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总结(精选9篇)
一.力学中的物理学史知识点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发明了空气温度计;理论上验证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的规律;还制成了第一架观察天体的望远镜;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的新思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
3、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4、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即“宏观”、“低速”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二.热学中的物理学史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661年英国物理学家玻意耳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即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国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为盖吕萨克定律。
三.电、磁学中的物理学史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借助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7、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莱顿瓶所做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四.光学、原子物理中的物理学史
1、历史上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2、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发现红外线。红外线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应用:红外遥感和红外高空摄影。
3、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
4、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紫外线具有明显的化学作用、荧光效应。应用:杀菌、消毒、黑光灯灭害虫。
5、1818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6、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比紫外线频率还要高的电磁波X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还能使照相底片感光。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能产生这种射线。
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即原子核也是可分的。之后居里夫人于1898年7月发现放射性元素钋(Po)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Ra)。
8、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时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9、1905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先发现“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10、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1、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验证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2、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13、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出元电荷的电量,即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
14、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预言了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15、1932年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其用中子轰击石蜡打出了质子。
16、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观察到正电子。反映方程。可见,正电子是由磷30衰变发射出来的。像磷30这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机械探伤、消菌杀毒、作为示踪原子等。
17、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7个基本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
一、物理学简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结构。在它的研究领域里,有“力”的较量,有“热”的爆发,有“光”的闪耀,有“电”的神奇,还有“原子”的奥秘。大到天体和宇宙,小到原子和原子核的内部,都有物理学的足迹。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说过:“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导。”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各种观念、理论和方法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
物理
用物辨理,以物明理靠物论理见物识理以物言理
无理、雾里、勿理
二、高中物理的特点
重在理解、理性思维、灵活运用
要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进行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特别是在高中物理中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单纯地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清楚这些公式结论的适用条件或范围,才能有效地进行运用。
三、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五种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构成部分,不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不能学好物理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必须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概念和应用。应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规律的字面意义上,或者是死记硬背,而要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适用条件。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问题。
可以这样说,能不能学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能否理解得透彻,物理概念和规律因其抽象性,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比如“加速度”、“惯性”、“牛顿定律”、“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单靠老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概念的真谛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略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就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正在于此。例如“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是这样下定义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经过分析,我们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互相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相对运动”,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滑动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并由此可联想到它与重力、电荷间作用力以及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滑动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接触面上”告诉了我们滑动摩擦力产生的位置,而“阻碍相对运动”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那么它的方向就应该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并由此可恍然悟到滑动摩擦力并不总是阻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在平时学习物理时,我们应十分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思熟虑其含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要花力气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否则,若在学过物理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普遍公式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怎样才能理解物理概念呢?
(1)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2)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的定义和它的物理意义,对于物理量其内涵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是矢量?如果是矢量,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标量,它的数值是如何定义的?它的单位是什么?
(3)明确概念的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4)了解该概念与有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学过“位移”概念后,应了解定义这个物理概念是用于描述物体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变化,为下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做准备;其内涵是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大小就是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单位是长度的单位:m,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是:路程是标量,是路径的长度;在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与路程相等。
怎样才能理解物理规律呢?
(1)明确形成规律的依据、方法和过程。
(2)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述。包括:该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该规律所反映的物理本质,明确规律表达中的关键词句,明确规律的数学公式的物理含义等等。
(3)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物理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或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所以,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4)明确该规律与有关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出的物理事实与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已知的规律或理论经过推导论证,得出新形式的定理或推论;应用必要的数学对问题进行推导,得到新的结论或公式,作出判断。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透彻了解和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只有周密的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3、分析综合能力: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弄清产生的原因与条件。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不但复杂问题要这样做,简单问题也应这样做。我们要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独立地、灵活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分析综合能力也表现在要求同学们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或者未见过的问题,即所谓的“生题”。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同学们已学过的,甚至是非常熟悉的。要求同学们能独立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并不一定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内容也不一定多。它不仅要求同学们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同学们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
处理物理问题时,有时可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同学们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要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并力求融会贯通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处理物理问题时才会有较大的“自由度”,否则就会思维狭窄,缺乏从不同角度看清其中道理的眼光和能力。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课本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的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四、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句话是一些同学们对理科各科特点的总结:“物理难,化学繁,英语数学作业做不完”,由此反映出不少同学认为高中物理难学!其实这些同学觉得物理“难学”,并非智力不足,相反有很多人“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
1、心理因素:在上高中前就听“过来人”说过:“高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
2、教材因素:高中物理以定量研究为主,数学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明显提高。
3、方法因素: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要求,即使一些概念、定律背下来了,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面对着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而无法求解,即所谓“(上课)一听就懂,(课本)一看就会,(习题)一做就错”,还有许多同学说“我觉得花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习题也没少做,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总有投入不少,产出却不佳的失望。
所有这些使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逐渐地一些同学对物理学习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切身地感受,进一步证实了学长们的话,于是高中物理的难度无形中又被放大了许多,久而久之在同学们的心里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心理障碍:物理真难学!
