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中学数学试讲教案【最新4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中学政治教案
【教案模板】 一.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抽到什么题目就写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如制度、原则、特点、含义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方法或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在情感价值上要求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四。教学方法:
直接写出讲课方法,无需阐述。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
2.新课讲授:
该部分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讲课思路进行安排与调整,授课过程注重互动,可采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形式。
3.巩固练习: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4.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体现这四个字就可以了,正常的反思是在课后才写的。
试讲
什么是试讲?
很多考生分不清说课和试讲的区别,就会在面试中发挥失常,与成功失之交臂。
简单的说试讲就是尝试讲课,通过模拟上课场景给学生上课进行课堂教学。所以试讲又叫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虚拟)。
第一,要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这几个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由于试讲的时间有限,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多数精力放在一个或两个重点上面,切不可平局用力。
第三,试讲时面对的是考官而没有考生,但是也要表现的像是有学生一样。要有课堂提问、评价、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内容。
说课是阐述教学内容的备课思路、教学安排及其理论依据,其形式不是上课而是“说明”,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重点等等。
怎么做好试讲?
第一、备课一定要充分。试讲之前会有20分钟的备课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关于教学需要讲授的重点备课纸上都有体现,要规划好教学步骤。
第二、试讲时,语速适中,逻辑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感染力。但千万不要为了课堂气氛点面试考官回答问题,因为考官是不会给你回应的,所以把他们当成台下的萝卜白菜就可以了,继续自己的表演,没错,的确是表演~ 第三、板书的时候忌讳无声板书、长时间课堂空白。可以在板书的同时结合问题和内容,做适当的讲解,板书要有自己的设计;
第四、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和要素尽可能完整、完善。
第五、课堂重点突出,知识点讲解透彻。不要给自己挖坑,遗留下来的问题可能会在答辩环节出现。
【教案模板】 一.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抽到什么题目就写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如制度、原则、特点、含义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方法或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在情感价值上要求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提升。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四。教学方法:
直接写出讲课方法,无需阐述。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
2.新课讲授:
该部分可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讲课思路进行安排与调整,授课过程注重互动,可采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形式。
3.巩固练习: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
4.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体现这四个字就可以了,正常的反思是在课后才写的。
【试讲实例】(高中)课题:《神奇的货币》 简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经济往来中结算的常用工具及其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的讲解,教会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工具,培养学生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币牌价的分析和是否升值的讨论,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支票、汇票、信用卡作为信用工具的使用和作用。难点:外汇、汇率的含义。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3.巩固练习
4.小结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 试讲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校消费,无论是食堂还是小卖部购物,甚至连上缴学费,都是通过什么手续来完成的?现金结算还是刷卡消费?
生:刷卡。
(二)新课讲授: 1.信用工具:
探究一:
师:谁来说说刷卡消费的好处呢?你还在什么地方使用过刷卡消费?(学生举例)
师:你在超市、百货商店里的刷卡消费使用的卡有哪些?我们统称这些卡叫什么?
生:信用卡
师:它们是谁发行的?有什么用?
生:银行发行的,可用于购物、消费、存取现金、转帐等;
师:什么是信用卡?(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教师进行知识点总结:
信用卡的含义、优点。
探究二: 学生阅读课文知识分四组讨论,思考以下对应的问题后总结,教师指导归纳:
①小张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什么?
②如何把这张票据换成现金?
③使用现金支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④现金支票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第一组:支票是一种票据,它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标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第二、三两组结合课文知识回答归纳,其它组员补充。
第四组:转账结算较之现金结算有许多优点:节省大量现金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有利于货币监督。
教师知识点总结:
支票的含义、种类、特点。
2.外汇及汇率:
探究三:
师:如果你到欧洲旅游,在那里能用人民币购物、付费吗?
师:2004年4月9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日元的汇率是多少? 师:2004年4月9日,美元的买入价是821.4800,2004年9月6日,美元的买入价是826.4300,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知识点总结: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及其变动。
(三)巩固练习:
2003年夏天似乎格外不清凉,有人形容:日本点火,美国加柴,炙烤着人民币要求人民币升值?即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和日本有什么好处?
(四)小结作业:
信用卡是常用的结算工具之一,它有许多优点,我们要学会使用,善于使用,课后向你的家人、熟人了解它更多的优点和使用注意事项。比如,信用卡丢失了该怎么办?
