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3.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人的心情以及隐者形象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文。 二、品语言。 三、悟诗情。 四、写诗意。 五、小结作业。 1.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这么多年的学习,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能吟诵一些吗? 根据学生吟诵古诗的特点启发其他学生,并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2. 揭示学习内容: 出示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你能读懂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字词分析。 3. 简介作者贾岛: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大家对他一定不陌生,能谈谈吗? 师补充:贾岛被世人称为“苦吟诗人”。他所写的每一首诗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他反复地推敲,所以才能被千年吟诵。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种品质,认真研读他的这首诗。 过渡:首先,让我们先读好这首诗。 1. 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我们来听一听课文的录音。 说说古诗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读准字音;2注意节奏,正确停顿。 2.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读一读,记住我们刚刚提出的要求。 检查。 3. 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读懂,有疑问提出来更好,记得在文中注上记号。 教师相机巡回指导。 1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诗句说说。 2你还有什么疑问。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云深”。 播放视频,结合视频理解。 3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过渡:诗是语言的精华,它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尽的,只要我们乐于寻找,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1. 今天诗人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拜访隐者,随着他和童子的对话一波三折。请同学们把古诗再读一读,以作者的身份走进古诗,体会一下诗人贾岛的心情变化。 2. 结合诗句说,教师引导。 3. 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对话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请同学们自己先思考一下,把你想到的和组内的其他人商讨一下。 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松”“采药”“云”理解。 4. 多么了不起的隐者啊,贾岛怎么能不对他仰慕呢? 过渡:短短的古诗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如果我们能动手把作者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写下来,那就更好了。 1.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起因、经过和结果。 2.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说说作者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引导学生多角度想象。 3. 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口语有很多的随意性,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写一写。 时间原因,我们小组内分分工,按起因、经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路上山间的景色和与童子的对话)、结果分四个人写一写,写好的人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完成。 4. 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鼓励,没写完的部分以说代写。 1. 今天我们从品诗句、悟诗情、写诗意,三个方面学习古诗,钟声的敲响并不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课后仍需要同学们多读、多悟、多写,并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课内外的古诗。 2. 作业: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继续完成小练笔。 板书: 寻隐者不遇 品诗句 悟诗情 写诗意 指名学生吟诵。 师生齐读。 讨论交流。 学生说通顺连贯的话。 指名学生作答。 齐读。 认真听。 多角度说。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尝试探讨。 用自己的话理解。 自由练说。 集体交流。 齐读。 自读自悟。 指名学生说。 小组讨论学习。 指名汇报。 齐读古诗。 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集体交流。 小组内合作写作。 指名学生按顺序读。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 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 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附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简析】
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何衔接 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译文】
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
秋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
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
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
【简析】
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
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 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