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大班语言活动——顽皮小雨滴。因为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云有各种形状?"《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事物和问题,再者,环境是重要教育资源。"所以我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顽皮小雨滴"这个活动。
大班阶段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阶段,幼儿个性和交往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本班幼儿口语发展特点以及大班语言发展目标,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能感受散文中优美语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
2、发挥想象,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大胆地用语言表述画面意境,培养幼儿艺术思维。理解雨水与环境以及人类关系。
3、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情趣,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雨滴,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快乐。
为了更好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在户外近距离真实观看雨景(或淋雨),使之有一定感性经验,又在现场观看录像,让幼儿在整个雨景中观察更清楚、仔细。
在设计中有两个较突出特点,一是小雨滴形象贯穿始终,老师扮演小雨滴形象非常自然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交流、观察、讨论。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大纲要求。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直观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特点,同时又让孩子们能在观察比较中轻松地找到自己进步。为后面谈话做了铺垫。
在活动中,我采用教学情景化方法,用事先录制好下雨时音乐把幼儿带入预设环境中。由幼儿自由交谈,在这个环节中,我贯彻了《纲要》对语言活动要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谈。几分钟后,老师扮演小雨滴及时出现,引起孩子们欢呼,及时把幼儿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围绕主题展开谈话。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播放制作并消除了散文声音课件,为幼儿表述提供了直观依据。老师以开放式、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把观察到小雨滴顽皮形象用语言表现出来。如:根据课件中小雨滴离开妈妈怀抱时跳到树上、落在屋顶上,挤进草丛里。把妹妹伞当作滑滑梯,骨碌碌滚下来。把清清池塘当游泳池,在水面上留下圈圈链猗。躲在路边土坑里,在柔柔沙滩上捉迷藏。再通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切换,使幼儿更深入理解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语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培养幼儿艺术思维。
为了鼓励每个孩子都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接下来我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是小雨滴,如:你是小雨滴话,你想落到哪去?并请幼儿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说给老师听,也可以说个同伴听。使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想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语言交往环境。同时,我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交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他们想法,并对他们进行知道帮助,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让幼儿用各种画笔来画自己想象当中小雨滴,进而突出谈话主题。如:小雨滴又落到哪去了?又做了哪些顽皮事?在这一环节中,让先画好幼儿说自己画内容,给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环境,发展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最后,通过多每一个把幼儿刚才创作过程在视频上展示出�
在此,教师作为幼儿活动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环境感受美、表现美,并分享他们创造快乐。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育理念,通过具有形象性、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愉悦化活动内容和过程。所有环节都是围绕"小雨滴"来进行,源于大自然又借鉴于生活,有效贯彻了《纲要》理念。让幼儿真正体验到了在活动中享受生活乐趣。
说教材
《蝶儿翩翩》是选自中班下学期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次主题二的一节教学活动。音乐《化蝶》是一段经典的音乐,旋律舒缓,优美,感人,是ab两段体的乐曲。a段朦胧而宁静,犹如花、蝶在甜甜的梦乡里。b段分四个乐句,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仿佛蝴蝶在翩翩起舞。这两段音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欣赏。根据新《纲要》艺术领域中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三个方面我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欣赏《化蝶》,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
2、在感受过程中分辨乐句,大胆表现并创造停止时的动作造型。
3.大胆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心情愉悦地与同伴交往。 根据孩子地现有水平我把活动重难点定为:在感受过程中分辨乐句,模仿蝴蝶飞以及创造停止时的动作造型。是想通过欣赏音乐,让幼儿自主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自由发挥,互通信息,利用这种开放性的形式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丰富广阔的天地。
说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欣赏过活泼欢快的乐曲;幼儿已有对蝴蝶、花卉的感性知识;已掌握小碎步及蝴蝶飞等基本动作。 2.物质材料准备:乐曲《化蝶》、图谱、录音机、蝴蝶头饰、指偶。
3.环境准备:布置花园场景、各种各样的花。
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认为“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因此,本节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教法: 1、多通道参与法:多渠道调动幼儿多个感知通道参与活动,使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并表达独特感受与见解。通过与乐曲内容相吻合的图谱,幼儿喜欢的造型等,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音乐视听觉环境,给孩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幼儿感受与鉴赏兴趣。
2、游戏表演法:通过多种组织形式,使幼儿能充分感受乐曲,在此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想象,并尝试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说学法
根据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1、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因为幼儿欣赏音乐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幼儿只有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音乐地旋律。在听的过程中结合图谱、师幼对话及动作表现等形式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地理解和表现力
2、指导幼儿通过自由表达的机会,融合语言、舞蹈动作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题,启动情感。
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为此,活动一开始,我就用谜语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生动的形象启发幼儿的情感。从而使幼儿自觉自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初步欣赏,视听结合。
为使抽象的音乐欣赏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我设计了在欣赏——设问——再欣赏——再设问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接纳,去欣赏音乐《化蝶》的美。如:“听这首《化蝶》,你感觉到了什么?”你好像看见了谁?它在干什么?“我们再来听听乐曲中蝴蝶在干什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精神创造活动。
三、动作表达,分辨乐句。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音乐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较大的感染力。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强烈地需要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一方面增加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幼儿能较形象直观地掌握乐曲四个乐句的结构特点。通过自由发挥,互通信息,给幼儿的自我表现提供了丰富的。广阔天地。“小朋友,我们看到蝴蝶仙子停了几次?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示”。(出示图谱,播放音乐,请幼儿伸出带蝴蝶指偶地食指,手划节奏,由此感知乐曲有四句。)再次把问题抛给孩子,在讨论后得出结论。再次欣赏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更易于让幼儿感知音乐。教师给予总结,并提出要求,激起幼儿地创作欲望:“我们听出来了,这首乐曲共有四个乐句,那除了用刚才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停顿的地方呢?(幼儿探索、尝试自编动作)依据个别幼儿的介绍,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因为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活动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掌握音乐之后,整首欣赏请幼儿区分什么时候是蝴蝶飞的,什么时候是摆造型的。此阶段能够更好地完成目标。分解重难点。
