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一):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资料。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资料。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思考,教材有选取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资料。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潜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潜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潜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潜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透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的过程,从而全面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能够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能够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必须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透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用心思维。由于本节资料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潜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好处。例如能够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潜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之后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潜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透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潜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4页~125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能够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构成对教材资料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潜力。本人认为教材的资料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世界和我国火山的分布等",以丰富教学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有较重要现实的好处。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使他们用心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根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潜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推荐,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到达学生潜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课本127页的活动题1和2,从而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潜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防御方面,因这部分课文较简单且通俗易懂,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作出评价的方法。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资料,之后完成课堂作业。(附课堂作业)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七)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第八、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透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到达了潜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结束语(略)。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二):

《时区和日界线》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篇幅不长,但从全书的知识体系来说是继区域地理之后,进一步站在全球的角度,着重论述了在日益开放的现代世界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的问题,从而使全书在教育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的境界中结束。并为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学习从整体观念上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总结、提高的作用。教材分四部分资料,第一部分是“缩小的世界”,第二部分是时区,第三部分是日界线,第四部分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节课主要讲解“时区和日界线”。

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放在世界地理最后部分讲述,有着以下两个新的含义:第一,不仅仅仅是单独讲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突出本知识点与全章教材中心线索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生产力发展具体新的运输方式造成世界空间相对变小标志着

—→—→——→人类活

科技进步表现新的传递方式世界时间相对加快

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深刻要求→人类更应注意保护环境、创造完美的环境。第二,同现行教材比较,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突出了时区和日界线的实用性,简略地讲解了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世界的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

(2)运用:区时与区时差,“北京时间”的由来与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在“时区和日界线图”上根据两地所在时区推算区时

(2)让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读图分析日界线相邻的两个时区的一些特点和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三)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区时与区时差,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区时计算,日界线

本节解决重难点的关键在以“世界政区图”的基础上,采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边讲边演示,使学生多世界各地所处的时区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利用版图边讲边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构成对区时,日界线的完整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这样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层次结构及知识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自编一些顺口溜帮忙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简单愉快。

二、教学方法

1、启发式谈话法:投影书中“想一想”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两位小朋友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潜力。

2、读图分析法:(1)在时区和日界线图上找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所在时区。(2)算一算这些地区与我国北京的区时差(3)找出日界线(4)分析日界线两侧时区的不同特点及过日界线的变更方法,教给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有必须帮忙。

三、学法指导

“读图→析图→用图”三步走加游戏。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动手绘图,开口说图。游戏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仪2、多媒体课件3、地球仪4、自制表盘5、小激光手电筒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同学们到过车站、邮电局吗?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这些地方的醒目位置镶嵌着世界政区图,图中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时刻表。(或者是很多时钟。不同时钟标着不同的时间)。大家明白这是干什么的吗?——便于人们了解世界各地与我们的时间差,方便我们出国旅行,洽谈业务等。同一个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

(二)新课设计

1、投影P106想一想1、2:提问:小明和小强的问题出在哪里?

——时差

那么时差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还得从地球的自转谈起

2、演示:在地球仪上贴上黑、白、红三点表示同纬度上的三个不同地方,先决定一下这三个地方的相对位置。生答:黑点在最西边,红点在最东边,中间是白点。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老师用手电筒从东方照射地球仪,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红白黑三点谁最先受到一天中第一缕阳光的照射?这种先后次序与他们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关系?

演示提问:古代各地都把当地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点时刻定为12点,当红点到达正午12点时,黑白点都到了吗?黑点、红点时刻如何?这样一来,地球上会有多少个正午12点?

——我们把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设疑置问,推向高潮

如果我们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会出现什么结果?

