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二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五 教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伴乐叙述,并展示课件: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上一课时的简单温习,同时也让课文的学习更具完整性,连贯性。
二 品读体验,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 为什么而感动
2,课文时用了什么词来夸赞这对父子的
3,出示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过渡:是的,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
当这位父亲站在这被地震毁得一片狼藉的废墟前时,他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一读那个自然段
5,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
(2)除了这位父亲,还有其他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 读一读。
(3)对于这位父亲,你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敬意
(4)角色朗读本段(教师引读旁白)
6,过渡: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切,纷纷来劝阻,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当时人们劝阻的情景。
大家为什么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7,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生配合读;
(2)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8,终于,在挖到38小时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听,在瓦砾堆下传出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课件)想了解他们当时的对话吗 让我们都来身临其境地当一次文中的主人公,读一读!(出示文中的图片)
指名全班交流朗读。
9,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名读一读;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了不起,孩子也了不起,你从哪发现了
(3)相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指导读;
谈理解。
10,让我们再一次夸赞一下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回答,感受父与子的伟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不起"一词。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挖"来理解。
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再抓住"痛哭并大喊"和"绝望地离开"这两个词同"挖"进行比较,体会"了不起".
学生回答。
学生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学生结合上文理解"精神失常"
师生配合读。
学生回答后再次深情地朗读。
学生回答:爱的力量
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集体读。
分成小组朗读练习。
分角色交流朗读。
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学生找一找这一部分里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不起"
大声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理解"了不起".
三 拓展练习
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图片)
分小组模拟采访。
全班交流。
学生模拟提问。
小组内模拟采访。
指名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活动落实课后的"小练笔",并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口语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他们积极交流,主动发言。
四 总结
(伴乐)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与子啊!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亲信任的爱,对同伴的爱,无不让我们感动,我们多么希望这"爱"的教育,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成为"爱"的传播者。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首尾呼应,渗透德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爱
教学目标 :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体现。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强调“震”的写法)
2、由“地震”你联想到了什么?(3-5名)——地震是多么可怕呀!
3、这篇课文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洛杉矶地震,你知道这一场怎样的地震吗?——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认真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说,师小结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你们从课文描写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这场地震的可怕。看——这份图片资料就记录着洛杉矶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后的情景。
4、放录像——30秒(自动播放——加音乐)
5、高高飞架的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这个消防队长望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幅模样。
6、带着对地震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通过初读你知道在这场惨烈的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7、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板书:了不起(老师加强语气)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这些人物作出了伟大壮举,所以你们认为他们了不起!课文中为什么称赞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呢?
二、精读悟情
认真默读课文,深入课文语言,分别找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亲的用——,儿子的用===)(课件)
自读思考,老师巡视(2分钟)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先来读读你们找到描写父亲的语句——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伤心),大喊……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绝望)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你从哪里体会到父亲很伤心,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绝望
板书:伤心—绝望—坚定
2、和其他父母一样,这位父亲在掩埋儿子的废墟面前也曾有过伤心,也曾有过绝望,但是他为什么又如此坚定呢?是什么让他走出了伤心与绝望?——学生发言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无论……总……)这句话在课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你是否在其他段落中也找到了这句话?(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什么这句话会在父与子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联系你的实际猜想一下他们父子之间在发生什么事情时,会在一起?(语境的渲染)
(跌倒、生病、遇到困难……)
4、小结:这句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的承诺,让父亲产生了坚定(指板书)的信念,让这位父亲走出痛苦与绝望,变得了不起!(指板书)
5、再读这段话(第三自然段)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齐读)
6、(指名读)谁的能够把同学们带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边想象。
7、在他的朗读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2-3名)
8、你还想读哪些句子,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9、课件出示:第十二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这一段中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理解前半句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变红色)
抓住“没人再来阻挡他”,曾经有谁阻挡他,为什么?(危险)
确实太危险了,所以人们来阻挡他,那么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难道此刻不危险了吗?(因为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师:如此不顾危险,不听劝阻,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在其他人看来真的有些失常了,但你们能理解这位父亲吗?——是坚定的信念支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2)让我们再回到这片废墟,再次走进这位父亲,指名再读这段话,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罗列时间的进程,而不是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呢,
师小结:38个小时,如此漫长,每一分每一秒,父亲都是在痛苦和绝望的交织中挺过来的啊,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作者的匠心就体现在艰难的时间流逝之中,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在这38小时的挖掘,用深情的朗读再次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3)除了漫长的时间之外,你还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先反红,然后问这些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衣着)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这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让这位父亲会变得如此憔悴不堪!
