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 篇2

教学理念:

课文是一个传说,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操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些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力求再现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4、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禹(板书),今天我们继续将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个别读、齐读课题。

2、“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我是治水,你是?板书:治理

3、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跟老师书写,这是什么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

4、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共,合起来就是洪)。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5、齐读黑板上三个词,用上这三个词语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禹治理洪水,最后将它制服的事情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2、孩子们,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洪水凶猛,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

3、都是洪水惹得祸呀!看出来了,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你们看——(洪水泛滥视频)

4、在动画情境的渲染师配乐范读:洪水泛滥,滔滔不绝,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大海。

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听到——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又好像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5、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看,你听,老百姓就这样四处漂泊、四处流浪。正如课文所写的:无家可归指导理解读

6、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个别读、配乐读)。多感人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低低地、慢慢地来读这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让这样的日子继续下去吗?这洪水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是的,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孩子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些事呢?

出示(引读:)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他吃尽了_____,走遍了_____,_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__挖通_______,劈开________,引导_______。

4、理解“走遍、吃尽”(蓝线显现)、“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红色显现)

“千””万”指得是?每一种苦都吃过、尝过,这就叫“吃尽”。

要察看水流和地形,就要爬过每一座山,淌过每一条河,这就叫“走遍”。

大禹爬了很多山,过了很多河,这很多山,很多河就叫?(千山万水)

想一想:你看,他查看水流和地形中,你看他,正脚穿草鞋,带着干粮,艰难地跋山涉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

说一说:在爬高山的过程中,大禹会有_______的危险;

在森林里查看地形,大禹会被_________咬伤;

在______________,大禹会______________。

大禹吃得苦太多太多,这就叫?(千辛万苦)

是啊,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是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累啊,能把大禹的辛苦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5、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齐读。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6、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指读,找找这句话中有哪两个数字相同?(体会数词的作用)

出示: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这里的“九”说明山、河很多,你能读出多的意思来吗?(指读)

(回忆大山、大河)要劈开大山,挖通大河,容易吗?要劈这么多的大山,要挖这么多的大河,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苦呢,你能读出来吗?(自读、指读)

7、介绍大禹的父亲鲧,当年用的是堵上河道的方法,却没见成效。为什么大禹不用这个老方法呢?大禹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

你觉得大禹不光能吃苦,还很?(聪明)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真棒。洪水一泻千里,因为海能够容纳百川呢!谁来读一读这个好办法!再次朗读第二节。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起读。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导读):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1、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重点指导第二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能读出儿子的感受吗?

3、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出示大禹劳作画面。(师讲诉:相传,禹刚结婚四天,但是为了治水,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到处奔波。在治水的13年中,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每次他望着熟悉的院子和门窗,分外想念自己的妻子。但是一想到工地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自己回去部署任务,他便狠狠心,头也不回地走了。禹第一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听见哭声,他非常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儿子,但想到一天不制服洪水,百姓们就一天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咬咬牙,没有进去。他怕延误治水,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此时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禹只是远远地和妻子招手,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路过家门,儿子已长经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禹只是深情地摸了一下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就匆忙地离开了。)

4、老百姓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

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大禹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让洪水发生了变化(示图)

看,现在的水怎么样了?(平静、可爱)

水平静可爱了,不危急老百姓的生活了,我们可以说它被——“制服”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房可住,有田可种,这样的生活叫什么?——“安定”

说话训练:如果你是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2、这安定的日子谁带来的?带来了什么呢?

3、是的,大伙非常感激这位伟大英雄---禹。禹名字很早以前大家就知道,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4、学到这里,课文里都叫禹,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无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

5、出示:孔子曾说过:“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6、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治、制、形

2、指导书写

3、生写《习字册》

六、跃出情境,课外升华。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课后好好读一读,相信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七、作业

读一读:课后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背一背:背诵《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 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 "这一问题引导理解 "代代相传". 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以上是我课后的一点体会,感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11月24日,《大禹治水》第二教时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建刚老师的教鞭下生动开演,圆满结束。我听的上档次的公开课不多,只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确实体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想,当你真正悟透一位名师的教学长处时,如果自己能加以时日照此修炼,必定会取得成功。

这节课,重点、难点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轻松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充分读,充分说,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整节课一直处于十分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发展也提高,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饱满的精神面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道德意识。

在这节课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推动了教学预设也生成的和谐发展,富于鼓动性的评价激励更是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课堂上张老师运用的一些激励引导的话:“真棒!”“多聪明的孩子!”“真会学习!我们要像他这样会学习!”“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真会读书!”“越来越好了!”“嗯,老师听你读出了……”“他读得真好!谁也能读得这样好!”“嗯,读得更好了!”“谁能指导老师来写这个字?”“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激起层层波浪,让学生一次感受成功,激发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词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媒体,并借助图片、示意图来突破对词语的理解。如一开始对“洪水”的理解,张老师就直接用录像来使学生明白。而理解“千山万水”这词,光凭说是没用的,张老师出示了一张示意图和一张图片,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万水”的含义。

词的内涵不仅在于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并从中受到生活的启发。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千辛万苦”一词,张老师没有直接出示这个词学生说,而是对文本内容作了适当的拓展。在学生理解“千山万水”后,张老师即引导学生猜猜大禹会吃过哪些苦,然后老师讲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来使学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后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吃了很多苦的词,学生就明白老师讲的就是“千辛万苦”一词。这还不算,在接下来的理解“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看、说、读中继续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万苦”。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词语,也加深了对大禹的了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渐印在学生心里。

再如“制服”“代代相传”“吃尽”等词语的`理解,也是顺手牵出,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也记得牢。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课件)地址是:

张老师还善于抓住本课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现的几个数量词,开展十分巧妙的朗读与教学。如“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还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的教学中,张老师或画简笔画,或运用设计巧妙的课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数字化为动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觉中,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升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张老师也十分善于激发学生不断读,深入读的欲望,并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如“谁能把大禹的决心读得更大些?”这样的引导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读词语要“正确、有感情”“读书要动情”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深入人心,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入情入境。

此外,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说方面也是方法多样。如一开始时用“淹没、冲倒、无家可归”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选用一个词语说,再两个,最后三个。这种不断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学生不会感觉到太大困难。接着在介绍当时老百姓生活的悲惨情况后,引导学生想想:大禹看到这些情景会怎么想呢?于是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顺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儿子,你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呢?”等等,都体现了张老师的诱导工夫。

在写字教学方面,张老师也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有效,当一生说认得“衣字旁”时,他就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向年级高的同学请教的,他当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并说:“向别人请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听完这课后,我也听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师的几堂课,从比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语文教好,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引导技巧,还要有颗赏识学生的爱心,有此心,好办法才能成为有效的办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