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张骞与丝绸之路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学科名称
《丝绸之路》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讲读课文。
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1人,汉族学生19人,少数民族学生26人。该班大多数同学喜欢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语文综合素质较好,同时也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困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教学内容分析
该篇课文是本册中的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西部的历史文化为启迪和主题,展现了西部历史文化的繁荣和悠久,在本课中重点要让学生领略该主题,使学生在学习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一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完成配套练习。
教学资料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省区和文明遗址:
新疆:楼兰古城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自我问答: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以读生情,在读中感受西部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繁荣同时也同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式,但有一个问题难住了我:在课堂上学生反应迟钝,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却一窍不通,真是让人犯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走进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繁忙之路。
(1)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学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教师: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师用简笔画表示丝绸古道的大致线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及最后两个自然段。
(4)交流:
① 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 共同发展
②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和商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5)一条丝绸之路,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新篇。这条路是商贸路,也是友谊路,更是发展路,繁荣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沉浸在那些遥远的往事中……
四、学习重点事例,走进友谊之路
1、浏览课文第二至第十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 ── 见面 ── 赠礼 ── 表演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
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的隆重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两国交流的物品。
(3)“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感受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他们对汉朝来使的尊重。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可采用个人读、全班齐读或有相同感悟的学生一起读的方式。
五、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六、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4、阅读教师推荐的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及《中国通史故事》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了,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4、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灿烂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
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素材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课件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矗立:高高地直立。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2)谁能填写这个句子,并准确地读一读??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课件出示)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戎装:军装。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3)读句。提醒多音字读法:薄礼讲述古代丝绸的价值。想一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如此贵重,为什么中国使者却说这只是一点薄礼?
(课件出示)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泛指丝织品。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4)文中有一段话很难读,谁来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什么?(这段话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汉朝繁荣的过去和西部鼎盛的历史。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输出的是先进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sāo丝、冶yě铁、造纸、凿záo井、灌溉gài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xī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二、品读语段,感悟表达。
1、师: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课件出示)
2、课文第2—12段再现了这一情景。文中描写的是作者亲眼见到过吗?(预设:是作者的合理想象的场景)
3、同桌分角色互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从没见过的情景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交流: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合理想象当时情景,描写细腻生动。
三、体会“伟大”,拓展练笔
1、过渡: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这一幕就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课件出示)
2、为什么说“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哪里看出它是一条伟大的路?齐读第13自然段。
师介绍: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现在的伊朗等地,全长7000多千米,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历史学家说:张骞通西域,“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狄雅可夫《古代世界史》
四、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学生看图写话,想象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情景。课内交流点评。(课件出示)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制语文四年级下册p84-86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情境导入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汇报交流,感悟语言
(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1.“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读。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
(2)指名读,生评价。
(3)齐读。
(二)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学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想象张骞回到长安的样子。
(二)观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持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 自由读。
2. 指名读,谈。
3. 看短片。
4. 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十、板书设计(略)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 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⑴ 什么是丝绸之路?⑵ 那是一条怎样的路?⑶ 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2]?[3]?下一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
一、谈话导入
1、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
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中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中国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中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二、内容探究
(一)张骞通西域
师: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师:西汉初的西域小国大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例如原本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后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匈奴还不时南下进行掠夺,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大月氏痛恨匈奴人的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方法。因此,2/4汉武帝发布了一张出使西域的招贤令。大家猜想一下:“招贤令”发布后最终选中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生: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师:阅读课本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意义。
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多媒体播放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地带图片]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生: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品质: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丝绸之路
师:阅读课本《丝绸之路线路图》,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除了丝绸,中国输出的还有哪些东西?西域和西方又把什么输入了中国呢?
生: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除了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和西方的还有汉朝的瓷器、养蚕、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而西域和西方也向中国输入了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当然还有宗教。教师可用图示法归纳总结如下:西方:良种马、蔬菜瓜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等;东方:丝绸之路,丝绸、瓷器、漆器、凿井、铸铁、造纸术、印刷术、养蚕技术等。[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线路图》]
师:画出丝绸之路简示图。3/4
生: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师: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日本。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片]
师:根据教材回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东南沿海——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了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三)对西域的管理[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
师: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
生:西域。
师: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
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师: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师:阅读课本班超出使西域的内容,东汉明帝时,为什么要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是如何管理西域的呢?
生: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
师: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汉朝西部疆域、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规模与影响力不亚于张骞出使西域。
三、课堂小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4/4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板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2、班超出使西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