联系当时的环境,联系你对地震的了解,想象这38小时的艰难历程——
(注意:这些想象有可能发生)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危险在地震中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课件出示:
8小时——旁边的一处建筑(可能会)在余震中倒塌了
12小时——(也许会有)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
24小时——一块石头(也许)砸到了父亲身上
36小时——(还有可能)一个孩子的尸体出现在父亲面前
此时他——满蓝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回到课件-链接)
引读
课件强调——教师引导这就是伟大的父亲形象——课文通过外貌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废墟中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他是多么了不起!(点写法)
这位父亲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无数的这样的画面。
课外链接——汶川地震(图片)
此刻你心中对这些父亲、母亲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爱戴……)
把你的理解,把你情感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齐读)
(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6分)
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从年幼的儿子身上同学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读一读,你们找到的描写儿子的语句,说说,从哪里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重点引导感悟以下段落:
1、课件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阿曼达不仅自己临危不惧,而且把父亲给他的精神力量也传染给了同伴,同学们想一想,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他会想些什么,会和伙伴们说些什么?
是什么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有如此的勇气呢?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学生读
现在老师就是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的同学,此刻我非常害怕,不停的哭泣,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安慰我?
进一步引导:我想我的爸爸妈妈了,他们一定以为我死了?
我已经好久没有吃东西了,我快饿死了?我再也坚持不住了!
你爸爸真的回来救我们吗?他是不是也以为我们都死了呢?
师:这句承诺,也同样给了儿子坚定的信念,同样让儿子变得了不起!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再指名读,说说读出了什么?
在漆黑的瓦砾下煎熬了38个小时,大家都已经支撑不住了,早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安全,晚一分出去就会多一份危险,生死关头,阿曼达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希望留给了别人,所以,阿曼达真的了不起,齐读。
三、总结全课。“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一句饱含爱的承诺啊,父亲坚守承诺,儿子坚信承诺,这句爱的誓言成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引读: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支撑着他——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让他挖了38小时之久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阿曼达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又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读课题)
让我们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铭记于心(课件出示父子相拥的图片及最后一段:师生共读)你能把对课文的理解融汇成一个词语,为这幅画面命名吗?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二、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
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
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五、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六、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
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七、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八、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二、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
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
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三、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四、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
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之二
作者:南宁市星湖小学 小咪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i xū
( ) wǎ lì
( ) tàn xī
( ) jiān ding
( ) chàn dǒu
( ) jué wàng
( ) xī rì
( )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
1、安顿 安排
⑴ 下周工作( )满了。
⑵ 父亲( )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2、失望 绝望
⑴ 看到一片废墟,父亲( )了,哭着离开了。
⑵ 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 )。
3、阻挡 阻止
⑴ 我们要( )不文明的行为。
⑵ 一块巨石( )了他们的去路。
三、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打“√”
人们没有一个人去帮助这位父亲是因为:
1、人们认为孩子们已经死了。( )
2、这位父亲神精不正常。( )
3、这掘的地方太危险。( )
四、填空
1、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过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地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2、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五、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地震中这位孩子的父亲和其他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位父亲会采取这种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2、理解重点语句,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悲痛的父母
1、师:同学们,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洛杉矶市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洛杉矶的一所小学里,(悲伤的音乐响起)(出示句子)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很多孩子根本来不及逃出来。孩子们的父母赶到学校,看到这小山一样的废墟,想到自己的孩子被深深的埋在底下,心里是多么的悲痛啊!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啊!
2、找出文中描写父母悲痛欲绝的句子。(出示两处句子)读一读
师引: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生: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2)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绝望地离开了
二、了不起的父亲
1、师:其它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只有这位年轻的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要去干什么?(他要挖废墟,寻找自己的孩子。)
请大家想一想,其他的父母为什么不留下来挖废墟?
原因:
(1)三层楼倒塌,钢筋、水泥形成一个巨大的废墟堆,很难凭几个人的力量挖掉。
(2)被埋在下面的小孩必死无疑,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3)那里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有生命危险。
2、师:可是,这位父亲根本没有想这些。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自由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
(1)你来读一读这句话,你知道父亲挖了多少时间,36小时,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挖,挖到傍晚有没有停止?(没)挖了一夜,挖到明天凌晨有没有停止?挖到明天中午呢?挖到明天傍晚直至深夜才是三十多个小时?这是( )的三十多个小时,你能把这种漫长读出来吗?