四。创编动作,感悟音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宽松的体验环境,幼儿可以用各种动作,随着音乐旋律释放表演激情,教师不断发现孩子创造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发挥主体性,发展创造力。突破了重难点,这个环节有以下几个步骤:
(1)、师谈话:我们和乐曲里的蝴蝶仙子一起飞到花园里去采花粉吧,听清楚,蝴蝶姐姐什么时候飞、什么时候停下来。停下来地时候,做一个最漂亮的动作,好吗?集体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并随音乐表现。
(2)、老师:“我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他在每一句结束的时候就用一个非常优美的造型来表示”。“还有谁想来表演”。
(3)、师谈话:让我们想想看蝴蝶还会怎样的造型?鼓励幼儿合作摆出静止造型。
(4)、提供盆花(自制纸花)蝴蝶头饰,蝴蝶仙子要带小蝴蝶去花园里采花粉啦。在结束阶段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集体表演后幼儿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活动。 说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角提供各种材料,从而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艺术活动地需求和期待。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如用打击乐器敲敲打打;可以用画笔涂涂画画;也可以戴上蝴蝶或花朵头饰,两两相对地表演,以此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材地位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欣赏,评论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设计意图: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上最具代表性。故设定为重点。)
难点: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文化史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层次,所以确定其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刺激,能够更有效获取知识信息。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积极创造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根据美国教育家兰·本达女士“探究—研讨”教学法。为了解决本课难点,我将采用探究法。由学生就本课难点题开展的探究活动。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说学法:
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他们基础较为薄弱,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歌曲《诗经·采薇》,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高超艺术,由此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比较形象直观,自然能把学生带入一种相对“古朴”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中,再去学习古典文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新课(约30分钟)
在新课学习中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经》和楚辞。
听完歌曲《诗经·采薇》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的诗的主要特点。最后让学生归纳指出《诗经》地位和价值。
(设计意图:由《采薇》分析出《诗经》的特点,符合史学的基本理论——论从史出。并且学生在高一语文课已经学习了《诗经》的选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普通班的学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接着采用实践探究法,从端午节这一民俗入手并欣赏《离骚》中的名句向学生介绍屈原和《离骚》这一知识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第二部分“汉赋和唐诗”
我将重点放在唐代诗歌上。
我将通过,“唐诗接龙”的比赛活动,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非常之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抛出探究问题——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从而探究中国古代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政策之间的关系,由此帮助学生理清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指出,评判历史应该从技术和策略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从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这样的讨论法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部分“宋词和元曲”
这部分的学习我将重点放在宋词上,采取举办宋词朗诵会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的朗诵中,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第四部分“明清小说”
老师简单介绍我国小说的产生后,通过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小说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符合陈寅恪“文史互证”的历史观。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小结、巩固新课(约5分钟)
我先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形式的主要发展脉络,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① 这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 本堂课有两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活动——唐诗接龙,这一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第二次高潮是活动——宋词朗诵会。
③ 本堂课存在着不足之处:学生的参与性没有预设中那么高,部分预设过于理想化。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快乐的家园”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开端,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认数、读数的过程中,要重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1~10的数,初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3.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活动,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三、说学法: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猜一猜
1.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一位小动物要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你猜它是谁呢?它有:两只长耳朵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电脑出示:小白兔)
2.可爱的小白兔给我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是它向往的快乐的家园。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从创设“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活动二:夸夸美丽的家园
1.(指着画面)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家园,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小白兔一定会感到很快乐。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谁能说出图上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学生自由说)
3.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个数是“1”的事物,它们都可以用“1”来表示(电脑出示“1”)。“1”的威力可真大,它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由许多个萝卜组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一座高山,一株小草等(电脑同时闪动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座高山、一株小草)。
4.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呢?(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同时举起实物或做手势。)
5.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说得很好(抓住现场:举起一本书,说这是1本书,再拿来1本书,合起来就是2本书,可以用“2”来表示),谁来说2还能表示什么呢?
