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语言实践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及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美妙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吗?它是谁创作的呢?”引出课题《月光曲》。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概括大意:请学生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学习:

第2—7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曲子,通过兄妹俩的对话,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兄妹间的深厚情谊。

第8—10自然段: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体会贝多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同时,通过想象写话,描绘出《月光曲》所展现的景象,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并引出下文。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学习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重点句段分析:

分析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和兄妹间的深情厚谊。

分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

4. 拓展延伸

欣赏音乐:再次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音乐的意境和魅力。

讨论交流: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月光曲》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什么。

5. 总结归纳

总结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贝多芬的博大情怀和音乐艺术的魅力。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

尝试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到某首音乐时的感受和想象。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想象、写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的魅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并描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月光曲》的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体会贝多芬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贝多芬生平介绍、《月光曲》音频、相关图片等)。

生字词卡片或PPT展示。

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及《月光曲》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引出贝多芬和《月光曲》。

简介作者: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他对音乐艺术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检查预习:通过生字词卡片或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概括大意: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学习: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进行精读。

重点分析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借助清幽的月光创作出这首优美的乐曲的。。

引导学生分析盲姑娘的家庭情况、她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贝多芬被感动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月光曲》及贝多芬。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述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首曲子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讲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想象写话: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盲姑娘或皮鞋匠,听到《月光曲》后会联想到什么景象,并尝试用文字表达出来。

4. 拓展延伸

欣赏音乐:播放《月光曲》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交流感受:学生分享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和联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

回顾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总结方法:总结本课学习的阅读方法、理解方法和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听一首喜欢的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阅读《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了解更多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和作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贝多芬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梳理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要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指导书写。

(2)出示词语表中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

(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随机正音:“纯”是翘舌音,读chún,不读cún;“缕”读lǚ,不读liǔ。

(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

(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显示在大屏幕上。

3、学生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好批注。高年级阅读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虽为第三学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演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布置作业:请利用网络查找《月光曲》,闭目倾听,说一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使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4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