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谁记得原因?
板书:“旋紧死”
2、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预设)因为他们喜欢蚂蚁,没想到玻璃瓶里没有空气,蚂蚁会被闷死了。而且他们认为所有的动物都能养大,就想把蚂蚁养得比蟋蟀和蝈蝈还要大,第一次失败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理解感悟
1、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3、(预设)●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a(生找到并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b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板书:扎)谁愿意来读读这句!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c还有谁想说说? (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师评: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d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4、(预设)●剪碎稻草
a(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b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师评: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师评: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c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1:读“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作者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觉得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亲人了。
生2:我从“蚂蚁客人”中的“客人”这个词体会到兄妹俩把蚂蚁当朋友。
师评:是呀,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多纯真可贵的感情啊!
生2:我从图上看到兄妹俩边剪碎稻草脸上还有微笑,我想他们为蚂蚁忙碌的时候很快乐,可能还在说:“有了这些,小蚂蚁再也不会怕冷了”。
你就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还有谁要说?
生3:我从无所不能、果然这两个词体会到哥哥很会想办法,铺上稻草小蚂蚁不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吗。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
生4:我从图上看到他们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摆放得很整齐,觉得兄妹俩太爱蚂蚁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险啊!可他们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着蚂蚁。从那些整齐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们多么用心地摆放啊,生怕蚂蚁们住得不舒服。这对小兄妹真了不起。
d(板书:剪碎)有了希望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我也被这对小兄妹感动了。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吧!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齐读)
c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板书:放)谁能读出这种细心。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d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 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e(预设)
生1:读句子:“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我觉得他们很关注小蚂蚁,等到夜深人静时听蚂蚁们的动静,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听听它们是否过得好。
生2:我觉得这句中的“贴”“极其轻微”都说明蚂蚁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几乎听不见,但兄妹俩因为太想知道蚂蚁们的情况就贴着听,平心静气地听。可见他们是真的爱小蚂蚁,生怕有闪失。
师:你的体会很有深度,能读出来吗?还有谁也能像她这样读?
生4:我从“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兄妹俩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蚂蚁们有着美好的期待。
g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h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课件)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
I同学们,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4、学习第7自然段
a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b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c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d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E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指名读)
f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g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课件:(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大声地读出来吧!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依天性,无拘无束来得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5、巩固收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a作者曾经这样认为:
(CAI: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
(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b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因为他们开始认为喜欢蚂蚁就把蚂蚁关起来养,而后来却发现蚂蚁们不愿意被关起来,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这样关着不是“养蚁”而是“囚蚁”。)
2、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课件),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蚁
关爱? 囚禁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小鸟和驯鹿之间的友谊,同时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播放音乐和动画,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2、理解“好奇”,什么事让小鸟这么好奇?知道朗读小鸟和小树的对话。
3、课文中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小树对小鸟很友好?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重点指导朗读:
(1)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
(2)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4、想象: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哪些地方,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鸟与小树依依不舍的感情。
6、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5——9自然段。
要求:
(1)自己读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了,她看见了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上的问题。
(3)小组分角色练读6——9自然段。
7、学生交流,并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
小鸟来到了小驯鹿的家……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搜集一些有关驯鹿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
教学要求
1、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发愤”、“资助”、“耐心”、“尝试”、“钻研”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耐心”和“钻研”造句。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领会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勤奋学习的。
2、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简介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家。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今天我们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看看写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时的几件事,从中我们受到什么教育。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僻”读pì,不要读bì。“绩”读jì,不读jī。
(三)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基础、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退学、发愤、努力、瞧不起、实验、需要、耐心、钻研。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发愤:下决心,努力。课文是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课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五)读书理清文章的思路。
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个。)
2、写了童第周的哪两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刻苦钻研,做出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的成绩。
(六)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
(一)读书。
(二)读词语。
(三)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六人读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讲童第周家里很穷,小时候没有受到学校的正规教育。
第2自然段,讲童第周上中学晚,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
第3自然段,讲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4自然段,讲童第周受亲友资助出国留学,在中国留学生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第5自然段,讲童第周刻苦钻研,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功的实验。
第6自然段,讲童第周实验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为中国人争了气。
(二)从课文中找到童第周两次“一定要争气”的句子读一读,带着童第周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争气的问题继续学习。
(三)学习1~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①读,②知道有几句话;知道每句话的意思;知道这段与下面内容的关系。
2、学习第2自然段。①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童第周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②找出带有“才”字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③读句子回答问题。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读一个学期。“再三”是什么意思?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态度非常恳切。)“再三请求”说明了什么?(渴望学习。)