6.那3能表示什么呢?4能表示什么呢?(同桌互相说)昨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几个数,请你选1个数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概括,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认数。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凌乱的认数顺序进行整理,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三)活动三:小小足球场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带小白兔去足球场看看(电脑出示:小小足球场)。
足球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你们发现了吗?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数,这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2.师小结:对,衣服上的数可以表示号码,也可以表示是第几个运动员。请同学们指着图,自己读一读运动员身上的号码。
3.问:有几个号码?有10个号码就表示有几个运动员?(学生回答)
4.思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要排队,他们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5.实际操作。
现在我们按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请10个同学来当运动员(每人手中拿有一个数),请运动员听口令,现在我们按1,2,3,4,…的顺序排队,看谁排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在队伍中的第几个?(如有同学说他喜欢8号,当他数到8号运动员时,引导他说出:“8号运动员正好排在队伍中的第8个。”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从1号到8号共有8个运动员”。)
6.我们要向这些小朋友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小足球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判断正误的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活动四:“练一练”
1.好啦,现在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
今天小聪和我们一块玩“找朋友”的游戏,小聪已经找到1的好朋友是一架飞机,问:“你们能帮其他数找到好朋友吗?”请同学们把好朋友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数一数、画一画。
3.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请你们把教室或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在小脑袋里,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兼顾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后设计了一个小调� )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非常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与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与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与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与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与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折纸》,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然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那就不是连一根手指头都不能碰的“老虎”,所以,正确地理解教材,合理地改编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说教材。
《折纸》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基本性质,学会通分以及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学习也为今后进一步学生分数四则运算打基础。基于以对教学的分析,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四基”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如下定位:
1、结合具体操作情境,理解并掌握异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先通会,再加减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3、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保证,为此,本节课我力求做到
二、 突出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材料——让每一个孩子采集。有这么一个比方:给你一汤匙的食盐让你吃,你一定觉得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些食盐当作调料,煮成一份精美的汤,你一定会吃得津津有味。如果我们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当作一份调料,把它融入生活的那碗汤中,学生不但不会觉得难以下咽、枯燥无味,而且还会觉得学得有滋有味。对《左右》这一内容的教学,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认识左右的意义,不把它当作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
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和学习素材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游戏等。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过程——让每一个孩子经历。讨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你自己去例举本节课中你运用讨论的环节来说明一下就行了 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例举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教学环节)
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发展。教师鼓励的眼神、轻轻的赞许、真诚的表扬、小小的礼物都能给孩子带来惊喜、带来笑容、带来幸福。在教学中要适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给每
一个孩子带去一份希望,更巧妙的把小小的礼物蕴含在今天所学的知识中,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领取胜利的喜悦,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例举 )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听到了,就忘记了,你看到了,就记住了,你做过了,就理解了。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本节课我
三、强调自主、合作,大胆更新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本课我在学法指导上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课始我(举这节课的例子??)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由此引起数学的思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系统化。学生在教室里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现实环境中学习现实的数学。
2、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需要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获得对《左右》的直观感受与体验。如。.。.。.(你举例子)。
3、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深刻和有效的。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例举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可爱的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特别想和咱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你们喜欢它吗?”