诚然,高中物理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学好的希望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有信心,同时要有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如何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问题?
1、态度决定行动
曾经带领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的主教练米卢先生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同学们初上高中,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了畏难心理,背着沉重的包袱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物理,学习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同学消除心里障碍,调整好学习心态。其实,既然高中物理是按照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科学地安排给我们的课程,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它,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它,就一定能学好高中物理!
因此,只有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迈出坚实有益的步伐——态度决定行动,有了积极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行动。在此,不妨带上一些霸气——我一定能学好高中物理。
2、方法决定效果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实践证明: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
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我们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六环节”学习法,六环节是“预习→上课→复习→练习→质疑→小结”。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
(1)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自己独立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对于需要用到但又遗忘了的已学知识,课前及时补上,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了;二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新旧知识衔接,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第三,可以使我们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然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告终”。这样带着疑问去听课,从心理学规律上看就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探索规律的动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集中精力、明确目标,取得最好的听课效果。
(2)上课
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获取各门知识的信息、掌握各门知识的内容的主要渠道是听老师讲课。所以会不会听课,怎样听好课,是影响学习成绩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一)主动听课
在课堂上,老师要系统地讲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指导同学们观察和完成实验,组织讨论和探究新规律、新方法,为同学们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上做出良好示范。因此,上课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解,认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把自己预习时对问题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相对比,看看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上课老师的讲解,是否已经搞懂了。力求在课堂上把要学的知识弄懂弄透。假使有的问题一时没有搞懂,要在课下通过看书问同学或者问老师解决。不仅要记住新的知识,而且要努力让新的知识成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常识。在听课中,不只是弄清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二)关注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如对于物理概念课,听课的时候要学会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①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②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③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④弄懂概念应用的范围和条件。这样学习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领。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听物理概念课。
很多物理概念往往有多层含义,概念的层次化就是将其复杂的内涵分解为多个层次,让同学们一层一层逐步认识,最后综合各个层次的内容,得到一个完整的定义。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层:物体是做直线运动(体现“直”字)
第二层: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体现“变”字)
第三层: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体现“匀”字)
综合以上三个层次,给出定义“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均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所以不管概念分几层,也不管各层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你听课的时候只要将各层的含义分开,将每一层含义弄清即可。
又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一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举例汽车的各种运动情况:静止→运动;运动→静止;速度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大等等)。
第二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举例汽车转弯;骑自行车转弯;人造卫星等等)。
第三层:力的作用能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平抛物体的运动)。
第四层: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老师讲课时肯定会重点强调第一、二层含义,因为它容易被许多非本质的现象所混淆,所以你听课的时候就得把这个重点听清楚了,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静止的汽车运动起来,运动的汽车静止下来都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而你如果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那就错了,老师讲的是力改变了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所举的例子也是力引起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它只说明力改变了运动状态,但并不是说有力才有运动。另外,运动也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而且还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听课的时候一定得把重点听清楚,分清主次,然后再加以深化,把所听的知识、所学的内容彻底消化了,这样就能形成清晰的新概念,这样的听课才有效果。
对物理规律课而言,听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规律的前提条件、形成过程、物理本质和形成范围。即“四明确”:明确分清条件和结论;明确分析思路和方法;明确关键术语的内涵;明确规律的应用。这些都是听物理规律课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建立,虽然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它不能直接用实验加以证明,它是实验、思维、推理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则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并利用数学方法总结出的客观规律。
