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8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首先,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实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扩展,把自己的教学目标也延伸起来,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的育人体系联系起来,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身的政治、思想、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也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教育业务能力。这种方法上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心理健康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对于学生授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很好的心理条件。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人”,又在想能达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方法与手段也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辅助内容。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与手段也很丰富了。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吸引过来用,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使教育效果更好,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目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16号”文件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这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要途径。但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可见,研究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规定性,它决定着课程教学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课程目标界定将对课程教学过程产生的导向性影响,最终对课程教学结果产生实质性差异。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着一些分歧,集中表现为理论化与技能化之间的争论。所谓理论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提高他们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所谓技能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应关注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时实践技能的提高,注重具体方法对大学生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实践价值。这种分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及其质量的规格和统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较晚,因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往往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这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1.以心理学专业教师来承担该课程教学,但由于这部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因而教学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2.以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教学,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因而课程教学不够系统,同样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正因为此,导致目前我国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三)教学方法单一。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授——受”式为主,教学方法则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该门课程同样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但在具体表现上,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师资表现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教学时是以理论串讲为主,缺乏案例佐证;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学时则又是以案例串讲为主,缺乏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疏理。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化表现,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从“评教”的角度看,许多高校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忽视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往往以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则主要关注纸加笔考试分数的量化结果,忽视对他们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致使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二、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一)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课程。首先,该课程不仅对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发挥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未来也产生影响;其次,该课程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也要增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即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目标。

(二)提高师资水平。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课程教学实效的“瓶颈”,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就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效能的关键。根据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的两类师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可安排他们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或担任班主任,让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更多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学理论素养。

(三)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1.团体练习。在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组成学习团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团体练习,获得直接体验,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同舟共济”、“无家可归”、“盲行”等团体练习,拉近学生彼此的距离,让其充分体验到合作、信任、真诚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融入类似的案例中,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课堂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集思广益,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观念体系。

3.角色扮演。通过小品表演的模式,通过学生对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感受,释放一些平时压抑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澄清问题的实质。

(四)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客观地给我们对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许多困难。且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个性的完善是人全部生活经历、经验积累的结晶,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期望学生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发生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业评价中,反对以单一考试的量化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大学生经教学之后对自己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高教论坛,20xx,2:92-94

[2]廖壮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xx,10:97-100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文教资料,20xx,5:21-22

[4]孟庆恩。如何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xx,6:46-48

[5]刘海燕,高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4:17-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体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一、人性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积极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他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格,因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再者,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第二,社会性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三)优化整合社会力量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不能只是孤军奋战,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因为人的社会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不是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逻辑结果。在社会力量的组织形式中,包含了舆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这其中要求我们在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应该提供正面的宣传材料,起到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精神、形成良好风气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熏陶起作用,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做好预防工作。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要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寓教于无形等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过隐形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这表现出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的特点,它不是像政治理论教育那样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效果,并不是生硬灌输,这样更容易激励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真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 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还可陶冶他们的情操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3.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 动 心 理 学 编 写 组。运 动 心 理 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2]学 校 体 育学 编 写 组。学 校 体 育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在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在西方优先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自身潜在建设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人积极影响和潜在力量,使每个个体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特别是当下大学生均是家里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响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积极影响。利用积极心理学,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利用心理调节,在社会中发挥自我力量。

一、内容阐述

人们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础上,给出相应奋斗与发展目标,监督自己在发展期间行为,自我教育,结合自我教育实践结果,评判自身,完善自身缺点。自我教育实践评判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体现。依据自我教育这一理论内涵,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理解: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需具备基础心理能力。详细来说,心理能力体现为,自我实践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评价和实践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较大作用,自我认识能力决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关系着学生和周围环境关系认知度,也决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学生关系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设目标,安排自我时间,安排计划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学生在心理教育期间,自我教育实现关键因素。自我评价能力,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自身成绩评价能力,对自我发展中积极和消极因素客观评判,辩证看自身。这四种心理能力相互联系,互相辅助,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发展。

二、启示与理论依据阐述

(一)积极情绪理论体验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情绪积极理论体验作为其理论依据,发挥积极影响。依据积极情绪理论,大学生可以良好对周围环境,生活中事物,给出积极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理论在证明积极情绪理论发挥最大作用。详细来说,其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能力,灵活把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结合,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

其二,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深入,大学生注意力不断扩散,思维不断激发,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和灵活。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认识能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情绪体验全面认知,对自身发展评价[2]。

(二)积极人格理论体验

积极人格理论体验,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追求幸福,并在追求过程中,积极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觉,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特质研究时,构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统——VIA系统,这一系统对人格优势和价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类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积极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来说,其对大学生时间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发挥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学生对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强,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为未来发展构建,使大学生具备理想状态,朝向理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人格理论中,就六大美德来说,卓越、智慧、节制、勇气的力量,利于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理智冷静处理,激励大学生自身朝向自己设定目标发展。六大美德中正义和仁慈,利于大学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自我调节目标[3]。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举措阐述

(一)外部环境系统建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

当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外部环境系统,利于在自我教育中,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条件。详细来说,大学生积极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稳定和长期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二,多样和短期环境。如,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学风等。这两种不同环境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运作,是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径。

(二)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期间,培养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工作效果与质量影响较大。教育人员需倡导积极和科学教育取向标准,即把健康心理学理论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期间贯穿,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为大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学生没有方向,出现盲目认知问题,自我教育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4]。

(三)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期间,教育人员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员利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的来说,在当下社会众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教师需把心理学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结合,把积极心理学、基本课程、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和学生交流,共同探索社会美好事物,感受积极事物。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增强自我幸福感与能效感[5]。

其二,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展现。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增加对现实中和自我认知度,分析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己差距,辩证看待自身。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与不同个体可以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和观察,来认识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优化与其它个体之间关系,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助能力[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带来积极积极影响。利于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热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其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就业和生活压力,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建设外部环境系统,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飞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分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亚太教育,20xx,01:269.

[2]李思晴。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求知导刊,20xx,07:64-65.

[3]耿德英,彭枫娟。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4:139-141.

[4]孟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及其矫正[J].中国临床康复,20xx,16:152-153.

[5]王小莉。浅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20xx,11:350.

[6]劉生思,汪杰敏,何啸轩,张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xx,12:241-242+25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8

摘 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 www.jingyou.net 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 焦虑、恐怖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1.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4.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大学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渠道。心理训练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郊游、 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对象,充分运用放松、暗示、音乐、表象、心理剧、模拟与模仿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结合 其他辅助手段、设施,设计特定的情景,使参与者在其中积 极活动,最终达到改变其心理面貌养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善待心灵》[M].北京:di震出版社,20xx.143-147

[2]文柯。《心理学改变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xx.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64-17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