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
口算练习。教材第143-147页口算练习第(一)、(二)、(三)、(四)。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综合练习(板书)
2、指导练习。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6题(用不同的思路解应用题)。
第26题有两种解法:一是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二是现在做1800套可节省多少布,省下的布现在还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板书)解法一:3.8×1800 ÷( 3.8 - 0.2 )=1900(套)
解法二:0.2×1800 ÷( 3.8 - 0.2 )+ 1800=1900(套)
第27题。
第27题思路如下:实际提前5天完成,原计划这5天要修的可以看成平均分到以前(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一5)就是原计划5天要修的米数,45×(20-5)÷5=135米就是原计划每天要修的米数。也可用方程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则20X-(20-5)(X+45)
20X=15X十675(工作总量相等)
5X=675
X=135
答:原计划每天修135米。
三、练习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4~26题。
作业辅导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0~23题,第27~29题。
疑难辅导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8题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它的宽
3平方分米×300=900平方分米
注意统一单位:900平方分米=9平方米
9÷4、5=2(米)
最后一段可设长方形的'宽为X米,按顺向思考列方程:4、5X=9再求解。
思考题:
第(1)题,与第63页思考题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要先求出队伍的长:(346÷2-1)×0、5=86(米),再求从排头的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桥共需的时间是:(889+86)÷65=15分。
第(2)题让学生实际操作,摆一摆,答案是,这样组成的能被2整除的有6个:12、32、42、14、24、34。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在有多种结果的事件中,比较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难 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 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最有可能摸到红色棋子,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但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学生总结: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最多,黄色的棋子最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五、作业: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2)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有关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思路
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算术方法解的应用题和用方程解的
应用题的各自特点,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解答应用题,并
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口算。
做复习第7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解简易方程,这节课继续复习解简易方程,重
点复习列方程解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掌握相
遇问题里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特征和相应的解题方法,能选择恰当
的方法解答相遇问题里相应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L做复习第8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解答,而第(2)、(3)题用方程来
解答?‘
指出:这里三道题都是相遇问题应用题,它们的数量关系都
是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由于第(1)题是求路程的应用
题,顺着题意就可以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的结果,所以用算术方
法解答;而第(2)、(3)题顺着题意不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来解答,是
逆思考的应用题,所以一般要用方程来解答。
2.做复习第9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方程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方程表示什么
意思,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的什么内容?你能谈谈有什么收获吗?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
/j、李1.2/j、时/J、李0.6/J、时
行的路程行的路程
广----^----\/’‘\-、
小李每小时行15千米
甲二二二二二』--上--
地
汽车每小时行?千米
乙------\,------√
汽车o.6小时行的路程
提问:从图上看,小王乘坐的汽车追上小李时,小李一共行了
多少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当小王迫上小李时,两人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板书:小王
行的路程:小李行的路程)
请大家课后想一想,怎样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
再想一想,还能列怎样的方程解。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10、11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与简洁,发展符号感。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含有字母式子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
0.24÷0.4 1÷4 3.7+3
1.1×3.2 0.24×2.5
1-0.08 4.02÷0.1 12×0.99
1.1×3.2、0.24×2.5、12×0.99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二、揭题认标(2分钟)
情境:我们学校的好人好事不少,最近学校通告栏上有一则招领启事:
一同学在学校操场主席台上拾到一个粉红色钱包,里有n元钱,请失主速到学生处认领。
20xx年12月2日
问:猜猜钱包里有多少钱?启事中用什么表示?n可以表示哪些数?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自学例1。
学习目标: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三、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交流预习单。
交流内容:
1.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可以怎么表示?
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汇报。
四、研究例2、例3(10分钟)
1.填表
(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280千米
已经行驶/千米 50 74.5 … b
还要行驶/千米 280--50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b可以表示哪些数?
2.这里的b和刚才的a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a表示小棒的个数,必须是整数;b表示已经行驶的路程,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解决问题:
当b=120时,剩下多少米?
当b=200时,剩下多少米?
当b=( )时,剩下( )米。
2.研究例3
导学单:
1.我们曾经用字母表示过哪些公式?把它们写出来。
2.这些字母公式还可以怎样写?自学书本P100例3下面的一小节,把这些
公式再写一写。
集中汇报
追问:还要行驶的千米数280-b可以化简吗?为什么?
指出:在字母表示的乘法算式中,通常都要化成最简。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完成书本P100练一练第1题和第3题
第1题注意1×χ的省略写法,χ×χ的省略写法。
问:这样省略有什么好处?
2.完成书本P103 练习十八 第1至3题
第3题第(1)小题,追问苹果树的棵数可以用省略写法,梨树可以吗?
