性,这是人力所不能改易的,在这种时空观照下,诗人和我们都被一种生命的冲动所感染。
如果说王湾此诗“生”字的使用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可与媲美,“入”字则因其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无理而妙的状景技巧及其体现出的盛唐之气、时空之理而无出其右者,也因此“江春入旧年”一句足以代表盛唐一体,此诗也足以因一字而妙绝千古。
参考文献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王志清。《次北固山下》的公信度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洛地。“江春入旧年”疑解[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1.会认5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暮春时节大自然的生意葱茏,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赏景诵诗,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暮春风光)。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课外背会了不少古诗,我们一起来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好吗?
点评:联系旧知和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学生在赏春景,诵古诗的过程中,对芳草萋萋,碧柳垂丝,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美丽春天油然而生一股向往之情。有了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学习描写春天的诗就会是一种心理需要了。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指出图上哪是“篱落”,认识“篱”字。
2.这些篱笆上的竹竿与竹竿之间的间隙怎样?引出“疏”字,理解“疏”的字义。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的事情。而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文结合,识记生字,经实践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欣赏画面的轻松愉悦氛围中,字义理解了,生字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得正确、流利、知道按节奏停顿。
2.同学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评议。
点评:读是语文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自得、顿悟皆从熟读成诵中来。
四、细读文本,感悟暮春
1.学习前两句
(1)配乐朗读前两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曲折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都谢了,花瓣撒了一地,树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阴。)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再读这两句。
(3)读读这几句诗,它们描绘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理解前面两句诗描绘的分别是初春和仲春时节的景象,而这首诗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象。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4)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诗的前两句。
点评:借助想象生成画面,重现古诗中淡定深远、生意葱茏的意境。对比赏析,感受春天的不同阶段,感受不同的诗人笔下春光的异彩纷呈。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再来读,这种读,就不仅是字正腔圆,音韵和谐,停顿合辙,而是和诗人的心灵唱和了。
2.学习后两句
(1)自由朗读后两句诗,这两句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儿童是怎样追黄蝶的?相机理解“走”的古义。如果你是那名追蝶的儿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后,你会怎样?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1.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见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首诗。
2.指导背诵。
(1)借助挂图,想象画面,进行试背。
(2)指名背诵,对当堂背会的予以表扬鼓励。
点评:在语文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会一些经典,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传承。这样可以让学生丰富积累,积淀语感。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腹有诗书气自华”。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夕轻雷落万丝,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