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风筝教学反思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风筝》一课记叙了作者儿时与小伙伴同风筝的故事,既有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快乐,也有丢风筝时的大惊失色,更描写了找风筝时的焦急失落,体现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孩子们很容易与作者一起憧憬、希望、快乐、悲伤。.。.。.
教学中,我仍贯彻我校“以读代讲“的良好教学模式。让孩子从题目入手,找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再品读,达到与作者的情感相溶。过程中,孩子在”做风筝、放风筝“部分兴致很高,有的'孩子当场表示,回家一定试试自己做风筝放一次,有的孩子还一本正经地向我提出教他们做风筝的请求。随着剧情的演变,孩子们的情绪也随着变化,很多孩子帮文中的孩子们想办法。本文给了我们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结尾,孩子们都很主动地去自己想象结尾,都不用老师去引导提问了。
看来,孩子的能力真是不可估计的,一些他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可以完全放手,只需要给予他们相应的评价即可,有时他们自己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认知进行是非评价了。我们真不能小看他们呀!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全篇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其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急于将课文内容讲完,在体会心情的时候,老实讲得太多了,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可能体会得不是很深刻,孩子变得单纯地接受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学,自己去体会。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写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指导,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与“找风筝”的伤心。当孩子朗读有进步,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
二、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
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起来喊一喊?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地想像,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三、学练结合,引导学生习作。
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个空白,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像。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没要求字数,孩子们却洋洋洒洒写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赞叹他们丰富的想像和细致入微的描写。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作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作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
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求思维。”我在教学《花儿也会放风筝》时,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试着背诵课文后,特意安排了“展开想象”这重要学习活动,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孩子们闭目遐想,“请告诉大家,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树苗正在茁壮成长。
生2: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正在缩放。
生3: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
生4:我看到了蝴蝶在翩翩起舞。
此时此刻孩子们曾经历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便顿时映现在脑海里,自然而然地与眼前的文本有机融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孩子们保护大自然,美化大自然的情感。
德育在小学体育游戏中的渗透太兴小学董成摘要:以德育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出发,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做法,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就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关键词:体育游戏、德育、激发、渗透、体验引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应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学校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各项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众所周知,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是深受儿童喜爱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大纲》中,游戏被列为九大基本教材之一,在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教材中,每堂实践课都有游戏内容。而其它基本教材,也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体育游戏对全面锻炼身体,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等都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游戏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身心教育,本人根据体育游戏的特点,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体会,以就教大方。
一、充分运用普及性特点,挖掘思想教育最佳途径。
体育游戏普及性包括二层意思,一是任何一种身体运动项目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如田径中的跑、跳、投;球类中的足、篮、排;体操中的技巧与器械等,都可以成为游戏内容,而且不受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游戏活动。二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都能发掘思想教育的素材。如队列、队形方面的游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障碍跑游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力拼搏的意志、球类游戏,能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团结协作,处理好个人表现和集体配合的关系。技巧体操类游戏,通过同学之间的保护与帮助,进行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教育,等等。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根据教育目的编排和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如我在上六年级《奥运会简介》一课时,曾担心把课上得教条化,学生不感兴趣,思想教育成空话,流于“说教”形式,让学生听了反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我经过反复思考,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在课前,收集著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故事,如许海峰的零的突破,体操王子李宁勇夺数金,“跳水女皇”高敏的故事等,以“争当故事大王”的游戏看谁讲得生动、感人,学生气氛热烈,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把奥运英雄的事迹娓娓道来。然后我就问学生“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我特别高兴,特别骄傲!”我就引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热爱祖国的真切表现。整堂课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又能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合理运用竞争特点,激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体育游戏一般是以获得成功、胜利为目的,有与同伴竞争而获得成功,也有与自身竞争获得成功。既有身体方面的竞争,也有心理方面的竞争,因此体育游戏竞争性的特点,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使之积极思考,顽强拼搏,勇于胜利。例如,小学教材中“夺取胜利”,“勇敢者的道路”,“胜利前进”等游戏,充分体现了竞争性的特点。学生的练习的过程中要克服自身对障碍的恐惧心理,还要消除对身体条件方面差异的自卑心理等,教师鼓励他们消除畏惧感,增强自信心,合理利用竞争性特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合理积极地利用竞争,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正确面对今后的挑战。如我在上“夺取胜利”一课时,布置了六个场地都有相同的五种障碍:“过独木桥”、“钻过铁丝网”、“过雷区”、“过雪山”、“草地”,但“独木桥”的长度,“雪山”的高度,“雷区”的密度等都有不同。尝试练习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我引导学生各种动作的完成,并启发学生创造更快捷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向自身挑战,向难度挑战,但又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经过尝试练习后,比赛时,让学生自己选择难度不同的道路。