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赏析(精选10篇)

这次为您整理了散文赏析(精选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散文鉴赏范文 篇1

1、散文的分类。散文按内容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叙事散文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写景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情景交融,叙事散文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2、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形散而神不散”,或称“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选用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所谓“神聚”,是指蕴涵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是统一、高度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散文的“神”,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己服务。

3、散文的线索。散文的选材主要靠线索来贯穿,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前提,也是文章发展的脉络。散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作者感情,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甚至是时空的结合。

4、阅读要三抓。一抓线索,二抓“神”,三抓意境,重点是抓“神”。主要方法是:找文眼,进意境,品抒情,明技巧。扣住了文眼,就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进入了散文的意境就能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体会了作者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了表达技巧,就把握了作者是怎样表现写作意图的。

[考点]

散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评价鉴赏能力,重点又在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1、鉴赏散文语言。主要是考查理解作者的遣词用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的作用与效果,能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内涵。

2、鉴赏作品形象。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鉴赏这些形象的特点,体会作品形象的寄托和作用,也是散文阅读不可缺少的方面。

3、分析归纳思路。思路,是作者对全文结构的一种设计与安排,是作者思维活动趋势的形象说法。如果说体现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是文章的外衣,那么思路就是文章结构的内核。

4、鉴赏表达技巧。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如高考全国卷中基本上是考查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渲染、托物言志、扬抑、以小见大等,考查是要求分析鉴赏,即分析鉴赏某种技巧的作用与艺术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辨别。

5、分析评价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技巧]

1、审题干,明要求。阅读解答前要审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条件,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根据文章内容,寻找答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2、抓暗示,定区间。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题目或出处有关,有时则源于题干本身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更多的则是在与题干有某种密切关联的文章文段中,抓住这些暗示,再据此找到信息点所在的文段区间,作答就不难了。

散文赏析 篇2

刘亮程(1962~):生于新疆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做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原文】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去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弯了,骨头也散架了。几年后,当我再经过那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跑过这片荒野的一头驴来说,这点变化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一个不小的坑来。而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我在一头牛屁股上拍了一锨,牛猛窜几步,落在最后的这头牛一下子到了牛群最前面。碰巧有个买牛的人,这头牛便被选中了。对牛来说,这一锨就是命运。我赶开一头正在交配的黑公羊,让一头急得乱跳的白公羊爬上去。这在我只是个小动作,举手之劳,羊的未来却截然不同了:本该下黑羊羔的这只母羊,因此只能下只白羊羔了。

当我50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的,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而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

我扔在路旁的那根木头,没有谁知道它挡住了什么。它不规则地横在那里,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每天都会有一些村民坐在木头上,闲扯一个下午。也有几头牲口拴在木头上,一个晚上去不了别处。因为这根木头,人们坐到了一起,扯着闲话商量着明天、明年的事。因此,第二天就有人扛一架农具上南梁坡了,有人骑一匹快马去胡家海子了……而在这个下午之前,人们都没想好该去干什么。没这根木头,生活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赏析】

文学给予你另外一双眼睛

马 以

“我改变了什么?”若是每个人都如此询问自己,会得到一些怎样的答案呢?

有谁会想到自己曾经改变了一片草的长势、树木的生长、树上麻雀的行动、水在渠中的流向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即使想到了这些,谁又能坚信自己这些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大概在刘亮程之前,没有人会这么去想。然而在我们读了他的这篇《我改变的事物》之后,会这么去想的,恐怕就不止一两个了。

很显然,刘亮程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就是指引我们发现了那些经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生活意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些生活小事中度过,而大部分的人又都觉得只有在“做大事”时生活才有意义。但刘亮程仿佛是将我们拉到了显微镜前去观察生活,发现原来一些再简单、平常的举动都在使这个世界发生改变。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改变,更不能否认这些改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沉甸甸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在这篇《我改变的事物》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其中一个答案:文学能给予我们另外一双看待世界和生活的眼睛。比如此文就给予了我们一双发现平常生活意义的眼睛——有了这样一双眼睛,我们必将更加肯定我们的人生价值,并且必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诗意。