另外,物理规律是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所组成的。
对于习题课,应注意用物理规律解题的条件、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解题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复习记忆,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关键是要学会记课堂笔记。有的同学总是感到困惑,说“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对此,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笔记”变成“板书复印”。课堂笔记要用自己的话,把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记下,书本上有的少记或不记,书上没有的多记,尤其要重视记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在课堂上要简记,在课后依照听课的记忆做课后补记。
有的同学企图把老师的话全记下来,追求笔记的完整,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这样会影响听课;有的同学课后不整理,不翻阅笔记,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须知,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自己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复习和记忆知识。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如果还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方法,听课和笔记发生矛盾,要把听好课放在首位,下课后再参照同学的笔记补起来。
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我们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复习。
(四)掌握物理老师上课的特点
每个物理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从引入新课到讲解新课,往往并不和课本完全一样。有的采用探索法、悬念法进行教学,有的喜欢用启发式提问进行,有的喜欢从讲解历史名人故事入手,有的喜欢用新闻报道,而有的更偏向于就题论题等等。有经验的老师每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设计,所以你要充分了解老师的上课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听课方法,使自己的思路随着老师的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老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引入方法就比较多变,新颖、活泼,所以你听课的时候就得充分融入老师讲课的情境中去,让自己积极参与,让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听课取得最佳效果。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或解释一个物理现象,有的物理老师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演,而往往在表演的过程中解释了很多用简单的语言不能解释的物理知识,所以你不能简单地看热闹,而要和老师地思维融为一体,仔细观察、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表演,其目的是什么,我从中能发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等等。比如,在引入静摩擦力的时候,老师用推讲桌的例子。推,没有动,为什么?有静摩擦力。再增大一点力,还是没动,为什么?有静摩擦力。再加大力,快要动了。这样通过一连串的肢体语言,不仅得到了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而且还得到了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会听课的在老师一连串的表演中把静摩擦力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了。再比如,在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时,往往速度大小很容易理解,因为匀速,所以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如何呢?有的老师会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在原地转圈,以手的指向或脸的朝向作为速度的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但是方向一直在变。
经验告诉我们,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听好课的关键。
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时间,往往是你课后花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也换不来的。会听课的只要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还觉得特别轻松,觉得学习是特别有意思、特别愉快的事。
(3)复习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既调动了大脑的活动,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巩固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掌握如何,由复习效果而定。
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遍,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高中学习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有的同学为了节省时间,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看笔记、找公式,孰不知,这么做是钝刀砍柴,既费时费力,效果又差。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这里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因此,课后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通过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回忆战胜遗忘。也可以是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思考,因为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最起码的要求,它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好比是一座大厦的基础。还可以是对公式、定理的重新推导,从而在记忆理解物理公式的同时,深入体会它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条件,为进一步灵活应用做好准备。
(4)练习
第一句话,要学好高中物理,不做题不行。要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解题像破案一样,分析推理要步步为营,要以最基本的知识、规律作为推理的依据,千万不能想当然。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叙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过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课后一定要先复习,后做作业。知识是形成技巧的基础,只有知识掌握得正确,才能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要保证作业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迅速完成作业,作业前必须先读书,将知识很好地消化理解。很多同学不懂这个道理,也没养成这个良好习惯,总是急于完成作业。由于对知识理解不深,记忆不准,常常发生错误,从而降低了作业的质量。虽然增加了作业的时间,却没有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效果。
第二句话,要学好高中物理,光做题也不行。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绝不是成千上万道题所能概括得了的。
因此,在解题时,不能只会解就算了,而是要提高到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的高度。做题必须经过积极思考和总结,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解题的要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做题必须做明白!
