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白马篇教案【通用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白马篇
曹植
目的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把握建安文学的主要特征,掌握作者曹植的生平概况和主要文学成就,掌握本篇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风格,识记作品。
教学内容:曹植生平概况,建安文学背景,诗作艺术分析。教学重点:曹植生平与文学创作,课文艺术分析。教学难点:建安文学述评,课文艺术分析。教学时间:2课时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1、曹植生平概况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于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于太和六年,抑郁而终。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2、曹植文学创作概况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曹植早年处于连年动乱之中,目睹
第一,曹植现存诗作中,乐府诗占有近半数。但这些诗基本上都不是配乐演唱的。刘勰《文心雕龙》谓之“无召伶人,事谢弦管”。这是乐府歌辞文人化的明显标志。
第二,和建安时代其他诗人一样,曹植也写了不少沿用民歌题材,模仿民歌风格的诗。但他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加以适当改造,有时结合骚体的象征手法,在那些游子思妇的形象中注入纯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曹植诗的结构大多颇为精致,很少平铺直叙。特别是开头,常常以几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特定的气氛,笼罩全篇。
第四,“诗赋欲丽”是建安文学的普遍现象,而以曹植最为突出,对后人的影响最大。与民间乐府不同,他的诗往往有鲜明的色泽,并已较多使用书面语,讲求华美、工整和刻画的细致。只是并不显得深奥。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仗的运用。建安以前,辞赋乃至散文都已明显趋向骈偶化,但在诗歌中,还没有人有意识地运用这一修辞手段。建安时代,曹植、王粲作为辞赋的高手,开始将它引进诗歌写作中来,曹丕等人偶尔也有尝试。和对仗同时出现的,是炼字的现象。像曹植的诗句“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赠丁仪》),“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侍太子坐》),“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公宴》),其中的动词都经过精心锤炼,以求得到警醒的效果。这样的诗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占比例不大,但在以后的文人诗中,却是越来越普遍。
第五,建安文人诗中,开始有较多的自然景物描写,曹植也是主要的代表。以上是曹植在其诗歌创作中把文人文学与民间乐府结合起来的五个主要之点。他在这方面的特出成就,使他在建安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二)写作背景
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
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当然,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色。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
2、白马篇写作背景
[4]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5]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6]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7]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8]剽:行动轻捷。螭(chī痴):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9]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10]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11]蹈:奔赴。
[12]陵:陵蹈,以武临之。[13]怀:顾惜。[14]中:心中。顾:念。
(三)课文今译
白马装饰上金色的羁头,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请问这是谁家的青年,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扬名在边陲;随时准备好弓箭,箭桶里箭很多,左右开弓射中目标,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边陲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虏骑多次骚扰我们,征召的檄文从北方来,策马登上高坡;长驱直入打败匈奴,向西攻打,击溃鲜卑。我们既志身流血的事业,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何况妻儿?名字被记在壮士名册中,不能顾及私人!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我们视死如归!