我们常说文学贵在创新。那么文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别人不曾留意的,你留意到了;别人不曾想过的,你想到了;别人不曾说过的,你说出来了……而做到这些,需要的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感知力和洞察力——“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这就是“敏锐的感知”;“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这就是“敏锐的洞察”……一个人这种与众不同的感知和洞察,就是因为一双与众不同的观察、看待事物的眼睛。

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的眼睛才刚刚开始注视这个世界。显然,我们对世界缺少洞察力,但我们肯定不缺乏感知力。与逐渐“习惯”了这个世界样貌的成年人相比,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反而更为新奇、灵敏。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是初中生,也可以写出非常精彩的作品(许多同学的佳作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珍视自己对世界的那份独特感知——在文章里写下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切实体验与感受。

【原文】

热斯坦巷早晨

刘亮程

不是我——是他们,在热斯坦巷的早晨醒来。穿过麻扎的阳光斜照进巷子,照在那些踮起脚尖便能望见的低矮房顶。拉客的毛驴车摇着响铃走过。最早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看见巷子里多少年不变的土路上,站着一个陌生汉人。她扶着门框,探头朝外看一眼,又缩回身去把门关住。

一连两个早晨,天刚亮我便起身,跑到热斯坦街的那条小巷子里。我不知道我想看见什么,只是有一种隐隐的冲动,想赶在他们醒来之前,一个人静悄悄地走过那条巷子,一直走到麻扎那头,再回过身。

每次我都晚来一阵。我在路上听见清真寺的喊唤,那是在召唤人们做一天的早礼拜,巷子里突然变得安宁。出去的男人悄然回来,跪在一块方布上,朝西念拜。女人扫净院子,探身朝街上看一眼。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

热斯坦巷的早晨就这样开始。洒过水的地上尘土不起,男人做完一天的早礼拜,神情释然,着手忙尘间俗事:给毛驴添草、清扫驴圈、烧炉打铁、烤馕、戴帽子上街。

我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已经好些年,我不知道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我有时睡到上午10点,有时躺到12点起床。没有谁喊我醒来,醒来了也不知要做什么。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已经好些年,我仰起头,看见的仅仅是烈日、尘土和无精打采的闲云。偶然有一只鸟飞过,就让我十分高兴了。

热斯坦巷的男人们,高捧双手,仰目西天时看见的肯定比我更多。他们不告诉我。

告诉我了,我真会相信吗?

我只是一个过客,偶尔短暂地看见热斯坦巷的早晨,看见他们的一天,竟然这样开始。只是看看,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我依旧会在自己的早晨沉睡不起,睡过上午、中午。在我没彻底睡醒之前,我并不希望被谁唤醒,不论它是鸡鸣狗吠,还是真主的声音。

在另一个夜晚,我和小兰走进热斯坦巷的昏黄月光。我让出租车停在路边,车灯熄了,我独自走到那片***扎旁,静静伫立。已经过了深夜一点,一天最后的晚礼拜也做过了。热斯坦巷沉睡在月色里,高低起伏的麻扎和旁边的低矮房屋连在一起。

我又来晚一步,没有看见这一巷子人怎样睡去。我没听见清真寺做晚礼拜的喊唤。那个时刻,他们被什么声音召唤,全部的,跪入黑暗,身影一起一伏,口中的默念声振荡着空气。月亮升起,照着那些永远看不清的黑色背影。然后,整条巷子,几乎挨着地的窗户,窗户里的灯光一个个熄灭掉。我站在他们留给我的黑暗中,静静站立。月光厚厚地铺在地上,涂在残缺的拱北(墓)上,一片昏黄。好像起风了,插满在麻扎上的树枝轻轻摇晃,或许是我的身体在摇晃,觉得脚下空空的,像要飘走似的。

回到新城宾馆时,街上、大院里,依旧灯火通明。月亮高挂在天空,像跟我们没关系的一件东西。它的辉光,已经照不到这块地上。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夜的梦,看见从没见过的人们,一群一群,围坐在那里,说着我听不明白的话。他们从不抬头看我,我也看不见自己。不知道看见这些的那双眼睛,藏在哪个黑暗角落。头顶是一弯银白新月,我在那样洁净的月光中,仍旧找不到“看见”新月的那个我——他不在那里。

或许,这就是我的库车之行。我并不在那里。一切都像一场风,一场梦。它们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