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做习题时,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老师讲过的例题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切实有效地提高自己独立工作能力,以应付各种有关的考验,当然也包括考试的考验。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少了。于是便花很大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同学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情景,脑子里的记住的各种题型和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难题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同学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如果你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涉及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基本的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你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的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不少同学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习惯,因而在碰到陌生的或者复杂的情景时,首先从心理上就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议。
解一道题应充分发挥题目本身内涵的教育功能,不应把答案出来看作是解题的完成,恰恰相反,答案出来以后是自己总结回顾、提高自己整体把握能力的极好时机,不应错过。所以答案出来后,我们要回顾头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怎样解出来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克服解题的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益。《孙子兵法》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用到习题上可以说:粗做十道题,不如精做一道典型题,精做一道典型题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精做物理习题可以对一些题进行一题多解,对习题“扩充”、“变型”或在某些条件变更一下,进行一题多用和一题多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以这样做:第一步,先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分析、解答出正确答案;第二步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第三步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条件改变,或将原题的数字用字母代替,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改变题目中的条件,使结论不变或结论也随之变化,或从同一条件出发,可不可以有不同的情景,得出不同的结论。
目前同学们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目的性不明确
当前有些同学对于解题的目的认识模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确为什么需要解题,解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不留心解题的过程,不去弄懂为什么这样解的道理,而是设法如何能快点解出答案来,这些同学没有在应有的解题程序上分析所解的习题,好象解题只是为了得到答案,做习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对物理习题“做得多,想得少”
做物理习题有些同学只是仿照在课堂上学过的例题来解答,所以一遇到类型不熟的习题时,就埋怨这样的题没解过、没学过,好象非得把所有的题都学过、预先把所有类型的题目都逐个解过不可。这种现象说明有些同学学得过于死板,在活化知识方面缺乏功夫。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做题时想得太少,思考得不够,往往结果出来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这样习题尽管做得多,却思考得少,总结得少。
(三)对物理习题“粗做多,精做少”
在解物理习题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贪快图多,不注意分析物理过程,不注意解题过程,做多少算多少,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勉强能看懂;有些同学的解题只是一大堆公式,既没有物理情景分析,也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过程之间的联系不作交待,只是粗线条式地解了题,算是给老师和自己有了交待。
(四)做题目套公式多,分析得少。
在解物理习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的解题是在一大堆公式中碰来碰去,运气好的恰巧给他碰到了一个合适的公式,解题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运气不好时,公式套来套去就是无法套到合适的,结果解题过程只能被迫停下来,这种碰运气,套公式的解题方法永远也不可能学好物理。有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整张物理试卷中没有一幅受力分析图,也没有一幅情景分析图,可以说就是整篇的数学公式。
(五)不注意解题后的反馈,不喜欢动手运算
有些同学解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作业发下来后,有的根本不看一眼就放进书包里;还有些同学只是看一下有没有错误,没有错误就万事大吉,若有错误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根本不去深究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因而以后遇到了同样的或相似的题目还是要错,解题的目的根本无法达到;有很多同学平时作业时不喜欢动手运算,即使是很简单的运算也要借助于计算器,到考试时遇到稍难一点的计算,就感到烦,从而错误百出,丢掉了许多不应该丢的分数。
下面是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他的教诲。
“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5)质疑
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所以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学问学问,连学带问。一个人要博学多才,既靠学又靠问。大胆地向老师提出疑问,不是愚笨的反映,而是追求真知、积极向上的表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
(6)小结
我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把书由薄变厚,但把书由薄变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太厚了,就会超负荷,承载不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在哲学家看来,无非是物质或精神;而在生物学家看来,无非是动物或植物。可见,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其共性,找出其本质,便都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也正如此,若我们学会了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
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其结果必然是物理内容一大片,定律、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联贯,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对每一个单元、每一章节引入的概念、规律,一些典型的习题及其基本的解题方法,及时加以归纳、总结,直至对知识结构、思维方法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总结积累解题方法。
如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要抓住这样几点:描述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共有v0、vt、s、a和t等五个物理量;表征匀变速直线运动特征的是v0和a两个物理量;时间t是自变量,它牵连着s和vt的变化。再通过图线和公式的复习应用,弄清由这五个物理量组成的运动学公式不能死记硬背,关键要抓住v0和a这两个物理量。在解题中首先要考虑的也是这两个物理量。例如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时,要抓住v0和g这两个不变的量。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物理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上六个环节是学习新课的基本进程,它们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对学习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预习、听课学会基本的概念、规律,然后通过课下及时复习记住这些内容,再通过练习学会使用物理规律、方法解决问题,之后通过进一步练习和总结,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达到能够根据题目不同的要求,熟练运用所掌握的规律、方法去分析、解决各类比较复杂的问题,并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严格落实学习进程的这几个环节,将学习踏踏实实地对待,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个好的成绩!
