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作者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惊心动魄。
教材介绍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黯淡、厄运、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懂得“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2.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黯淡、厄运、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以课文为载体,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第二年,德国主力军突破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去感受他们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自由读文
要求:
1.读准生字、词的音。不理解的词查查词典。
第厄普市 马奇诺防线 伯瑙德夫人 杰奎琳
横档 黯淡 重新 厄运 从容 生死攸关 不堪设想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理清文章层次
四、资料交流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马奇诺防线
五、口语交际
结合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或读过的文章,谈谈对“情报”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记下不懂的问题。
2.抄写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2.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备课反思
我曾经以为,自己对备课驾轻就熟,但经历了一次赛课,才发现自己需要提高或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一、以前,每课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我从未花费心思思考过,《教参》上怎么写,我便怎么确定。然而,在一次次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要落实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参》是面向大多数教师及班级,具有普遍意义,但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班,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教学目的实际是一种定位。
二、对问题的整合,实际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前,总希望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问得过细、过碎,一步步牵着学生鼻子走。一堂课下来,感觉很累。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和缺少宽容,让学生感觉也很累。在试讲过后,老师们指出了问题所在。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将问题进行整合,将几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在危急关头,伯瑙德一家人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了自己读书、思考的空间。《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这必然 而在此过程中,我也懂得了适时隐藏教师角色,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题: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的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神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二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1、同学们,在60 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看这就是二战时期的几张图片。(出示二战图片)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全球20 多亿人卷入战争长河,9000万人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男女老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自己家园,都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法国,人民就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齐读课题,理解生死攸关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三、抓住重点段落,深入探究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3—7段,思考:这家人在危急时刻怎样化险为夷的,其中你最佩服谁?
2、自读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紧张气氛。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交流伯瑙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瑙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虽然同学们强调的字词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大家说是什么?
生:为了表现出伯瑙德夫人想法拿走蜡烛……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生甲:站起身一下吹灭蜡烛。
生乙:做了一个轻轻吹的动作。
师:为什么要轻轻吹?
生:轻轻吹是为了不让德国军官起疑心,表现得镇定自若。
生:看出夫人非常镇定……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瑙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师:情况紧急,伯瑙德夫人内心焦急万分,但她还是做到从容不迫,令人敬佩。这时每个人的心情或许放松了一下,可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气氛顿时又紧张起来,怎么办?
●交流雅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走去
师:雅克在这危急时刻为什么能这么从容?
生:他勇敢,不怕死……
生:不对,他也害怕,不过他能做到镇定、不慌……
生:他看到妈妈那么从容不迫,他也受了感染,所以能做到这样。
心理活动:
师:同学们,雅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那么再站起来前,他心里想什么?
生:雅克可能想,绝不能让敌人发现情报,我必须想办法拿走蜡烛……
生:雅克可能想,雅克呀,雅克,你要镇定呀!要向妈妈一样不要慌……
师:雅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厄运即将来临,雅科从容地坐待最后的时刻,他可真了不起!
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仅10岁的杰奎琳勇敢地站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 杰奎琳的表现
语言:“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生:突然在这说明什么?
生:杰奎琳急中生智 ……
师:德国军官为什么同意了呢?
生:德国军官看到杰奎琳这么可爱有礼貌,他想起自己的女儿,良心发现,所以同意了。
师: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小要求,让人实在不忍拒绝,杰奎琳成功了。
师:绝密情报保住了,情报站也保住了。他们一家人的生命也保住了。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一家人你最佩服谁?
同位讨论后,回答。
师:我佩服伯瑙德夫人,因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她的镇定、机智感染着两个孩子,使他们也和他一样勇敢。
生:我佩服雅克,因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虽然没有拿走蜡烛,但他没有害怕、退缩,他仍然和妈妈妹妹在一起。
生:我佩服杰克琳,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她急中生智巧妙地骗取了德国军官的信任,她那么小,却能做到这样,真棒!
师:这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家庭,他们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是什么使得他们能做到舍生忘死?