但是,在我依旧不会被谁唤醒的长梦中,我会反复经历我正短暂经过的一切。我会回到偶尔途经的那棵红桑树下,一年一年地,过我未曾过过的漫长日子。我会早早醒来,千百次地走进那座新月高悬的清真寺,跪在我不认识的人中间,一遍遍地默念我从未念想过的陌生真主。

我在那样的尘土中会有孩子,会有完整的属于身体和心灵的早晨夜晚,会有信仰和对神灵的虔诚敬畏。

如果我真的失去过什么——那就是我正看见却从未经历的一切。

【赏析】

被唤醒的生命

姜 蕾

文章从热斯坦巷的早晨写起。早晨最先醒来的是他们——那些男人和女人,以及穿过麻扎(新疆伊斯兰教圣裔或知名贤者的坟墓)的阳光、拉客的毛驴车、迎着暗红曙色开门的阿依大妈……都先于“我”这个“陌生的汉人”而醒来。当地人早早醒来固然是为生活而奔忙,但更是为了做一天的早礼拜。当“我”看到那些男子朝西念拜、女人净扫院子时,顿生出“他们的生活,朝我不知道的一个方向推开窗户。他们享受着我看不见的阳光雨露”的感悟。

这片“阳光雨露”,“我”却难以享受,它只属于那些有信仰的人们。而因为“没有可信仰的东西”,所以“我”不知晨昏,拿中午当清晨;只看见尘俗,没有看穿世俗的眼睛;浑浑噩噩,整日不知该做些什么……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生活,我说不出它的不好。”

但是这一切被一个宁静的夜晚的所见和这个夜里的所梦所打破。这个夜里,“我”想象中的晚礼拜的情景让“我”觉出了“脚下空空”、“身体摇晃”,只能落荒而逃,逃到那片“月光找不到的地方”,逃进时尚的新城宾馆。但“梦”并未放过“我”,它让“我”看出了自己与“那群人”的距离,它让“我”明白:自己不在那群看见“新月”的人当中。

库车之行改变不了“我”的生活,但它改变了我的“梦境”——我的精神生活因此而生动。由此,作者得出最终的感悟:“如果我真的失去过什么——那就是我正看见却从未经历的一切。”这“一切”,就是一种信仰、信念,一尊心中的神。

散文赏析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散文;课堂教学;赏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散文教学更有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散文教学的实践,谈一谈我在散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

一、语言品味,语感培养

1.从修辞的角度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语言,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有这样的句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山、水拟人化,赋予它们以灵性和情感,烘托出了济南舒适、温暖的环境特点,让文章一下子充满了温情的喜悦和恬适的氛围。又如朱自清的《春》中写花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组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写出了春花的色彩美和动态美,也写出了花儿繁多、艳丽的特点。

2.从字词精当的角度

对于文中优美的语言,除了引导学生去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一些用得精当的字词。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其中“探”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探”可否替换为“踩”,为什么?

又如朱自清《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描写春天小草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钻”字能否换为“长”或“冒”字,为什么?

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写花儿的旺盛繁多、充满盎然勃发生命力的句子:“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其中“挨”“接”“推”“挤”等动词,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品味,从而逐渐培养出语感。

二、细节研读,情感感悟

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有这样的句子:“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

a.“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奶奶到底想说什么呢?为什么她又没有说呢?

b.“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此时奶奶又突然说话了,她的话隐含了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自主思考品析后,他们终于明白此处通过对奶奶动作、神情、语言的刻画,透露出了奶奶同情孙女但又深知自己的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的情态已经通过她的简短的言语,含蓄地批评了爸爸、妈妈重财轻义的行为。

这样,这篇散文中父母重财轻义的形象就更加突显在了学生的眼前,“我”和王芳真诚无私的纯洁友谊这一主题也就在学生的脑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又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他的脸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脸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透过文字更真切地去感受贝多芬的内

心世界,我抓住关键词依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a.为什么他的脸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并呈现出悲剧?

b.写他眼睛深邃、眼光凝重不可逼视有何作用?

c.嘴唇紧闭,下颏方形,这样的描写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品析探究逐渐明白,贝多芬从小命运多舛,长相矮小丑陋,尝尽了世间炎凉,通过不懈努力好不容易在音乐上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命运之神又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双

