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9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及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
2.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实物,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理解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结合实物,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粉笔盒,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
是的,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知道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用课件出示茶叶罐、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的主题图)
2.教学教材第18页例1。
(1)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板书)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拿出圆柱形实物观察。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教师最后集中讲解。
3.教学教材第19页例2。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点评与讲解。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该长方形的长展开前是什么?(圆柱的'底面周长)
追问:那宽呢?(圆柱的高)
组织学生完成计算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题。
教师指名回答,点评并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生活中的折扣现象,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3.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运用,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折扣问题。
【教学难点】能应用“折扣”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孩子们!五一和国庆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的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
(2)、有些同学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课件) 你认为打折之后去购买商品,是比原来便宜了还是贵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打折有关的数学问题——折扣。(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师:对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学习目标:(1)、知意义 。(2)、会运用
刚才有同学提到他的理解,那是这样吗?在这节课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好,让我们进行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折扣的意义
1、任务呈现:请大家自学书97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有困难的组内互相帮助。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后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组内互相帮助。
3、展示交流
(1)明确”打折”的含义
打折就是商店降价出售,几折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2)明确“九折”“八五折”的含义
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百分之八十五,谁是谁的85%呢?谁能说一说八五折的具体含义?
(3)及时巩固
也就是说,折扣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是这样的吗?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你能说说这些折扣的意思吗?(课件出示图)用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结
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折扣的意思,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现价是原价的85%(或十分之八点五)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折扣知识,下面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折扣知识帮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任务二:用折扣解决问题(例题4(1))
1、出示例4的第(1)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小结: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他是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解决的。看来呀,关于折扣的问题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好,来道难点的。
2、任务呈现
幻灯出示例4的第(2)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们是说打九折销售,在国外有些国家就说成降价10%。说法是不一样但意思一样吗?六折就是便宜了几折,八五折呢?
4、比较上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刚才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已知了原价的折扣,求现价和便宜了多少钱,在解答方法上我们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折扣问题的应用题其实就是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可以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学们!通过这几次的购物经历,老师发现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义,其实关于折扣还有很多的小奥秘。如果商场打折你最想让他打几折呢?也就是折扣数越小越好,刚才有同学提到0折,其实0折并不是不花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看这道题,同一款米奇书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会到哪个店去买?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书包的原价,你还会这样选择吗?A店原价95元,B店原价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个店去买?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笔来开始计算了。
小结:同学们灵活运用折扣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看来我们在购物时,不能仅看折扣,还要看这件商品原价,当然我们还要注意这件商品的质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销手段所蒙骗,做一个理智地消费者。
好,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检测一下吧?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现价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销售,就是便宜了原价的( )%
四、解决问题
一个书包原价100元,现在商店打八八折销售,买这个书包现在要花多少钱?便宜了多少钱?
2、结果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订正。
3、反思小结
折扣是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非常广泛,这些知识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个有心人!可不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打了“折扣”哦!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课本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现价多少钱?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3、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出示第12页的例5
1、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2、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
23050%=115(元)
B商场:
230-502=130(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1、第12页做一做
2、某商场搞促销活动,如果两个品牌都有一款标价250元的电饭煲,那个品牌的更便宜?
A品牌满100元减50元;B品牌先打七折,在此基础上再打五折。
3、某著名品牌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城按满200元减10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城先打七折,再打八折的折上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460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城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城更省钱?
四、课堂小结
如何才能进行合理购物
五、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 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复习一下。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2、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①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师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问题。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怎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呢?请同学们先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哪个量是一定的?
③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④根据这个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概括出等量关系式。
(3)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师:你能完整的把这道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学生板演过程,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提醒学生要检验。
(5)师:你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给大家呢?(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到不变的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5.习题巩固
我会分析:(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哪个量是一定的?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讲。
4小结。
思考:
1.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他生补充,课件出示总结。
2.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师生总结。(课件展示)
①找(找相关联的量)
②判(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验(检验计算结果)
三、习题巩固。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运动会上,六年级同学进行大型体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x行?
2.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4米,这棵树高x米。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x天可以读完。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讲解列式的依据。)
拓展练习: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找不同做法的同学回答,他生订正)
四、作业
教材63页练习十一4、5、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他生补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 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 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41.6十41.6×25%或者41.6×(1十25%)
2、教学例2。
教师:你们在商店有没有看到过某某商品打几折出售?比如“运动服打八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提问:
“衬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衬衫按原价的60%出售。)?“书包打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书包按原价的75%出售。)
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然后每个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算式并说明根据。
教师板书算式:430—430×90%或者430×(1—90%)
三、课堂练习
1、做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做法吗?”
教师:根据题意可以看出,一个水壶的85%是25.5元,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方程
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设:这个水壶的原价是2元。
85%×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练习二的第1、2、5题。
指定学生每人口答一小题,其它学生核对。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一起订正。订正时可以提问:“减产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萝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几?”(1—30%=70%。)
“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15×(1—30%)或者15—15×30%。
4、做完上面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二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因为张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两部分卖出的,其中 是按每千克2.40元卖出的,剩下的 是打八折卖出的。所以可以先求120千克的 卖了多少钱,再求剩下的 卖了多少钱,最后再把两次卖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些青菜一共卖了多少钱。
算式是:2.40×120× 十2.40×120×(1一 )×80%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3题和第6-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5、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己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3、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以严密的教学逻辑,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循善诱地讲解,适当拓宽加深,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
4、认真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如何会学,且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知识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5、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李昊岩——云惟禄李天铭——孙浩宇姚正宇——詹智凯
吴坤朴——贺义超王子匀——庄诗慧陈泰悦——黄思红
6、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分析。
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6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吴志强、张裕华、羊小弟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二、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内容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材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4、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5、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7、贯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全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②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③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知识。
(2)难点:
①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
③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3)关键:
①运用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应用题,通过分析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
②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实验,操作,揭示规律,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推导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做好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确实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贯彻数学课标标准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地概念并能正确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3)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课件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的体积。
(4)统计图教学时首先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紧接着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5)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