六、课堂总结(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3题。
六、课后记事: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内容
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分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知识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课堂练习
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追记
本课是在基本事件等可能性的基础上学习事件的可能性,这时候要看看总共有多少基本事件,每种基本事件有几种结果,占用了所有基本事件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事件的可能性”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图上画出条形,表示要说明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复习用的统计表和用口表示数量的象形统计图,例题的横轴和纵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你能说说下面统计表的意思吗?
二月份天气情况统计表
提问:上面表格和图形统计的是同一数量吗?
� 这样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还可以制成统计图。(板书: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特点是形象具体,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板书: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统计图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条形统计图。(在“统计图”前面板书:条形)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1。
出示例1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的意思。
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口表示5人,怎样制成方数据块图来
表示上面的'数量呢?
出示方块图,让学生说说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如果把这些方块连起来,就成了什么形状?
2、制作条形统计图。
说明:我们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大小,把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怎样来制作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看例题下面的说明和统
计图,讨论一下可以怎样画。
你能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条形统计图的草图表示例题统计表里的数据吗?自己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试画条形统计图。
[评析:通过对用口表示的象形统计图的观察、认识,并结合对条形统计图进行了描述,使学生初步形成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这就使制作条形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形象基础。再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自己试一试,就更有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感性认识。这样就有利于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提问:谁来试着说一说,条形统计图可以怎样画出来?
出示画有横轴和纵轴并有统计图名称的小黑板。
说明:我们可以这样来画条形统计图。一张统计图先要有统‘
计图的名称和制作时间两个内容。(接着说明制作步骤,并结合说 明的步骤,画出条形统计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画条形统计图分哪几步?
小结:根据整理出的数据画条形统计图,分这样几步:
(1)写出统计图名称和时间;
(2)画出横轴和纵轴;
(3)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4)确定长度单位和数量;
(5)制成直条写数据。
指出:像这样每个数量用一个单条的直条表示,是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在统计图下面填空。
指名口答,相互校正。
说明:从制成的条形统计图更加可以看出,条形统计图很容易比较出数量的多少,知道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少。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1题。·
提问:主要淡水湖有哪几个?每个长度单位表示多少数量?
指名学生口答每个淡水湖的面积是多少。
说明我们祖国山水美丽,但又人口众多,既要保护环境,又要节约用水。
2、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完成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
提示学生检查:年、月有没有填写;直条表示数据的长度对不 对;直条上的数据有没有写。
提问:你从图中看出了哪些问题?(最多的、最少的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统计的有哪些内容?你觉得统计的内容可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条形统计图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画条形统计图要分哪几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0.7×0.71.1×100.24×0.2
3.5×0.10.2×0.40.6×5
二、计算练习。
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0.015.8×1.23.15×1.4
4.9×15.8×13.15×1
4.9×0.995.8×0.83.15×0.6
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8.2=
2.4×2.6=0.97×0.84=
1.02=1.3=
0.98=0.06=
3、你能直接在里填上“<”或“>”吗?
1.4×2.82.8
0.63×0.90.63
0.85×1.30.85
0.8×1.31.3
思考:积与划线的乘数比大小,有什么规律?
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8.5×42.4×13.02
1.28×8.6+0.72×8.612.5×0.96×0.8
思考:用的什么运算律?独立解答。
四、实际应用。
1、一种铺铁路用的钢轨,每根长12.5米,每米重44千克。80根这样的钢轨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我们班种了400课
向日葵估计每棵大约可收葵花籽0.25千克
如果每千克葵花籽可以榨油0.18千克,他们收的葵花籽
大约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作业设计:
练习十五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25×8.5×4
=0.25x4x8.5
=1x8.5
=8.5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2.理解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
3.会原点“0”的位置的选择。
教学重点:
1.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在数轴上表示负小数。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数轴
1.出示数轴:(小组讨论)
2.提问:
1)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2)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3)原点“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4)单位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二、探究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集体讨论:
1)数轴与它所放的位置有关系吗? (与放的位置无关)
2)原点的位置有可选性吗?(举例)(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
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3)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四、小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写出下面各题的式子
(1)比的3倍多15
(2)比的4倍少2
(3)2个与34的和
(4)5个与0.6的3倍的差
2、出示复习题: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启发学生讲算式的。意义。
(人)
答:合唱队有84人。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改复 舞蹈队有多少人?
1、读题。
教师提问: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没有变;
不同点:复习题已知舞蹈队人数求合唱队人数,例4是已知合唱队人数求舞蹈队人数。
2、教师说明:例4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师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例4
1、分析题意,引导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2、启发学生填图。
3、看图回答:舞蹈队人数和合唱队人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舞蹈队人数的3倍加上15正好等于合唱队人数。
5、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根据: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
6、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教师板书: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小结:用方程解这种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时,题中哪句话最关键?