耳失聪,作为一个音乐人,这无异于是致命的打击,再加上生活越来越窘迫,苦难的压力使他的脸含蓄了许多愁苦并呈现出悲剧。然而,也正是这种种的苦难,造就了贝多芬刚毅、顽强、执着、不屈饶、不妥协的意志和品格,从而使他的眼睛越发深邃,眼光更加凝重不可逼视,紧闭的嘴唇和方形的下颌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意志和品质。

三、意境分析,内涵领悟

和诗歌一样,优美的散文其意境也很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在具体的描绘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在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刻画描写来创造意境,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就是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旺盛繁多进行描写,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与永恒,感悟到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让他们去真正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深刻的内涵。

以上是我在散文课堂教学赏析中的一些做法与感悟。其实教无定法,学也如此,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散文赏析 篇4

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诗人于坚以《尚义街六号》《档案》等作品闻名诗坛,从80年代成名以来,于坚始终走在中国诗坛的前列,并对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近年来,结合他个人在云南大地上的游走经历创作的散文随笔《棕皮手记》《人间笔记》《云南这边》等的出版,使他在散文方面又大放异彩。

本文就是以于坚的散文集《云南这边》为例,对于坚散文在内容、语言、思想性等方面的特点做出一些分析。

1.标题释义:

这本散文集被命名为"云南这边",对其内涵,作者在第一篇作品《春天・荷马・山神的节日》的开头就做出了简要的解释:"时间的两个边境,这边,人们所谓'现代的'一词所指的种种。那边,落后与过时,土气与贫穷。"而从后文看来,作者所描述的几处地点显然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即"落后与过时"和"土气与贫穷"的,似乎被冠以"云南那边"更为合理。在我看来,这个标题本身就是对现代文明背景下所形成的常识的解构,"这边"和"那边"所代表的进步与落后,其标准显然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而在作者看来,云南大地的"落后"可能也同时意味着较多地保留了人类最初生活的面貌,而这些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此,时间的两个边境被调换,甚至时间的划分也被消解,作者的叙述只在不同的空间展开,与时间无关。同时,就"这边"与"那边"给人的感觉而言,"这边"在空间上是更接近叙述主体的,因而能带给人更多的亲切感,而这也应该正是于坚对于这片神秘大地的感觉。

2.语言特色:

于坚的诗在语言方面追求口语化写作,因而具有了世俗化、平实的特点。与之相应,在散文创作中,其语言风格在平实以外,往往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哲理性强。而且,他的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诗歌的自然延伸,因而也不失隽永。

在《春天・荷马・山神的节日》中对云南中部高原上的梨花的描写:"犹如一盏盏白色的山灯,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刻被神的火把点亮了。"红色的山地,金黄色的油菜花,紫色荞麦花,绿色的麦地…..在这样的色彩对比下,白色的梨花点缀在一个个山头,这是一幅多么绚丽的图景!而作者的比喻又将这些静态的图景写活,使得整个高原都随着山灯一样的梨花被点燃,在脑海中跳跃,经久不息。在这篇散文中,随后的对于大地颜色的描写也十分奇特:在太阳落山后,"我看到,大地不仅内部,它的表面也是黑暗的。黑暗的,我是作为一种新的光来说的。"在作者看来,当夜幕降临,事物自身也会发光,而对于大地,它的光是黑色的,虽然是黑暗的,但却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充满生机。这种黑色的光是与白昼时太阳的光相对而言的,色彩不同,却同样孕育生命。

除此之外,书中类似于"空气中透着蓝的寒气"等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充满想象力的对于色彩的描写还有很多,由此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颜色的敏感把握力和奇诡的想象力。

3.思想性:

于坚散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思想深邃,而这样深邃的人生思考往往是贯穿于口语化的文字之中,因为具有现实基础,所以不会显得刻板,常常发人深省。

3.1常识的解构。书中哲理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的质疑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各种常识的解构。在散文《滇东北,雄狮大峡谷》中,作者就"基本的"和"旧的"这一组概念进行了辨析。"我以为我的感情不是对必然死亡的事物的怀念,而是对基本的东西被'前进'所普遍遮蔽的恐惧,基本的东西必然是旧的东西,它与旧不同的是,它是有生命的,比旧更长久的。"而在作者看来,在这个夸张的时代,人们所追求的东西都不是基本的,例如床与总统套房,都是为了睡觉,但人们显然会为了后者奋斗而对前者嗤之以鼻;一只碗和一个盘子与一桌酒席,都是为了吃饭,但大家都喜欢酒席……在前进过程中,这些基本的东西被遮蔽,被认为是旧的、过时的,进而被抛弃、遗忘。明确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许我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为脚踏实地。

