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优秀9篇】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这次为您整理了《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www.xiaozongshi.com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孤单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通过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理清更羸分析思考的思路,具有初步的推理意识。

3.在反复朗读、辨析感悟中体会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4. 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5. 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惊弓之鸟》,了解课前预习。

(一)导入,初读。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使我国积淀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而成语就是其中璀璨的明星。能说说你认识哪些成语吗?

指名若干学生说。

师:成语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师板书,请生读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归类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师:看了课题,我想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个成语里藏着两样事物,分别是——弓、鸟。

(1)出示“弓”图

指“弦”部,幻灯标注“弦”部,请学生说说这个部位叫什么,理解并读好“弦”。

师:要打猎,有了弓,还得有——箭。

出示“箭”图

师:这便是“箭”,古时候,人们挽弓搭箭打猎的动作就叫——射箭。

出示“射箭”,请生读好。

(2)师:而这“鸟”指的就是——大雁。出示“大雁”图。

师:了解大雁吗?能不能来介绍介绍?(大雁:候鸟,秋天飞往南方,冬天飞往北方,样子像鹅,群居在水边,飞行时排列成行)大雁是群居的鸟类,它们总是集体行动。)

范写指导“雁”字。

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一个“雁”字,写完后请学生把作业纸放到桌子里面。

2.检查词语情况。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来考考大家。

幻灯出示词语:大王        更羸

愈合        裂开

孤单失群    悲惨

(1)检查第一组词。

1)师: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行词,你们发现没有,他们都是——对人的称呼。

师:谁会读?

指名读。

纠正“大王”读音。请生齐读。

师:这“大王”指的是哪国的国王?

出示:魏国。

师: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请生齐读“魏国”。

师:这“大王”是魏国的国王,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他为——魏王。

出示:“魏王”。

2)纠正“更羸”读音。提醒“更”多音字。板书“赢”字与“羸”比较,加红“贝”部,了解字形。

齐读“更羸”。

师: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介绍介绍更羸?

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师幻灯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知道什么是“射箭能手”吗?

生答。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我们班里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师:让我们把对更羸的赞美读到句子中去。

齐读。

3)齐读第一行四个词。

3.检查第二组词。

出示:愈合  裂开

请学生读第二行词。

师:这两个词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请生说说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愈合:伤口长好,伤口合拢。裂开:伤口撕裂、分开。)

读好这两个词。

4.检查第三组词。

请生领读。

孤单失群(离开同伴,无依无靠),为什么把孤单失群和悲惨放在一组,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走进《惊弓之鸟》,了解事件因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拿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这篇课文,这回可要把生字词读准了。

师:读了课文,你们发现哪里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

请生读段落。

(一)如何射雁

师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学生自读。

指名读。(2—3个)

齐读。

3.师:这句话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两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生自读,思考。

预设:先讲了更羸怎样拉弦,后讲了大雁怎样从半空里掉了下来。

师: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中写大雁掉下来,连续用了两个“直”字。(“直”字醒目。)这两个“直”字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直”字可换词,第二个“直”可在直前后加字。)

师: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齐读。

(二)是何原因

1. 师:同学们更羸并不取箭,只拉了一下弦,嘣的一声,大雁就掉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原因?

生:第九自然段。

幻灯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我们请某组同学一个一个读下去。

师:有四句。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跟你的同桌说说。

2.师:你们读懂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填空题:

更羸看到                ,想到                        ;

更羸听到                ,想到                        。

请生说。

3.师: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

指名说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师: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师板书:观察。

师:那第二句话在写什么呢?

生答。

师: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板书:分析

请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4.师: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请生说写了什么。

师:老师把大雁掉下的过程写在了卡片上,可是我把它们的顺序给弄乱了,你能不能重新按顺序把它们排列清楚呢?(学生在作业纸上先试排。)

指名排,请生说说顺序。

5.师:是呀,同学们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

生说。

师: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由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更羸料定大雁听到弦声,一定会——,由心里害怕,一定会——……最终导致——。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板书:推理。

(三)练说想法,提升朗读。

1.师:同学们,课文把更羸心里怎么想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其实更羸一开始看到大雁就已经想了,正是他胸有成竹了,才会对大王说:(出示第二自然段)——“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现在谁愿意来当当更羸,来说说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学生说想法。

2.引读更羸的话。

师:此时更羸已经成竹在胸了,更羸们一起自信地对魏王说:——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接下来魏王与更羸的对话也非常精彩,特别适合我们去品味;同时这个成语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人们还常常把“惊弓之鸟”挂在嘴边,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惊弓之鸟”还是那只大雁吗?就让我们下节课再走进《惊弓之鸟》,继续去感受吧!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赢

