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

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 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 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

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

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

回答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理念

1、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2、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学生简介收集的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二)引导质疑: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点拨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文章主要写了“逼亮造箭、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内容。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1、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2、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3、讨论交流,在学生给课文加上提示之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么加?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4、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1)听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2)填空:周瑜因为( ),所以( ),要诸葛亮( ),而诸葛亮说( ),并且和周瑜( )。

2、各学习小组组织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总结检测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文中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自学质疑: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都 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老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引导质疑

(1)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细读课文,猜猜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2)学生自由读齐,思索。

(3)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

(4)学生自由质疑。

(5)教师提出研究专题:

①我非常遗憾地大家,你们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浅,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呢?

②小黑板出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二、点拨新授:

(一)指导探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师: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己先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再互相交流,然后推荐一个代表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自由读文探究。

(三)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汇报时可按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 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 ),我的根据是( ),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一点的。

学生交流汇报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他算好了人。

(1)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2)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教师追问:“那么他到底算得准不准呢?”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三)、巧妙点拨,深化探究

(1)同学们,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多次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但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你认为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3)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拓展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完后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二三事”或“我心中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