3.2东西文明的对比反思。除了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提出质疑,于坚散文中所表现的反思精神往往超越日常,上升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比照乃至对于整个人类现代文明的思考。在第一篇散文《春天・荷马・山神的节日》中,标题中的"荷马"就让人联想到了西方的这位伟大游吟诗人,而在文中,作者也确实将阿细人的歌手类比为西方的荷马,他们都是运用古老的语言吟唱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不同的只是:荷马早已淹没在历史中,而阿细人的歌手却从古至今一直传唱着本族的"先基"(歌手们依靠记忆和创造从古代传唱下来的史诗),虽然这样的歌手也在逐渐消亡。将云南本地的这样一批歌手比作西方的荷马,或许能够表明在作者心中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吟唱的"先基"对于本民族的重大意义。而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将他所见的阿细人的村落比作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中的希腊村庄,指出自己并没有作诗意的处理,"我所见者犹如希腊"。这里就包含了作者对于这些居民原始生活方式的肯定,与之相应的是对现代文明的某种质疑。

而在《哭泣的诸神》中,在介绍了黎广修先生的筇竹寺五百罗汉雕塑群的历史和历来的评价后,为了强调其在反映人生世界的日常和真实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作者将其与大卫、维纳斯相提并论,并肯定了它们的塑造者的巨大功绩。同时,作者指出了这些雕塑被埋没的部分原因:"在西方强势话语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看中国世界的观点甚至欣赏艺术的观点都有点技不如人的自卑感"。

由此不难发现,书中提到的多处西方文化的元素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说明作者对于云南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遗产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作者敢于将这些在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眼中"土气与落后"的事物看作是伟大的、可以为之自豪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西方强势背景下形成的各种观念的质疑,甚至是对于现代化所标榜的文明与进步本身的思考。

4.结语:

在这本散文集的后记中,作者简述了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云南是于坚的故乡,其超越历史和各种意识形态的氛围为作者带来了灵感,通过对早年漫游于云南大地经历的记述,以"大地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居民对于栖居之地的敬畏和感激",进而希望引发人们对于现有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人类栖居之地的关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本散文集在思想性上就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性质的散文作品,让读者了解这片神秘之地的同时返回自己最基本的"家乡"。

作者简介:

散文鉴赏范文 篇5

关键词:散文 大学语文教学 鉴赏

散文作为以“情”为中心展开的文体,独具这一说教功能。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更能引领充满朝气的新一代走向光明的生活。那么如何更好地读懂散文,本文将谈一谈散文的鉴赏方法,望能为语文教学出一点力。

一。散文的概念和起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二。散文鉴赏方法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散文,主要是指文学散文。谈到的鉴赏方法也主要是我们教学中常接触到的文学散文的鉴赏方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仔细体味里面所饱含的作者的情感。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抓住“文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乃至一景一物。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地阅读,慢慢地思索,才可以察觉。因此,凡是有“文眼”的散文我们可以以此为线索去鉴赏散文。

2.读散文要善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如何才能使得我们透过丰富的材料和内容从而抓住文章的主旨呢?这就必须先清理作品的材料,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线索。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的表达技巧,体会散文的情感,领会文章的神韵。

散文中表现手法很多,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另外,散文重在抒情,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其中寓情于物、景中间接抒感的居多,因此,我们要具体感受到其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就需要对作者精心刻画的事物作深入体会,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清新明快、亲切感人,生动凝练,自由灵活。要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需要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反复体味,随处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从中领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不同的散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自然淳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这些语句朴素无华,简单的语言中吐露出作者对当年的怀念。有的幽怨而无奈如:《匆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一字一句中流露着作者对时间匆匆而过的无奈,充满着幽怨与叹息。这些不同风格的语言,我们只有在默读、精读中慢慢品味、欣赏,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精髓,汲取文章的精华。

