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优秀3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1

师:四年一班的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请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老师描述的是个什么地方。

师(诵读):山清水秀、杨柳依依、细雨蒙蒙……,同学们,听出老师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是乡下。

师:对了,老师描绘的,就是农村风光。来,一起轻轻地读一读。

生:山清水秀、杨柳依依……

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就是乡村,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师(板书课题):一齐读课题。

生:乡村四月。

师: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轻轻地,慢慢地):乡村四月。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

生(更轻,更慢):乡村四月。

师:了解一下本课的诗人。(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师:好了,同学们,翻到课本108页,先把这首诗和书下的注解自由放声读三遍,开始。

生齐读。

师:如果能自由读我想效果会一样好。

师:好,谁愿意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读诗。

师:我们班的同学读得很好,缺少的是一点勇敢,谁愿意再来试一下?

生读诗。

师:读得多好啊,一齐来读一下。

生齐读诗。

师:真不错。诗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板书:了)怎么读?

生:l-i-ao了。

师:对了,读作liao,再读。

生齐读。

师:本课一共有两个生字。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字。(出示:蚕)读作什么?

生:蚕。

师:观察一下这张图,这就是蚕。一种普普通通的小动物,看看,这个蚕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天上有个虫。

师:是天上吗?

生:天下。

师:对了。我们古人是这么说的,说蚕,天虫也。就是说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了,人们喜欢把蚕和桑连在一起说,因为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最后织出来的是丝绸,这样老百姓就有穿的了。所以蚕桑还有插田就成老百姓生活当中的两件大事。有人用蚕字编了一幅对联,考考你们。鸿,别出了上联,鸿是江边鸟,谁能用蚕字对出下联。

生:蚕是天下虫。

师:答对了没有。看一下答案。蚕为天下虫。对了,一齐读一读。

师:蚕字看起来简单,写,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蚕字该怎么写呢?仔细看一看。

师播放习字视频。

师:写得漂亮吗?

生:漂亮。

师:太漂亮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写,你能写得跟他一样漂亮。提起字,在书后的生字表蚕字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的写两遍。

师检查。

师:我看到了,一些同学的字写得可真工整,尤其是第一笔写的是一横,而不是一撇。写完了吗?

师:好,下面就该读诗了,读诗啊,讲究读准节奏,老师把诗的节奏划出来了,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

师:好,同学们,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作诗中有画。(板书:画)

师:说的是一首好诗,你读着读着,就会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齐读。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播放音乐)

生再齐读。

师范读。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江南乡村,那一个绿色的世界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同学们,你能在江南乡村的哪些地方发现绿色?

生:山上。

师:山是绿的。

生:田野。

师:田野是绿的。

生:草原。

师:应该是草地吧,那草地上的草是一种怎样的绿?谁能说一说。

生:是碧绿的颜色。

师:还有吗?

生:嫩绿。

师:草地上的草一片嫩绿。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路旁的树上。

师:春夏之交,最绿的应该是柳树了,见过柳树吗?

生:见过。

师:柳树地枝条,

生:长长的。

师:柳树地枝条长长地从树上垂落下来,一阵风吹过,它会,

生:随风飘动。

师:这绿色的丝带从树上垂落下来,不正是诗人写的一首诗吗?

生:《咏柳》。

师:对了。碧绿,读。

生: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好,你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田园。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绿绿的蔬菜。

师:还有哪儿是绿的?

生:灌木林是绿的。

生:绿得像一块翡翠的湖水。

师:说得真好。我猜你一定说的是这幅画。(出示图片)

师:看,碧绿的湖水上面有什么?

生:鸭子。

师:不对吧,是白鹅。白鹅伸长了脖子在哪儿……,它白色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好像有一首诗也是这么写的吧?

生:《咏鹅》。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好了,同学们,在乡村,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树叶也是绿的,乡村四月,到处都是绿的,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生:遍。

师:对了。(板书:遍)一个“遍”字就能表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好了,江南乡村,除了绿色,还有没有别的颜色呢?

生沉默。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对了,诗中有一个词,白满川,川是什么意思?

生:平地。

师:平地怎么可能是白色的呢?见过这样的景色吗?

生:没有。

师:这可是江南乡村独有的景色,想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

师:大片的平地反映出天的颜色,就变成了明亮亮,白晃晃的了,这大片的平地是什么?

生:是水田。

师:对了,同学们,江南乡村有绿色的山原,白色的水田,再加上无边的细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板书:山水画)一起来,边想像这美丽的画面,一边诵读一二句诗。

生想像画面读诗。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除了这些山山水水,还有没有别的画面呢?

