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秀8篇)

在生活中,制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大家知道制度的格式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1

为规范办公室的日常办公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

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并严格遵守

第二条:职责部门

行政部负责全面管理和监督公司水、电、暖以及耗材的使用和维护。

第三条:水电使用规定

1、员工均有义务留意办公设备的用电状况,不使用时将设备关闭,以避免长时间待机造成的电力损耗。

2、员工应关注办公电脑的用电状况,待机时应关闭显示器,长时间不使用时(如因故外出)应将电脑关闭。有学生上课时,提前五分钟根据学员数量确定开启电脑的数量,不能有闲置的开启的电脑,下班时应及时关闭电脑,及机房所有的插排开关,不能使电脑开着过夜。

3、员工离开或下班时应做到随手关灯,人走灯灭。特别是最后离开公司的员工应仔细巡查,关闭办公场所总开关和室外的电灯开关。白天室内光线够用时,尽可能不开灯而使用天然采光。第四条:打印机使用规定

1、打印时须本着节约原则,非重要文件应考虑使用二手纸打印或双面打印。

2、打印完毕务必按“OFF”键,使打印机进入待机状态。

3、除个人证件、毕业证、身份证、学历证等个人资料需要打印外,禁止打印其他私人资料。严禁因私大量打印文件、小说、书籍等非工作性文件。

第五条:空调使用规定

1、空调作为办公设施,仅于办公期间使用,不允许在非办公时间使用空调,办公人员离开或房间无人的情况下应关闭空调,严禁室内无人空调机照常开机。

2、下班后,最后一个离开的员工,应自觉关闭空调,以杜绝浪费。

3、使用空调,应注意节约,夏天在28℃以上方可开启空调制冷,制冷温度设置不应低于25℃;冬天在12℃以下方可开启空调制热,制热温度设置不应高于30℃。

4、使用空调期间,要将办公室的门窗关闭,以确保空调的使用效果。

5、落实空调使用管理责任制,行政部指定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6、不得随意打开空调机壳或拆卸机件,要注意对空调的合理使用和维护,有异常应速报知行政部,由行政部联系专业人员进行修理。

第六条:卫生清洁管理规定

1、公司员工都有维护卫生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2、公司卫生管理实行日常清洁与定期保洁、公共区域由专人负责、个人办公区域由员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每周周一至周日,所有员工轮流值日,清扫公共办公区域,个人办公区域文件整理,垃圾清扫等由自己负责。

3、公司规定每周五进行大扫除,个人清理自己的办公桌面,公共区域由全体员工具体负责。

第七条:环境及卫生标准

1、窗明洁净,墙面清洁;

2、角落无积尘、蛛网;

3、灯具、电器、用具清洁;

4、办公桌整洁有序,不允许杂乱的摆放资料,文具等;

5、各部门的文档必须存放在各部门的指定位置,不允许堆放在桌面或办公桌的桌底。6.室内无杂物;

7、地面无痰迹、纸屑、烟头;

8、个人仪表整洁、干净。

第八条:员工环境卫生规范

1、尊重保洁员的辛勤劳动,不得有侮辱之行为、言论;

2、有责任和义务保持个人办公区域的清洁卫生;

3、不随地吐痰;

4、不在办公室区域内吸烟;

5、各部门的办公区域内,对外的窗户在下班后或在下雨时,必须保持关闭。各部门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如发现没有按要求做的部门,将对负责人协助清洁工打扫卫生一周的处罚;

6、不能私自移动,挪用办公室区域内的设施设备;

第九条:其它规定

1、行政部需安排专人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

2、员工发现水、电、暖设施出现故障,应迅速与行政部联系,不得私自修理。

3、员工需提高节流开源的意识,互相监督,对浪费现象加以制止;并集思广益,积极对公司水、电、暖的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公司将会根据情况对提供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

4、上班期间不得无故串岗、不得在走廊、前台等区域大声聊天、喧哗、嬉闹。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5、严禁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看视频等,或浏览无关网站占用公司资源

6、员工上班时间应着装整洁大方,不得穿异装异服。

第十条:附则

本制度由行政部负责解释与修订,自总经理签发之日起生效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2

一、物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1.1建立授权控制

物流企业应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比如采购和付款不能为一人,会计人员不得兼任财产物资的采购、保管等工作。