一、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提纲挈领地交代主要内容和重点的一种导入方式。
a.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
如:《变革与争霸》《百家争鸣》都可以先人为主的方法进行导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b.通过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
直接导入有其局限性,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对初中学生只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
二、复习导入
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行导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巩固知识,有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如《槐乡的孩子》导入:
师:回忆一下我们连续学习的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三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学生回忆交流)
师: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呢?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槐乡的孩子》。
三、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教师若能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并同时具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
如《狐假虎威》导入:
师: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呢? 生: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师: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狐假虎威》。
四、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图片(地图、插图、漫画)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实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
如《种子的结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植物的种子请几位同学来来辨认,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生辨认)
师:没辨认出来也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世界上绿色开花植物有20多万种,多数部层由种于发育而在来的。现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种,非洲东部塞舌尔有一种复椰子树,一个种子的直径有50厘米,重达15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还有一种叫斑叶兰的植物,它的种子一亿粒才重50克,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把它们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能长成一棵新的植物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常见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学习种子的结构(板书课题)。
五、经验导入
a.利用身边材料、事例导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身边材料,对学生来说既贴近生活,又贴近实际,与自己紧密联系,因而倍感亲切,很容易接受,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
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b.利用成语、故事、诗词等文学作品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美好的情境,适时导入新课。
成语典故一般语言简练,含义精辟,又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采用成语典故来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进一步引发学生深思。
如:讲述中国近代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可以引用清朝杨昌俊的七绝对比唐朝王之涣的《出塞》诗。既可以让学生温习古代文史知识,又引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同时,可以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师:”唐朝王之涣《出塞》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而清朝杨昌俊却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那么,为何唐时春风不渡玉门关?为何清时引得春风渡玉关?其实,这是与清朝后期的一位民族英雄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左宗棠。”
在两诗的对比中很快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满腹疑问,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c.音乐或影视等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技术应用,它集图、行、声于一体,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之中,能够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音乐。上课开始时,用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同时,用音乐进行导入,不仅拉开了一堂课的序幕,还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心旷神怡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讲述中国近代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以《梁祝》一曲为导入曲,在袅袅乐音中娓娓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再通过梁祝的婚姻悲剧,使学生思考并分析封建制度的罪恶。由此启迪学生总结出梁祝婚姻悲剧的根源:①封建等级制度:“三纲五常”、“门当户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②封建家长专制③包办婚姻④迷信愚昧(化蝶)。由此自然引出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亦引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何要进行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历史、社会背景。同时,还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习俗变迁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d.时事、热点导入
通过寻找与新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引入新课学习。
评价语:
那么评价语到底该怎样才能发挥到它的作用呢?咱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诊断式的评价语
课堂的口头评价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哪些地方见长,哪些地方不足,通过在集体中科学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克服盲目乐观或自卑心理。如: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你的回答声音真响亮,老师看到了一位自信的孩子。” “你能结合生活来回答,真不错!”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同学们的回答更精彩。看来,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不少。”
二、启发式的评价语
启发式评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再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激发灵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其向着更深的层次思考。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很多老师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等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如今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们要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
“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这是什么?”“为什么?”“问题在哪儿?”“怎么办?” “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你的思路很正确,如果你能再表达清楚一些就更好了,请你再想一想”
三、鼓励式的评价语
鼓励评价的时机把握十分重要,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在课堂上鼓励性的语言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认可时,更能激发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试讲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去预设情景,假如班上有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考官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很用心的老师,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如:
“听出来了,你已经读通读顺了。声音如果能再响亮些就更棒了!” “孩子,自信些,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
“通过同学的帮助,现在请你再试试,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参与式的评价语
此类评价语着重于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所以,评价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学生,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如:
“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
“你觉得他们写得(说得、思考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这位学生思考的很好,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哲理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课后认真思考交流一下,到了高中你们对于这个问题还会继续深入研究的”。好,最后一种评价语也介绍完了,还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评价时,要配合相应的语气、语调、眼神、微笑和肢体语言。因为同样的一句话,微笑着说,你就会感到亲切和蔼;富有激情地说,你会受到同样的感染;冷漠地说,你就会觉得来自对方的漠视与骄傲。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表情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无声评价。
