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五、课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活动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的品德。
活动准备:若干沙袋
活动方法:幼儿每人一个沙袋放在头顶上,然后绕着某一地点保持平衡地行走。教师发布口令,要求幼儿双脚跳、单脚跳,倒退、加速等,以改变游戏者的行动方式和速度。如果头上的沙袋掉下来,那么该幼儿就必须定住不动。其他幼儿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况下,拾起沙袋并将其放回“被定人“的头顶,使其恢复自由。
活动规则:小班幼儿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儿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时,穿插倒退、跳跃、加速等。
开灯关灯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提高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在场地一端站好。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往场地另一端走,边走边说:“开开灯,关上灯,天黑了,要用灯。”接着,教师说:“关灯”幼儿马上停步并闭上眼睛。然后教师又说:“开灯”。这时,幼儿睁开眼睛向前走,这样反复进行,直走到场地另一端为止。
规则:必须听教师的信号做闭眼停步或睁眼向前走。
小转椅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两个幼儿一组,相对站立。两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游戏开始,两人边说:“小转椅,转呀转,说转它就转,说停它就停”边顺一个方向转圈走动。说完最后一句,两人要马上站稳并用另一只手相互击掌。
规则:念完儿歌要马上站稳,用另外一只手互相击掌。
提示:此游戏可两两三三分散玩。
游戏熟悉后要求闭眼睛,击掌时可以睁开眼睛。
迷迷转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两臂侧平举,在原地旋转,边转边念儿歌:“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快快站。”当念到“站”字使,幼儿马上停止旋转。
提示:每回最多转3圈,以防止幼儿头晕跌倒。
风 车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全体幼儿当风车,听教师发出的。信号转动。如说“小风车”,就原地转;“大风车”,张开双臂转;“风大了”就转得快;“风小了”,则转得慢;“风停了”,可蹲下休息……
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谁做错了,就暂时站出队伍,游戏结束,站出队伍少者为胜。
提示:与发出信号转得不一致的幼儿要暂时停止游戏。教师注意掌握幼儿转的圈数,每次2——3圈即可。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导学时数: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二。课前准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慨(kǎi)叹省(xǐng)悟诳(kuāng)骗
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
抹(mǒ)杀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状元宰(zǎi)相搽(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自学交流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③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五、拓展延伸:
读1-5段,思考;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巩固提高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说: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三、自学交流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第1段“公开”一词的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3.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四、合作探究
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五、拓展延伸: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六、巩固提高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
预习提示:
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后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自己先试着解决。
3.请用几个�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⑴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
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⑵朗读训练中比较:
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
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⑶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⑷教师小结:
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
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⑴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⑵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⑶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⑷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六 布置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内容: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两项作业。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我们能流利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语言的魅力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
3、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4、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7、比较这篇课文与《大地的话》有什么不同?
三、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褴褛
四、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描写具体的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褴 褛
检测题:
一。 积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莺飞燕舞 ( ) ( ) ( )
( ) ( ) ( )
二。 改写句子。将下面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1. 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啊,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那教堂尖顶的莺飞燕舞,那塞纳河畔嬉戏的孩子,怎能不叫人陶醉呢?