生:是爱国精神使他们这么勇敢、镇定。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
六、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
七、课外延伸
课外小组合作自编课本剧。
板书: 生死攸关的烛光
夫人: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雅克: 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杰奎琳: 推脱睡觉 拿走蜡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读中感悟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生死攸关,指导读好字音。(指名读、齐读)
启发:查工具书,了解“生死攸关”的词面意思。
2、板书完整,齐读。3、引导对课题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写下。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掌握生字新词。
2、指名读,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馈,师小结归纳。
三、理解文本
1、引发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生死攸关”?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在小组内交流所画句子。
③班上交流反馈:a、读句子;
b、说说画的理由;
c、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d、在读中体会“生死攸关”。
2、启发: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指名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③小小辩论:这三个人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a、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b、引导从三个人的机智、勇敢上描述。
3、再次读文,从文中感受“生死攸关”时三个人的机智、勇敢。
三、启发想象1、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
2、小组内说一说。3、指名交流,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象。
4、把学生交流中的好词记在黑板上。
5、动笔写一写。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课文;
2、看有关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伯瑙德一家人在德军闯进家里的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蜡烛摆放在显眼的桌子上,多次骗过前来搜查的德军。但意外情况还是发生了。。。。。。
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班学生共49人,通过四年多的学习,课堂动手、动脑能力不错,但学生发言主动性不强,分析事物条理性缺乏。因此,在本文教学设计时采用学生先自读理清思路再画图表讲图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同时通过争议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片断: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画的图表千奇百怪。就像同学们读同样一篇文章有不同感受一样,这是正常的,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1: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部分,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折线。
师:她很会读书,不仅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1: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一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
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
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生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1: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
(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禁笑起来。)
生2: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3:我 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物及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
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1:嗯,是有点道理。
师: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
生1:把这部分去掉,把右边向左移。
师:好极了。对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教学反思:
1:学生参与面更广了,基本全班都动了起来。
课堂上呈现的高潮都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产生的。由于他们各自的理解能力不同,造成了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图表表现了出来,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样的矛盾碰撞迸射出火花再到相互的理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之中,课堂的效率也因此而提高。学生由读到感再由议到悟的过程,真正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较好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导向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情感的催化剂,富有激qing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语不仅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氛围,而且还是学生学法的一种引领,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本文教学时,当第一个孩子在汇报时还有点紧张,怕自己的图表得不到大家的肯定。这时我用热情、期待的眼神鼓励孩子,使他能很快调节自己,大胆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老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评语将学生很快引入到新的思考中。
3、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
这一课,留给我最深的就是孩子们敢于争论了。常常反省自己的教学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现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等。这样的反思促使我切实地从行动上哪怕是小小的一点努力开始却去提高自己去与孩子们一起进步。这节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准备,借鉴了优秀教师上这节课的经验,再次进行内化和细化,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教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生死攸关之际,母子三人怎么做的,体现出怎么样的品质。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过程:
1、播放录像,激qing导课。
同学们,今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0周年,在60 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录象,请大家看录象。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全球20 多亿人卷入战争长河,9000万人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男女老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自己家园,都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法国,人民就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2、理解生死攸关的含义。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伯瑙德夫人保护的是一份怎么样的情报?绝密,绝密的情报是怎样的情报?。为保护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想了一个怎样巧妙的办法?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听清老师要求,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感受。
6、交流:先看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1)请学生读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出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看看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伯瑙德夫人表现怎么样?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体会镇静和急中生智。
(2)教师过渡:危机似乎过去,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国人又把蜡烛重新点燃,板书,此时房间里气氛会怎么样?(紧张,恐怖)。指名朗读有关句子。结合前文理解“不堪设想”的意思,以及“不堪设想”的后果。
(3)从描写雅克的段落中体会雅克的从容镇定和冷静。
运用刚才抓住重点词语的学习方法去理解文章。
(4)教师小结: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把句子再读。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她娇声对德国人说:……
(5)重点体会“娇声”一词。杰奎琳利用娇声打动德国军官,唤起他对女儿的思念。指名读杰奎琳的话。
(6)师生合作读: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 ”蜡烛即将熄灭,时间不允许她听故事了,她仰起小脸高兴地说:“ ”杰奎林镇定的把烛台端起来,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7)端起烛台的她会想什么呢?
7、句式训练:
教师: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仿照句式说一两句话。
伯脑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教师总结并板书: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沉着冷静和敌人周旋,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一度窒息和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二战中为正义而斗争的平凡伟大的人物。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可以查阅有关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7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有谁知道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吗?
二、整体感知
1. 题目说烛光跟生死有关,你信吗?一支小小蜡烛发出来的光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还能操纵着人的生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56页,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那关乎生死的是不是这根蜡烛呢?