1.2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

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并建立违反集体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

1.3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

物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物资采购机制,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根据运输装载物资需求的特殊性和运输物资的多样性,严格按照开放市场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准入制度和采购价格监管机制,规范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管理。物流企业还应当加强采购付款业务管理,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付款业务。建立采购的退货管理制度,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退货事宜并及时收回货款。对于重大的采购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招投标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二、物流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2.1从控制环境入手

控制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指物流体制的改革、物流政策的变化等,现在的物流已由过去单一的货物承运向全程的物流服务转变,拓展了接取送达、装卸、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业务领域,提供“门到门”的现代物流服务,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无疑也给客户“我要发货”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着全体职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

2.2实行动态管理

物流企业应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规范授权为主要途径,以资金集中管理、投资控制为重点内容,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实行动态控制,以保证财务管理的高效运作。

2.2.1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应当按照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将所有资源和经济业务纳入预算管理,科学编制涵盖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所有业务的年度预算,将预算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经营基地、经营网点;要通过对各种预算的综合平衡和管理职责分工,理清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的控制责任,实现物流企业纵向各级之间,横向各部门、经营基地、经营网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要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坚决杜绝超预算项目支出,对于经营中突发的事项支出,要经党政联席会上会讨论,保经营必须,不该花的费用绝对不花。全面落实预算管理责任,严格预算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实现各项业务有序可控。

2.2.2加强合同管理杜绝非常支出

要将合同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始终,将电子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付款监管链接起来动态管理,合同条款中的付款条件成为财务付款的前提,每项大的付款项目必须登记合同号才予付款。

2.3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让各级有授权的人员及时看到财务数据,实现财务数据集团查询功能。但针对财务成本支出超支及债权清收难等问题,充分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以下功能模块。(1)预算管理模块,利用预算指标模块监控各项费用支出,根据年初下达的预算分批到月的指标在财务信息系统里设好限额,只有预算内的费用可以支出,超过预算指标后,系统自动把该会计科目锁定,无法制出会计凭证。(2)应收应付管理模块,对所有客户设定信用等级,分应收帐款年限设立预警提示,对信用等级差的客户不予提供赊销等信用额度。(3)综合利用其他经营及管理已有信息资源,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超链接,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对接,将业务流程、内控措施、权限配置、预警指标等固化到信息系统,减少人为操纵因素,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全面提升管控效率。

三、利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3.1落实会计信息质量责任

明确物流企业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管理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经办责任人,改变过去会计信息质量主要由财务部门一家负责的现象,从而形成企业各级领导、经营部门、基地、网点和财务人员齐抓共管会计信息质量的良好局面,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2运用内外审计

(1)统一聘请事务所会计师,统一确定审计方案;(2)内、外审计相结合,针对内部控制等环节提出管理建议;(3)报表审计与年终决算同步进行,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年终决算过程中及时处理,实现事中预审与事后终审的有机结合以加强报表质量的事前控制,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3.3完善制度流程

规范会计信息首先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制定会计操作流程,使用统一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规范每一个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使各项业务的确认标准完整统一,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次,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如《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债权性资产管理制度》、《资产大修、零小工程维修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等,将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四、结束语

物流企业要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而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动态过程,要根据组织机构调整、业务和环境变化、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发现的薄弱环节等因素,持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着力提升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冬莲 单位:甘肃西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3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相关制度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且对于生产、销售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言,内部控制需要增加人员、岗位,制定规章制度和监控办法,许多上市公司往往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或者相关控制环节,没有真正把内部控制提升到日常生产经营中,没有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

【论文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1.前言

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虽然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相当一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许多企业也错误地认为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手册就是在实行内部控制,而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模式、过程和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部门设置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差等等,想要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水平,就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内部控制的目的、意义

