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说课稿【优秀10篇】

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本文是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牧童》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阅读。

《牧童》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歌曲《牧童谣》表演

3、集体舞:《小牧民》

4、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木琴独奏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集体舞《小牧民》,使学生初步接触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学做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3、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上的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集体舞:《小牧民》

教学难点:

感受《我是人民小骑兵》风格、节奏上的特点。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表演歌曲《牧童谣》;综合训练。

1、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

2、请同学们试着背唱牧童谣,并讨论完成综合训练二。

3、提问:这首歌曲的歌词段数多、歌词较多,仔细观察它的歌词有什么特点?(问答式)

我们用什么演唱方式能够更好的体现这一点呢?(男问女答、女问男答、领唱与合唱等)

分别练唱。

4、请同学们上前表演自己编的节目。

优秀小组给红花。

5、请同学按照书上综合训练三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集体舞表演。

1、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像我们学唱的牧童谣就是有风味的歌曲。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我国蒙古族的风格的一段舞蹈。

2、学习单一动作。教师示范讲解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两人一组练习。

3、分解动作进行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将整套动作串联起来完整练习。

4、跟着音乐练习。注意引导学生质朴的情感表演劳动时的喜悦。

5、请同学上前表演。

四、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教师介绍: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欣赏一首民族风味的乐曲-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初听乐曲。

讨论:从教材中的插图请你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

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复听乐曲,请同学边听边随音乐做动作。

思考:乐曲是怎样表现小骑兵由远至近的?

回答问题(用强弱)完成听听想想。并用双响筒随音乐敲一敲。

五、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我是人民小骑兵

勇敢、努力克服困难

《牧童》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的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童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

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牧童》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准确的情感演唱《牧童谣》这首歌曲。

2、学生能够掌握2、3、5、6相对应的柯达伊手势。

教学过程:

一、初听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老师告诉大家,他的家乡在湖北。(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蓝天白云下,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里有个小牧童吹奏一首自己的歌曲,叫《牧童谣》。这首湖北童谣,你们想听一听吗?(播放歌曲《牧童谣》)

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二分音符6-,3-,2-,复习6的柯达伊手势,学习“re”“mi”两个音和对应的柯达伊手势,并伴随手势唱准“sol、la”“re”“mi”。

二、巩固旋律:

1、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轻声跟唱,唱到6-,3-,2-,时,做相应的柯达伊手势。

第一、二句的前两拍用高兴、轻快的声音演唱,唱第三拍的二分音符时声音上扬,重点指导第三句,演唱第三句要有起伏感,第四句用渐弱的力度演唱。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边用“LU”音按原速模唱边律动。

师示范动作(遇二八节奏,每前半拍强拍拍手,弱拍拍腿,左右交替进行。二分音符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朝两边展开。)

3、学生跟着老师学唱歌曲,重复三遍后,老师弹钢琴伴奏,全体学生边唱边律动。第一三段:男同学唱;第二四段:女同学唱;第五段:全体齐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好,课下记得复习,对湖北童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分享!

《牧童》说课稿 篇4

《画家和牧童》这则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选自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首选课文,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精彩的人物对白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敢于向大人物质疑的牧童形象,以及一个善于接受他人建议的大画家戴嵩的形象。故事情节简单适合二年级阅读,根据文本语言特色和二年级孩子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时两点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关注对话朗读,在想像、对比中,感受牧童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品质。

古代的小故事,难免与孩子生活形成差距,基于学情,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在对话的品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人物的背景制作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样的目标、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理念,设计五个环节的教学。一、读题质疑,走进故事。二、整体读文,词语积累。三、研读“称赞”,感受画技。四、重点品读,体悟品质。五、认真书写,总结延伸。下面具体说说五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 读题质疑,走进故事。

扎实的课堂从课题开始,有效的课堂也从课题开始。直接板书,质疑,理解牧童和画家,利用“牧童骑黄牛”迁移回忆“牧童”,画家围绕“家”,说说怎样成为家?在说说认识画家的画技。在充分的感知后,基于学生的预习,出示本课中的画家:戴嵩。识记“戴”,读准“嵩”。

质疑的第一个方面直接梳理后,继续交流,发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有名一个无闻,对比中感受人物地位、年龄、阅历诸多的不同。一个题目告诉我们那么多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题目重要的同时,激发孩子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在无痕中渗透学法,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扎实细致、行之有效。

