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形成地垒和地堑;

形成琼州海峡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海口火山口地址公园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变质岩;

动植物遗体→燃料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的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考向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2.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岸边的嶙峋怪石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区域地理知识之俄罗斯

  1.北冰洋、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高加索山;

  3.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世界最长内流河)、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毕业了”)

  4.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摩尔曼斯克、西伯利亚铁路

  世界八大最

  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其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此。

  邻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朝鲜、波兰。

  2.较为平坦的地形:平原、高原为主。

  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3.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1)俄罗斯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的原因:

  ①位于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光和热量少,因而气温低。

  ②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受北冰洋的影响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气候严寒。

  ③东部、南部地势高,阻拦太平洋水气流深入

  ④西伯利亚北部的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多,又有从山上滑下的新鲜冷空气加剧寒冷。

  4.河流与湖泊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不利于航运,有凌汛。贝加尔湖世界最深。

  5.资源丰富

  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世界第三的铀矿(第一是澳大利亚,第二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是世界水力资源第二丰富的国家(第一是中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净出口国。

  6.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以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俄罗斯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主要工业区:莫斯科综合工业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

  7.农业

  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农业分布的地区优势:

  无霜期较长;热量较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8.交通:铁路为主(注意: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差异)

  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首都和城市

  1.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2.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3.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4.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

  5.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重要的地理特色

  1.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2.拥有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

  3.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北,终年不冻。

  4.西伯利亚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占绝对优势)。轻工业不发达。农业不稳定,谷物需大量进口。

  6.主要工业区:莫斯科综合工业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

  7.目前工业、人口正向乌拉山脉以东迁移。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考点总结

2.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试卷

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4章知识点总结

4.海水运动知识点精编汇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