3、细节决定成败
经常在考试结束后听到不少同学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一些会做的题,要么条件看错了,要么公式或单位写错了,还有分式的分子、分母写反了,或是数字运算错误,像1/2等于0、2,10乘0、2等于50,这样的错误在试卷中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由于平时练习中,多数同学都是使用计算器做数字运算;另外像画图不准确,文字、符号书写不规范,解题过程不完整等,以上种、种现象,造成该得分的题目因为不该发生的错误而丢分。因此在复习和考试中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结果,所以有的老师说,考试中不怕某一道题没有做,最怕每道题都有失分。每道题都有失分,这是考试得高分之大忌!
考试答题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每一道题都要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答题时受力图、轨迹图、过程草图等要完整、规范,文字、符号书写要清楚、准确,字母的大小写、上下角标要区分清楚。积极思维,想象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过程,寻找规律,列出方程,最后运用数学方法求解、讨论结果,数学运算要准确,解题过程要完整、有效。
最后要提醒大家:在考试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没有哪位一同学能做到解题从来不出错。但无疑,谁能够有效地防范错误或者减少失误,谁就能够在高考中胜出。
在此,我提出一个口号:向正确率要成绩!
六、高中物理学习常见误区浅析
在高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同学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其表现为: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物理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同学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哪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1、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
2、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同学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同学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3、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老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同学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例如很多同学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高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高中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同学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速度和加速度、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5、思维定势导致思维阻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同学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中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同学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上述是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有:
a、没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
b、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物理量;
c、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d、没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而乱写乱套公式;
e、片面分析问题,只见局部不顾整体;
f、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
g、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
h、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题目描述的全物理过程;
i、不能对题意的分析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
究其根源,(1)是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2)是同学们还没有把握住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善于从多方面去理解物理概念,不善于作比较分类工作,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不能从分析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确定遵循的规律——————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建立方程——————探讨答案的物理过程。一部分同学在学了物理之后,观察物理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未得到发展,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
同学们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学,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七、对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说几句话
1、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比天才更重要”。
想提高物理学习成绩,首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缺点,不理想的原因只不过是我们过去学习没有努力,或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现在我们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很好,至少说明我们有了想提高物理成绩的想法。离高中毕业还有两年半时间,在今后这两年半中补回过去半年所失去的,是完全能做到的。不过这需要我们付出自己的加倍努力(因为我们比别人每天要学的内容要多哟!)。树立起自信心,做好刻苦努力的心理准备,我们就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2、“知新不忘温故”
因为我们在上学期的学习上有很多欠缺,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多补习以前的知识,正所谓“知新而温故”。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针对自己基础薄弱的章节制定切合实际的补习计划,计划要做的具体、可行,之后严格执行,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有必要的话可请自己的科任老师帮忙。
3、克服急躁情绪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循序渐进是掌握知识的规律,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捷径。在学习中,要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稳重拾阶而上,不断地借助“旧知”去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慢中求快,稳中求好。我们不能梦想“一口吃个胖子”,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其结果必是“欲速而不达”,多学而不获,事倍功半。只有我们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相信我们的物理学习成绩肯定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请同学们牢记:态度决定行动方法决定效果细节决定成败
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
放下犹豫——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最后,祝同学们物理学习能取得成功!
1.概念:研究内涵
学习物理概念,除了知道它的定义、单位、标矢性,还要知道它的物理意义,掌握其内涵和外延。有同学认为学习物理不用记概念,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对很多概念的定义都不能正确表达出来。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我们不用去死记硬背概念,但是如果要完全掌握一个概念就一定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所以不能描述出一个概念的定义就一定没有掌握好这个概念。
因此,对物理概念我们应当反复的思考才能准确把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加速度、功、电场这三个概念在高中物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例如,学习“功”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掌握恒力做功的表达式、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对参考系的要求;还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功的含义,通过分析各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内力、外力)做的功来理解功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分析才能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而对“功”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对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非常有帮助。
复习之初,就可以把所有公式定理统统列出来,熟记在心,并在做题当中熟练和灵活运用。只有通过不断地解题实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
另外,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得同学们在高三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有的知识。如学习了极限便能更好地理解瞬时速度;导数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速度、加速度、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些概念;三角函数对掌握简谐运动的规律是非常有帮助的。
2.规律:知其所以然
关于规律的学习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规律是如何得出的;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是什么。
学习物理规律除了掌握结论,还要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如同学们都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却有很多人不清楚是怎样得出的;知道自由下落的电梯内的物体和卫星上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两种不同的运动都会完全失重;知道静电屏蔽时内部的场强为零却不知道怎样证明……这些都是重结论、轻过程的结果。这些同学在上课时尽管做了很多笔记,但对规律的得出过程并不清楚,造成不会做题。
学习物理规律时还要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如动量定理必须在惯性系中才能使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选大地为参考系来计算动能和功。
3.实验:亲自操作
实验题对学生在高考中是否能拿高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每一个实验,有条件情况下要亲自做一做。要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特别注重基本的实验方法,能对实验的误差原因进行分析。特别要重视课本上的实验,也包括每一个学生实验,重视实验涉及的原理、方法。在近年的物理高考实验中,我们已经感受到高考实验不再是简单地照抄课本上的实验,而是利用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原理、方法去处理新的问题。