3、学习第3自然段。①第二学期童第周是怎么做的?(发愤学习。)②“发愤”的意思是什么?(是振作精神,努力学习。)③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一是他每天天没亮,就悄悄起床,在学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二是他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把路灯关了,就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概括起来,就是讲童第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发愤学习。)④经过半年的努力,结果怎样?(取得了优异成绩,数学还考了100分。)⑤为什么在半年之内童第周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学习童第周心想的句子。读,体会意思。(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三要刻苦努力。)⑥指导朗读。
4、总结学习1~3自然段的学习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是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体会“一定要争气”句子的含义。
(四)学习4~6自然段。
1、按照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的思路学习4~6自然段。(让学生自学。)
2、讨论发言。
3、读句子回答问题: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童第周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勇于实践,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4、理解第二个“一定要争气”。这里所讲的“一定要争气”指的是为谁争气?(为中国人争气。)
(五)课文中两次写到“一定要争气”有什么不同?(第二个“争气”比第一个更可贵,这是为中国人争气,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六)课文中几次写到穷?(两次、家穷、国穷)“穷”和“争气”有关系吗?(人穷志不穷,把压力变成动力。)
(七)读书。
三、总结
(一)看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记忆分析生字的字形
(一)“末”字的第二笔横比第一笔横要短。
(二)“考”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写成“”。
(三)“试”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在斜钩上加撇。
(四)“瞧”字是左右结构,“灬”在“隹”的下面。
(五)区分“愤”、“奋”的字义。
(六)区分“需”、“须”的字义。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指导造句:
耐心——
钻研——
(二)听写词语。
学生视角:
灯光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在生活里非常普遍,课文为什么以“灯光”来命题?“灯光”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灯光”的重要含义,进而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是本组教材的略读课文,表达了革命先烈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颂了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以作者回忆为主线展开叙述,以“灯光”贯穿全文,饱含深情,催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重点: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特色:
仔细品读,体会感情,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信息资料:
查阅作者王愿坚的相关资料。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以抒情性的语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奠定学文的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介绍交流收集的作者相关资料。
3、渗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学习目标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的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三、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讨论在读书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2、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你对“灯光”的怎样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感受的时机,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教学活动的良好效益。)
四、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五、实践活动:
收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准确生动。
5、了解作者开头和结,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以其开头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动物世界是一个奇妙世界,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的了解吗?
2、我们家一同走进动物世界,阅读郭沫若的《鹭鸶》,感受鹭鸶的奇妙吧
3、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2)多音字辨析。
(3)理解词义
精巧、悠然、铿锵
(4)关于内容
课文描写了鹭鸶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3):概括写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4-8):具体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的姿态。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赞美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理解词语。
2、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
二、朗读、欣赏
1、学生自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鹭鸶?突出鹭鸶的哪些特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描写鹭鸶。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鹭鸶的特点。如: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而且太不寻常了”。
“增一点儿则而嫌长------深一点儿则嫌黑”。
还描写鹭鸶的优雅的姿态。如文章的第6-8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把鹭鸶描写得十分鲜活。
2、作者仅仅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特点吗?
(1)学生读开头、结尾,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讨论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表达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开头、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赞美之情。
3、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1)思考: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2)交流讨论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去关注生活,关爱生活中美的事物。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一下,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之”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20xx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wéihúzhuófúyuē
诲惟鸿鹄缴弗若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指导文言文读法。
3、学生练读。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25学弈
在一人……
弈秋善弈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
一人……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的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好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字词,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小组合作学习乐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里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汇报。
4有感情的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分析桑娜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崇高品德。
现在就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读完本段内容,从中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并归纳整理。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出现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采用小组间角色朗读等形式展开自学。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要求。】
3学生准备交流。
(和小组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体会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4汇报展示。
(学生个性化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
6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
1读读最后一部分,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体会渔夫的高尚品德。】
2指导有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和善良。)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两人的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3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小黑板)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续写课文故事情节。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联想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 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 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19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19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人迹罕至、辽阔又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
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
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
(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母亲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又何尝不思念他的老母亲,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19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
(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
语速有快慢 语调有高低 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爱国志士苏武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于日月同辉,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