2.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第
8
课
教学
内容
1)迎面接力跑2)满园春色3)推小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了解迎面接力的含义和练习方法。
2)掌握迎面接力跑正确的交接棒和跑的方法,发展速度和奔跑能力;掌握推小车,发展协调能力手臂和腰腹力量。
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重点(难点):
掌握正确的交接棒方法。
课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练习手段
时间
组织教学和教学要求
运动量
次数
时间
开始部分
一、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 师生问好
三、 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1、迎面接力跑
2、满园春色
3、推小车
2
组织:四列横队
♀♀♀♀♀♀♀♀
♀♀♀♀♀♀♀♀
♀♀♀♀♀♀♀♀
♀♀♀♀♀♀♀♀
♂
要求:队列整齐,精神饱满
2
准备部分
一、动物模仿操
二、猴走象走
难点:象走的时候,要求两脚左右开立,体前屈成 屈体立撑(直臂)。
猴走的时候,要求两手掌不离开双膝。
重点:当身体重心移至右侧,左腿左臂同时向前摆,左脚落地后随即重心移至左侧右腿右臂用同样方法前进,依次类推。
2
3
组织:如图所示
教法:
1) 播放欢快的动物歌曲,引导学生回忆动物的各种形态。
2) 动物模仿操—自创练习(小组)。
3) 教师提示下学生学习猴走象走
4)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动物行走的特点,教师强调重点。
5) 教学比赛。(2次)
要求:动作逼真,身体协调。
基本部分
一、迎面接力跑
动作要领:
双脚靠拢立凳上,
两腿伸直体前屈,
手臂尽量往下伸,
看你成绩是多少。
要求:
二、冲过封锁线
要领:
跑者勇敢冲过去,
投者击其腰下部
15
13
组织:分四组进行
15~m20m
教法:
1)教师示范,讲解练习的方法及要求。
2)学生熟悉性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观察纠正。
4)提高练习,小结练习技巧。
5)表扬优胜,提出希望
组织:
♀♀♀♀♀
♀♀♀ ♀ ♀
♂♂♂♂♂♂
教法:1)教师引导学生
进入角色。
2)音乐伴奏下学生练习
要求:机智果断,
安全练习。
2
1
3
3
1
4
9
1
4
9
结束部分
一、放松练习
——大家都来笑笑笑!
二、小结,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整理场地和器材
2
2
1
组织
教法:1)教师指挥,学生练习
2)想一想,试一试,你有更好的放松方法吗?
预计
练习密度
平均心率
强度指数
授课记录
班级
301
302
303
304
30~35%
1.46
日期
场地器材
录音机一台
录音带一盒
接力棒2根
动物头饰自备
天气
课后小结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难点: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板书: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讲述: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书:2、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板书:3、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板书:二、力的图示 备注
讲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板书: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板书: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板书: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练习:课本p15:4
作业:a作业本p4、5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图示
1、 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2、 力的大小画法
3、 力的方向的画法
4、力的示意图
教学
后记
(反思)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 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 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 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 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教学目标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练习(见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作图方法:三“标”一“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压桌子、同学间相互推等,然后交流实验的发现。
师结合课件表述: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应用。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聚焦托德的“笑”,感悟作者写法的独特。
师:所以当我把钱递过去,托德的那张脸啊,马上发生了变化,我相信这张脸的变化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拿起书,一起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描写“笑”的。
(2)补文,感受其他作家对笑的描写。(《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曹雪芹对笑的描写片段)
(3)品读马克·吐温写的托德的“笑”的独特之处。(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从笑的变化,写作方法,深刻含义等来体会)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描写呢?小结:对,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对比的写法,幽默的语言,极度地讽刺了托德这个小人形象。
(4)师:同一张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起变化的根源就是那张百万英镑,为什么这张钱能让托德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根据资料二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一百万英镑那是需要当时一个普通的英国人辛苦工作1000多年才能得到。所以,在托德的眼睛里,这简直是一张天文数字的钞票啊,难怪他在接钞票时——,(读)当看清钞票上的数字时,这个笑容——
(读)
教师适时地点题: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5)师:让我们再来读读作家精彩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4、小结: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抓住作家对托德的哪些描写,看到了一个见钱眼开的托德?(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而在这些描写中作家又特别侧重于哪一些方面的刻画?(神态)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三、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想知道故事的原文吗?(这段最好放在前面,介绍背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
1.在《百万英镑》这篇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满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四、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托德 以衣取人 傲慢无理 见钱眼开 市侩小人
金钱的魔力 老板 唯利是图 世故圆滑 阿于奉承 献媚讨好 丑恶的嘴脸
自我问答:讲完此课,在赞叹马克·吐温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同时,我不由的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金钱买不到亲情、友情------很多东西,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
绘本名称《小机械力大功》
时间4月23日
形式自主学习
我看绘本
绘本以活泼的画面讲述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机械,他们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省时省力,以盖树屋为例,介绍了杠杆、轮轴、滑轮、螺旋、斜面等简单机械,让孩子们明白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告诉孩子们生活的妙招,让孩子学会慢慢联想,把所能知道的串在一起。
可能书中所列的物品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些抽象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孩子探索的兴趣,在阅读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我的物理知识。
教学建议
预设为大班语言活动,通过阅读活动了解一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知道工具的最大意义就是省时、省力、操作方便。
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认识这些工具。你在哪见过?它叫什么名字?