4、游戏:找朋友(市区的划分)

将学生分成里、外两圈,面向内就坐,里圈25个学生,每人拿一个自制表盘,外圈25个学生,按顺序每人拿一个时区区牌。里圈中心放置地球仪,分别用红、白、线引出180�和0�经线。

设问:如何解决时差问题?——学会区时的计算

5、举例讲解:已知北京时间是8月2日8时,求此刻东京、纽约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投影讲解计算步骤:(1)查三地的区号

(2)算时差:同区区号相减,异区区号相加

(3)求区时:未知时刻=已知时刻+(-)两地时差(东+西-)

6、巩固训练(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学生看图回答:全球划分为多少个时区?一般每个时区跨多少经度?哪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2)让学生上台用鼠标在图中点出老师所报城市的所在时区。

(3)算一算这些城市与我国北京的时区差

7、过度(小故事):有一美国孕妇乘坐轮船横渡太平洋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到达美国住地登记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出生的儿子是弟弟,后出生的倒成了哥哥!你们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吗?——日界线

8、出示多媒体课件:

(1)点出180经线

(2)点出日界线

(3)观察:日界线是否完全在180经线上?为什么?

(4)根据船只的移动观察分析日界线两侧时区时刻的不同特点以及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方法。

9、板图辅助讲解(略)

10、归纳小结:由学生完成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三):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资料透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忙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资料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必须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好处。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潜力目标

1、透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透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透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好处。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好处。

这些资料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用心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潜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用心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潜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心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透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透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靠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潜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资料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带给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状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样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带给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好处。

本节资料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忙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四):

《洋流》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好处,世界表层洋流的构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资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潜力:

①理解洋流的构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透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潜力。

高中地理必修1说课《洋流》下载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五):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料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透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此刻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就应是。。。。(注意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呈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状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务必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许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呈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状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透过多媒体课件能够。。。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个性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能够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六):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这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资料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透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明白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持续太空清洁”的重大好处。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透过学习本节资料,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

2、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持续太空清洁”的重大好处。

教材资料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必须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用心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潜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用心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齐,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

5、视频录相:透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潜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潜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能够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透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潜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骤:①明确目标: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好处和宇宙环境问题。②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③收集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④给学生带给网址。www.pku.edu.(天网)、www.sina.edu.、www.cernet.edu.www.stats.gov.等。⑤学生查找资料,在word里修改,提交一份小报告到()。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2)宇宙中垃圾的危害?(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透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七):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五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带给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潜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潜力目标:

①透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潜力。

②透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3、德育目标:透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潜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构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能够“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构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应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比较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构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透过比较,能够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能够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构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透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潜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助手势,帮忙强化记忆。

3、、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忙强化记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八):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资料,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资料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潜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能够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必须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透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构成原因。

3、明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透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潜力。

2、透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潜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透过本节资料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在那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透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透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搞笑。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资料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资料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资料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资料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透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到达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构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透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透过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帮忙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后点出“人地和谐发展”这一主旨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更向学生再次强调正确的人地观。

七、板书设计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

1、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成因

(二)、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1、地形特征——沟壑纵横

2、地形特征的成因——水土流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1、环境问题的成因

自然因素:土质松软,气候

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不合理开发

2、生态环境的治理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九):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这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资料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透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明白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持续太空清洁”的重大好处。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透过学习本节资料,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

2、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持续太空清洁”的重大好处。

教材资料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必须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用心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潜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用心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齐,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

5、视频录相:透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潜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潜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能够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透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潜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好处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全班交流。

步骤:①明确目标: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好处和宇宙环境问题。②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③收集论文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④给学生带给网址等。⑤学生查找资料,在word里修改,提交一份小报告。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2)宇宙中垃圾的危害?(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透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十):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大气组成、分布、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透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节课还为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的学习带给了基础。2。目标确定: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概念和构成。理解锋面系统并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特征。②潜力目标:会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会阅读天气形势预报图。③德育目标:透过阅读天气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潜力。3。重点之一: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能够“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重点之二:高低气压的天气特征。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

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构成的。难点之一: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其为难点的依据有二:①锋应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②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确定。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认。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难点之二:锋面气旋的理解。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构成锋面气旋而不构成锋面反气旋。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二。说学法: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2。手势记忆法。水平气流运动的方向可借手势强化记忆。3。知识迁移法: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三。说教法:1。多媒体视听教学法:由于本节资料抽象,透过电教模拟演示,能够使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2。比较教学法: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用比较法教学学生记得牢。四。说程序:1、导入新课: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

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讲授新课:一、锋面系统㈠锋面结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透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哪两种类型)㈡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透过以下问题帮忙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状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