“喜欢机灵狗的同学请举手。”
“请问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由学生的回答我引出课题——左右,并且教学生区分“左、右”两个字。 第二个环节:操作感受,认识左右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这一环节,为此我分为四步走。 首先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小朋友们,右手还能做什么呢?左手呢?”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许多的事情,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学生可能会找左右脚,左右耳,左右脑等等,利用这些身体左右的朋友,我紧接着和孩子们做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小游戏。口令是这样喊的:伸出我的左手,伸出我的右手;跺跺我的左脚,跺跺我的右脚;耸耸我的左肩,耸耸我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这个游戏充分的利用了一年级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不仅感知了左右,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初步感知左右之后,再借助身边的事物,理解左边和右边。 先请几位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坐在左边的是谁?右边是谁?
接着请同学们拿出4件文具,分别是铅笔、尺子、橡皮、文具盒。并且按照黑板上的顺序摆放整齐。先说一说:“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橡皮又是第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故意充满疑惑的问他们:“奇怪呀,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是第2个,一会又是第3个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再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然后再议一议:“根据重新排列的文具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五、联系生活实际,实践应用左右。
课件出示情境图:“星期天到了,淘气要到小明家玩,可是他忘了小明家的门牌号,只记得小明家在左边,你们猜一猜,小明家住几号?” 教师现场演示,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首先,我面向黑板,和孩子们一起举起右手,说一说: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是在同一边吗?
然后,我转过身来面向学生,再问:“现在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还在同一边吗?为什么?”
这是本节课的难�
通过以上四步,相信学生已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解了左边和右边,于是,紧接着,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完成练一练第3、4题,对于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我想邀请6位同学现场摸仿画面上下楼梯的情景,帮助理解,同时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4题应当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 四、数学游戏,综合应用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我是小小交通指挥员”,四人一组,一个喊口令,三人比动作。 五、课堂总结,延伸课外
说说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观察生活中左右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
一、说教材:
1、内容编排:“语言和宗教”是本章继“人种和人口”之后的又一基础人文地理知识,从日常交流用的语言和精神领域的宗教信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主要语言”部分,讲述了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是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学生应能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这几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此外,学生应通过“阅读”材料,简要说出语言分布范围的变化和与人口迁移有关。
“世界三大宗教”部分,阐述了三大宗教的源地、起源时间,又给出了典型建筑的图片,学生要根据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区域,并根据不同的宗教特色,进行尊重宗教信仰的教育。
本节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与后面将要学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联系紧密,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2、说重点、难点、关键:本节重、难点合二为一,即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需要。关键是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本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地理课教学实际,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法与读图指导法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法是读图法和填表对比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判别能力。
教具准备采用投影仪、挂图等,以辅助教学。
三、说程序
1、情感交流,并用英语宣布上课,从而过渡到“语言”相关知识的学习。(约用2分钟)
2、教学过程和方法:师通过板书画表引领学生学习,并展开分组合作方式学习。(约25分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约5分钟)每讲完一个环节后,适时出示相关练习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这一环节,将情感教育推到高潮。
4、总结(约2分钟):采取学生整理笔记方式进行总结,并提问本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知识,师根据生答板书课题--语言和宗教。
5、知识运用:采用问答式进行。(约10分钟)
6、课外作业:搜集宗教风俗的相关材料,同学间相互交流,进行合作。(约1分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三部分:
一部分设计语言方面的表格,二部分设计宗教方面的表格,三部分是通过学生总结,师板书课题--语言和宗教。
这样做使教与学条理清晰,对比明显,有利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整理和记忆。
五、附板书 略
一、说教材
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与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与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利用文本留白,借助文中句式“有时像,有时像”“有的,有的,有的”,充分发挥想象,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能力的同学能背诵课文。
2、发挥想象练习说话。
四、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看图与想象创设生动的情境,以读代讲,在读的过程中紧扣文中的词句,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与教法相适应,采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心体验,用情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秋游)。播放歌曲《郊游》,教师描述:听,哪儿来的歌声?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出发吧!