(2)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
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现在为什么没人阻挡他?曾经有哪些人来阻挡他?我们一起来读课
文。(出示句子,分角色朗读)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连续挖38个小时,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没有失常。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生齐读
3、师:老师把这几句话改写成诗歌的形式。(出示诗歌)
挖了8小时
父亲满脸灰尘,疲惫不堪,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12小时
父亲脸色惨白,双眼布满血丝,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24小时
父亲衣服破烂不堪,身上血迹斑斑,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36小时
父亲精疲力竭,摇摇晃晃,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读一读诗歌:师范读
一组读第1小节,两组齐读第2小节,三组齐读第3小节,四组齐读第4小节。(配乐朗读)
4、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三、了不起的儿子
1、师:这三十多个小时,对被埋在废墟下的存活着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难熬啊!
(出示一段话)学生读一读,并口头补充完整。
阿曼达和另外13个孩子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周围漆黑一片,到处是
断裂的钢筋,破碎的水泥块,孩子们痛哭并大喊:“爸爸,妈妈,快来救我呀!”阿曼达痛哭过后,突然想到爸爸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于是,阿曼达心里充满了希望,对同学们说:
2、师:请同学们想象儿子苦苦等待父亲来救的情形,那里没有一滴水,没有一点食物,在三十多个小时里,他的身体状况会怎么样?他是怎样熬过来的?
学生仿写诗歌,然后指名读一读。
等了8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等了12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等了24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等了36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3、两首诗歌融汇在一起,读一读:
8小时过去了
父亲满脸灰尘,疲惫不堪,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又累又困,饥渴难耐,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12小时过去了
父亲脸色惨白,双眼布满血丝,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嘴唇干裂,嗓子冒火,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24小时过去了
父亲衣服破烂不堪,身上血迹斑斑,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浑身乏力,难以支撑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36小时过去了
父亲精疲力竭,摇摇晃晃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饥寒交迫,极度虚弱,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 )
4、师: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父亲心中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所以他不停地挖呀,挖呀;儿子心中也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父亲会来救我的,所以他满怀信心地等呀,等呀。是什么让这对父子彼此心灵相通,都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读一读。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类似的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
师: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5、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的诺言;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的源泉。是爱和信任让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是父爱创造了奇迹,是父爱感动了上苍,是父爱救出了这14个幸运的孩子。
6、师:从孩子们被埋在废墟下到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这中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个小时,足足有两天一夜哪,阿曼达终于等来了父亲,终于可以走出可怕的废墟了,这时,阿曼达多么想马上„„多么需要„„
7、师:可是,当父亲向他伸出双手说:阿曼达,出来吧。那时,阿曼达却说(全体学生接下去读)
出示:“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8、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师:在这个时候,还会想到让同学们先安全地离开,自己最后一个离开,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
9、师: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劫后重生、亲人团聚那无比幸福的一刻吧
全班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总结全文
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在生活中,我们也感受着这样的爱。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播放录像]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洛杉矶大地震资料]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课件出示“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等词语]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爱”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让我们仔细默读课文2,3,4,5自然段,回到地震现场,看看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再听]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再听]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好,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可能关注了标点符号,真细心,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板书:信念]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板书 :语言]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课文中没有写],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师:同学们,正像你们所说的,遇到大石块,父亲会把它撬起来或者搬起来,遇到钢筋钢丝,父亲会把它们拽出来,或拔出来,他就是这样地挖掘、挖掘、挖掘[师指着学生板写的三个“挖掘”]……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锲而不舍”?
(动作描写)
[板书 :语言]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你们还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样?(请一名同学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练习读。
师:如果把我们的体会带进有感情的朗读中,会是怎样呢?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指名读,再请学生读读描写“此时的父亲已是怎样的”句子。
生读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伟大的爱?(外貌描写)[板书 :外貌]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1.师:14人孩子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出示课件:(师读要求)请结合这幅图,自由写一段话,可以描述图意,也可以抒发你的感情,还可以展开想像叙说故事,不限长短。]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2.师:对照板书回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与子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了不起”?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诗歌《父亲》,配乐,师生齐诵。]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了不起 爱 语言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动作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亲因为爱而执着,儿子因为爱而镇定。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研读课文体会父亲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而如此的执着,儿子因为这句话而那样的镇定、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认识这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建构话题
1、下面就请大家去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好,开始!(生读,师巡视指导)
2、好,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讲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简洁明了。)
3、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教学楼,瞬间变成了废墟,父母们一看到这副情景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让学生体会其他父母和这位父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把这些语句读出,其他学生一起读一读)
是呀,天下父母心,做为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啊!
4、但是同样是孩子的父母,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坚定的向废墟走去,挖掘自己的儿子。)
5、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坚定呢?──想起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
三、研读父亲的“执着”
1、正是这句话让这位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定,那么这句话还让父亲做出了哪些与其他父母迥然不同的举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段落,好,开始。
2、交流:
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这句话到底让父亲做出了那些迥然不同的举动呢?
