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优秀5篇

项羽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项羽之死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项羽之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教师解读: 篇2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之死》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动作 正面 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1)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53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围”时,汉军共50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10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3)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一、导入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二、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比较阅读欣赏李清照的《咏项羽》,看看她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何区别?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一)了解历史上众家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胡曾的评价:(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

《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不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4、王安石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李清照的评价:(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毛泽东的评价:( 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学生活动:评论项羽

既然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四)写作练习:

要求:1、观点鲜明;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五)堂上讲评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总结: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拓展(当代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 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 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 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 无以 长者 邑 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 学生讨论:

1、 项羽的性格特点。

2、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课时 篇5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