直往上飞                      观察

猜测

心里害怕                          推理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重点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二、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三、书写指导。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那我们也能像更羸一样成为能手。下面我们仔细地观察本课的生字,认真地分析,你估计哪个字最容易出错,请提醒同学们注意。

难字提醒:魏、射、猎、雁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写一写本课的生字。

2、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里的人听。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4

一、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的第10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准备学习课文的(一至六段)。

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射箭”、“能手”、“大雁”、“本事”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感悟魏王的情感变化,体会两个“直” 描绘出的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

3、初步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体会更羸是如何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为: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突破重点,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学习课文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大雁的动画课件,弓箭的课件图,让他们认识弦。在学习更赢是如何“射”下大雁时,我让学生演一演,读一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为感悟两个“直”作了良好的铺垫。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为富个性特征,意义深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加深理解。这也是适应新课标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再次深入文本,初步了解其中的原因,让他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但课上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没能层层递进,分角色读时效果不是最好。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 篇5

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高乃松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赢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赢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

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

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

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赢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

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

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

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

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

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

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乌”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

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篇6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空上分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收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注重课文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任务说话的语气。

3、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意,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学生收集成语。

课前交流活动:(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认真看大屏幕)

师:树上有十只鸟,被猎人射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学生自由回答,怎么想就怎么说。)

准备好了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成语,我们学过很多成语故事,你能举例说说你知道哪些吗?

生:鹏程万里

生:唇亡齿寒

……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想知道它后面藏着的动人故事吗?

揭题并板书----《惊弓之鸟》

二、初读印象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听课文朗读。(播放课件)

师:才听完了课文朗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更羸。(师板书:更羸)

生: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只大雁。(师板书:大雁)

生: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更羸说的话。

……

师:现在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并看大屏幕要求:把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语下画[   ],把不理解有疑问的词句下画----。

师边巡视边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不少同学画上了[   ],很少画----。

三、精读体会

1、交流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更羸是个什么人?

生:他是射箭能手。

师:能手是什么意思?

生:能手就是很会射箭。

生:能手就是专精某种技术的人。

师: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他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那有人知道魏国在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师作相关介绍。)

2、师:接下来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句话说明了更羸是“射箭能手”?谁能读出他的气魄来?

生读:大王,我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范读,指名学生读。

师:有这样奇怪的事?大雁掉下来了?

生齐答:有这样的事,大雁真掉下来了。(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3、理解第五自然段重点句。

师:文中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圈出来。

生:“嘣”字。

师: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

齐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师:“直往上飞”是怎样飞?“直掉下来”又是怎样的?

生:“直往上飞”就是一直向上飞。

生:这个“直”就是很使劲地,很拼命的。

生:“直掉下来”就是很快的掉了下来。

生:“直掉下来”就是头朝下地掉了下来。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那谁来为我们表演一下:“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生表演)

师:同学们,看见大雁使劲的样子了吗?

(生边笑边喊:看见了,脸都红了。)

师:那老师又有疑问啦,“大雁直往上飞”又“直掉下来”,它怎么不一直往上飞呢?

(生纷纷举手:我来……)

4、学习第九自然段。

(生先齐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读得好,请看大屏幕,谁会说?(课件)

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

它因为(    ),所以叫得悲惨。

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拼命往高处飞。

因为(        ),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    )。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好!刚才我们是先说原因,再说结果,那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受过箭伤。

生:它叫得悲惨,是因为离开同伴,孤单失群。

……

(适时鼓励学生)

5.讨论交流:

师:大雁掉了下来,哦,看来这一声“嘣”的威力可真不小。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能掉下来吗?

生:不会。

师:那么,这只大雁怕的是更羸的“嘣”,而不是你的“嘣”?

生:不是,它怕的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谁拉,它都怕,是吗?那更羸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事谁都有。

师朗读: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6.跟老师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填写句子:更羸不是……而是……

生:更羸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从鸣声中知道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生:更羸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生:更羸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而是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说得好!那更羸是根据什么“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忙回答,请同学在第二自然段准确画出答案)

齐读这句话,注意语气。(板书)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

(课件) 师:“飞得慢”,你看得出来吗?

“叫得惨”,你听得出来吗?

你有这样的本事吗?  (完善板书)

师:(课件)更羸有这样的本事!他不但善于仔细观察,而且能准确地做出判断。他不但能准确做出判断,而且能马上想出用箭吓它的办法。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这一推理过程。

四、再读课文

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九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部分。

师:更羸真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那今天老师想来当一回更羸,你们愿意做魏王吗?

……

师:当然!

生纷纷:错了,错了。应该是:“请让我试一下。”

师:这样不好吗?