4.教材:精细阅读
无论是概念、规律,还是实验方法,都在教材中有详细的论述,这是任何教学参考书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在每一章学习之前都要认真阅读本章的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认真阅读教材的另一个作用是有些细节问题在复习时老师不去细讲,这时要结合教材复习,特别是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部分的试题常常源于课本。
5.习题:注重方法训练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只有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才能掌握。在一轮复习中,不要急于做综合题和套题。要求稳、求实,做好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解题时要侧重常规方法,淡化特殊技巧。解决问题不是解题的目的,我们更注重题目所包含的方法。
掌握一种解题方法,除了做练习题,还要把功夫下到典型例题上,同学们们要认真分析题目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想,怎样想到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哪种方法比较好,这种方法解决哪类问题比较方便……这样我们就会对这种解题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做题的质量更胜过做题的数量,在做题时重视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
培养审题习惯。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做,做到一半才发现问题,原来题没有审清,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审题环节很重要。
培养思维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及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为了尽可能少出错误,解题时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画草图———想情景———选对象———建模型———分析状态和过程———找规律———列方程———检查结果。
注意计算题的解题规范性训练。答计算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但不宜过多,把最基本的过程和规律叙述清楚即可。如“由甲乙两球发生弹性碰撞得”、“将AB作为整体,从A点运动到B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由题意得”等。
2、设未知数的原则,一般用常用字母,让人一眼就能看懂。如果用E表示功就会让阅卷老师迷惑不解。
3、若既有分立式,又有综合式(式子在试卷中要紧凑),若综合式错误,按分立式给分,列式层次要清楚,顺序要合理。
4、公式要用课本中的原始式:定理中方程左右表达式一般不要改变,但须注意用题中所给定的字母,不要带入数据表示。
5、最后结果直接得出,不必代数计算,但结果必须突出,另占一行。
此外,在平时练习时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做题时尽量少用计算器。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开展。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高中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此次课改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这次学习,我有如下心得和体会:
一、新课程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务之急是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变化,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教师的角色将发生了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意识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意识:
1、“视教育为艺术”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一门艺术。今天的教育不再是接受和继承,而是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同时,施教者也能在对事业的奉献中使自身的生命和才智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懂得了教育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才能展现和擦亮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2、“开放”的思想。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教育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环境和内容、学习的方式等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开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方法及广阔的知识面。
3、“创新”的思想。教育要发展、要前进必须走创新之路,它要求教师要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因此“创新”在教育中就显的格外重要。教师具备创新思想,这种创新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发展了教育者本人,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
4、“发展”的思想。“发展”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二是树立教师自身发展、学习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
三、学习方式好
研究性学习正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
四、教材观要新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为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为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就需要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1、教材改革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的统一
新一轮教材改革,按照新的知识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就要坚持双重来源,一是文化传统,一是生活实践。以先进的学科观念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对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都是教材设计要坚持的方向。坚持关注生活实践,则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
2、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学习的教材设计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教材改革的教师观: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对教学策略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和建议,是教材设计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为教材设计带来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主体性教学、探究发现教学、合作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等,这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的设计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材改革的技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负载在教育工具上的科学因素以理论或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到我们关于课程、教材、教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等。
5、教材改革的整体观:走向统整的境界
教材的统整,要求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随着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性的增加,将使教科书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理念的多样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五、课程评价的改变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带来了评价标准、方法、主体诸方面的发展性科学评价。在评价时,由于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评价达到真正促使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又由于新课程强调性质评价,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所以,新课程正在深情地呼唤教学的新评价理念。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了解了物理教师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为物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它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要学习的内容及其水平,以及如何评价等等。《课程标准》制定以后,物理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起码的规范和衡量的标尺。通过学习我也清楚认识到《课程标准》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因此,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在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内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它,并将把它的要求内化于日常教学行为中,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也需要提高课程意识,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
1.选一本好的参考书,适合自己能力的,一本就够不要多买,否则绝对做不完
2.上课跟着老师走,物理弱的话要更注重基础,而老师讲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的东西
3.认真看书,最好能把书都再给它过几遍,要有印象,尤其是实验部分和公式,对所有实验有个印象,重点实验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次(成绩不错的,建议从实验领域拿高分,因为现在高考很注重考察实验能力的题);而公式在解答题时,就算你都不会只要列出对的式子最少一个有3分
4.基础很重要,可以拿历年高考卷做,那里面的题目比较经典,尤其是选择题和实验题,不要随便挑战难题
5.经常复习,回顾,力求知识点都记牢,一般来讲高中物理比较简单的是力学的相互作用,加速度,平抛运动,交变电流,万有引力,变压器,这几个点一定要很熟,较难的部分你也要有个理解,动量和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的运动一般都是难点,就算学不好也没关系,当然你自己要认真学
6.高考基础题占60%以上,中等题有20%左右,全部对了你就有240分以上,这就是基础的重要!要有信心!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和新理念,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
1、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4、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