第二板块 整体读文,词语积累。

低段教学中生字、写字是重点之一,这个板块我从两个部分达成目标。第一、自由读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难读的多读几遍”的要求,这样每一次读书都给予明确确的目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第二部分,反馈词语,出示两组词语,第一组“惭愧、和蔼、价钱、购买、浓墨涂抹、翘起、驱赶”,是本课要认的字组成,对学生易读错的“抹、翘”正音,“抹”是多音字。第二组“赞扬、表扬、称赞、批评”与“表扬”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发现词语的规律。有近义词和反义词,这样归类学习扎实有趣,渗透了一些识字的规律。

第三板块 研读“称赞”,感受画技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出“称赞”,这样设计与“批评”形成对比,这个环节分两部分开展。

1.用词语教学中的“称赞”为引,请学生找找为什么“称赞”,预设学生找到两个方面。其一,课文的第一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抓“一……就……”感受画技,用“一……就……”说句子,这也是作业本中的要求,然后围绕“一……就……”提升朗读,引出后面的两个句子“有的人……”,最后概括出“著名”并板书。其二在课文第二段,“沉思片刻”从时间上李洁,品读“一会儿……一会儿……”了解驾轻就熟,归纳为一个词“著名”。两条线并行,以“著名”引领,这样的文本感受、语言训练,体现新课标人文、工具统一的理念。

2.从“著名”到“纷纷夸赞”自然而然,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创设情境,师生扮演,在这样的对话中,开拓学生滋味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从表演中直观感受到“纷纷夸赞”的意思。

第四板块 重点品读,体悟品质

这个板块是教学的重、难点,我根据课程要求,有选择、有目的、有策略地展开教学,下面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1. 从人群中的不同声音引出六个字“画错了,画错啦!”请生读这两句话,了解“批评”并板书。在标点“!”中读出牧童的心理,实事求是,在“挤”、“喊”两个动词中初步体会牧童敢于质疑的品质,再一次想像人群中的表现,读好“炸雷”与“呆”,了解这样的原因。

2. “有理有据”,这样的六个字并不是凭空的,出示重难句子“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在小组合作中发现不同,想像原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课标中也指出,于都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力,因此我在此设计这样一个提升的合作、探究过程。交流画出牛尾巴的形状,在质疑中出示一些资料,让生了解到生活实际的重要,体会到牧童的有理有据,我认为这对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

3. 在两个层次的研读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再次学生牧童的样子,读读牧童的话,天真的、肯定的、自信的、坚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朗读上升到一个层次,这样的三个部分,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也有增量。

第五板块 认真书写,总结延伸

1. 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上个板块总结到“批评“就是这节课的写字内容。让观察,从偏旁、笔顺的角度。请生认真看教师的范写,再由生独立书写,交流评价。这样看似普通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了解写字的方法,在长期的积累下形成自主写字的能力和习惯。

2. 面对牧童的质疑,画家又是怎样的呢?听到牧童的解答,画家又有何表示?下节课再学习。给予另一个角度延伸到下一节课。

整个预设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听说读写结合。让学生在想像发散思维的同时,融合三维目标,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板书是微型的课堂,是故事的大意,也是文本的精华。这里我在画家的下面写上“著名“,在“牧童”的下面写上“批评”,这是文章学习的第一层,而画家的谦虚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呈现。

《牧童》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 篇生动的儿童故画, 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的 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 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 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 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 从而为学文 做好铺垫。 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 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入境悟情, 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 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 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 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一些学习习 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习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习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 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 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 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 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 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 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 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 戴嵩画的喜爱吗?(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 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 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牧童》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习,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反思: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牧童》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聪明的牧童》一课是上海版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读课文,提出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简单评价牧童的三个回答,体会牧童的聪明过人,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的,从而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读准“恒”、“几乎”等字音;记住“牧”、“滴”、“磨”“肩”等字形;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滴、恒、秒、尼、亚、磨、肩”等生字;理解“究竟“、“永恒”等词的意思。

2.创设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

3.熟读课文第2节,读好问答的语气,理解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4.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三、设计理念

1.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故本课大部分生字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重点字的音、形、义则进行着重指导,这样可继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读课文,提出问题”,故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内容,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六、教学时数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水滴、永恒、牧童、远近闻名、自信、几乎、肩膀

2.听记句子,质疑导入。

(1)他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我这儿有句话,请你仔细听、用心记:别人无论问什么,牧童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因而远近闻名。(交流并出示句子)