生:因为更羸是个懂礼节的人。

……↗

(继续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1.(课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生:我认为是猎人,因为是他把大雁打伤的。

生:我认为是更羸,因为如果他不拉弓吓大雁,大雁就不会掉下来。

生:我认为是大雁自己,因为大雁如果冷静些,它就不会掉下来了。

……

2.(课件)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们今后遇事要沉着、冷静。

生: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冷静,不要做惊弓之鸟。

六、板书设计

大雁    飞得慢      伤口未愈        “嘣”

叫得惨      孤单失群          掉↗

更羸↗             观察         分析           判断

贾志敏教学实录——《惊弓之鸟》 篇7

教材简析: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阅读课。 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怕得不得了。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 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

(1)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及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练习和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理解成语比喻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知道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养成自觉进行词汇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听课文录音。

2.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全班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2、出示小黑板(写着:魏、箭、猎、雁、弦、悲、惨、愈、痛、拼、命)。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3、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 常惊奇。

四、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讨论: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五、齐读全文,让学生 排顺序。(出示小黑板):

( )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 能掉下来的。

( )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六、课后作业。

朗读全文,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不懂的词语,收集有关大雁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惊弓之鸟》的课文。(板书课题)(2)《惊弓之鸟》的鸟是大雁,哪位同学知道大雁是怎样的。鸟?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3)谁能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3)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弄懂:

1、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2、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找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指名学生读出这句话,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请一名学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4、魏王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信不过”——“大吃一惊”——“奇怪”)。

(1)、感情朗读第3、6、8自然段,读出魏王的“信不过”、 “大吃一惊”、奇怪”的语气。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5、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

自学第8节:

(1)、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 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3)、“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老师总结:(板书)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三、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四、分解色朗读五、作业。

1、摘抄你认为不错的词语。

2、小练笔:写写你眼中的更羸是什么样的。

《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篇8

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成语故事,请大家说说题目 “ 惊弓之鸟 ” 的意思。

生1:因为大雁受过箭伤,所以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

生2: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害怕弦声,从天空中掉了下来。

生3:更羸知道受了箭伤的大雁惧怕弦响,就拉响弦,大雁果然害怕得掉了下来。

生4: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误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就害怕得拼命往高处飞。因为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大雁就掉了下来。

……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是不是有话要说?

生5:我觉得 “ 惊弓之鸟 ” 这个成语有毛病(众笑),应该改为 “ 惊弦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是被弦响吓坏的。(众诧)

生6:老师,同学们,我也有话要说(众笑)。我觉得应该改为 “ 惊箭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听到弦声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才害怕得掉下来。(众诧)

师: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佩服地点头答:有道理。

师:这两位同学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享受,请他们幸福地接受我们热烈的掌声。

(由衷的持久的掌声)

师:还有没有有话要说的同学?(众笑)

生7:有。如果是魏王拉弦,大雁会掉下来吗?

师:好问题,老师也想知道答案。同学们的意见呢?

生:(坚定地异口同声地)会。

师:是呀,如果老师当时在场,也使劲拉弦(作势), “ 嘣 ” 的一声响,大雁会掉下来吗?

生:(热烈)会。

师:老师不用箭也射下了一只大雁。老师真高兴,高兴得想讲个故事,要求同学们听完故事,给故事加个题目。

师:从前有个人被恶狗咬伤了。伤好后的一天夜里,他翻墙进一户人家偷东西,偷完东西正在翻墙出去时,突然身后响起凶猛的狗叫声。这个人大吃一惊,从墙上摔下来。后来他怎么努力也翻不出去,因为他总觉得那只恶狗就要扑上他的后背了。最后他被主人逮住时,才发现那只狗原来是被拴在柱子上。

生给故事加题目:恶狗叫贼,该死小偷,……惊狗之人……(当学生说出 “ 惊狗之人 ” 时,一阵寂静后教室里爆发出掌声--学生和听课教师)。

师引导学生比较 “ 惊弓之鸟 ” 与 “ 惊狗之人 ” 。

总评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湿润过多少灵魂!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形象地具体地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如 “ 惊狗之人 ” )启迪思维,熏陶情感,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学生只会背诵寓意以应付考试,而不懂得 “ 惊狗之人 ” 的现象,那么这样的阅读课堂是无法促进生命的成长的。

其次,很好地实践了 “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对话的过程 ” 的理念。学生对 “ 惊弓之鸟 ” 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感悟,以及 “ 惊弦之鸟 ”“ 惊箭之鸟 ” 的大胆探究,都非常成功地张扬了个性,培植了与教材对话的信心。

《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篇9

课  题

1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