二、猜测工具的用途。你知道它用来干吗的?为什么这么想?
三、师幼共同阅读。
1.先看看这页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偶数页)
2.师:那看看,他们想了什么办法?用到什么东西?是怎么用的?(奇数页)
3.师:这些工具有什么用?
(小结:这些工具都能帮助人干活省时、省力。)
四、完整欣赏故事。
五、激发幼儿想象。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人是很聪明的,发明的东西都能帮助我们干活。要是你会发明,你会发明什么呢?为什么?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教师主持,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还要小结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摩擦力的定义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
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漫漫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漫漫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
生:讨论举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教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学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右。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
师:(副板板)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控制变量法(讨论回答)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它学生观察进行评估、补充)
师:针对情况进行引导(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找到了测量摩擦力的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的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进行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教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太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②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下体验
生: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讨论回答)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该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的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必须相同。)
(说明:次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巡回指导)实验结束提问实验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到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让学生讨论小结)
本节课(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大家都爱这个家》,诗歌中没有难懂的词,幼儿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较为透彻,能较好的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并且马上学会了这首诗歌。只是在朗诵时,幼儿兴趣不是很高,声音时高时低,常常会增加一些字句进去。总的来说,幼儿对语言活动不怎么投入,总是不怎么专心地倾听,每次发言都是这么几个幼儿,因此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活跃,不会说的幼儿越来越沉默了。所以要想办法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这首诗歌的难点在于仿编,孩子们在熟悉诗歌内容后,能有表情地念诗歌。在我的指导下,有几个能力强的幼儿能仿编诗歌的,如涂伊晨仿编了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热腾的饭菜谁做的?是外婆。外婆像个大厨师,每天都做好饭菜。家里的东西谁修的?是外公,外公有双能干的手。坏了的玩具全修好。我问外婆和外公,我能干些啥?“亲—亲---亲亲我们呀!”“还有呢?----我还能干啥?”“爱爸爸、爱妈妈,大家都爱这个家。”潭庠卓等几位幼儿都积极开动脑筋。
情景描述:教师完整地朗诵诗歌。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做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幼儿活动:周家多说:“妈妈在烧饭和菜。”
涂伊晨说:“爸爸在家里修东西。”
活动分析:幼儿能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说了一些家长们在家做的家务活。就是幼儿的回答还缺乏完整性。在回答“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时,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幼儿说妈妈做饭菜是给我们吃的,爸爸修东西是为了我不哭。
情景描述: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念诗歌。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充满感情地念好最后一段话?幼儿再次完整朗诵诗歌。
幼儿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气氛很浓的,只是个别幼儿老是做小动作和讲话的,他们有点随心所欲。我是师幼来进行“问”和“答”的,在朗诵诗歌幼儿都表现的很平,大部分孩子都感到很羞涩。
活动分析: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我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以前在朗诵儿歌诗歌都是很平的。利用问答的形式朗诵诗歌幼儿们还是可以的。我觉得在以后学习中幼儿的感情,如从语气、神态、动作等方面还要加强。
情景描述:你在家里,爸爸妈妈是在怎么分工的?妈妈干什么事情?爸爸干什么事情?想想自己的家人在家都做什么事情并向大家介绍下。引导幼儿仿照诗歌的结构,学编诗歌。
幼儿活动: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朗诵这首歌了,只是语气很平。幼儿的想象迁移,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情景,为此,编起来比较容易的。如潭庠卓编的:“漂亮的衣服是谁做的?是外婆。”刘烨:“家里的饭菜谁做的?是妈妈。”以下的几句都是差不多的,“亲 亲 亲亲我们呀!”
活动分析:幼儿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创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幼儿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为了让幼儿都参与进来,我让一个幼儿说好后让其他的幼儿跟着他一起说一遍。
第一节 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7-1 力一、 力的概念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符号:f 3.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力的单位: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 力的图示:(作图略)五、 力的示意图:(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二、力的作用效果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部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