二.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一下几点: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4、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通过专家老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讲解,使我对上好新教材充满了信心;通过专家老师对新教材的分析,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下学期上好新课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因此
这几天的培训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它使我对下面的进行的新课程教学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这次课程改革是一场根本性的、全方位的变革,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各方面有众多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仅为我个人一孔之见,试为引玉之砖,以期和老师们进一步探讨.
一、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1、贝克勒尔: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2、居里夫妇:研究天然放射现象。
3、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4、密立根:油滴实验,侧得了电子的电荷量,提出了电荷量子化
5、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用α粒子轰击N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6、查德威克: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7、巴耳末系: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部分规律。
8、波尔原子理论:解释H原子光谱图
二、波粒二象性
1、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
2、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并圆满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3、康普顿:康普顿效应,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4、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三、力
1、牛顿: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2、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3、卡文迪许: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4、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四、电与磁
1、焦耳: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2、库仑: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3、欧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4、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5、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6、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7、楞次: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8、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9、赫兹: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10、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我给大家介绍一种“6+2”学习法,所谓“6+2”学习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进行学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分析。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没有时间的限制,长则20分钟,短则课前的5、6分钟,重要的是过程)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有的同学感到听课十分吃力,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预习可以培养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要知道以后进入大学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可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上课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有人将我们的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知道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你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说,如果你属于强制型,那你要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你是自觉型,那么你就要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毕竟“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要想一节课几十分钟内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将这有限的集中注意时间用到“刀刃”上。
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社会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使当今文盲不再只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包括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今天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自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习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③“自思”即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⑴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⑵“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论。教师结合前面所掌握的情况,相应进行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的深度,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穿插读、议、讲,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小结,使学过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新概念、规律,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我给大家介绍一种6+2学习法,所谓6+2学习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进行学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分析。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没有时间的限制,长则20分钟,短则课前的5、6分钟,重要的是过程)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有的同学感到听课十分吃力,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预习可以培养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要知道以后进入大学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可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上课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有人将我们的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知道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你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说,如果你属于强制型,那你要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你是自觉型,那么你就要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毕竟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要想一节课几十分钟内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将这有限的集中注意时间用到刀刃上。
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有的同学总是感到困惑,说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对此,我们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板书复印。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记课堂重点、记课堂难点、记课堂疑点、记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记课堂灵感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中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我们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复习。
3.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另外,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也是战胜遗忘的需要。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5.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这里,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6.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以上六个环节是学习新课的基本进程,它们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对学习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在这六个环节之外,我们在学习每一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即在学习每一章前,我们应对这一章内容进行预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外,在学完每一章后,我们就应该对这一章进行系统总结,常用的方法是画该章的知识网络图,它可以使我们对该章的知识有一系统的了解,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该章,实现对知识掌握的升华。
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还应该再多一个知识拓展的环节。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再参考一些参考书、课外资料,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对此,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其实对于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每一位同学以前都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提出来进行分析目的就在于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只要我们能严格落实学习进程的这几个环节,将学习踏踏实实地对待,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个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