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月亮的传说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

“月亮上的足迹”中,以“足迹”来比喻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形象生动,也有利于按时间顺

序娓娓道来。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

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阿

波罗”登月计划。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 )椭。圆( )铁锹。( )溅。落( )液氢。( )昂。首( )燃料罐。( )畅。谈( )里程碑。( )登月舱。( )

5、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中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5—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四层(第13—15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研读与探讨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4、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含义是什么?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第三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请写下来。

六、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

2、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阿波罗登月”视频)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听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⑴观测

⑵畅谈(chàng)

⑶里程碑

⑷昂首挺立

⑸遥遥在望

⑹可望而不可即(jí)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

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⑵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提示: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教材分析 篇3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你对月亮知多少 篇4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捣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

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舱,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

4、不停地运动行进。( )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教学方法

1、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讨论式多向交流

2、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3、(开放式)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

2、了解月球及宇宙知识;做好课件并搜集与太空相关的网站。

3、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并上网查询资料。

教学设想

本文为一篇科普小品文,教学中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科学氛围。利用文本提高理解、筛选、归纳能力的同时,激发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引导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所以,我在处理这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本时,脱出窠臼,挖掘出了一个不同于常规思维的主题──只要有梦想,(去努力)总会有成真的一天!并将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文本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营造出民主氛围。

教学过程

【导入】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课件: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课件:“神六”升空──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神舟傲苍穹!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环绕地球在太空中飞行77圈,胜利归来)。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打开自读课文第19课)

【新课学习】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本

(1)(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归纳文本主题词:登月里程碑梦想成真

(课件)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吗?(师生交流。我们正是多梦的年龄,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到底能飞多高、多远)

同学们,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感受人类登上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感悟人类寻梦之旅,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然后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强调抓住要素)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时间要素

(2)登月、圆梦,多么美好的记忆。登上月球又是多么庞大而又细微的工作,作者却能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讲述得清清楚楚。同学们自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捕获信息并重组信息)

(与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依据时间推移完成“流程图”)

准备升空

1969年7月16日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飞向月球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登月成功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开始工作……

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引导学生将“流程图”与课文相结合,)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思考文章条理清晰的原因?

──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另数据如6.8、7.67、10.5公里每秒)──以时间为序,是一种安排条理的好方法。

让你记忆最深的是哪个时间?(人类记住那一刻犹如母亲记住我们的生日!人类有多少梦想可以成真?)

(齐读“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所在的一段)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

①检查登月器;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

⑤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

⑥安装激光仪;

⑦安装月震仪;

⑧插星条旗;

(提问:五星红旗什么时候能插上月球?由谁去完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横空出世,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五星红旗插上月球的日子为期不远了;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实现飞天梦的英雄,如今,伴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的成功,中国人实现登上月球的千古梦想指日可待!今日中国,因为更高,所以更美!)

⑨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2、交流合作·赏析文章

3、品味·升华

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4、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自从人类把足迹留在月球,“广寒宫”不再给人一幅冷漠的面孔,我们在地球之外又多了一片播撒希望的沃土!如果你是画家,你会为宇航英雄画一幅神采奕奕的特写吗?;如果你是歌唱家,你会为航天英雄唱一首赞歌吗?……作为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少年,当我们慨叹“月亮上的足迹”时,你的思想是否正在叩击着未知世界的大门?是否正邀游于广袤的太空世界?──“月亮上的足迹”给我们什么启示?(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提示:远古人类的未知世界乃是整个神秘的自然界,对日月星辰的神往与探索便成了千古梦想;人类发展到今天,所面对的未知世界难道仅仅局限于月球吗?“宏观”与“微观”世界)

备选答案:

(1)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总生活在摇篮里。──去未知世界里寻梦!

(2)飞天不再仅仅是梦想,人类已经能够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人类的足迹,将会延伸向何方?

(3)──建立太空家园建设太空城建立月球基地移民火星建设黑洞城市。

是啊,世界从来不缺乏成功的喜悦,人类却永远需要构思着灿烂的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人类最需要──创造新的梦想!面对未知世界,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短的文字写出你心中的梦想……

(提示:今天,我们固然没有能力创造未来,却能创造梦想!30个字左右)

小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结束语】

人类播撒着希望、耕耘着希望,也收获着希望!让我们顺着阿波罗宇航员的足迹,怀揣梦想“可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7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 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

2) 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

3) 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

2、 技能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

2) 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

3) 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

3、 情感目标

1) 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

2) 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 媒体目标

1) 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

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 情景导入

(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

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 引入课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

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

(二)学习新课 (25`)

1、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2、细读课文,

1)完成表格

时间 事情进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2 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

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5 19日晚8点33分

6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7 20日上午7点32分

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12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 树立登月纪念碑

4)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5) 插上美国国旗

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课文小结(5`)

1、登月意义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语言特色

平实、准确

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文章运用的数字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记实报道的特点。

(四)学生活动 (10`)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

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材料发言,概括讲述查找到的资料内容。

(五)作业布置

网上搜索关于人类宇航发展史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 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

人类成功登月的事件虽然家喻户晓,但现在的初中学生,距离这件轰动全球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一定时间,能真正通过电视电影直观了解这个重大的历史场面的人,还是很少的。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展示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全过程。

2)情景导入法

一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本节课结合中外历史中关于人类登月的传说和幻想,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顺利引出正文。

3)速读训练法

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阅读,迅速抓住文章要点。本课安排学生在三分钟内速读课文后,迅速找出课文要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抓课文要点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将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迅速整理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归纳的能力。

2、 学生活动

1) 自由讨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部分,安排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从旁点拨。

2) 电脑操作

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提电脑,在课堂上布置电脑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作表格,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网上搜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学生在网上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等资料,拓展了课文内容、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并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 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1、 选择: 登月全过程图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4段

学生上网搜索所得资料

2、 应用

1) 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突破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 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随想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内容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天文知识及科学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单纯分析课文语言很难令学生理解具体的内容。从前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总会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卡壳,尤其是难以形象地描述登陆月球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总让人感到有所不足。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语言很难弥补这种不足,课堂难免空洞乏味。

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多媒体引入课堂成为普遍情况,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对课堂传统模式不足之处有极大的补充。飞船升空的影象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本来对科技知识就有很大的好奇心,这样丰富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上完课文之后,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发展现况,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去主动汲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既圆满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要求,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

多媒体教学方法当然不是万能的良药,但是它在弥补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方面确实有着得天独厚不可取代的优势,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它的优劣,真正把多媒体用在合适的地方,发挥它的优势,就一定能使课堂绽放光芒。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8

创意说明:教师指导阅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搜集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课文(平均每分钟500 字)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时间人物事件的语句。

提示:大屏幕出示抢答题:时间———人物———事件———

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把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看哪一小组画得又快又好?

提示:评出最佳小组,并请学生讲解示意图。

3、 如果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几个阶段,应怎么概括?

提示: 登月准备—飞向月球—登月成功—登月归来。扣住关键词进行归纳。

4、 大家发现没有,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提示: 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三、精读赏析

1、 大家看看,宇航员到月球上做了哪些工作? 为什么要做呢?

提示: 在书本上画出, 共六方面。目的是便于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月球。

2、 对于这次人类登月的全过程,我们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当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谈起这次行动时,他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

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有了第一步, 就会有第二

步、第三步。齐背这一句。

四、合作探究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三十多年,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过。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设想,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探讨一下:

1、 就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还有哪些新发现?

2、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 这样做合适吗?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你怎样设计?

3、 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1、 在小字本上抄下你在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 想象作文:假使你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