企业施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活动的有效性,切实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方针和现实目标;确保企业资产运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防止无谓的资产流失及浪费问题;各项企业决策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为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内部控制的意义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首先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发现和杜绝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3.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过程不严谨,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前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 不明确的产权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完善,首先就要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个企业内部,不能有特殊人员,所有的人都必须被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当中。并且要准确定位内部控制和监控的重点对象。产权制度是企业法人治理的核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关键在于企业董事会的效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单从上面的案例看来,我国的法人治理结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还处于形式大于实效的阶段,多职任于一人,店长、执行经理任于一身,进货和管理由一人担任等,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效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样的不良环境下,企业产权关系难以得到明确,权力失去约束、责任无人承担,违规违纪问题随时可能滋生,信息传递也无法达到快速高效,长此以往,必将阻碍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2 流于形式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的作用是否得到切实发挥,关键在于执行是否足够充分和积极。在内控制度实行过程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内控制度可以订立得非常完善,但是如果企业领导首先就不过多重视其施行情况,如店长贪图眼前利益,不愿处理过期食材,企业人员对于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又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加以提升,店员听从店长指示,对顾客利益置之不理。那么内控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无可用处。

3.3 不健全的监督机制

现在许多企业仅有内部监督而缺乏外部监管,自己人管自己人,监管力度和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就大大减弱了,甚至出现空有职务却无人担任的局面。如麦当劳过期食材事故,店长既负责店里的销售又负责店里的各种管理,什么事都由店长一人说了算,根本谈不上监督监管。在出现过期食材的时候,也未能深入分析和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必然影响门店以及企业,让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3.4 陈旧落后的内控制度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特点。但是许多企业的内控制度仍然十分落后。如案例中提到的麦当劳门店,本来应该有实时监控设备,以保证员工的操作程序合规,但是却仅仅是制定了一些文字规定。这也就给恶意违规违纪分子以可乘之机,并且无法通过落后的内控制度寻找责任人,容易让违规违法分子找到逃脱制裁的渠道,从而给企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3.5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公司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向经理层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独立开展,其工作范围大大受限,也很难赢得威信。

4.保证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完善,首先就要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个企业内部,不能有特殊人员,所有的人都必须被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当中。并且要准确定位内部控制和监控的重点对象。划分明确的权力与责任归属,建立明确的产权、代理关系等结构。要充分发挥企业股东大会的监管作用,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履行权力和义务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保证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能够合乎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标准,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4.2 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追究及处罚机制

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在企业领导的管理理念上要转变思想,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要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特点、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等,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上,设置相应的控制标准,如招聘标准、考核标准、选拔任用标准等,要把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国家对于不愿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应该加强惩处力度,制定相应的处罚明细标准,追究其法人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于良好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应给予适当奖励,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情况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挂钩。

4.3 加强内控的审查与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良好的施行并取得有效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内控的审查与监督,企业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发挥内部审计的切实作用,让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内控目标,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内控环境。审计部门应该根据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内控改革建议,帮助企业实现内控目标。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首先应该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协助董事会履行其日常职务和工作,协调董事会和企业其他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强多方沟通水平。然后是在财会职能部门设置审计部门,其工作向总经理负责。审计委员会与财会部门内部的审计部门不存在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4.4 与时俱进,创新企业内控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层出不穷,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纷纷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随着新的经济形态的演变,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在控制上实现程序化,通过电脑软件编辑内控程序,并通过网络实现内控作用发挥,需要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脑人才,开发更为先进的内控程序。其次是需要将控制制度化,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指标,实现每一步都纳入内控系统当中,如组织、操作、系统维护、人员及企业信息档案管理、网络病毒查杀及防护等,并且在岗位设置上实现相对独立,分工合作。工作人员之间不可相互兼职,随意交换信息数据及其他越权行为。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执行,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根本就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企业缺乏明确的控制制度、标准和程序;制度执行的范围和执行力度往往受管理者的级别影响着,管理者本身不以身作则地遵守有关控制规定,逾越控制,甚至滥用职权,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威慑力和信任度下降,控制制度失效。一个企业不仅应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让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

(三)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认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根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指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 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 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 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 经济形式、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 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 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 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同意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计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财务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券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 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 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 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指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指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5

1.建立顶层设计、全员参与的内控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整体部署,内控机制建设更需要全员参与、分层管理。在日常工作当中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监督评价体系,做到定期对内控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及时修订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动态控制,确保内控工作的实效。其次是明确控制重点,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最后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切实落实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增强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能力,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