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楛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3、“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
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4、“弃身锋刃端”以下8句是最后一层。
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
诣,不但善于炼句,而且善于炼字,十分传神。同写射箭,却分别用了“破”、“摧”、“接”、“散”等词,既表现了游侠儿精湛的骑射技艺,又表现了他身心敏捷、勇猛超群的迷人风采。
3、驰骋想像,层层铺叙
诗人思维活跃,神思飞扬。诗歌驰骋想像,层层铺叙,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感人的爱国壮士形象。全诗笼罩着一股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豪迈气氛。“诗言志,歌咏言”,这是诗人心声的坦露,这是作者壮志的表达。诗歌语言精炼,深得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的神韵,很有魅力。综观全诗,诗歌笔力奇瑰,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光彩照人。曹植被誉为“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真是当之无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一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1有另外一种意见就是:曹植《白马篇》的原型并非他自己,而是歌颂后来与他水火不容的兄长曹丕。原因如下:诗中的英雄形象与曹丕的经历相似,《白马篇》中的英雄少年的身世是:“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这与曹丕10岁时的英雄经历相符。而且曹丕自幼习弓马骑射,曹丕《典论·自叙》云:“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曹丕生于汉灵帝中平4年(187年),他五岁时,王允等欲灭董卓旧时部下,李傕、郭汜等带兵攻陷长安,当时正是战争最残酷的时候。因此,他遵父亲曹操之命,自幼习武自保。他五岁时学射,六岁就学会了;六岁学骑马,八岁就掌握了骑术,能在马上疾驰飞射。曹丕骑术过人:“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可见,曹丕自幼习武、善骑善射,具有了《白马篇》少年英雄性格的主要特质。《白马篇》少年英雄的箭术和武艺与曹丕相符。《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这个箭术非凡的英雄不是别人,正是曹丕。曹丕《典论·自叙》:
“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 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
要说曹植《白马篇》的原型原本是歌颂自己的兄长曹丕,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曹植少年时期,他与曹丕的关系友好,曹植完全有以《白马篇》歌颂曹丕的心理和感情基础。而事实上,曹丕在少年时候随父出征,名声享誉,这让曹植大为敬佩。
暂且不说《白马篇》中白马少年的原型是谁,但是从诗歌的内容上看,《白马篇》是为了表明曹植对诗中主人公的敬佩,抒发自己内心对报效祖国,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说到底,曹植希望自己能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做一个游侠儿,奔赴西北战场英勇杀敌,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流芳百世。
五、思考与练习
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游侠儿形象?
《白马》读后感
这本书是沈石溪精选的个种动物小说,例如,《白马》,《花斑豹》,《天娇》·····等等一些。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白马》,它介绍了,白马是一名八路军战士的一匹战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而在一次战役当中这匹战马却不幸被日寇俘获,为了不被敌军所用它不吃不喝,还为了尊严差点丢了性命。最终被活活饿死。而爱马如命的日寇长官也都佩服白马的精神。
从这篇文章中我佩服白马的精神和白马的骨气。它虽然是动物不知人间亲情,但是它也有血有肉,也有让人类佩服的精神和骨气。它简直就是一个血骨淋淋的汉子。不被恶势力所低头,愿为人民服务。就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篇文章让我思潮起伏,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杂全。即有欢喜,又有忧。如果说这本书是大海,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指引知识小船的灯塔。
临沭实验小学2011级七班
李智供稿
白马寺
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因此,它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这座佛寺为何命名为白马寺呢?在这座山门背后还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更是善男信女争相朝拜的圣地,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在这座寺院里佛教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为什么这座寺院被世人公认为中国第一古刹呢?神秘的《佛说四十二章经》难道仅仅只是一个传说吗?在这座山门的背后还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就像佛教的创建一样,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中,始终充满着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佛教究竟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正确呢?
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当然有很多种,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那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就是汉爱帝的元寿元年,大概是公元前的两年,这个时候传入。因为根据那个鱼豢的《魏略》里面记载呢,就是说当时有一位大月氏国的使者,叫做伊存的,他口授浮屠经。这个记载,那么因此就认为佛教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已经有浮屠经,浮屠经就是佛经,口授的,那么有这样一个记载。后来很多史书也引用了这一资料,但是流传最广的呢,很多高僧传里面,其他一些佛教史籍里面,流传最广的就是东汉的明帝,孝明帝的永平年间。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以充满神秘色彩的永平求法开始的。这是发生在东汉永平年间一个最为传奇的故事,故事是从一个皇帝的梦开始的。