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合理定位。这样比赛中激烈程度反而增强,胜利的不只是体质强的学生,体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品尝努力换来的胜利。使全体学生都有胜利的可能,都能体验勇敢者的乐趣,使每个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养成顽强、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善于运用情境性特点,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能根据教育的目标,以学习、生活、社会中的具体事件为原型,通过游戏的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寓教育于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体育游戏活动情境中,要求学生根据游戏的内容、方法和规则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把规则与角色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合作,学生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时,自信心、责任心、关心和帮助他人等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我开始时先以讲故事的形式,“一只老母鸡带一群小鸡出来找东西吃,它把找到东西分给小鸡吃,小鸡们很听鸡妈妈的话,兄弟姐妹也很谦让,你给我吃小虫,我帮他理毛毛。它们一家很快乐,可是突然来了一只老鹰向小鸡扑去,小鸡们吓坏了,这时鸡妈妈勇敢地迎上去,挡住老鹰保护小鸡们,小鸡们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和老鹰斗争。”小朋友们在故事的引导下开始了游戏。我鼓励做母鸡的小朋友要学习鸡妈妈勇敢机智,保护好小鸡们,鼓励作小鸡的小朋友要灵活配合,在鸡妈妈的保护下,躲开老鹰的攻击。通过角色互换,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又很守规则,很好的体现了责任心,自信心,互相关心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积极利用趣味性,磨练意志,陶冶情操。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体育游戏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变的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而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因为游戏活动中,学生有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发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学生对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具有直接的兴趣,我们应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合理设计丰富的体育游戏,引导学生积极锻炼。例如,我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情绪低沉,跑得不多就感到很疲劳。老靠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效果不好。我就把耐久跑设计成领先跑游戏,再在不同距离的地方,取红军长征路上的著名地名,如井岗山、遵义、延安等,学生一下子积极性高涨,不但很好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学目标,从中又领悟出顽强意志和自身潜力的含义,对学生又起到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育德育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结束语:本人认为,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易于普及实施,思想教育目标较为明确具体,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学生乐于、自觉地参与游戏活动接受教育。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明显体现出既练体,又育心的双重教育效益,有增长知识,强壮体魄,调节情感、振奋精神的综合教育作风。因而,就一定的时间范围而言,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的全面锻炼与塑造作用是最完备的,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的感受也是最强烈的
这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作业练习的方式,1.表现一个风筝,可以临摹或是设计。2.想象画: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喜欢看书照着画的,就让他们照着画,喜欢想象创造的,就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两个作业中人选一个。学生对这样的做作业形式似乎比较感兴趣,因为,相对自由开放,所以能够更加轻松的创作。创造力产就生于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过于拘束和严谨的环境不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据说,比较乱的房间布置,反而会滋生创造力,这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过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拘束感吧,觉得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就无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教室里感觉到轻松和自在。
美术课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识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习惯于自己抱着讲,让学生坐着听。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就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懂得,讲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就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
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表现在学生的作品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上。美术教师要在课前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风筝》这一课,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的不仅有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种类,放风筝的习俗,还有与风筝有关的美学知识等等。
教学无小事,深入探究,美术学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学识在里面。我们要借助美术学科的教学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千万不能去培养那些只精通考试的机器人,而要培养有修养,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学生,我们期望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够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在买衣服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搭配色彩,在博物馆里能够懂得欣赏那些艺术作品,在家里能够动手将家庭环境布置的温馨优雅、富有情趣,拥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在上这堂《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扩大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老师一起分析制作风筝的方法、注意点,特别是材料的选用上要本着轻的原则,在造型上不能局限在蝴蝶、老鹰等身上。尔后分小组相互研究、讨论,并建议每小组的创作方案尽可能不临摹,要自主创新。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学生做的开心也很认真。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是一篇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的文章。这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在教学分析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同样的情一起飞,让孩子们披文入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体会,让孩子们感悟,学会把事写具体,把自己的情感变化描述清楚。因此教学设计时,我抓住两条线,一是课文写了与风筝相关的几件事(几个情景),二是课文怎么写孩子的动作和心情的,通过两条主线的品析,让孩子感悟文本中的感情变化。
学完《风筝》这一课,心中有很多想说的,针对这一课,我记下自己的体会。
《风筝》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作者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执教这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读会课文,学习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别描写了的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结合课后题“课文写了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的语句,讲讲体会.”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给大家讲体会,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学做风筝部分时,孩子谈到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体会到了做风筝时迫切的心态,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词的意思.从”依然快活”体会到劳动后的快乐.从”幸福鸟”想到风筝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这些感受读课文.
