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帮大家收集的13篇人教版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教材简析: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
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⑴ 72+16 A、( 75+25)+48
⑵ 45+(88+12) B、 16+72
⑶ 75+(48+25) C、(45+88)+12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88+104)+96 = 88+(104+96)
(a+b)+c=a+(b+c)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9 页例2 《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例2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结合律。并且可以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2 采用图画表示题意,教材在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出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例2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加法结合律。
学习目标:1 、学习加法结合律。
2 、准确地运用两种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1 、掌握加法结换律。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种运算定律的作用。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具准备:小黑板、情境图。
学习流程:
一、 自主预习:
预习例2 、例3.
二、 知识链接:69 + 27 =( )+( ) 155 +45 =+()
三、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哪些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米?请看小黑板。(出示小黑板)
四:自学辅导:
1、 明确自学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想办法解决这道数学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2、 自主学习:
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写在练习本上。
3、 合作交流:
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自主学习收获,总结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4、 展示辅导:
个小组推荐成员向大家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师辅导对新知的认识。()(教师板书算式)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会有什么发现?(小黑板出示)155 +(145 +207 )()(155 + 145 )+207
(49 + 172 )+ 28 ()49 +(172 +28 )
五、自主检测:
1、 明确自学内容:425 + 14 + 18675 + 168 +125
2、 自主合作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3、 汇报检测结果:小组汇报检测结果
4、 运用规律独立写算式25 +49 +75 =()+()+()
六、交流收获: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同学们准确地算出了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看来,学习数学真的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学好数学,正当小数学家。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 204+( )=57+204
23+( )=15+( ) ( )+257=( )+63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运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例题: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展示):
28+17+23 28+17+23 28+17+23
=45+23 =17+23+28 =28+(17+23)
=68(人) =40+28 =28+40
=68(人) =68(人)
【预测:以上三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做出前两种应该没有问题。至于第三种,学生能够想到,能运用小括号使计算简便,一并观察探索研究。】
2、探索加法结合律
28+17+23
思考,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7+23呢?
【预测:学生能很快想到,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指明一位学生板演。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4、归纳什么叫加法结合律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计算28+17+23,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指明学生回答)
继续提问:可是我们发现,先算17+23,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数,再跟28相加,计算就会简便的多,所以我们选择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样的话,结果会不会改变呢?
归纳小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5、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6、巩固与练习
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预测:学生急于尝试刚学到的运算定律,可能只是急着填数,而忽略了计算结果。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练习正确之时,多提一个要求:现在你能马上算出它们的结果了吗?】
三、课堂练习
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4)(84+68)+32 D.84+(68+23)
【预测:第四个算式和D选项算式是连不上的,因为其中的一个加数32在D选项中改成23了。但是定势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连上了。也会有少数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争论,去甄别。】
集体订正后,教师小结。
2、拓展练习
水果店运进四筐苹果,分别重45千克、63千克、37千克、55千克,水果店这次一共运进多少千克苹果?
四、课堂小结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
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
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
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
课型
新授/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3个同学在做游戏,又来了l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师规范学生语言:有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l个,合起来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用3支笔与1支笔,合起来是4支笔的过程让学生同桌讨论。
师:说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2)摆一摆。(我来说,你来做)
师:请你先拿出3个圆片,再拿出1个圆片,合起来是4个圆片。并且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做游戏的过程、铅笔的合并过程以及摆圆片的过程。他们都是把两种物品合并到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板书:3+1=4。)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如果学生会,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红气球,3个圆片)l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l个蓝气球,l个圆片)(如:3+1=4表示把3支铅笔和1支铅笔,合并到一起,是4支铅笔。)谁能像我这样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看图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做一做第一题)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1+2=3表示什么意思?(1个女同学和2个男同学在折纸鹤,合起来是3个同学)师: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l+2=3的意思吗?(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讲故事,挑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他说的是一张卡片的是故事,请你快速的从算式中找出那一张。
树上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合起来一共有5只松鼠。想一想,从中你能找到哪个算式?请你把找到的算式大声地说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四、作业布置
2+1=? 3+1=? 2+2=? 1+4=? 5+1=?
5、课堂小结
一起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能力目标:参与学习活动,经历10加几,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养成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媒体:
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等。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
情境创设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小博士摆小棒的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今天,他带来了许多玩具想和大家一起玩。(出示课件(《20以内的加法》(一))出示小博士摆出的小棒图:先出示10根,再出示2根)。现在,你也像小博士那样摆出自己的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说一说怎样摆的。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1、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小组内说,再汇报。 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的,并板书:10+2=12。 师引导学生汇报,并肯定这两种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师:小博士又给我们提出了摆小棒的要求:(第二幅图的'内容)
2、师:小博士不仅带来了小棒还带来了机器猫。出示钟表图,看图,说出图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12+3等于几?
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
左边摆了10根,右边摆了2根,一共摆了多少根?列式:10 +2=1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①1个十和2个一是12。
②从10接着数11、12。
学生同桌互相摆小棒练习,并说说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
全班汇报。
盒子里有12块表,盒子外有3块,一共有多少块表?
列式:12+3=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
①从12接着数13、14、15。
②2加3等于5,10加5等于15。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交流、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操作和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实践与应用完成练习中的1、2、3、4题(采用多种形式)
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再列式解答。
第2题,设计一个比赛的游戏。
第3题,设计猴子摘桃子的游戏完成。
第4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两人以花片代替蘑菇,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谁算对一道谁就可以拿走一个花片,看谁拿的花片多。
学生从桃树上摘下桃子,算出桃子后面的得数,桃子就奖励给他。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设计多种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 )+20
36+( )=64+( )
a+700=( )+( )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 (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 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88+104)+96○88+(104+96)
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得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a +100= ( ) + ( )
二、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29页的例2。想想(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
2、(88+104)+96与88+(104+96)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观察后比较(88+104)+96
与88+(104+96)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检测。
1、根据自学指导检测。
2、习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136+157)+143=136+( + )
(288+495)+105=288+( + )
(○+□)+△= ○ + ( + △ )
(a+ )+ = +(b+c)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
53 + 36 + 6 4 = ( ) + ( + )
4 8 + 2 7 + 6 2 = ( )+ ( + )
8 9 + 1 2 5 + 1 1 =( + ) +( )
3 5 0 + 3 7 4 + 6 5 0 = ( + ) +( )
(3)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a: 76 +1 8 + 2 2 1、( 2 7 + 7 3 )+ 4 6
b: 4 2 + 2 4 + 5 8 2、 7 6 +( 1 8 + 2 2 )
c: 3 1 + 1 9 + 6 7 3、 2 4 +( 4 2 + 5 8 )
d: 2 7 + 4 6 + 7 3 4、( 3 1 + 1 9 )+ 6 7
(4)哪个算式计算最简便,就把表示哪个算式编号的字母填在□内。
78 +157 + 22 □
A 78 + (157 + 22)
B 157 + (78 + 22)
C (78 + 157)+22
1.挑山工主题教学设计
2.小班冬天到主题教学设计
3.找春天主题教学设计
4.儿童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5.端午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6.金蝉脱壳主题教学设计
7.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8.小学毕业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9.小学元旦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10.爱眼日主题班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