有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在南宫疲累地睡着了,不久他做了一个很怪的梦。梦中见一金人相貌庄严美好,头上有光环辉耀,像是一个闪烁的日轮,金人神情怡然自得。汉明帝十分惊讶,正要询问他是谁,那金人头也不回地飞升空中,径直向西去了。
汉明帝不由地从光环辉耀的梦中惊醒过来,睁眼一看残灯尚明,原是一场梦,寝殿中什么都没有。汉明帝觉得这个梦似乎有很强烈的暗示意味,金人的出现难道有什么吉兆凶示。第二天早朝时,汉明帝就将这个神秘的梦告诉了大臣,并问
群陈,自己所梦金人到底意味什么。大臣们对皇帝这个莫名其妙的梦都说不出所以然了,更无法预测吉凶。这时见多识广的太史傅毅对汉明帝解释道,臣听说西方天竺有位神,这位神的名字便叫佛,佛的形象同皇上所梦见的金人一样。这席奇奏高谈引起了明帝大兴趣。念念不忘自己在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到愉快的明帝听了大臣的解释后恍然大悟,认为自己是与佛有源,于是就决定派遣使臣西往天竺求取佛法。
经过四年的筹备,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亲自点名派遣使臣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带着一帮人马浩浩荡荡出使西域天竺拜求佛法,迈出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第一步。
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离洛阳有一万多里。释迦牟尼俗名悉达多本为天竺国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个小国国王的太子。当时天竺国社会动荡不安,他感到困惑,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现象,更使他深思难解。人生怎么样才能解脱这种困厄,于是他选择出家修行这条道路。
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悉达多骑着一批白马毅然离开了王宫,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直奔一个森林中,换上粗布衣剃了发和须,成了一个修行人。但是悉达多过了六年,历经了人间的艰辛万苦,除得到枯形和弱身外一无所获。孤单的悉达多一个人来到一株菩提树下,面向东方铺草打坐,发誓说今生今世如证不到无上大觉,任凭粉身碎骨也不起坐。说吧便进入澄思静虑坐禅悟道的思想境界。
一直到七天七夜完了的黎明时分,悉达多排出魔障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人生摆脱苦厄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从此悉达多获得了释迦牟尼佛祖的尊号。释迦牟尼成为佛祖后立即寻找到了当年跟随他的五位侍者,向他们讲述自己大彻大悟的过程。五位侍者最终成为佛陀最早的五大弟子。这次说法活动形成了佛教的佛、法、僧三宝的具体条件,佛教就正式诞生了。
释迦牟尼弘法四十五年之后,以八十岁高龄圆寂,此后他的大弟子等五百多人继承佛陀弘扬佛法,并把释迦牟尼生前的言行录辑成经典十二部,在天竺国流传,后传到西域各国。
求法使团奉汉明帝重托西行取经,途径千山万水,饱尝风霜雨露,终于达到天竺国的佛教流传地与天竺毗邻的大月氏国,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一代。在此期
间,求法使团一行人巧遇到正在这里弘扬佛法的两位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蔡秦等人邀请二位高僧东赴汉地讲经传法,二僧慨然应允。
终于在永平十年,求法使团协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经卷佛像十分艰难地回到京城洛阳。这一年是公元67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汉明帝在都城洛阳以极隆重的仪式亲自迎奉求法使团。相传两位高僧带来的佛像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明帝见后十分高兴。为尊重两位印度高僧,汉明帝派使臣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接待外国使节重臣的最高官署鸿胪寺暂住。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8年汉明帝饬令按照印度佛教寺院的样式在洛阳城西用门外三里御道南为两位印度高僧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那么中国的第一座佛寺为何命名为白马寺?僧院为何称为寺呢?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这个白马寺主要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匹,用马把佛经、佛像乃至高僧驮载回来,为了纪念马的功德功劳取名白马。这个寺字实际在汉代鸿胪寺、大理寺是官府的衙门名字,三公住的地方成为府,九卿住的地方称为寺,“九卿所居为之寺”,体现出皇帝汉明帝对佛教的尊重恭敬,把这个“寺”移交给佛教界使用,从此以后,寺庙基本上就用这个“寺”字。
虽然后世学者对永平求法和佛教初传中国的时间、路径等也有争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对佛教在中国的产生和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同时也被称为祖庭和释源。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白马寺在中国是官方创办的第一寺,号称祖庭释源,祖庭实际上祖师大德,住的庭院称为祖庭,释源释迦我们的教祖是释迦祖的圣人,所以现在佛弟子都姓释。源由此可想源头的意思,佛教传入中国从这个寺庙开始,从白马寺开始称为释源祖庭,就从这儿来。
东汉建立的白马寺现已无迹可寻,但是白马寺在东汉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正式传播,而且意味着当时的统治者对佛教教义的认可和支持。以此为契机,两位印度高僧开始在此礼佛度徒诠经传灯,从而逐步奠定了白马寺祖庭释源的独尊地位。
进入唐朝白马寺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唐朝历经太宗、高宗的奉佛护法,佛教的地位已经如日中天。这时出现了中国僧徒各自诠释佛经和阐述教义,形成的各种各样具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武则天当政之时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到处建佛像修寺院。当时的佛教寺院可与皇宫相媲美,而佛像雕塑更是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这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武则天为什么要始终不遗余力发展佛教呢?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武则天本身出过家,对佛教有深厚的感情,作为她作为皇帝,作为一个女子做皇帝,所以说更展示了她的雄才大略和智慧。作为我们当时唐朝本身,国力、综合经济条件,社会发展,国泰民安,社会也比较和谐,所以这个时候佛教也到达鼎盛。
也正是在武则天这个时期,洛阳白马寺迎来了自己的辉煌盛世。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成为空前雄伟壮观的大寺院,传说唐代白马寺的规模异常宏大,其山门几乎直抵洛河北岸,当时寺内僧人有三千多人,因为僧人居住的地方离山门太遥远了,步行要走很长时间,所以到了晚上僧人必须骑马去关闭山门,这就是所谓的“跑马关山门”之说。