(“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最关键)
7、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或
引导:例题的方法最简单,解题时要用简单的方法解。
(三)变式练习
少年宫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人数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启发学生讲思考过程,并与例题比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
四、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
2、只列示不计算
3、独立练习
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
五、课后作业
1、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2、买3枝钢笔比买5枝圆珠笔要多花0.9元。每枝圆珠笔的价钱是2.6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钱?
六、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什么是面积?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讲授新课
(一)、数方格法
用课件投影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3、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4、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6、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课后追记
本课利用数格子和割补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割”或者“补”的方法,或者两者配合使用是将未知图形化成已知图形的一种常用手段和方法。这个方法在以后的求面积上仍然会应用到,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多动脑筋想想如果割补,化未知为已知。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把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教学内容:教材110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2、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2、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和
第十单元整理和复习
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P116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负数和小数
1.提问:什么叫负数?什么叫小数的含义和小数的性质?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P116第1题。
学生反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说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
3.完成P116第2题
请学生讲清楚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4.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5.完成P116第3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三、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1.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完成P116第4题
学生反馈。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0.8070.0780.870.780.087
学生板演。
四、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学生口答。
2.练习小数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完成P116第5题
反馈。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数的世界”
教学后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59××60.23×314×3×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123×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
×0.03××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
小数乘小数
×=×=
1看、2算、3数、4点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难点:单位“1”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白纸、软尺,学生用的笔。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分数,了解学生的起点
师: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涂色的1/4圆。你们能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1/4
师:对于1/4这个分数,同学们还了解一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分母、分数线)
2、揭示课题
师:是呀!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展开分数意义的研究
1.研究1/4,理解单位“1”。
(1)探究,用多种材料表示1/4。
师:刚才同学们说1/4可以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1/4还可以表示什么?下面利用我们准备的学具进行探究活动,先看看活动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a)任意选用一些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1/4。
(b)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来表示1/4的。
(2)小组活动
(3)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来表示1/4?
让学生汇报,在汇报同时可以利用学具进行演示。
(4)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们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回答。
师:是的,平均分的物体不一样。有的是在分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像这样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还有那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把你的想法给你的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5)再次研究1/4
.拿出学具进行演示。,老师说出部分,让学生说整体
2、研究几分之几
让学生任意写一个分数,和同桌说说你写的这个分数可以表示什么?
3、总结分数的意义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练习(课件出示)
填空:
(1)5/9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xx份,表示这样的xx份的数。
(2)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xx分之xx4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xx分之xx。
(3)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四)介绍是分数的产生
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逐屏出现,让学生阅读有关内容。
(五)延伸练习
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下图,你能用分数来说一句话吗?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内容?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
师:你们是怎样按键计算的?
(学生回答按键顺序:26.75×30.9 =)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开始,先按整数部分,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分的。数。
2、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28页的第2题)
42.8×57.93=()15.105÷2.5=()
0.256×0.45=()1.311÷6=()
90×3.806=()287÷0.082=()
问:说说你是怎样操作“0.256×0.45=”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操作方法?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没有可以用这样方法的?
“287÷0.082”中的哪个“0”可以省略不按?
3、师:你们喜欢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为什么?
(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
探究二: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积或商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2)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 1111122222222÷33333334=
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数位太多,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从这一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出示题3,用计算器计算下面每组题的前四题,找出规律后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① 2×9.9= ② 1÷11=
3×9.99= 2÷11=
4×9.999= 3÷11=
5×9.9999= 4÷11=
6×9.99999= 5÷11=
6×9.999999= 6÷11=
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三、课内练习:
1、出示:题4
用1,2,3,4,5,6分别除以7,会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结果,请你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师:这一组题目的商都是循环小数,都是由1,4,2,8,5,7六个数字组成,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师:那么被除数是8,9,10,11,……时,商的小数部分分别与这六个算式中的那些算式对应呢?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8÷7= 9÷7=
10÷7= 11÷7=
12÷7= 13÷7=
学生集体练习,交流反馈
2、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找出规律在算出后面的题。
(1)1×1=(2)1÷27=
1.1×1.1= 2÷27=
1.11×1.11= 3÷27=
1.111×1.111= 4÷27=
1.1111×1.1111= 5÷27=
1.11111×1.11111= 6÷27=
1.111111×1.111111= 7÷27=
1.1111111×1.1111111= 8÷27=
3、先用计算器找出规律,然后直接推算。
(1)4.2÷6=(2)11.22÷3.4=
44.22÷66= 111.222÷33.4=
444.222÷666= 1111.2222÷333.4=
4、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出示:1+2+3+4+……+98+99+100=?
师:答案是几呢?你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看谁算得快?