散文赏析 篇6

(一)教材分析

《彩色的鸭子》是一首优美的叙述性散文,作者紧紧围绕鸭子的梦想这根主线,通过优美的词句、重复的句式、富有节奏的旋律,将鸭子的彩色梦想表露无遗。作品形象鲜明,紧扣主线,情节简洁,富有童趣和诗意。除了带给孩子丰富的文字美感、节奏美感和温馨无比的意境之美,最后的结局安排也让我们露出会心一笑。

本次语言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大班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文字美、节奏美和温馨无比的意境美;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知道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但也要快乐生活。

(二)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简单事物之间的关联变化也有所了解,能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进行扩展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感知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感悟力。

作品虽好,但作为大班教材使用,还需要适当修改,原因有二:

1 相对大班幼儿而言,原散文结构比较松散,冗长,是AB、C、DB式的结构,考虑到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改为AB、CB式结构,便于理解掌握。

2 散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冗长,且句式规律不明显,不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适当修改,句式更为工整、有规律,还降低了难度,易于幼儿理解和诵读。

(三)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 能力目标: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但也要快乐生活。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难点: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

二、教学主要环节实录

三、课后集体评析与反思

(一)优点

1 注重意境创设的有效性用温馨美的画面、柔美的音乐、[]富有情感的朗诵,为幼儿理解、感悟这篇散文,创设了一个诗意的情景;从形、声、情等几方面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去理解、欣赏、感受文学作品。

2 注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幼儿的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是语言教学的好方式。以风车、彩纸、绸带为载体,化解难点,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感知其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幼儿尝试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

3 注重情感体验的有效性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三次提问:“你觉得鸭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帮助幼儿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快乐情感脉络。

4 注重回应反馈的及时性 注重倾听幼儿的回答,关注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回应和策略的及时调整。

(二)不足与反思

1 迁移运用中,切入点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幼儿探究操作环节较好地帮助幼儿学会了迁移运用句式“只要……就……”,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实现了动静交替:但在整个活动中,此环节犹如将在电影院看得十分投入的观众喊出电影院说其他事,然后再叫他接着进去看一般,对浸润意境之中的幼儿情感有所中断。如何既能联系实际,学习迁移运用新的知识点,又能保持住幼儿浸润于散文意境之中的情感不被中断,还有待于寻找到更佳的切入点。

2 欣赏仅仅是感悟这个作品的开始,应有更多的延续和融合。

这篇散文除了文字意境优美之外,它还蕴含着许多的社会教育价值。

散文赏析 篇7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散文鉴赏教学 教学方法

散文语言较为精炼、辞藻华丽、手法精妙,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出类拔萃,深受中职学生喜爱。但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散文叙述散,思想性强,鉴赏性强,文中重点、难点多,教学难度大,是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攻克的教学难关。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务必弄清散文鉴赏教学重点,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散文中蕴藏的语言魅力、美学意境淋漓精致地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一、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重难点分析

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感,文章通篇流露出优美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喜欢散文,却对散文鉴赏和诠释无从下手。散文教学重点和难点集中在美的鉴赏上,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方面:

1.思想情感美鉴赏。

散文思想性强,在文章诠释或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散文具备灵魂的必备要素。思想情感美是寓于散文骨架中的,是散文的核心思想和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与其他文学题材思想情感相比,散文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容易通过思想情感美达成共识,引起读者共鸣。

2.文学意境美鉴赏。

散文中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的情感美和情境美共同营造的,这类意境美自然画面感较强,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画面感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超脱现实具体空间,让学生意犹未尽。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使“月光”、“流水”共同交织营造独具特色朦胧般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到妙趣横生的优美意境。

3.语言魅力美鉴赏。

语言文字是文章最显性、直观的东西,文字的淬炼与组合是形成散文美感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再美的散文作品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优美,散文蕴含的哲理更深,意味更浓。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精炼的散文文字及其表现出的文采是学生鉴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通常散文中的这些情感较为隐性,具有一定的鉴赏难度,是散文的精髓,也是鉴赏重点、难点所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中的美,采取生动、有趣、形象的鉴赏教学方式,读懂散文,理解散文,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第一要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端,中职散文鉴赏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讲,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思维。

以散文《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拨,即语文基础较好与较差两类: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播放《月光曲》,通过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月光、夜色的联想,让学生如实表达感受,这类导入式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抽象联想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谈谈对池塘、夜色、月光、庭院的了解,再通过展示真实的图片,将这些要素引入散文中,强化散文学习和鉴赏效果。