(2)(“无论……都……”泛红)牧童时时都会表现出他的聪明过人,指导读好句子。

(说明:由听记训练引出课题,一方面是想借助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规范说话的习惯;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将“无论……都……”这一关联词的用法通过“读”的方式予以渗透,虽不作为知识点进行强化、要求掌握,但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会问:谁问牧童问题?别人问了牧童哪些问题?牧童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为什么说牧童的回答很聪明?……)

(设计理念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尝试质疑,如果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去问,学生一定会问得很散,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置疑的氛围,提供质疑的抓手和范围,引导他们结合相关内容来提问。)

4.读题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4课。(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国王与牧童的对话

1.通过课前预习,我想:大家一定能自己解答,向牧童发问的

人是谁?他就是至高无上的……(板书:国王),那么,他共向身份低下的牧童提了哪几个问题?牧童又是如何回答的?(板书:牧童、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小组自学课文。

2.指名交流读文:一人读国王问的句子;一人读牧童答的句子。(出示:相关句子)随机正音:几乎、永恒(出示词卡)

用换词法理解“究竟”即“到底”。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永恒”即“永久”(出示:词卡)

3.同桌合作轮流读熟国王与牧童的对话。

4.指名3组分角色读3次对话。

(三)重点朗读,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

1.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板书:聪明)师生合作读国王与牧童的对话。出示:国王问牧童(),牧童请国王下令();国王问牧童(),牧童请国王数清();国王问牧童(),牧童请国王数清等待()。

2、交流

3、选择三组对话中的一组再来读读,说说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儿?

4.引读填空:

不难发现,其实谁都不知道……国王的每个问题都是……板书:无法回答,明知高高在上的国王在为难自己,身份低下的牧童却丝毫不急不躁,仍然……(板书:思维敏捷),充满自信地……(板书:沉着应对),在看似回答的同时,聪明地提出要给出答案所需的三个条件(板书:提出条件),他要国王……显然,这三个任务也是……(板书:无法完成)。牧童的聪明正是表现在……(板书: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

5.这回,再请你来做做这个聪明的牧童,读好他回答问题时的自信、沉着。(自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6.引读第1、3节。

国王与牧童间共交锋了三个回合,上至天文,下至湖海。牧童每次都能针锋相对,一一作答,这正是应证了一句话……(出示:别人无论问什么,牧童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因而远近闻名。)这聪明的牧童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国王听了他的回答,会点点头,拍着他的肩膀说……)

(四)拓展延伸、复习巩固

1.在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和牧童一样聪明的孩子呢?面对国王的提问,你会如何巧对?小组讨论、交流。

2.练读词语:牧童、远近闻名、自信、密密麻麻、细小、几乎、永恒、肩膀

3.指导书写

(1)滴:右边和“商”区分,左窄右宽

(2)亚: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牧童》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高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戴嵩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文以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实事求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活动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表现欲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充当听众,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及时加以引导,使之全面、有效地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目标

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确定了不同的阶段目标,新课标要求本年段的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依据低年级的阶段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本课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能力出发,我把“在读中感悟、欣赏画家的牧童的优秀品质”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便是要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说策略

新课标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一读,想一起,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悟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熟读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从思想上受到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说流程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引领学生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引领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生字词,以同桌对读,接力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自主识字,读通课文,在识记生字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的方法,用“你指我认”“我说你找”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识字效率。最后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结合教师范写迁移方法自主写好其他字,从而达到第一课时要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做阶梯,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戴嵩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一)、创新板书,设问导思。

板书课题,将“画家”二字写得大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些,然后请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想法。

教师设疑,这样一位有名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学生生疑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体会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二)、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课标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为什么向牧童道谢?训练学生默读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2、再读课文,想想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然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遇到不同看法可以议一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参与讨论,倾听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3、汇报交流学习体会。

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为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重点作以点拨:

(1)、在读人们称赞的话时,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仿读,赛读,表演读,在这多种形式的读中,我将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方法,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然后结合插图引导想像,在场的其他人还可能怎样称赞?从而理解“纷纷称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动用感官,发挥想象,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2)、在学生汇报牧童挤进人群指错的语句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人们听了如同炸雷的声音后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画家,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假如你是牧童,你会指出画的错误吗?为什么?(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我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换位思考,从而体会画家的虚心,牧童的勇敢。)

(3)、在戴嵩虚心接受指正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戴嵩的虚心。

4、对比感悟,体会品质。

从年龄、地位、生活、品质进行对比。(这样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戴嵩和牧童虽然年龄、地位相差悬殊,但他们的品质却是同样优秀,借机追问:一大一小书写课题合适吗?)