3. 伯瑙德夫人一家是干什么的,怎么会跟情报有关呢? 原来,伯瑙德夫人明里是旅馆的老板,暗里却是秘密情报站的工作者。
4. 她把情报藏在哪里呢?
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
意想不到。教师点拨: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三、分析感悟
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方法,但危险还是降临了。当危险一次又一次逼近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出示课件)
当德军把蜡烛点燃,第一次危机来临,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课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一段,孩子们的表情怎样?为什么?
1. 危机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什么危险?
2. 除了会危及到一家三口的性命外,想象一下还会危及到什么?
3. (出示课件)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 伯瑙德夫人面对危机是怎么做的?(出示感悟) 全班齐读这段话,去掉“急忙、轻轻”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个词可不可以。请学生读,注意读出伯瑙德夫人内心焦急但外表平静的语气。
5.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对不对?似乎说明了什么?
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来临。
(出示课件)此时房间里的气氛怎样?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1. 读这一段,感悟房子里的恐怖气氛。
2. 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烛光,课文里是如何描述的?
3. 听老师配乐读这段,再感悟。
4. 学着配乐读,说说你的感受。
5.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十二岁的雅克是怎么做的?
6. 厄运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一家人有什么困苦的遭遇?
7. 他现在还害怕吗?又是怎么做的?(出示从容地)
8. 最后时刻的到来是什么意思?
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此时,蜡烛越烧越短,危险越来越近,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十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明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得想个法子。
1. 她想了个什么办法?
2.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3. 为什么要娇声娇气
4. 谁来用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读?
5. 如果你是那个德军,听了这么可爱的女孩的话,你给她吗?
6. 最后,杰奎琳成功的端走了蜡烛。她表现怎样?请你夸夸她。
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
1. 如果杰奎琳没有想出办法,再耽误一会儿,会出现什么情况?
2. 杰奎琳走快了会引起怀疑,走慢了蜡烛会熄灭,这的确是什么样的烛光啊?
四、文章有着如此曲折的变化,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五、拓展
1. 是谁保住了秘密,是谁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2. 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3. 分组讨论,再汇报。
六、总结
雅克和杰奎琳的年纪比大家大不了多少,却在这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本该和大家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历经生死的考验?(战争)让我们大声呼喊: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七、课外作业
1.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2. 《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几本书。希望同学们课外去阅读。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瑙德福人家中
人物:伯瑙德夫人
杰克(伯瑙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林(伯瑙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的吹着。伯瑙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前的伯瑙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节蜡烛中。)
伯瑙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林(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瑙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得意地看了她妹妹一眼)
杰奎林(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糖果来着。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瑙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般杰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最显眼的餐桌上。)
伯瑙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只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第一范文网更多课本剧]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瑙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它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 )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一瞬间,伯瑙德一家人的心揪紧了)
伯瑙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盏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嘉(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吗。(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仿佛忽然安静下来,能听到中摆滴滴嗒嗒的声音。)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气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瑙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跟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瑙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师: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也跟大家有类似的感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会儿起,一会儿落。是这样吗?
生:是。
师:看,这种感觉像不像咱们医院里检查时的心电图呀?
(学生觉得挺有趣。)
师:大家有没有兴趣把我们阅读时的这种感受用一种类似心电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不少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
师:大家别急,你们画的时候要注意在每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标明了,这一处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心跳”。如果明白了,就开始画吧。
(学生动笔画图。老师巡视,并选择其中五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心跳图”。)
师:很多同学的“心跳图”已经完成,你们可以欣赏一下自己的同桌、或者是周围同学的画的图,互相交流一下。
(许多学生开始互相交换着谈起来。观察到孩子们都已经完成,老师示意学生坐好。)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画的图千奇百怪,各有各的特点。我从中选择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请他们画在了黑板上。现在,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
(老师请第一个画的女孩子到前面来大家讲解)
生1:我是这样画的,这一点是讲心情很平静;这里是说——是说德国军官进来,是闯进来,点燃了蜡烛。(这个女孩子有些羞涩,老师反复提醒她鼓励她要面向同学们讲述。后来,老师干脆站在女孩子的身后,这回女孩子不用只看着老师讲了。)
师: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1:嗯,这时有些紧张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就这样接着说。
生1:接下来,伯瑙德夫人点燃了油灯,吹熄了蜡烛,我的心情轻松下来,所以这样画。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
师:这时,我们的心提了起来,充满了担心。
生1: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要上楼睡觉,怕黑,德国军官答应了她,让她拿走了蜡烛。
师:此时,我们终于——
生(七嘴八舌):放心了。
师:是呀,长出了一口气。你看,她这样一画,不但说清楚了心情的变化,同时也帮助我们搞清楚了课文的内容。多了不起!来,用掌声请她回到座位。
师:我们看,黑板上其它几幅图也都有这样的起伏波折。你们觉得哪几幅比较独特,很有创意?