(二)精读课文,主要是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第一部分主要是感受秋天的天空美。
1、让孩子自读课文,找一找秋天的天空怎么样?如果美,美在什么地方?多读两遍感受一下。
2、师生讨论,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感悟课文
(1)“蓝蓝的”对呀,秋天的天空真美,颜色是蓝蓝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再美一点;
(2)“一望无边”哦,原来天空是这么广阔啊,真大呀,真是一眼望不到边,谁能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3)“有时像。.。.。.有时像。.。.。.”嗯,秋天的天空真美,美在天上的白云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看,这天上的云朵就只像白兔,绵羊吗?这些飘动的云变化真多啊!在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这些云朵还在不断的变化着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联系平时所看到的来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3、句式练习,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有时像( )。
4、齐读,感受秋天的天空美
第二部分主要是感受秋天的田野美。
1、分小组读课文自己学习讨论,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
2、学生交流 ,秋天的田野美在什么地方?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田野里金黄金黄的稻子、火红火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来体现田野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仅是颜色上的美,更代表了丰收。在教学时主要让孩子抓住描写颜色的词通过比较朗读让孩子感受到词语的美,并可以联系实际,让孩子照样子说说还会有哪些丰收。出示相应的句子联系。
3、小节: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非常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老师还觉得,这些颜色不光美,还说明了庄稼成熟了,就要丰收了,大家肯定非常高兴,所以读的时候还要——高兴点。最后齐读感受。
第三部分主要是感受孩子秋游时玩的非常开心。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联系孩子们的实际,来感受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抓住重点语句: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1、 引导学生看看图,小朋友在玩些什么?他们表情怎么样?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2、用“有的??有的??”来说说小朋友还玩了些什么。
3、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欢笑,大家(引读):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4、最后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秋游,秋天的天空与田野都非常美丽,大家玩得也非常开心。让我们再一起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吧。
(四)学习上节课剩余的生字,以学生自学为主。
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布置背诵课文与练习说话的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圃》是选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以设计、表现为主,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首先回顾上节课讲的图案的知识,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用不同工具材料用几何形表现图案的几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采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花卉的图片、铅笔、橡皮、黑色水彩笔、签字笔、水粉或水彩颜料、毛笔、剪刀或刻刀、白T恤
教师:花卉图片,相关花卉的网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卉图片的欣赏、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关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图案的取材途径和变化规律,较好地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了解形的置换方法,能选择合适地形状进行形的置换练习;
3、了解点线面的画面组合,运用黑白的表现方法进行花卉图案设计;
4、能够较好的运用镂刻或其他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5、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相似形的置换
教学难点:图案花的设计方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要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老师: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资料,通过欣赏五彩缤纷的花卉图片,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展示各类范画,启发生学思路,让学生从范国中寻找设计思路和绘画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图书,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以及这种花的象征意义。在了解花形的基本规律,概括出其骨式与瓣形的基础上,将花瓣置换成新的形状,赋予花图形以新的意义。分别采用黑白和色彩两种表现方式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在拼贴花圃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形的有趣置换、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色彩的鲜明搭配和简单的镂印技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练习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三、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图案简化练习)——情感升华(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会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当上课铃响时放一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音乐,这时学生满腔激情,仔细观察,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设计、表达情感的。然后分组采用不同方法用不同方法表现一个花卉图案。让学生注意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学生认真观察后进行讨论,组内交换意见后分别用不同方法画出各种瓣式。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总是及时解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图片,用单色画具进行创作,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将我所学,为我所用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根据风景画图片,尝试运用单色画具,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6、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1、能否找到相关的花卉资料,并能够谈出花卉的象征意义;是否了解图案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
2、是否明白形体的有趣置换,能够谈出自己匠心独具的设计方案,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设计构思:
花,是植物最美丽的生命形态。它代表着美好、幸福、繁殖……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花卉的造型天生优美,色彩绚丽,人们根据其生长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展开联想,赋予了不同花卉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傲雪凌霜的梅花表示爱情;梅、兰、菊、竹以其坚韧挺拔的气质和高雅飘逸的品味被誉为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君子”。