著名诗人王昌龄《夜宿白马寺》极力称赞寺院,他在自己的诗中这样写道:“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但是白马寺无法永生在唐代的繁盛里,安史之乱后一个秋雨之夜,另一位诗人张继所面对的却是荒凉冷落,破败不堪的白马寺。诗人随即也写下了《宿白马寺》一诗,却与王昌龄的诗适成鲜明对比,“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这种沉寂持续不到一百年,一场更大的灾难又来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会昌法难”,终于这个有着国寺地位的白马寺也不能幸免了。白马寺同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一样遭到寺院殿宇被拆,僧尼勒令还俗,一切经像尽毁于火的厄运。公元845年的“会昌法难”,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所受到最为严重的一次打击,为什么会爆发像“会昌法难”这样全国性禁佛运动的劫难呢?
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所以这个很多灭佛的背后啊,实际上表面是佛道的斗争,但是里面隐含着政治的矛盾,经济的这个矛盾这样的。会昌法难恐怕很大的原因就是经济,最后经济的一个问题,佛教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也是起起伏伏的,但是前几次的起伏应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会昌法难以后对佛教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对于很多宗派,特别是当时比较大的,这种寺院经济很多打击很
大,所以很多宗派会昌法难以后就急剧衰落。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风雨中,白马寺虽然数毁数建,但它的寺址却从未变过。白马寺为一长方形院落,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左右,有一百多间殿堂,是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
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白马寺啊,是明嘉庆年间的基础框架。白马寺的山门总共我们是从山门进来五层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大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坐于须弥座上。这里的塑像据说是释迦牟尼佛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
这里大雄殿内的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大雄殿中的这些佛像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七十年代初两千九百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由北京故宫秘密迁往洛阳的白马寺,此事直接由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指挥。把北京紫禁城内地位最重要的慈宁宫大佛堂里的特级珍贵文物秘密迁往白马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1972年当时外事部门安排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要来洛阳来白马寺朝里,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安排洛阳方面从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大佛堂里面把这一批文物调拨给洛阳白马寺,总共调拨了两千多件。
从北京故宫大佛堂迁运洛阳的两千九百多件文物中价值最高的就属被安置在大雄殿这里的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这二十三尊造像是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塑成的,十分珍贵。它们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三到五公斤。从元代至今七百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稀世珍品,也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这个在白马寺整个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由青砖镶砌的高台便是被称为空中庭院的白马寺清凉台,这个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地方却有着很多神秘的故事。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清凉台也有它的深厚厚重的佛教传统文化,因为清凉台这个位置是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鸣帝做太子的时间在这儿读书纳凉的地方。把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恭迎回到当时的国都洛阳以后,就安排在上面,翻译佛经过禅居的生活。
清凉台的上这两尊塑像就是永平年前,汉明帝夜梦金人从国外青来的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大师。白马寺也因他们的译经而成为中国的第一所译经道场。
最早从印度流传过来的佛教典籍都是梵文版,要让中国人看懂这些典籍,翻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在清凉台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就在这个地方,两位高僧撷取佛教中大小乘义理,译出了一著名的经书《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本神秘的经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两位高僧在清凉台上面翻译了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实际上就是四十二个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就是简单的是四十二章,每一章字句不多,但是说明一个问题。
由于《佛说四十二章经》简要平实且富含哲理,很快就为当时的贵族及士大夫所传送,佛法也因此随之深入民间,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
摄摩腾、竺法兰圆寂之后,西域僧人不断来到洛阳,参与佛经翻译,译经的同时也开始在洛阳讲经,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有不少得到高僧在白马寺奉佛度徒诠经传灯,他们的业绩曾谱写了中国佛教史上引人注目的篇章。
就在白马寺建立五百六十多年后,洛阳偃师这个普通的小村庄更是走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留学印度十七年的玄奘大师。六十九岁时这位翻译佛经二十多年的功德圆满,安然圆寂。玄奘大师以一生的尊容对佛教的贡献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为世界文化增添了光辉。
公元250年曹魏时期,中国佛教界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这一年一位印度高僧昙柯迦罗在白马寺翻译出了《僧祗戒心》这本数的译出意味着什么呢?