(学生们纷纷表态,认为其中的第三幅、第五幅有创意。)
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幅。它特殊在哪里呀?
生:她画了几处很平很小的波折,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师:哈,这真是很奇怪。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部分,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折线。
师:她很会读书,不仅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2: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一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给她鼓起掌来。)
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
生一: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
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生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2: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
(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禁笑起来。)
生一: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二:我 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物及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
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2:嗯,是有点道理。
师: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
生2:把这部分去掉,把右边向左移。
师:好极了。对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师:刚才大家对这幅图也格外感兴趣。我们先不请图的作者讲,大家先来猜一猜他为什么这样画,然后再请他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他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画的,当事情到了高潮的时候,也就是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是最高峰,也就是山尖。最后,蜡烛中的情报保护住了,一颗心才放下来,与开始是一样的。
师:嗯,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按照这个顺序,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达到一个高潮,最后轻松下来。可是,这中间心情回落的幅度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呢?
生:(短暂的沉默)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蜡烛被吹熄了,我们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可是,雅克的做法却马上被德军制止了,我们的心情还没完全放松下来,就又变得紧张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这里蜡烛已经越来越短,更接近情报了。所以,这里的线画得更高,表示心情更加紧张!
师:谁是这幅图的作者?(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大家说了这么多,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生3:(点点头)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师: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喽。那么,黑板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作品没有向大家介绍。我想征求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如果你们觉得自己还有刚才几位同学没有提到的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了,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好吗?
生4:我还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
师:好,那也请你来讲一讲吧?
生4:我在开始这里多了一个波折的地�
师:嗯,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开始替她们担心了。是吗?
生4:对。还有最后这里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小波折。这是因为,在课文的最后,当小女儿提出上楼怕黑,请求拿蜡烛时,德国军官要给她讲自己女儿的故事。我觉得这里也令我非常紧张。
师:哦?请你给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再讲讲你的理解。
生4:(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家看,文章最后写了,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可见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这里杰奎琳听故事,那么蜡烛就很可能会在她上楼前熄灭,引起德军怀疑。如果不听故事,德国军官不同意并且生气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时也非常令我紧张。然后,小女儿说自己头疼,下次再听,骗过了德国军官。
(班级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师:真了不起。你能够从这样细微的情节中感受到其中含着的意思,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掌声代表了大家,包括老师对你的赞赏与钦佩!
师:大家看黑板。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波折能够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我们选取两个片段,男女同学比赛来读,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波澜起伏的斗争场面。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 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因此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 “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详案)
这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5课《生死攸关的烛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这节课让我们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品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课文中体现生死攸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呢?(学生汇报)
认为这三句话体现生死攸关的同学比较多一些,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句话。(找3名同学读一下三句话)这三句话中哪些词更能体现当时的紧张与危急呢?
让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刚才大家指出了“危及”这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紧张与危急,那你还知道哪些词的意思与它相近吗?可不可以用别的次来替换“危及”呢?为什么?课文中“还会危及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后面用了省略号,那还有可能危及什么呢?就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瑙德夫人怎么做的呢?大家来读一读。谁能说一说?(汇报、板书)� 谁能读一下。你能读出当时房子里那紧张恐怖的气氛吗?
眼看蜡烛越来越短,在这紧要关头,雅克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家带着雅克的心情来读一下,(汇报、板书)但是中尉快步走上前去,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说这一把夺回了烛台,看着自己的计划失败了,雅克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句话,谁来读一下,雅克只是一个孩子,但显得非常冷静、勇敢,从哪些词大家可以看出雅克很冷静、很勇敢呢?大家仔细地读一下,体会一下雅克的心情。
情况越来越危急,这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随时都可能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杰奎琳怎么办呢?大家来读一下,谁能用杰奎琳那种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下?