随着时代的推移,花卉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愈加愈显示出她的审美价值和无穷魅力。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以鲜花表示祝愿;朋友生病时,我们会以鲜花表示慰问;与心上人约会时鲜花可以表达心中的爱慕;缅怀故人时,鲜花又代表了思念……我们的家里总会留有一支花瓶,不时的插满鲜花,让居室满堂生辉,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吊兰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画家将花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而在今天的社会花卉也越来越多的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让学生们认识花卉、了解花卉并用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表现花卉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绘画技法装饰我们的环境则是关键。
所以根据《花圃》这一课的框架,本课将从花卉图片、花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导入(利用问题导入法),引申到花的基本骨式、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从花圃这一概念直扣主题(游戏导入法),带领学生运用形的置换方法,采用镂印等不同形式进行彩色图案的制作,并利用集体的智慧拼贴出一个大花圃。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活动选自辽师大出版的《幼儿园探究式课程》托班下册,课程是以托幼教育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依据托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编写。本活动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引导幼儿在感知颜色的基础上学习按颜色特征进行分�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红色和黄色。
2、按颜色进行分类。
3、在玩中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与难点:
活动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和区分红色、黄色。 活动难点:是在活动中按颜色进行分类。
制定这个活动重点难点是依据托班年龄段特点,以及认知接受能力而定的,最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收获。 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红色和黄色雪花片,红花篮和黄花篮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托班幼儿特点,本次活动我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首先引入情景,通过幼儿观察,找到生活中看见自己喜欢的颜色。
2、游戏法:与情景贯穿,通过玩中学,学中玩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知。
三、说学法
1、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寻找自己喜欢的颜色。 2、操作尝试法:提供红黄颜色雪花片,尝试进行按颜色分类。
3、游戏法:教师代入幼儿进行情景,进行分类游戏加强幼儿对颜色分类认知。
四、说教学过程:
1、首先教师创设情景,宝宝们我是魔法师,我要把这个房间变成多彩的糖果屋,变变变!哇!好美吖!你们看看糖果屋里都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知。
2、出示红色黄色雪花片,引导幼儿进行颜色分类。 3、玩一玩
教师再次代入情景,教师变成花篮妈妈,让与自己同色的花宝宝来找花篮妈妈,对找对的花宝宝进行拥抱鼓励,换颜色进行游戏。
最后,教师变成红黄花篮,拥抱所有宝宝们。带宝宝们回家随着教师思路自然有趣的结束活动,活动后把操作单和卡片投放到活动区。供幼儿继续游戏。操作。让幼儿通过练习对活动进行延伸。
活动结束后,提示幼儿把玩具放到玩具盒内,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养成习惯。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聆听!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 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 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极具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
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并能进行有关的仿写(句、段)、句型变换等训练。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想象,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长歌行》这首诗吗?请大家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好,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哪句诗给你们感触最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呀,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吧。”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出示收集到的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吧。
2、教师范读,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小黑板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脚踢球》本次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场地器材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为高一年级跨栏跑,主要学习在中速跑过程中跨过3——5个低栏,改进栏间跑节奏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结合快速跑的各种能力练习,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培养节奏感。本堂课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跨栏动作,学生分组练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的难度较大,对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及下肢力量要求较高,通过此教材的学习克服学生胆小、害怕的心理。
2、 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他们喜新、好奇、求趣。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2、该班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强,且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但部分学生有过栏心理障碍。3、现我国跨栏选手刘翔、史冬鹏等几名优秀运动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生对跨栏跑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本次课是新授课,主要学习跨栏跑的基本技术动作
4、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及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跨栏跑的锻炼价值,介绍跨栏跑的相关知识及规则的运用。
(2)技能目标:改进跨栏跑摆动腿、起跨腿技术,使85%以上的学生学会跨栏跑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坚强意志品质,以及战胜自我、完善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过栏动作的协调配合。
难点:上提前倾异侧臂前伸,维持身体平衡,跨越低栏时能有“跨”的动作。
二、说教法:讨论法、讲解示范法、观察法、评价法
三、说学法:讨论法、尝试法、评价法。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准备部分(10分钟)分为课堂常规,跑步热身和徒手操
2、基本部分(30分钟):
(1)跨栏坐练习,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引导、启发学生,教师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学生认真观察、思考;(3) 行进间(3--5步)从栏侧做摆动腿的攻栏练习; 要求:摆动腿屈膝高抬,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4) 行进间(3--5步)从栏侧做起跨腿的跨越练习;(5) 3--5步从栏侧连续完整练习;(6)栏间距3--5步从体操垫、低、高栏中做完整练习;(7)分层练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自选栏高、栏距、栏数。(8)每组派出两名学生示范,进行评价,给出得分,总分十分。(9)教师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竞赛。
3、课的结束(5分钟):
师生一起做放松操,使学生在快乐、优美的乐曲声中进行身心活动,消除紧张的心理,使身心得到放松。收还器材。
五、说场地器材 : 田径场100跑道, 栏架10个、小垫子12个
六、预期效果:练习密度36%——38%,心率120——140/分钟。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