洛阳白马寺方丈
释印乐:佛教传入中国第一部戒律的书,戒律翻译到中国以后,对规范我们僧团的制度,对僧团的发展规划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根据这部《僧祗戒心》的内容,昙柯迦罗主张僧众应遵佛制,守戒法,并在白马寺建坛传戒,开中国传戒先河。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佛教才有真正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正是在这个时候朱士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出家人。所以东土佛教徒都尊昙柯迦罗为中国的律宗鼻祖,洛阳白马寺因此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传戒道场。
今天像这样的传戒大会在白马寺依然举行着。弹指一挥间,近两千年过去了,然而白马寺依然巍峨。今天的白马寺虽饱经沧桑荣辱,但无论是其建筑布局,还是佛事活动都给世人一个明白无误的提示,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它的已成为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白马寺自)●(建寺以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饱经风雨沧桑,历经多次毁建,但它终以全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这一切又重现了中国第一古刹的雄伟气象。
姓名:祝畅红工作单位:常州市北环中学 任教学科:语文课题:白马湖之冬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课型:
多媒体赏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你能告诉我这三个地方冬天的特点吗?
[投影语段及问题]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地点特点
北平的冬天风大
伦敦的冬天见不到日光
济南的冬天响晴
2.过渡:
从遥远的湖北来到这美丽的江南水乡常州,老师发现常州的四季特别分明,同学们,你们能向我介绍一下常州冬天有什么特点?身处这样的冬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引导]
可见各个地方的冬天有各个地方的特点,可夏丏尊却在他的文章里介绍了一处能够深刻品尝冬的情味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白马湖,跟随夏丏尊去领略白马湖冬天的情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文章并思考:
(1)读准字音。
(2)作者初到白马湖时对白马湖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他的笔下白马湖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请你评一评
白马湖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中来,就像作者说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占着很重要的因素,可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马湖的风的呢?
请选择一处关于风的描写,谈谈你觉得他写得好吗?为什么?
[学生看书作旁注,小组交流,大班交流回答之后教师引导归纳]
白马湖的风多、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多,”差不多日日有的“,有时”甚至常常忽然就来“;风大,”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风从门窗隙缝中钻进来,因而全家人吃毕晚饭便睡人被窝,静听风的怒号。“作者从听觉、视觉、触觉几个方面通过形象的描写使无形的风,有了形象,有了声势,白马湖的冬天也就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三.体会作者的情感
1.品一品
《白马湖之冬》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有人说散文世界是人情化的自然,要走进它只有一条路,你们想知道是哪一条路吗?
用心来朗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马湖之冬好吗?