学放风筝部分时,结合学生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抓住放风筝时的动词来读,并从”快活”、“拼命”中体会到孩子们快乐到了极点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筝线断了,抓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词语,通过做表情,做动作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把学生引到当时的情景中,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哭、垂头丧气”的心情,通过自己的读加深了这种感情。
最后回顾全文,想想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来省略了找的过程,省略了找的结果。接着让同学们想想“幸福鸟”指什么?学生能想到指风筝,指所有快乐的,伤心的事,进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总结写法时,学生能谈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来描写,这样把事情写详细具体了。
通过这篇课文的执教,我感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是不能适应多变的学生的,教师要随时作好准备,来适应课堂上的多变。
“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风筝》听课偶拾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样一个感恩氛围浓郁的日子里,省特级教师、仪征实验小学副校长丁雪飞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精细而不失大气的示范课、录像课。听完课后几乎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深为丁校长精湛的教学技艺、精深的教材解读、精密的教学设计、精当的教学点评而叹服。今天我是带着任务听课学习的,的站长沈高明先生希望我校语文组承担一篇课文的在线教学研备活动,活动大致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听课评课等内容,是真刀真枪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丁校长欣然接受任务,将自己这一年来精心打磨、巡回示范的精品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盘托出。为了方便老师们写作评课稿,丁校长不辞辛劳,在母亲节这个神圣的日子里,连上两节课,完整地呈现了《理想的风筝》一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特级教师、学生是实小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和谐共振,思维的触角频频闪现智慧的火花,师生妙语连珠,听者目不暇接……老实说,像这样的课堂教学品评看起来可写的角度非常多,真正写起来却又无从下手,坐在后面听课,我边听边焦急地思考着我的评课稿,怎么评?怎么评?就在我想得头痛的时候,我蓦然听到丁校长讲了一句:“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我恍然大悟,是啊,刘老师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之一,如果不是作家苏叔阳写作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有谁能知道曾经有个左腿残疾、头发花白,靠一根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讲课、放追风筝的刘老师,又有谁能知道这位看似残弱的刘老师却凭关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幼小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支撑着苏叔阳熬过对灵魂的践踏,抗住了癌症的折磨。而我们通过阅读苏叔阳的文章,又何尝不从刘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汲取了我们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可以说是苏叔阳通过自己的写作使得刘老师精神千古,流芳百世。所以丁校长在课堂上说: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曾记得,方智范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因为只有通过研究课文的语言表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纵观这一课的教学,丁校长也正是牢牢抓住了“写的意识”将长文教短、深文教浅。丁校长既关注课文“写什么”,比如引导学生概括了三件事:笑谈残腿、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更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如她引导学生将文中所写的三件事作进一步分类,前两件事是工作中的事例,后一件事是生活中的事例,最后通过板书“典型事例”和“神态、语言、外貌、动作”,“边叙事边议论”告诉学生,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借助这些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像这样关注作者怎样写的教学设计还体现在很多处,有时丁校长是抓住一个字比如“浮”、“泛”、“漾”等,来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并适时指出:有时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的作品往往就相差了这么一个字。有时又是通过品味一个标点、一个短句来揣摩作家情感的跌宕起伏,比如文中有三处省略号,第一处最好理解,省略的是故事内容。第二处“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这里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一种矛盾心理,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刘老师至少是“年过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老师是否健在真的难说。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刘老师离开我们的可能,所以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怀念,永远铭记,不愿其离去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感情。第三处“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露出作者出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此情真的是“绵绵无绝期”。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也领悟了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之处,用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得意又得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相得益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