这种声音给人一种我见尤怜的感觉。少校看了看杰奎琳,回答道:“当然可以,小姑娘。”这时杰奎琳端起烛台,还到了声晚安,走上楼去,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意味着什么?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儿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了,所以说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啊!
(同学们,故事到这儿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来说一说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时间可以处理]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勇敢、沉着、冷静地与敌人斗智斗勇,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窒息和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那些二战中为正义而战斗的人吧!
板书: 生死攸关的烛光
夫 人——吹熄
雅 克——端走
杰奎琳——拿走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死攸关、绝妙、从容、镇定。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都可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 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一起去体会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绝妙——非常美妙,非常巧妙。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镇定——不慌张,沉着。
3、指名轮流读课文,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是如何想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受德国侵略的法国这个国家生死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生死攸关的烛光,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
3、伯诺德夫人为了换蜡烛,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4、学生自学4~7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文中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哪些行为中,体会出他们的机智和勇敢?
(抓住“慢慢”、“从容”、“娇声地”、“镇定”等词语,认真体会。)
5、课文的题目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读过全文,�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之后,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进阅览室等途径,阅读这样的英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今天一样,被他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那么,希望你们把受感动的故事讲给全班的同学听,好吗?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
——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一、导入课题
1.6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 60 个。二战中有5000 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女儿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今天,就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课堂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作业安排: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视频短片《二战故事》
自我问答:
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能自学生字,读准课文中的字音。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
教学难点:
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二次战争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情报的?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年是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六十年前,以德国为首的军团组成征服世界的队伍开始了血腥,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为了和平,为了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出示录像和图片)
2、在法国,人们就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
3、什么是“生死攸关”?烛光为什么会决定人们的生死呢?学习了课文就会明白。
4、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读了几遍课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都预习了,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要简练)
2、伯瑙德一家保住了一份怎样的情报?
3、为了保护情报,他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可是这半截蜡烛被无意间点燃了!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的呢?
三、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画下相关的句子。
2、集体交流:
①伯瑙德夫人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的把蜡烛吹熄。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伯瑙德夫人怎样?(镇定、急中生智、沉着……)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说说理由。
把这些词语重读,练习朗读。
一场危机过去了,从哪里看出伯瑙德夫人更紧张了?
出示句子:“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事情的结果吗?
配乐朗诵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学生评价朗读。
②确实是危急时刻,浏览课文,看看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表现怎样?雅克表现怎样?(聪明、沉着……)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③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杰奎琳娇声说——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端走烛台的杰奎琳会说什么?
3、小结: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危险,情况的危急,让我们记住伯瑙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吧!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博稻德夫人
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作业设计:
1、自学生字,词语
2、排练课本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课本剧,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2、交流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注意“档”字的读音。
二、表演课本剧
1、学生给予评价。从对课文的理解,人物语言的处理,表情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
2、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小组排练。以表演的方式展示。
三、学习金钥匙
1、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可以试着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
2、看看本课的板书,有几个起伏?
3、故事一波三折才引人入胜。
4、讲一个自己曾经看过的故事。品味其中的波折。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情节——一波三折
故事——引人入胜
作业设计:
1、看看自己遍的历险故事,是不是引人入胜?