生:众鸟往天上飞,水鸟在水里叫。

师:哦,好,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诗的三四句,你就会有发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读诗。

师:有什么发现乡村四月的田野里还有一种美丽的画面?

生:农民在辛苦地干活。

师:对了,才了蚕桑又插田,同学们见过采桑吗?这里有一幅采桑图,画的就是古时候我国农民采桑的情景。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这幅画吗?

生:人们有的在树上采桑,有的在地面树下接着从树上掉下的桑叶,有的提着罐子,有的在树下休息。

师:观察的真细致,连树下休息的人都能看到,不过注意,他们背上背着的是竹筐。这就是江南乡村的采桑图,除了采桑的画面,在无边的田野上你还能看到什么图画。

生:农民插田的情景。

师:对了,同学们,在农忙时节,我们的农民就在桑园里、田野里忙个不停,这是另外一幅图,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采桑图。

生:插田图。

师:好像都不够全面。

生:劳动图。

师:好不好?

生:好。

师板书:劳动图。

师:同学们,这诗中有的是无数美丽的画面,下面让我们边想像这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

生边想像画面边读诗。

生齐读诗。

师:这诗中除了有一幅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呢?读一读诗的一二句你就有发现。

生读一二句。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声音。

师:这诗里面原来还有声音呢?子规认识吗?(出示子规图)就是这种鸟,它又叫杜鹃,好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生闭眼。

师: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歌声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

师:同学们,你从哪儿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

生:池塘边有青蛙的歌声。

生:布谷鸟的叫声。

生:小鸟的叫声。

生:夜莺的歌声。

生:朗朗的读书声。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听到的声音,诗人们也听到了。(出示诗句)读。

生: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生: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生: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

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到一块,组成了什么?

生:一首无名的歌。

师:说的真好。这就是美妙的音乐,同学们,边想像这些声音,边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学们,这诗中除了有图画,有音乐,这诗中还会有什么呢?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还能有什么发现?

生:诗中蕴含的大自然的美。

生: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静。

生: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一颗心。

生: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绿。

师:好,同学们,这诗中真的蕴含了很多的东西。江南乡村的景色,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是那样的美。读着这首诗,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能陶醉其中,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乡村。清晨,烟雨蒙蒙,勤快的姑娘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忙碌的农民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散学的儿童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可爱的娃娃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同学们,这田园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它究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简单的快乐,辛苦的幸福。

师:简单的快乐,辛苦的幸福,说得太好了,我建议同学们给她鼓鼓掌。

生鼓掌。

生:这是一种没有烦恼而且快乐的生活。

生:安静宁静简朴舒服的生活。

生:充实朴实而又快乐的生活。

师:同学们,带着你的体会把这首诗背诵下来,行吗?

生:行。

生齐背全诗。

师:那我要问同学们,诗人翁卷写下这首诗,又是出于什么的原因呢?他为什么写下这么美展现给我们大家?

生:因为他了解这种生活。

生:因为他羡慕这种生活。

生:因为他很热爱乡村四月,而且,他也知道了农民的辛苦。

生:因为他怀念这种生活。

师:好了,同学们,正是因为诗人了解、热爱、怀念这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因为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啊。(板书:情)

师:同学们,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想去看一下吗?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放学了,去放放风筝,想不想去?

生:想。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

师: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蝴蝶,多么开心呀。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好了同学们,乡间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情,学了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生:去乡村体验一下。

生:回家乡去体验下农民的生活。

生:回家乡跟农民伯伯一起种菜。

生:想体会像农民一样的生活。

生:想去乡村四月游玩一次,而且也体会一下农民的辛苦和汗水。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你想欣赏田园的风光,你想体会乡村的生活,我都能体会,那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首小诗,写出来呢?好,请打开你带来的练习,请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还有自己记忆当中的画面和音符完成。

生完成课堂练习。师巡视。

师:好了,同学们,我知道,你或许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很多的情感想要表达,时间关系,最后,让我们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用声音表达出来。一起来,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全诗。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课件1)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 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二、听录音感悟,集中评价,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3.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诗声,都快被陶醉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三、小组交流感悟

1.小组内轮流读古诗,推选出读得的同学。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线画下来,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5.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两句诗吧!

四、品诗

(一)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白满川 用“川”组个成语,说说“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这边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 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二)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 才 又 )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 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4.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六、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 人勤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3

一、案例背景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23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本课执教老师是一名年轻老师。执教班级是四年级三班,共36名学生。该班是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班,学生们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大胆发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二、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思考题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一)、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二)、 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 “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四)、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qing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学生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我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