2.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逐渐应用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利用专业管理软件,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灵活地应用企业财务资源和现代化的财务测评系统,对企业内控工作进行科学化策划、灵活的监督以及全面的控制,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在内控管理工作上的科学、合理、优化配置。在控制方式趋向信息技术的集成和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和实施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要充分发挥ERP等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在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同步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实现内控控制时时、在线控制的目标。

3.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是无法分割、相辅相成的。从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问题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内控管理与国际先进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生产经营中要将强化内控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学习借鉴先进企业在内控建设、内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信条,不断优化内控运行环境。逐步形成人人有动力自觉内控观念和积极性,不断推动企业内控工作健康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顶层设计、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其次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最后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加强业务流程管控,强化运行监督,为企业规范、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是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

·制度和机制的区别(20xx-02-17)

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内部管理规范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由于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呈上升趋势,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这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会计做假事件,引起了中国会计学界对内部控制课题研究的重视。一年前成立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了全体会议,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具体规范讨论稿进行了深入讨论,此举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有待加强

尽管财政部已颁布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合于各种类型单位的内部控制框架,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指南,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无法准确地适用已有规范进行操作。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有效的内部评价机制,管理控制的弱化导致了经济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高层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真正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董事会的作用相对弱化。

(二)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不足且普遍存在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企业所有人即股东和企业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不完善((三)风险意识差,企业内部控制依然薄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一些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工作更多的是取决于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如果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有可能错误地做出估计和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核心地位

由于国有企业根深蒂固的集权管理,改制后的企业并未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经理层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在这种状态下要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对策是理顺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职责明确、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所有员工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才会有动力去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董事会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负责。因为对于董事会来说,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为了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完成各项目标,保证企业各项政策及董事会决议得以贯彻执行,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手段,所以董事会责无旁贷。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例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管理人员的任用,我们可以实施经理人员代理制。代理制是指企业对决策的执行层人员实行公开的招聘,以录用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对本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取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吸引那些善于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对代理人实行灵活的激励与制衡措施。

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质任,因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1)积极推行基层财务负责人委派制。通过竞聘上岗,选拔德才兼备的财务人员走上业务领导岗位,制订基层财务负责人的工资薪酬考核奖励办法。专门成立考评小组,对他们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考核,广泛听取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对他们的评价。基层财务负责人对委派方全权负责。基层财务负责人实行任期两至三年,在同一单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个委派期。在任职期间如发现不良行为,可以实行解聘,真正做到能上能下。(2)加强对全体财务人员的管理。要对企业系统内的财务人员的结构进行统计与分析,有计划地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制订一些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全体财务人员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

(三)加强预算管理,做好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编制全面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人力资源预算等等,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方面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严格执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的单位进行惩处,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四)找准关键控制点,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有抓住关键的控制点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控制点是指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那些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好地衡量业绩;哪一个控制点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纠正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为有效。

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负面风险,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制订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定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不同风险。例如,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企业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评估重要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规定相关法律责任。要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手续,防止资金使用随意支付,杜绝各种浪费行为。

(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是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又是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1、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从目前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一方面,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审计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要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变。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还主要立足于基层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审计等,而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评价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因而,舞弊行为、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今后有必要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和延伸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四、几点思考

(一)内部控制定位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其内部涉及到法律、经济、利益调整等,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从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标准来看,大多将内部控制定位于标准方向,没有上升到强制规范的法律层面。在我国目前人们法律意识不强、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人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环境下,未来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定位应上升到法律层面,使其具有法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和在企业经营管理具体工作中加以运用。

(二)内部控制的制定模式

目前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分行业制定。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既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统一标准来管理。未来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主导制定,使其具有权威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

最近,财政部副部长、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主席王军同志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灵魂,这一论断揭示了内部控制的实质。从我国内部控制近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发生大案要案的企业,实际上都有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有的条条框框还很细,但就是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由此可见,切实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是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发挥最大效力的根本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7

(1)负责公司文件治理、收发、传阅、清退、销毁、保密、归档等工作。

(2)负责公司有关文字工作的起草工作。

(3)负责来信来访的分送处理。

(4)负责档案治理工作。

(5)负责营业执照、单位代码的年检工作。

(6)协助领导作好宣传工作

(7)协助主任做好人事治理及日常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8

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负责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