2、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预习《鸡毛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课文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伯瑙德一家人在德军闯进家里的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蜡烛摆放在显眼的桌子上,多次骗过前来搜查的德军。但意外情况还是发生了,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兵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轻轻吹灭了蜡烛。还没等冒着青烟的烛芯熄灭,中尉又点燃了它。“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大儿子面对危机镇定自若,用计与敌人继续周旋。他“慢慢地站起来”想借取柴之机拿走蜡烛没有成功。蜡烛继续燃烧,危险就要临近。面对最后的时刻,懂事的孩子”、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这些描写突出了少年的机智、勇敢、沉着。在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用自己的可爱与机敏拿走了半截蜡烛,解除了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她“娇声”说出的语言合情合理,她端起蜡烛上楼的举止,没有丝毫慌乱,她镇静自若地一步步走上楼梯,危险也一步步地远离了母子三人,远离了情报站,母子三人化险为夷,骗过了德国鬼子,保护了情报站。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示了他们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要点提示〗
1.一般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课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斗争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对一家人的勇敢机智,可设置情境,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如,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
2.课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情节发展中有哪些波澜,并用笔画出来,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故事有几个起伏,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虽然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感人至深。读后,可让学生举例说明,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的言行:
大儿子雅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吹息蜡烛。
小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3.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了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感受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达内容后,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外静内急”的心理,为学生个性化体验创设条件。
〖教学建议〗
1.以本课为载体,课前安排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搜集被占领国的人民同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课题入手,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可以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法国一家人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向书中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直接进入课文的情节或语言系统,快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引导深入探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一家人怎样化险为夷的,其中你最佩服谁?可以采用组内交流,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倾向于雅克和杰奎琳,被他们所吸引。教师可时时提醒学生想一想:伯瑙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所产生的灾难性结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首先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情绪,使雅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保护了装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和一家人的生命。
4.总结拓展。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活动,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地表演,如: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等形式,使学生体会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儿女是怎样围绕蜡烛与德国军官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的,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智慧。
5.充分利用课文结尾的空白处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本文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学习生字4个〗
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档”的读音。
〖思考交流 〗
1.结合课文体会“生死攸关”的意思。
(1)让学生理解“生死攸关”一词的表面意思,可查字典。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2)结合课文体会。三个德国兵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3口的生命将告结束。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轻轻吹灭了蜡烛。中尉又点燃了它。大儿子面对危机镇定自若,想借取柴之机拿走蜡烛没有成功。蜡烛继续燃烧,危险就要临近。在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可爱与机敏拿走了半截蜡烛,解除了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让学生理解危险一步步逼近他们,这万分危急之时就是生死攸关之时。
2.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这个练笔只要学生想象合理即可,不必统一答案。可以写他们彼此的赞美;可以写他们商量以后把情报藏在什么地方更安全等。
〖阅读小提示 〗
本故事有三个高潮,并且一个比一个扣人心弦,这就有三处线条的起伏。可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画出曲线。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阅读课的赛课活动,我选择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生死攸关的烛光》。由于是临时决定,学生没有预习,我的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
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也是一节原生态的教学课,孩子们没有预习,而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20分钟左右。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欣慰,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不怕考试的课。
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上本课时,学生没有预习,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练习册中),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从这里,我领悟到: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 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因此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 “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阅读课的赛课活动,我选择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生死攸关的烛光》。由于是临时决定,学生没有预习,我的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
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也是一节原生态的教学课,孩子们没有预习,而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20分钟左右。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欣慰,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不怕考试的课。
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能自学生字,读准课文中的字音。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
教学难点:
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二次战争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情报的?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年是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六十年前,以德国为首的军团组成征服世界的队伍开始了血腥,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为了和平,为了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出示录像和图片)
2、在法国,人们就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
3、什么是“生死攸关”?烛光为什么会决定人们的生死呢?学习了课文就会明白。
4、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读了几遍课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都预习了,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要简练)
2、伯瑙德一家保住了一份怎样的情报?
3、为了保护情报,他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可是这半截蜡烛被无意间点燃了!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的呢?
三、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画下相关的句子。
2、集体交流:
①伯瑙德夫人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的把蜡烛吹熄。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伯瑙德夫人怎样?(镇定、急中生智、沉着……)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说说理由。
把这些词语重读,练习朗读。
一场危机过去了,从哪里看出伯瑙德夫人更紧张了?
出示句子:“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事情的结果吗?
配乐朗诵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学生评价朗读。
②确实是危急时刻,浏览课文,看看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表现怎样?雅克表现怎样?(聪明、沉着……)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③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杰奎琳娇声说——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端走烛台的杰奎琳会说什么?
3、小结: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危险,情况的危急,让我们记住伯瑙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吧!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博稻德夫人
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作业设计:
1、自学生字,词语
2、排练课本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课本剧,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2、交流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注意“档”字的读音。
二、表演课本剧
1、学生给予评价。从对课文的理解,人物语言的处理,表情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
2、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小组排练。以表演的方式展示。
三、学习金钥匙
1、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可以试着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
2、看看本课的板书,有几个起伏?
3、故事一波三折才引人入胜。
4、讲一个自己曾经看过的故事。品味其中的波折。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情节——一波三折
故事——引人入胜
作业设计:
1、看看自己遍的历险故事,是不是引人入胜?
2、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预习《鸡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