[投影要求]
请选择一段你欣赏的文字朗读,朗读时注意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小组交流]
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记住读完之后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大家再来评价评价,他这样的读法好不好,有没有他的道理。
[从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中进行引导]
要读出感情必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作者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举家移居时,他有什么感觉?—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2.想一想
如果是你在一个寒冷的日子,移居到这样一个宛如极带又多风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想法?作者呢?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如此寒冷作者却在”松涛如吼,霜月当空“时,”独自拨划着炉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并且觉得自己犹如山水画中的人物,不由把读者带入一种诗的境界,引人作出种种幽妙的遐想。同时作者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悟出人生的情昧和世态风习,流露了作者处事泰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寂寞孤独中的泰然、达观
3.过渡:现在知道怎么读了吗?我们来读读第二小节吧。
四.拓展
1.写一写
现在正是冬天,处于校园中的你们一定也有着自己的感受,你能仿照作者的写法来写一写校园的冬天吗?试一试!
[学生交流评价]
2.比较阅读
比较《白马湖之冬》与《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找找它们的异同点。
相似点:1.文体相似。都是写景抒情散文。2.题材相似。都写冬天。3.两文的“我”都是从彼地来到此地。4.写的景物相似。都写环境的山,都有水,都有暖阳,都有雪。
不同点:1.气候不同。一暖一冷。2.景物特点不同。风的声,山的态,水的色,人的情都不一样。3.“我”的感受不同。一个久住严寒的北平,又刚从阴冷的伦敦回来,感到无风温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从热闹的杭州移居到荒
凉的湖边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4.着重描述的景物不同。一则重在阳光、小山、雪、水;一则以凛冽的寒风贯通全篇。5.抒发的感情不同。一个抒发的是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一侧表现出身处严寒他乡,离群索居的知识分子孤独、寂寞的心境。
白马盟
白马盟是中国专业性线上服装批发品牌加盟平台,就中国服装世界产业基地为基础,打造中国新任电商服装批发平台领导者,平台嫁接专业实体店铺店主与批发商,厂家,品牌商近距离桥梁,解决线下传统服装店主再无进货难的问题,节约更多成本,充分解决开销运营资本。随着白马盟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白马盟也从单一的B2B线上进货网站变成了包括B2C、O2O,SNS,团购、分销、拍卖等多种电子商务模式在内的综合性批发商圈。未来计划成为世界范围的电子商务交易服装批发平台之一。
白马盟致力于推动“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按需定制”网货的普及,帮助更多的消费者享用海量且丰富的网货,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通过提供网络销售平台 等基础性服务,帮助更多的企业开拓市场、建立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帮助更多胸怀梦想的人通过网络 实现创业就业。新商业文明下的白马盟,正走在创造100W个就业岗位这下一个目标的路上。白马盟不仅是中国慢慢深受欢迎的线上批发平台,也是中国的服装店主者交流社区和服装厂家商品的集中地。白马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店主们的进货批发方式。不在大车拖小车、背背,肩扛。一键进货,组团拼货,经验交流,成为白马盟上崛起的“马背”的重要特征。白马盟多样化的进货体验,让马背上的人们乐在其中:组团拼货、线上新品发布会、店主见面会。
不断成长的白马盟,从“牙牙学语”时的稚嫩懵懂到“青春少年”的活力潮流,用一种特殊的气质,拼搏的精神影响并改变着白马盟的店主、厂家的电商态度和风尚趋势。从批便宜、批方便到拥有自己的白马盟批货团队,坚持不懈的精神影响着不懈的行为,专业的平台揭示着专业的趋势——白马盟引领的马背时代已然来临。
一匹白马,站在子夜时分
那轮苍茫的月亮石下
宛若一朵盛开的悲壮奇迹
又仿佛与生俱来的微茫歌声
贯穿我们旅途生涯的始终
蓦然回首己是弯曲的天路
白马,你我曾拥有的热情
是否己被长途的艰辛耗尽
昏黄的月晕预示着明天的风雨
未赴的前路还印有斑斑痕迹
白马啊你溅踏冰雪的膝盖长鬃纷披
这迷茫时侯我只能深怀感伤
把蓬发搭在你纷披的长鬃上
八千里路程有我们相依的身影
我将永远追随你奋进的铁蹄
和那从砺石上发出的生铁的光芒
坎坷峥嵘抑止不住扬鬃嘶鸣
苦寒险阻磨灭不了琥珀雄心
白马啊白马,置身明天的风霜雪雨
彼仍是我的坐骑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