3、重点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媒体出示)
⑴ 预设:学生先读。
⑵ 来,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⑶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随机的说,教师随即点评。
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都变成了一副怎样的模样了啊?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⑷ 看着父亲这般模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副副怎样的画面?
预计:如生感受不深,看不到。就这样处理。
(废墟中的灰尘,染满了父亲的脸庞,可他却依旧,──你看父亲的眼睛,衣服,双手,你此时都看到什么啦?)
生说──真好,你感受的挺深刻的,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个别读,对于父亲双眼的血丝/遍身血迹还有补充吗?生说:
尽管父亲双眼已布满了血丝/已是遍身血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废墟中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是如此的艰难,可这一切对于父亲来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因为在他心中只想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⑸ 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父亲在废墟中足足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么到底有哪些人来阻挡过他呢?我们来看一看──生读:
在这地震现场,情况是那样的危急,让我们用文中的话去劝劝这位父亲吧!
来,你来劝劝他──生接读 有些人/消防/警察的话。
指导朗读 (读出劝说的味道来)你能劝得再诚恳一点吗?再读。
你为什么这么劝他?(讲出此时的危险)有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
父亲听到了你的劝说,可他却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当时是多么急切的盼望有人能去帮助他啊,带着这感受你们再读读这句话。
来,谁再来劝劝他──生劝。
此时你就是消防/警察,带着你此时的情感再劝一次。
对于你的劝说父亲还是无动于衷,那充满血丝的双眼直直的看着你,还是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用自己血迹斑斑的双手在废墟中读──“他挖了8小时……”
四、小练笔
那么你觉得还会有哪些人来劝这位父亲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他们劝说父亲的话写下来。
来,谁来劝劝这位父亲。
请3位学生劝说父亲。
可不管你们怎么劝父亲永远只会说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此时,在父亲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呢?(父亲真是太执着了)
是呀,父亲是如此的坚定与执着,好心劝说他的人们都摇头叹息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
然而父亲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也是因为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不论……总……
师:所以他不顾一切的在废墟中读──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父亲在废墟中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那为什么这里不直接写挖了36个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呢?
交流:
生:更突出时间长,来,你来读读。
师:还有吗?
生:(随便说什么)
师:来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指导朗读。
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音乐起),人们都去吃饭的时候,只见滴水未尽的父亲在废墟中满脸读──
又挖到了24小时时候,夜深了,周围是那样的安静,人们都去睡觉了,可他却──读。
甚至挖到了第二天,人们起床,再一次看到父亲他──读。
看到父亲是如此的执着,再也没有人来阻挡他,此时此刻你会怎样来朗读这段话呢?
指名读──读得真好/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真了不起!
一起读──
来让我们轻轻的闭上眼睛,把这段文字背下来。让这位伟大的父亲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他挖了,起──
父亲的执着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的心,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使父亲如此执着的这句话吧──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多么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我们给他颁个奖吧,你觉得可以颁给他一个什么奖?
交流:
那么就请你给这个奖写份颁奖词吧──学生写。
(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并积累佳句。)
五、研读儿子的“镇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坚定信念,不仅让父亲变的那样执着,还支撑了一个孩子在废墟下度过了38个小时
引读: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真的是你吗?引读(生接读)同学们就请大家再去读读这感人的场面吧!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儿子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
交流──先救其他孩子。
安慰别人。
此时儿子这么做你觉得危险吗?可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
了不起的阿曼达如此镇定和勇敢是因为他坚信,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来我们再一次读读这激动人心的对话吧,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阿曼达的话,就在父亲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师:这一对了不起父与子在地震中创造了一次奇迹。他们此时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相拥。)
把这对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出示文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就让我们把这对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好,下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 导入
1. 师:昨天回家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靠着相互间坚定的信念,一位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同伴的事。(板书)
3. 在这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都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 讨论课文
1. 四人小组一边读一边讨论: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这个信念的?(板书:责任、爱)
2. 指导朗读。(抓重点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3. 父亲带着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信守自己的诺言,无论儿子是生是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而儿子也对父亲充满了信心,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 指导对话分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5. 在饱受煎熬了38小时又50分钟以后,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打通了,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相见了,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
那么儿子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板书:责任)
6. 你觉得他们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指导读最后一句话。(板书:了不起)
三、 扩展练习
1. 假设阿曼达的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望着废墟哭喊一阵子离开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2. 如果所以孩子的父母都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有信心的话,情况又是怎样的?
3.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信心是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