总之,在试讲的过程中,微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试讲过程中配以微笑的评价,能让紧张的氛围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更对试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学体育试讲教案
【篇1: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体育试讲教
案《变速跑》】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体育试讲教案
《变速跑》
教材内容:直道快速跑接弯道跑;变速跑。
教学要求:进一步掌握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用不同形式的变速跑发展耐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弯道跑技术。
教学过程:
一、上课仪式
二、队列队形 1、四面转法
2、齐步走、跑步走 3、慢跑
三、准备活动
3各关节活动
四、1、直道快速跑接弯道跑:
⑴让学生回顾弯道跑的动作要领,教师和学生给予补充;
⑵介绍练习方法及要求;
⑶分组分道听哨音依次做直快速跑20米接弯道跑50米练习2-4次,每次跑完后放松慢跑回原处;
⑷教师检查、辅导。2、变速跑:
⑴介绍练习方法及要求;
⑵用不同形式做就速跑练习,男生1200米、女生800米,①结合弯道跑的技术做弯道快、直道慢的跑法,②直道快、弯道慢的跑法,③规定快与慢距离的跑法,如快跑200米、慢跑200米等;⑶教师检查、辅导。
五、自由活动
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动起来。
六、放松活动 七、总结本课情况
【篇2:体育学院教育试讲学科教案模板】
体育学院教育试讲
学
科
教
案
姓名:王勋
班级:体教1101班
学号:1104014034 2014年5月
授课班级: 体教1101班 授课教师: 王勋授课日期:
【篇3:初中体育教师面试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 好。(我是第几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说课的内容将从指导思想、教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流程进行讲述。
一、首先说指导思想
本次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发展学生为中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说教材
本次课选择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又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所以在中小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培 养学生体质、增进健康起着很好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对象和内容,本次课的教学 1、重点是: 2、难点是:全身协调用力。
五、教学对象
本次课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年龄都在十几岁左右,他们的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在体育课中极易兴奋,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动作难度过高,强度过大是学生不易接受,随着课的逐渐深入,学生心里更容易产生反感现象,相反对于直观易于模仿的技术动作,更容易提高学生理解和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方法
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好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和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征,我特制定一下教学方法。
教法
1、讲解示范法
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同时应用优美规范的动作示范来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通过集体与个别的指导、纠正错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优美的技术动作。3、口令提示法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字或单字提示学生,加深学生的动作记忆。
学法
1、模仿练习法
针对学生模仿能力强、直观能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此方法更加合适。
2、重复练习法
通过对技术动作的重复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技术动作。3、分组练习法
根据学生人数多,个人身体素质不同的特点,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可以做到以生为本。游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七、教学流程
(一)开始部分
1、整队集合,检查人数 2、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3、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二)、准备部分
打破原始队形练习,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活动各个关节
目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三)基本部分(本次课的中心环节)1、讲解示范完整的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成两列横队,两两相对站立,前两列蹲下,教师居中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并讲解其动作要领,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 动作表象
2、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成广播体操队形散开,听教师口令进行原地的徒手模仿练习,要
求体会 的基本动作,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让动作完成较好的同学出来示范,接下来重复进行多练几次。
3、最后用一个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实战练习。
(四)结束部分
1、做放松操:目的是消除肌肉的酸痛与疲劳,使机体更好更快地恢复到安静状态。
2、总结本次课学习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学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杨,对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安排课后作业。
3、归还器材,宣布下课。
总结
根据此阶段学生的体育能力状况,生理与心理特征,本次课的运动负荷适中,有利于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所需场地器材有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帮助指正。
谢谢!
中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篇1: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全等三角形的识别》................................2 《立方根》.......................................6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7 《因式分解》.....................................10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13 《等腰三角形性质》................................17 《圆周角》......................................2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4 《多项式的乘法》..................................28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全等三角形的识别》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举例)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
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
【篇2:初中教师试讲必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
册经典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经典教案)1.1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五、例习题分析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 a b 1
4〓2ab+(b-a)2=c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4〓1/2ab+c2右边s=(a+b)2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1/2ab+c2=(a+b)2化简可证。b b b
六、课堂练习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b b e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b 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
⑴c=。(已知a、b,求c)⑵a=。(已知b、c,求a)⑶b=。(已知a、c,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⑴ad2-ab2=bd〃cd
⑵若d在cb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课后反思: 八、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秒2cm的速度移动,问当p点 db c 11 1
3.∠b,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梯形abcd = s△abe+ s△bce+ s△eda,又因为s梯形acdg=2(a+b)2,11111
s△bce= s△eda=2 ab,s△abe=2c2, 2(a+b)2=2〓2 ab+2c2。
课后练习 1.⑴c=
b?a;⑵a=b?c;⑶b=c?a 222222
?a2?b2?c222 a?1a?1 ?
c?b?12.? ;则b=2,c=2;当a=19时,b=180,c=181。
3.5秒或10秒。4.提示:过a作ae⊥bc于e。1.2 勾股定理(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四、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可由ab=bd+cd,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可由ab?ac?bc,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
讨论后,发现添臵ab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cd,bd,ab,bc及s△abc。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
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 解略。ba d c 22 d c a
48=43 ∵de2= ce2-cd2=42-22=12,∴de==23。1 1
∴s四边形abcd=s△abe-s△cde=2ab〃be-2cd〃de=63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例4(教材p76页探究3)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六、课堂练习略 3?1,2?