(三)、发展语言,升华情感。

学了课文,联系自己,你想对谁说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可再次拨动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四)、拓展延伸

(1)课后“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有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交流课前资料。欣赏了徐悲鸿画的马,试着为他的画配上几句话。(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自由写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增加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2)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课外收集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学习的故事,读后交流,

六、说板书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因此,我先一大一小板书课题,意在突出大画家、小牧童,在体会二人品质后改写课题,意在深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品质同样优秀,整个板书既表达了文本的内涵,又简洁凝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音乐《牧童》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二、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三、学唱歌曲高声部

1.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谱例)

教师指导:完整弹奏第一段旋律,让学生加深对第一乐段歌曲旋律的记忆。

2.请学生单独演唱出自己记忆的乐句。

3.学生分句学唱旋律。

教师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4.学习第一段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跟琴演唱歌词。教师指导:用慢速演唱,声音要整齐、统一。

四、学唱歌曲低声部

1.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谱例)

提问:听辨哪个乐句和高声部旋律不一样?标在谱例上。

2.教师用琴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多让学生练唱几遍这三个音。

3.完整演唱低声部旋律。

4.练唱低声部歌词。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把低声部旋律练熟。

五、二声部合唱

1.三度音程练习。

(1)教师指导:老师弹奏一个音,学生向上唱一个三度音程,对演唱的音准进行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的两声部演唱,注意三度音程的和谐。

(3)按照书上的节奏演唱第三乐句的旋律。

2.合唱练习。

(1)教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2)教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3)两声部合唱。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低声部学生慢速演唱一遍,第二遍演唱时高声部轻声进入进行演唱。如果学生演唱歌词有困难可以让两个声部演唱歌谱进行练习。纠正学生的音准,要求二声部声音准确、和谐。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聆听,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不受另一声部干扰。音色保持统一,声部间平衡、和谐。在学生能够唱准二声部并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轻松的情绪。

(4)在钢琴的伴奏下多次练唱。

(5)练习结束句。

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单独练习歌曲最后的三个音,练习两声部和谐,最后一个音唱一拍,所有同学要唱整齐。

六、完整演唱歌曲(《牧童》歌曲学习)

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二声部演唱。

七、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指导:

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是领唱、合唱、二重唱等。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八、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 篇10

青青的野草在黄昏的余辉中左右迎风晃动着,晚风像一张无形的手,温柔的抚摸着人们的脸颊,那么惬意、闲适,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青草晃动,好像波涛滚滚,给人无尽的遐想。似乎顷刻就被这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所吞噬。

忽然,一阵活泼、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闻声不见人,慢慢的,草丛中隐约露出牛,牛的身上横坐着一个小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那么可爱,他吹着笛子,笛声曼妙,清脆,有时,牛也叫那么一两声,好像也听懂了什么似的,它也像一位诗人,也被这景色所迷醉,呤上几句诗。晚风也唱起“呼吁――”的歌,真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啊!我笑着想。

只见牧童回了家,吃饭去了,这时,黄昏被夜赶走了,天暗了下来,只有那几颗钻石似的小星星,镶在“黑玉石”上,呀!那是什么?月亮!一轮金黄色的明月微笑着站在黑蓝色的空中,像一位貌若天仙的公主似的,田埂上几棵枯树好像几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这时,牧童早已吃完饭了,快活的来到田埂边,打了个哈欠,懒懒地倒睡在那长满野草的小丘上,他连斗笠和蓑衣也不取下,望着月亮,那么美丽、皎洁,他可能想月亮上有什么呢?是不是真像大人说得那样有嫦娥和玉兔吗?远处的几处老鸦沙哑的叫声打乱了他的思绪,只见远处的几个大草垛,多像无数个穿着篷篷裙的小人在优美的轻歌慢舞,牧童想着想着,睡神来了,他有了几丝睡意,但他仍用手紧紧的握着笛子,努力睁开双眼不想错过这美丽的景色,他还是睡了,睡得好香,还有呼噜声,月亮望着这个可爱的孩子,生怕他受冷,为他小心翼翼地掩上一缕月纱………

望着这难得一见的景象,心里有作诗的想法,回到家,我忙找来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