(请口算的小朋友介绍计算方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问:这道题你觉得是口算的方法简便还是用计算器算简便呢?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计算,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这样不但减轻了我们计算的负担,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规律。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28页
目标
①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②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及训练
重 点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仪器
教具
表示和的圆形投影片。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和和和
2、指名说一说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计算+。
学生读题,出示教具,教师说明用和圆片表示,用的圆片表示。
请学生观察、思考:
①这个分数加法题和过去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②和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③分数单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
④有没有办法把这道题转化成能直接相加的分数加法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就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请几名学生说说能分过程,教师演示板书如下: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学生读题。
问:这是一道分数减法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减?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时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评讲板演,请板演的学生说计算过程,最后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也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概括总结。
学生齐读教材第120页上面方框里的计算法则。
四、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20页例3上面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①这两题计算后的结果都不是最简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②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计算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1、学习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一)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二)汇报讨论结果
①演示课件1下载(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②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
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
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③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285÷3
=95(套)
④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三)、规纳概括:
1.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由学生讨论)
2.出示课件2下载
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解答并检验)
(1)由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集体订正,要求学生叙述解题思路
2.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3.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画图并检验)
独立解答后,把题目的结果当成已知条件,把一个已知条件当成问题,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4.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
3.教师提问:①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
②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二1、2、3、
六、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14练习三第4、6、7、8、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0.25×368×40 1.7×101 7.8×9+7.8
5.5×9.8 12.5×2.5×0.8×4 19.7×5.3+4.7×19.7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完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三。拓展新知。
(1)说一说:7.69×101 2.5×(3.8×0.04) 0.125×72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⑵试一试:1.5×0.8+1.5×0.2 1.5×0.8+15×0.02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1.5×0.8+15×0.02=1.5×0.8+1.5×0.2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思考: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2×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24×1.3×5
单价×数量=总价
0.42×3.7≈1.67(元)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教学内容】:
教材P29例5及练习七第2、4、6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除。
【教学方法】
讲解法。迁移转化,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对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4.68÷1.2=( )÷12 2.38÷0.34=( )÷( )
5.2÷0.32=( )÷32 161÷0.46=( )÷( )
指定一个小组学生轮流回答。
教师:同学们都掌握得很好,那同学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些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吗?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向商不变性质的知识点靠拢,并回忆商不变的性质的具体内容。)
教师:既然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那我们现在就更进一步地来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2)]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29页例5。
(1)教师出示第29页例5:12.6÷0.28=
(2)组织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计算时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结果:
(3)教师:�
组织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应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再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将错误的。计算擦掉。
2.归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师:一个数除以小数应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归纳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一看,二移,三算)学生在教材第29页填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
(1)教师出示第2题。组织学生观察计算过程,判断计算得对不对,错在哪里,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回答问题。
(3)教师:正确的计算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吧!
学生在练习本上重新计算这些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4题。
(1)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然后汇报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使学生明确: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多少,商就乘以多少;除数乘以多少,商就除以多少(0除外)。
3.列竖式计算。
621÷0.003= 72 8÷0.56= 5.04÷0.012= 2.7÷0.75=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4.小明帮李奶奶买西红柿,每千克2.98元,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回5.1元。他买了多少千克西红柿?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灵活地运用呢?
五、作业: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2、6题。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最高位上的数是9的最大因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1~20的因数后总结出特� 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最大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板书设计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7~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增加一个条件和改变问题成为四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对比练习
1、(1)解放军某部进行军事训练,要行军502千米,开始3天共行了180千米,余下的路程每天行80.5千米,还需要几天可行完?
(2)解放军某部进行军事训练,要行军502千米,开始3天,平均每天行60千米,余下的路程每天行80.5千米,还需要几天可行完?
(3)解放军某部进行军事训练,要行军502千米,开始3天,平均每天行60千米,余下的路程每天多行20.5千米,还需要几天可行完?
2、(1)某喷雾器厂计划在30天里完成10800部喷雾器,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80部,这样几天完成?
(2)某喷雾器厂计划在30天里完成10800部喷雾器,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80部,这样提前几天完成?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小结:四步计算应用题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结构较为复杂,种类很多,叙述方式也不一样,解答方法更不同,但只要掌握好数量关系,学会分析方法,掌握解题规律,认真把好四个步骤,一定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只列式不计算
1、解放军某部抢修一条17.4千米长的。河,计划12天修完,在当地群众支援下,结果提前4天就完成了,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
2、印刷厂计划20天装订48000本书,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600本,提前多少天完成?
3、一个化肥厂装化肥10000千克,先装160个大袋,每袋装50千克,剩下的改装小袋,小袋比大袋要少装30千克,要装多少个小袋?
集体订正
三、第66页第10、12题
第10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7、8、9、11题
7、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长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了多少米?
8、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1、某车间用两台机床同时加工2160个零件。第一台机床每小时加工24个,第二台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
六、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