2的点。
1.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四、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证明略。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b a1 b c c1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三、课堂引入 10 s
200v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a,33,s.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100 60 100 60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20 100 60 ?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20 ?v
小时,所以20 ?v =20 ?v.sv
3.以上的式子20?v,20?v,a,s,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2
m)mm?12(1)?m?1m?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m?1
[答案](1)m=0(2)m=2(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7 9?y m?4 8y?3 2 1
9x+4, x , 20, 5, y,x?9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5(3)2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2)(3)(1)3(2)x?5x21?3xx?4x?x3?2xx?2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 2
2x?5x?77x x?1 2
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四、课堂引入 153931.请同学们考虑: 与8 42024 15933 2.说出与4 与24208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 [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
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
[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6b?5a ?x
6n,?4y。,3y,?n,[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2m ?
?7m ? ?3x ?6b6b ?x
6n=6n,?4y=4y。解:?5a= 5a,3y=3y,?n=n,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 www.shancaoxiang.com 算。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 ? x ?
2m2m ?
?7m7m ?
?3x3x
b??a????
n?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高是abn,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m进一步引出p14[观察] v m
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a2-2+1,即(a-1)2a2-1.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
四、课堂引入 v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ab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五、例题讲解 p14例1.[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p15例2.[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p15例。[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 500 2 ? m
b??a ???
n,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mn?倍。500 2
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a?1、?a?1?,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a2-2+1,即(a-1)2a2-1,可得出?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16.2.2分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
【篇3:八年级 试讲模板】
xxx试讲教案模板
中学语文试讲教案
【篇1: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五 教学课时:4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理想流沙河
(总)理想的意义(1节),(分)历史意义(2-3节);人格意义(4-7节);人生意义(8-11节),(总)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奋斗(12节)。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
(一)、导入(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2.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作业:
1.抄写全诗。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
(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而这一切又是
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
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时
(一)、齐诵诗歌。
(二)、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⑴.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⑵.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⑶.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⑷.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⑸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⑹.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⑺.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⑻.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⑼.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 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⑽.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五)、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六)、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七教学反思
【篇2: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考试讲教案模板】
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考试讲教案模板
一、导入
猜谜语、谈话、图片、音乐、提问(简单明了,1分钟以内)
二、初读3、4年级 还可以分小组读、分角色读
任务:带问题、课文内容、围绕讲几件事(结合课后
练习1)此处停顿1、2秒
师:谁来交流这个问题,重复提问,抽生回答
三、细读感悟,品读感悟:找重点段、抓重点句子、抠字眼
方式 交流汇报:点拨、板书
四、拓展延伸:抓住课后练习题、某人物评价、感悟、小练笔(还有什么句子也让人印象深刻)
五、总结:根据课文内容、情感价值的总结
(有没有同学补充,不同想法、见解)
六、板书
【篇3: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
色》】
《荷塘月色》试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结构进行了梳理,了解了本文按作者的行踪和心情双重展开的圆形结构。首先请你们回忆一下:作者的行踪怎样?请这位学生回答,嗯,他说得对,全文是遵循了“家——荷塘——回家”的圆形结构。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你们能在文中找到原文吗?这位同学找到了:“颇不宁静——暂时宁静,淡淡喜悦——失去宁静,难以遣怀。”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由此看来,作者的情绪随景物的转化在发生着改变,情景相融,物我为一。今天再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欣赏淡淡的景,去品味淡淡的情……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让人宛在其中,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技巧呢?请大家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进行赏析。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4自然段,再请他的同座说说本段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这位同学很喜欢这句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荷叶比作舞裙。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嗯,这位同学选择了这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你能说说为什么很喜欢这句话吗?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荷花的情态都写活了。
其实啊,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还运用了一种很特别的修辞方法,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语言之美。这种修辞方法就是“通感”,所谓“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是指把人们的各种感觉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又可称作“移觉”。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说:“她笑得很甜”。这里就是把视觉转化为味觉。
文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请大家一起帮着老师找找?同学们都找得很不错,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将嗅觉上的感受与听觉上的感受相贯通,非常形象生动,将我们的各种器官和想象力都调动了起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纯净柔美、清新优雅的画面。
接着再看看作者的写景角度有何变化?大家可以从远近、高低、动静、虚实、视听、声色等方面入手。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棒,他认为文章写景角度是高与低的结合,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那么大家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思考这样写景角度的转换有何作用?看来大家都了解了,这种写景角度的转换,将荷塘最突出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散文名家,除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画面之外,在语言用词上也很有特点。那么请大家想想:这段中用词有什么特点?大家都找到了,这段运用了很多的叠词,那么我如果把这些叠词去掉或更换掉,行吗?大家都说不行,那么你能告诉我这样叠词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吗?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看法,但似乎不太全面,其实叠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的韵律和谐,更富有音乐的美感,也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最后我请大家自主学习文章的第5自然段,试试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和语言特点方面去领略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