2.通过示范朗读促进学生自悟鉴赏能力的提高。

散文鉴赏教学应充分发挥示范性朗读作用,老师多朗读,并且对散文中重点、难点内容提出见解,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想,特别是对一些精华之处,更要逐字逐句反复诵读、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与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共鸣,培养中职学生散文学习和鉴赏能力。

3.着重鉴赏散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不断思考和探讨作者的用意。

朗读散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穿透散文壁障,渗透到文章中。要深入鉴赏散文,体会文章思想和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必须通过思想和探讨才能实现。

散文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篇散文中,笔者通过精妙的构思和语文文字表达出差异化的思想情感。在鉴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每篇散文的内涵思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身体验、思考、探讨,充分表达见解,强化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重点和难点多读、多悟,勤于思考,养成善于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从而强化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散文赏析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

写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篇目众多,而且每篇课文在其所在的单元与年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布局与情感抒发等,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3、总结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写景散文的特殊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写景散文进行赏析,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81-82.

[2]张显英。小学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58:38.

散文赏析 篇9

关键词: 三毛散文作品 作家风格 艺术赏析

三毛是作家中最神奇的存在,她的奇才与情感交合展现出罕有的旺盛生命力,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吸引了全球众多作家与读者的眼球。三毛的世界是传奇的,这一段传奇与她自身传奇的生活息息相关。三毛的文字从宝岛台湾漂移至阿非利加洲北部的沙漠绿洲,跨域千山万水、扫过滚滚红尘,这一段艰辛的文学过程造就了她不平凡的文学品位,也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传世佳作。

一、三毛作品擅长描绘异域风情与民俗文化

三毛作品以散文为主,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正好符合三毛对于异域风情的认知,流浪生活的描写是那个时代文学青年记忆里的瑰梦。与我们有着相同的皮肤与眼珠,但是有着不同的对于异域风情的执著追求,这样的差异是其作品魅力的源头之一。在《沙漠观浴记》中,三毛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独特的沙漠洗浴。对于绝大多数的沙哈拉威人而言,洗澡是一件奢侈而且神圣的事情。在一个狭小的屋子内,成排的人占满了房间的旮旮角角,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小块石片,沾着水在剐蹭自己的身体。黑色的污垢如蔓延的泥油,在异族人眼中是无法理解的脏乱。当所有污垢都被暴力摩擦划得松动时,水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登上舞台――冲洗身体。三毛也为我们展现了沙漠里奇异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受限制于宗教的束缚,日常生活里的女人需要严严实实地掩盖自己,密不透风的装扮是人人需要遵守的。于是,在沙漠洗浴之时,女人的胴体全然裸露在众人面前,丰腴肥硕的黑色身体勾起人们原始的欲望。瘦得发柴的三毛本人则在黑色胴体面前宛如白色的小口长条,好比乳牛身旁一株白色小木,黯淡无光。

三毛介绍了沙漠里的早婚现状与奇异婚俗。在这里,一个八岁、十岁的孩子就要承担起母亲的职责,女婿需要倒插门六年才有自由身。新婚之夜的前一晚是新娘离家出走被寻找的过程,而迎娶新娘则是一件大事。婚前的挣扎要以撕破男方的皮肤为表征,结婚不努力挣扎是让人无法接受和被集体耻笑的。对于贞洁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红色印记的白布是一个女子一生的清白所在。

二、三毛作品人物形象摇曳多姿,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毛作品的人物形象是摇曳多姿的,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在《哭泣的骆驼》中,沙伊达是美丽温柔的,巴西里是俊逸无常的,英格老板是刻薄阴冷的,巴沙军曹是冷傲孤僻的,姑卡是愚昧无措的。人物有明确的性格特点,小人物受被作者青睐,浓墨重彩的描写往往集中在小人物身上。在《这样的人生》中,三毛选取细小的事件,比如瑞典老人义务打扫、艾力克热心帮助邻居、“我”辛勤耕耘种菜等,借由最细小事件的刻画、展现最淳朴的仁善之德。此外,那位老人在音乐会后不自觉的感动行为,更是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勃勃生机。主体的深化不再是三段式的机械引出,而是已经在人物的描写中糅合。那一代的读者从中领悟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岁月的清洗不能遮掩皱纹下年轻的心。

三毛对于人文主义的体现集中于国人的强烈归属感。在《亲不亲,故乡人》中,三毛用大段文字描写了众多令人发指的国人行径。比如在国外,一些国人在西餐厅酗酒闹事,对服务生或者门卫大打出手,在公共场合随意大小便,问候打招呼缺乏基本的礼貌,人前人后表露出难以抗拒的不通情达理与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特征。三毛对这些恶性的控诉透露出的不仅是对于少数人的痛心,更表露出的是浓浓的爱国之心与热烈的赤子情怀。那一代的读者慢慢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这一代的读者也激起胸中的波澜。正如三毛所讲,在一块平行的大陆上,在每一条熟悉的街道上,你和我都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但是当我们迈出国门,炎黄子孙的热度会燃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人,而是代表中国。

三、三毛作品景语皆情语,笔触风趣诙谐

三毛作品景语皆情语,笔触风趣诙谐。在三毛眼中,沙漠太阳的热烈可以似岩浆一样流淌,瓢泼大雨可以是万千颗豆子打在身上的重量,我们很难接受雄奇瑰丽的想象存在于这样一个美丽的面容下。在《芳邻》中,三毛拒绝拉布的母亲将骆驼遗骸放进冰箱,母亲用“拒绝我的骄傲”回答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对丈夫荷西吹牛说粉是春天里的第一场雨,荷西则呆呆地难以理解这一段东方式的幽默,以一句“你当我傻啊”回应,忍俊不禁是读者的共同反应。三毛与冰岛女人的谈话尽显睿智与幽默,而与丈夫荷西相遇之前的谈话更是让我们在捧腹之余亦感觉到欣慰。比如原文中写道:“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随后的荷西的反应是正常而自然的,那就是“这是一个要嫁给有钱人的女人”。但是荷西爱着三毛,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如果你要嫁给的人是我会怎么办?”三毛慢悠悠地说道:“只要吃饱就行。”神来之笔是荷西立即追问道:“你吃得多吗?”“不多不多,而且为了我们我可以少吃一点儿。”这一来二去的情话交代了三毛的爱情源头,也让读者透过这轻松诙谐的语调感受到了一对新婚燕尔爽朗的性格特征与俏皮的青春神态,他们的深深相爱没有一个字直接表明,但是跃然纸上。

四、结语

用大爱播散人间真善的种子,用文字书写人间情感的脉络,这是三毛的作品,也是三毛传奇的一生。热爱她的读者在内心里爱上了这个文字性感的女人,卸下了厚厚的职场面具与微笑面具,唤醒了在都市中渐渐迷失的现代人的内心情怀。三毛是真切地活在纸页上的昨日情人。她的温存与抚摸把快乐带到了苦难的世界,构建起了情怀的理想主义天堂。微笑的眼泪是最符合三毛作品展现出的情感描述的,她对灵魂的浅唱低吟掩埋在对于生活琐事的描写中,她是梦中的橄榄树,爱在流浪途中浇灌,在寂寞山田上扎根。三毛作品的艺术魅力已经远远超过自身的感情限界,在无数读者的理解中升格为一种普世价值理念,这正是三毛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三毛。白手起家。撒哈拉的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7.

[2]眭平。三毛的最后一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

散文鉴赏 篇10

一。了然鉴赏经验于胸

一般而言,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文本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感慨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

其次,在整体浏览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体,积累经验,对号入座分类: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荷塘月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二。学以致用愉悦鉴赏

经验本是智慧,善用者以此为工具,去主动地敲开鉴赏评价的大门,游刃有余而陶醉其间。此种意识本是从学以致用开始的,久而久之,便有了显其能的愉悦鉴赏。但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仅凭鉴赏经验还不够,鉴赏者在自主鉴赏时还须从其他渠道获取鉴赏信息。

1.从题干中找到可利用信息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本中,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鉴赏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文学作品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鉴赏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2.从文本中抓出重点词、句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一般而言,重点词、句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有异。处于文章或段落开头,则“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处于文章或段落中间,则“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处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则“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如记叙在散文中其作用一般是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则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而处于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例如,衬托往往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反复则突出思想,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